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胜利滩浅海地区北西向构造带组成及形成演化
1
作者 谢成龙 宋飞梓 +1 位作者 朱光 何文彬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5-940,共16页
胜利油田滩浅海地区油气资源呈北西向展布的特征,指示区域上存在北西向控藏的构造带,但长期以来对北西向构造带的构成、特征及成因缺乏必要的系统认识。本次工作通过地震剖面、构造图、断裂解析及区域构造分析,厘定了滩浅海地区存在北... 胜利油田滩浅海地区油气资源呈北西向展布的特征,指示区域上存在北西向控藏的构造带,但长期以来对北西向构造带的构成、特征及成因缺乏必要的系统认识。本次工作通过地震剖面、构造图、断裂解析及区域构造分析,厘定了滩浅海地区存在北西向逆冲褶皱带、左阶雁列断层带、基底潜山带和盆缘凸起带等4种北西向构造带。北西向逆冲褶皱带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包括五号桩断层、孤西断层及旁侧的前印支期地层褶皱变形,是华北和华南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前陆变形的产物。北西向左阶雁列断层带形成于早白垩世初,为一系列近南北向断层呈北西向左阶排列而成,该雁列剪切带是郯庐断裂带在燕山运动B幕中大规模左行走滑的派生R'剪切带,其中各南北向断层同时也是五号桩断层的派生T剪切,这两种派生构造相互强化叠加,形成左阶雁列断层带。北西向潜山带形成于早白垩世区域大规模北西—南东向伸展背景下,北部的低位潜山带是受南北向断层控制的扭张型断块潜山,南部的高位潜山带是受北东向断层控制的伸展型断块潜山。北西向盆缘凸起带形成于古近纪近南北向伸展断陷过程中,北部的低凸起带受西侧的南北向变换断层控制,南部的高凸起带受北西向和北东向扭张断层控制。不同方向基底断裂在区域伸展背景下以不同方式复活,是控制白垩纪潜山带和古近纪凸起带发育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浅海地区 北西向构造带 变换构造 基底断层 断裂复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