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浆脑利钠肽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1
作者 宋静华 郭志刚 +2 位作者 李军山 魏民新 王联群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6期418-420,共3页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围手术期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72例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患者,术前按NYHA心功能标准分级,超声心动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分别于术前,术后5h、24h、72h及7d静脉取...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围手术期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72例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患者,术前按NYHA心功能标准分级,超声心动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分别于术前,术后5h、24h、72h及7d静脉取血测定血浆BNP水平,分析围手术期BNP的变化趋势,并与心功能分级、LVEF、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及激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I)等多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72例患者术前血浆BNP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829,P=0.00);与术前心肌梗死呈正相关(r=0.47,P=0.00);与LVEF呈负相关(r=-0.61,P=0.00)。血浆BNP术后5h开始上升,24h显著升高,72h达峰并开始下降,至7d时仍显著高于术前水平。术前及术后血浆BNP水平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均呈正相关(r=0.394,P=0.001,r=0.26,P=0.031);而术后BNP水平与CK-MB、TnI等未发现相关关系。结论血浆BNP水平能反映CABG患者心功能状态。术后早期血浆BNP升高,一周时开始下降。BNP可以作为CABG围手术期心功能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术 利钠肽 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瓣膜置换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孙静 宋静华 姜楠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20期36-38,共3页
目的分析瓣膜置换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48 h)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月~2011年8月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5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后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时间延长(≥48 h)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 目的分析瓣膜置换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48 h)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月~2011年8月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5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后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时间延长(≥48 h)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的患者72例,发生率13.9%。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年龄、心功能分级、术前血浆BNP水平、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置换瓣膜的数量、术后使用多巴胺≥10μg/(kg.min)以及术后使用肾上腺素与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相关(P<0.05或P<0.01),上述因素进入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心功能分级、肺动脉收缩压和术后使用多巴胺≥10μg/(kg.min)与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独立相关(P<0.05或P<0.01)。结论瓣膜置换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患者的心功能分级、肺动脉收缩压和术后使用多巴胺≥10μg/(kg.min)是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置换手术 机械通气时间延长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肝炎患者血浆FT_3、FT_4、TSH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国东 郭瑞敏 宋静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9期79-79,共1页
关键词 患者血浆 重型肝炎 临床意义 水平检测 FT3 FT4 TSH 血浆甲状腺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素片用于56例肝硬化患者疗效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国东 郭瑞敏 宋静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6-76,共1页
关键词 肝硬化患者 甲状腺素片 疗效观察 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低T3综合征 肝炎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道镜在消化内镜管腔清洗质量监测中的应用
5
作者 余晓帆 马志杰 +2 位作者 宋静华 牟晓玲 陈宁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9期3575-3577,共3页
目的对比管道镜与常规法在消化内镜管腔清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探讨管道镜在消化内镜日常清洗质量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23年7—9月河南省人民消化内镜中心100条使用后的胃镜,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管道镜组和常规组,每组50条,... 目的对比管道镜与常规法在消化内镜管腔清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探讨管道镜在消化内镜日常清洗质量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23年7—9月河南省人民消化内镜中心100条使用后的胃镜,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管道镜组和常规组,每组50条,两组内镜外表面清洗质量均采用目测法检查,两组内镜管腔清洗质量检查分别采用管道镜和常规气枪吹气法检查。结果管道镜组检测出内镜清洗不合格数量(16条)高于常规组(3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3条清洗不合格内镜的原因均为残留污物,管道镜组内镜清洗不合格的原因中9条(56.25%)为吸引管道中残留白色微小颗粒污染物,4条(25.00%)为残留污物,3条(18.75%)为注气/注水活塞口底部边缘存在锈迹。结论管道镜相比常规检查法,内镜护士可以对管腔进行直视观察,准确判断内镜管腔内部的清洗质量,弥补常规检查法的不足,提高了内镜清洗不合格检出率,可以作为消化内镜日常清洗质量效果监测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镜 消化内镜 清洗 质量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