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硬性支撑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技术在垂体瘤术后鞍底重建中的应用
1
作者 李鹏飞 冒平 +3 位作者 原旭 高珂 王拓 宋锦宁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5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硬性支撑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技术在垂体瘤术后鞍底重建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和观察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3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完成的54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鞍底重建方式... 目的探讨硬性支撑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技术在垂体瘤术后鞍底重建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和观察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3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完成的54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鞍底重建方式分为硬性支撑组和软性重建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脑脊液漏发生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性支撑组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及腰大池置管率低于软性重建组,住院时间短于软性重建组(P<0.05)。结论硬性支撑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技术能有效减少经鼻蝶垂体瘤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瘤 鞍底重建 经鼻内镜入路 脑脊液漏 硬性支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超微结构的病理特征与动态变化 被引量:7
2
作者 宋锦宁 梁琦 +1 位作者 张明 陈五岭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8-391,405,共5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的超微结构特征与动态变化,以及这种改变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对日本大耳白家兔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做SAH模型。动物随机分为SAH组、盐水对照组、穿刺对照组和正常组,于注...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的超微结构特征与动态变化,以及这种改变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对日本大耳白家兔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做SAH模型。动物随机分为SAH组、盐水对照组、穿刺对照组和正常组,于注血后1 h、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灌注固定,留取基底动脉标本,在光镜和电镜下动态观察基底动脉的病理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光镜下SAH模型组的主要表现是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内皮细胞变性、肿胀,染色质不均,空泡形成;内弹力膜迂曲皱褶或断裂。电镜下超微结构的主要表现是基底动脉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消失,胞膜部分或完全脱落,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溶解呈空泡,致密颗粒增多,细胞核内染色质边集、浓缩,异染色质增多;平滑肌细胞变形、核扭曲、染色质不均匀,肌丝排列疏松紊乱,出现断裂或溶解,胞浆内可见大量空泡形成,线粒体增多、肿胀、嵴紊乱或溶解;血管外膜神经纤维肿胀、结构模糊。光镜下基底动脉的结构变化趋势与电镜下基底动脉的结构变化趋势相类似,均在SAH后1 h时可发现结构的微小改变,从第3天开始明显的结构改变,在第5天至第7天结构变化最明显。结论SAH后脑血管的超微结构会发生损害,并在病程发展中呈明显的动态改变;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是导致迟发性CVS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理改变 超微结构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及神经保护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宋锦宁 安吉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95-703,共9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与迟发性脑损伤及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关于EBI分子机制的研究表明,SAH后脑组织内微血管改变、离子失衡、血脑屏障损伤、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与迟发性脑损伤及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关于EBI分子机制的研究表明,SAH后脑组织内微血管改变、离子失衡、血脑屏障损伤、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死亡通路激活等多种病理机制共同导致神经血管功能障碍。这些研究进展为SAH后神经功能保护提供了多个可能的干预靶点,其中钙通道拮抗剂、内皮素-1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抗炎药物以及抗氧化应激药物等可能对SAH后EBI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进一步阐明SAH后脑缺血缺氧性损伤、神经免疫炎症激活、皮层传播抑制、各种细胞信号通路激活等脑损伤的相关分子机制以及这些诸多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发生演变的规律,将对减轻SAH后脑损伤,促进神经修复,提高患者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与神经保护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宋锦宁 李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7-725,共9页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个进行性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的脑损伤发生于继发性损伤(secondary injury,SI)阶段。因此,SI是影响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有关SI病理机制的研究表明,DAI后神经元的SI涉及神经...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个进行性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的脑损伤发生于继发性损伤(secondary injury,SI)阶段。因此,SI是影响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有关SI病理机制的研究表明,DAI后神经元的SI涉及神经元及轴膜的离子平衡紊乱、沃勒变性、轴膜通透性改变、线粒体损伤及能量代谢障碍、免疫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损伤等多种损伤机制。这些SI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最终导致DAI后神经元变性、甚至坏死和凋亡以及轴突继发性断裂的关键原因。虽然临床上对DAI患者的治疗目前无突破性进展,仍采用一般性治疗、亚低温以及神经营养等手段。但新近研究显示,有一些动物的体内或体外实验为DAI后的SI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如钙离子拮抗剂、轴膜保护及修复药物、钙依赖的蛋白水解酶抑制剂、氧化应激抑制剂以及免疫抑制剂等。进一步阐明DAI后钙离子平衡紊乱、轴浆运输中断、线粒体损伤及能量代谢障碍、免疫炎症反应等SI的相关分子机制,以及这些多因素导致的DAI病理机制相互间的关系,将对减轻或阻断DAI后发生SI,加强神经保护与修复,以及为未来突破DAI的治疗瓶颈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 继发性损伤 神经保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内皮素受体A在兔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基底动脉的表达 被引量:2
5
作者 宋锦宁 张明 +3 位作者 梁琦 隋龙 王文博 郗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2-416,共5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内皮细胞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受体A(ETRA)的表达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之间的关系。方法日本大耳白家兔60只,随机分为SAH模型组25只,盐水组25只,穿刺组5只,正常组5只。采用枕大池二...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内皮细胞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受体A(ETRA)的表达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之间的关系。方法日本大耳白家兔60只,随机分为SAH模型组25只,盐水组25只,穿刺组5只,正常组5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SAH模型,灌注处死后取基底动脉制成切片。进行CGRP及ETRA的免疫组化和HE染色,观察CGRP与ETRA的免疫表达和病理结构变化,并用图像分析方法测量血管周长,使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基底动脉周长在SAH后均发生明显缩窄,其中在5d时缩小最强烈。CGRP与ETRA免疫阳性标记颗粒在SAH组的基底动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动态变化规律为CGRP的表达在1h时最明显,在3、5d依次表达减少,5d达到最低点,7d后开始逐渐升高,10d时表达相对比较明显,但未能达到正常水平,CGRP在穿刺组、正常对照组和盐水组也有散在不规则表达。在正常组、穿刺组和盐水组的基底动脉内ETRA有表达;SAH组基底动脉内ETRA在3d组和5d组表现为高表达,以3d组为强,而其中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最强烈,平滑肌也有表达,10d组的表达仍然较强。结论在SAH后脑血管内皮细胞CGRP和ETRA的表达呈现明显的动态改变,但二者的变化趋势并不同步;CGRP和ETRA在DCV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内皮素受体A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肿瘤SPECT阳性显像与CT影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宋锦宁 张芬茹 +3 位作者 冯新利 刘守勋 王茂德 胡国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355-357,共3页
目的 :探讨99mTc MIBISPECT与CT在脑肿瘤的影像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5 0例脑肿瘤、10例脑内非肿瘤病变患者行99mTc MIBISPECT及CT扫描 ,对其影像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99mTc MIBISPECT术前诊断脑肿瘤的灵敏度、特异性... 目的 :探讨99mTc MIBISPECT与CT在脑肿瘤的影像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5 0例脑肿瘤、10例脑内非肿瘤病变患者行99mTc MIBISPECT及CT扫描 ,对其影像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99mTc MIBISPECT术前诊断脑肿瘤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96.9%、90 .0 %和 95 .2 % ,而CT分别为 90 .6%、80 .0 %和 88.1% ,两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 ;99mTc MIBISPECT诊断胶质瘤术后残留与复发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均为 10 0 % ,而CT分别为 3 0 %、75 %和 5 0 % ,前者比后者高 (P <0 .0 1)。结论 :99mTc MIBISPECT在诊断胶质瘤术后残留与复发方面可作为CT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 ;二者结合 ,对确定脑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SPECT阳性显像 CT影像 诊断 肿瘤残留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胶质反应及生化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宋锦宁 赵永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共10页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胶质反应与继发性轴索损伤、轴突再生及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而且DAI后一些特异性生化标志物可以发生明显的变化。目前的研究表明,DAI后胶质细胞既能通过胶质瘢痕形成、炎症反应、髓鞘丢失...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胶质反应与继发性轴索损伤、轴突再生及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而且DAI后一些特异性生化标志物可以发生明显的变化。目前的研究表明,DAI后胶质细胞既能通过胶质瘢痕形成、炎症反应、髓鞘丢失等多种机制参与DAI后继发性损伤的发生,又能通过释放神经营养因子、清除细胞碎片、阻止病损蔓延等促进轴突修复和再生,胶质细胞之间、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最终导致DAI后神经元死亡以及轴突继发性断裂的主要原因;DAI后β淀粉样蛋白、神经微丝和微管相关蛋白等特异性生化指标能更早期、更准确地显示DAI的发生与发展,将弥补影像学及临床特征诊断的不足。这些研究不但为DAI后神经保护及轴突再生提供治疗靶点,也为进一步研究并寻找新的DAI相关生化标记物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DAI后胶质细胞激活、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相互作用、胶质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相关分子机制及其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深入揭示DAI相关生化标志物的意义,对减轻DAI后脑损伤、促进轴突再生、提高DAI诊断及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 胶质反应 生化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损伤及其修复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8
作者 宋锦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7-403,共7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引起的脑损伤及修复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SAH后脑损伤的炎症瀑布学说、皮层传播抑制、大血管痉挛致脑缺血学说、微循环障碍学说、神经元微环境改变等研究表明,SAH后脑损伤是多种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引起的脑损伤及修复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SAH后脑损伤的炎症瀑布学说、皮层传播抑制、大血管痉挛致脑缺血学说、微循环障碍学说、神经元微环境改变等研究表明,SAH后脑损伤是多种病理过程共同导致的神经元细胞功能障碍或凋亡,而神经保护因子的释放在机体自我保护修复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在临床治疗方面,脑脊液外引流及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氧自由基清除剂、纤溶酶原激活剂、内皮素受体抑制剂、钾离子通道激活剂等在临床或动物实验中显著改善了脑血管痉挛,提高了SAH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损伤 脑修复 神经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宋锦宁 《西北医学教育》 2006年第4期385-386,414,共3页
分析了目前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提出了培养具备高素质创新能力的神经外科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策略.在这种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合理安排临床实践和正确引导科学研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加强综... 分析了目前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提出了培养具备高素质创新能力的神经外科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策略.在这种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合理安排临床实践和正确引导科学研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与考核制度,以及建立导师问责制度等8个方面的改革,可以达到对神经外科学研究生进行创新能力与科学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研究生 创新能力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实验装置的研制及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6
10
作者 刘晓斌 宋锦宁 +2 位作者 陈景宇 张芬茹 刘守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5-598,共4页
目的自制一种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装置并成功建立DAI动物模型。方法自制头颅瞬间旋转损伤装置,使大鼠头颅在瞬间(<3 ms)旋转90°造成剪切损伤。观察损伤后大鼠的生命体征及行为学改变;于伤后2、6、12、24、36、72 h及10 d分别... 目的自制一种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装置并成功建立DAI动物模型。方法自制头颅瞬间旋转损伤装置,使大鼠头颅在瞬间(<3 ms)旋转90°造成剪切损伤。观察损伤后大鼠的生命体征及行为学改变;于伤后2、6、12、24、36、72 h及10 d分别处死损伤组动物,制备脑石蜡切片,行镀银及HE染色,光镜下观察神经轴索变化。结果伤后大鼠均即刻出现原发昏迷,其中2只于损伤后20 min内死亡,余持续时间1-30 min不等;伤后大鼠呼吸节律紊乱,瞳孔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醒后均有程度不等的反应性下降,肢体活动迟缓;肉眼可见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光镜下可见皮髓交界区、胼胝体区、脑干、小脑白质等部位的神经轴索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断裂、轴索球形成,后期有小胶质细胞增生,局部呈巢样聚集。结论本装置能造成大鼠脑DAI,且具有简便、可控、确切的特点,适合进行中、小型动物DAI模型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实验装置 动物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死性凋亡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钢 安吉洋 +4 位作者 宋锦宁 孙雷涛 李丹东 马旭东 张斌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2-727,共6页
目的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脑损伤中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通路的激活,探讨坏死性凋亡在SAH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组、Nec-1干预组、赋形剂组,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模型,... 目的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脑损伤中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通路的激活,探讨坏死性凋亡在SAH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组、Nec-1干预组、赋形剂组,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模型,干预组术前30min侧脑室注射坏死性凋亡的抑制剂Nec-1或赋形剂。各组于预定时间点评估神经功能,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碘化丙啶(PI)荧光法检测细胞坏死,免疫组化检测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AH后RIP3的表达升高,并出现核移位,脑含水量及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皮质及海马PI阳性细胞亦显著增加(P<0.01)。给予Nec-1后RIP3表达水平较SAH组降低,同时脑组织内坏死的神经细胞及脑组织含水量减低,神经功能得到改善(P<0.01)。结论坏死性凋亡在SAH后早期脑损伤中被激活并在神经功能损伤及脑水肿中发挥重要作用,RIP3可能作为坏死性凋亡通路的关键分子参与其中。抑制坏死性凋亡对SAH后早期脑保护及减轻脑水肿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坏死性凋亡 早期脑损伤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干预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斌飞 宋锦宁 +5 位作者 赵永林 马旭东 李丹东 刘尊伟 赵君杰 黄廷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4-59,88,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亚低温治疗(HT)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时间截止到2014年6月,纳入HT与常温(NT)对比治疗DAI...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亚低温治疗(HT)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时间截止到2014年6月,纳入HT与常温(NT)对比治疗DAI的随机对照研究(RCT)。由2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2.7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8个方法学质量较低的研究,包括1 332例DAI患者,其中HT组713例,NT组61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HT组患者的病死率低于NT组(RR=0.62,95%CI:0.53~0.73,P〈0.000 01);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显示HT组3月GOS 4~5(RR=1.65,95%CI:1.45~1.88,P〈0.000 01)与6月GOS 4~5(RR=1.54,95%CI:1.08~2.19,P=0.02)均高于NT组;HT治疗24h后患者颅内压低于NT组(MD=-0.70,95%CI:―0.94~―0.47,P〈0.000 01)。在感染、出血事件、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方面HT与NT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没有确切证据表明HT治疗具有明显优势,DAI患者可能从HT治疗中受益,但在临床上推广应十分谨慎。期待设计严格、统一标准的大样本、多中心RCT继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弥漫性轴索损伤 META分析 颅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镜手术与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66例效果比较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杜昌旺 王茂德 +3 位作者 宋锦宁 白晓斌 张斌飞 祁磊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22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高血压脑室出血患者66例,分为内镜组36例和引流组30例。内镜组在神经内镜下行脑室血肿清除术,引流组行...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高血压脑室出血患者66例,分为内镜组36例和引流组30例。内镜组在神经内镜下行脑室血肿清除术,引流组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分析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感染率、脑积水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结果①术后48 h内镜组36例中12例血肿清除>90%,21例清除60%~90%,3例清除<60%,引流组30例中1例血肿清除>90%,8例清除60%-90%,21例清除<6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Zc=5.146,P<0.01)。②内镜组1例(2.7%)发生颅内感染,引流组4例(13.3%)发生颅内感染,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5,P=0.252);内镜组2例(5.6%)发生脑积水,引流组11例(36.7%)发生脑积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3,P=0.004)。③术后6个月内镜组ADLⅠ级17例,Ⅱ级9例,Ⅲ级6例,Ⅳ级2例,Ⅴ级1例,死亡1例,恢复良好率为88.89%(32/36);引流组ADLⅠ级5例,Ⅱ级8例,Ⅲ级7例,Ⅳ级2例,Ⅴ级1例,死亡2例,恢复良好率为66.67%(20/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c=2.907,P=0.004)。结论神经内镜下行脑室内血肿清除术较脑室穿刺外引流术血肿清除效果好,并发症及后遗症相对较少,能改善患者预后,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脑室出血 神经内镜 引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o/ROCK通路在大鼠实验性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丹东 宋锦宁 +5 位作者 庞宏刚 赵永林 马旭东 张斌飞 黄廷钦 赵雅慧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2,共7页
目的研究RhoA和Nogo-A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的动态表达,并探讨Rho/ROCK通路抑制对DAI后脑内Nogo-A表达的调控及其在DAI中的作用。方法用头颅瞬间旋转损伤装置制作大鼠DAI模型。观察DAI后RhoA和Nogo-A表达的时... 目的研究RhoA和Nogo-A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的动态表达,并探讨Rho/ROCK通路抑制对DAI后脑内Nogo-A表达的调控及其在DAI中的作用。方法用头颅瞬间旋转损伤装置制作大鼠DAI模型。观察DAI后RhoA和Nogo-A表达的时间依赖性和严重程度依赖性,并用辛伐他汀和Y27632药理性抑制RhoA/ROCK通路的活性,观察该通路在DAI后神经修复中的作用。用HE染色和PTAH染色指示DAI后脑组织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RhoA和Nogo-A的表达,并检测β-APP的表达来指示轴突的损伤程度。并用免疫荧光染色指示RhoA和Nogo-A表达的空间相关性。结果 DAI后均出现明显的神经细胞坏死和轴突变性、断裂等病理改变;DAI后RhoA和Nogo-A的表达趋势一致,两者的表达量均随着DAI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同时也随着损伤程度加重而增加,经免疫荧光双染色显示两者在脑内的表达有显著的同一性;用辛伐他汀和Y27632抑制RhoA/ROCK通路后能明显改善DAI后神经功能,并降低β-APP的表达,同时两者也能明显减少Nogo-A的表达。结论DAI后脑内RhoA和Nogo-A的表达有高度相关性,抑制Rho/ROCK通路可改善神经功能并减轻轴突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突损伤 辛伐他汀 RhoA/ROCK NOGO-A 神经保护 颅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洛酮用于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文涛 张斌飞 +3 位作者 宋锦宁 马旭东 刘尊伟 顾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85-789,共5页
目的纳洛酮用于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疗效仍存在疑虑,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各数据库,筛选纳洛酮与对照组比较治疗DAI的随机对照研究(RCT)。由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并提取研究数据,采用STA... 目的纳洛酮用于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疗效仍存在疑虑,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各数据库,筛选纳洛酮与对照组比较治疗DAI的随机对照研究(RCT)。由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并提取研究数据,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低质量RCT,包括964例DAI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纳洛酮可以降低DAI患者病死率(RR=0.56,95%CI:0.46~0.68,P<0.001);改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RR=1.56,95%CI:1.14~2.12,P=0.005);并且能缩短患者昏迷时间(WMD=-9.47,95%CI:-13.84^-5.10,P<0.001)。结论由于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纳入研究中纳洛酮使用剂量、疗程等存在差异,故纳洛酮改善DAI患者预后的证据尚不充分,其疗效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洛酮 弥漫性轴索损伤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外伤后血清中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松林 金涛 +3 位作者 李东波 杨涛 权天龙 宋锦宁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5期148-151,共4页
目的研究脑外伤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ELISA方法对2012年12月~2014年6月收治在安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的55例脑外伤患者(轻型组18例,中型组20例,重型组17例)入院后第1、3、7天的血... 目的研究脑外伤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ELISA方法对2012年12月~2014年6月收治在安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的55例脑外伤患者(轻型组18例,中型组20例,重型组17例)入院后第1、3、7天的血清MIP-1α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并与对照组15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入院后第1、3天时,脑外伤轻、中、重型组患者血清MIP-1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三组中重型组MIP-1α水平最高,中型组次之,轻型组最低(P〈0.01)。入院第7天时,各脑外伤患者组血清MIP-1α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其中,中型及重型组患者的血清MIP-1α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轻型组患者的血清MIP-1α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第1、3、7天,脑外伤患者血清中的MIP-1α水平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呈负相关,受伤程度越重,MIP-1α水平越高(第1天:r=-0.703,P〈0.01;第3天:r=-0.785,P〈0.01;第7天:r=-0.518,P〈0.01)。结论脑外伤后MIP-1α在血清中可被检出,且在伤后第3天表达最高,动态监测MIP-1在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 血清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脑外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K介导上调Bim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皮层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安吉洋 周丽丽 +4 位作者 宋锦宁 罗显华 程毛锋 孙鹏 庞宏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4-709,716,共7页
目的研究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探讨AMPK参与SAH早期脑损伤中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模型,免疫组化检测AMPK与磷酸化AMPK(p-AMPK)的组织细胞定位,RT-PCR及Western ... 目的研究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探讨AMPK参与SAH早期脑损伤中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模型,免疫组化检测AMPK与磷酸化AMPK(p-AMPK)的组织细胞定位,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造模后6、24、48、72h额底皮质AMPK mRNA及p-AMPK、Bim、caspase-3蛋白的动态表达,并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侧脑室给予AMPK激动剂AICAR及抑制剂Compound C,检测药物干预对大鼠神经行为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并与SAH组及vehicle组进行比较。结果 SAH后AMPKα的mRNA表达升高,p-AMPK、Bim、caspase-3蛋白表达均持续升高;AICAR可以增高AMPK磷酸化和Bim、caspase-3表达水平,加重神经功能缺损,Compound C可以减低AMPK磷酸化和Bim、caspase-3表达水平,改善神经功能评分。结论 AMPK信号通路参与了SAH后早期脑损伤中神经元细胞凋亡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机制可能与调控Bim的转录活性有关,抑制AMPK信号通路可以减轻SAH后皮层神经元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细胞凋亡 早期脑损伤 AMPK BIM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MMP-9/TIMP-1比值与早期脑损伤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丹东 宋锦宁 +5 位作者 安吉洋 张明 孙鹏 庞宏刚 赵永林 程毛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17-721,727,共6页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和MMP-9/TIMP-1比值的变化,及其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的相关性。方法用大鼠枕大池单次注血法建立SAH动物模型,行外周血白...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和MMP-9/TIMP-1比值的变化,及其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的相关性。方法用大鼠枕大池单次注血法建立SAH动物模型,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ELISA法检测外周血MMP-9和TIMP-1浓度,干湿重法测量脑组织水含量,并行基底动脉HE染色,测量管腔内径变化。结果 SAH后6h脑组织水含量明显升高,24h时达到最高值,白细胞计数、外周血MMP-9含量均在24h时达到最高,基底动脉内径在12h时明显变化,24h时达到最低值,72h基本恢复正常。相关性研究发现,白细胞计数和MMP-9/TIMP-1比值的变化与基底动脉痉挛和脑组织含水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SAH后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MMP-9/TIMP-1比值呈明显的动态变化,此变化趋势与早期脑损伤相关指标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外周血MMP-9/TIMP-1比值可以作为判断SAH后EBI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白细胞 MMP-9 TIMP-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气通过抗氧化应激减轻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 被引量:4
19
作者 马旭东 宋锦宁 +5 位作者 张斌飞 赵永林 孙鹏 李丹东 赵雅慧 刘尊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60-766,共7页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作用及氢气对其治疗作用。方法将1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DAI模型组和氢气干预组。采用头颅瞬间旋转损伤装置制作大鼠DAI模型,干预组每日2次腹腔注射高纯度氢气(10mL/kg)...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作用及氢气对其治疗作用。方法将1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DAI模型组和氢气干预组。采用头颅瞬间旋转损伤装置制作大鼠DAI模型,干预组每日2次腹腔注射高纯度氢气(10mL/kg)。各组于预定时间点行神经功能评分、组织形态学、碘化丙啶(PI)染色及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DAI后脑组织MDA含量升高(P<0.01),SOD及CAT活力下降(P<0.01),神经细胞肿胀,大量神经元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多,PI阳性细胞增加(P<0.01),神经功能缺损加重(P<0.01)。给予氢气干预后脑组织MDA显著下降(P<0.01),SOD及CAT活力增强(P<0.01),组织形态学观察改善,PI阳性细胞数减少(P<0.01),神经功能缺损改善(P<0.05)。结论氧化应激参与了DAI急性期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自由基的大量产生及抗氧化酶活力的下降可能导致脑损伤的加重;氢气通过改善抗氧化酶活力并减轻自由基损伤改善DAI急性期脑损伤。减轻氧化应激程度对DAI急性期脑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氧化应激 自由基 氢气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在大鼠脑缺血后钙超载致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明 吴媛 +4 位作者 赵永林 赵君杰 黄廷钦 马旭东 宋锦宁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7期900-907,共8页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后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1,TRPC1)在神经元钙超载中的作用,探讨TRPC1参与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及突触功能障碍的机制。方法120只6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全脑缺血模型组、SK...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后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1,TRPC1)在神经元钙超载中的作用,探讨TRPC1参与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及突触功能障碍的机制。方法120只6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全脑缺血模型组、SKF96365干预模型组、DMSO干预对照组。四血管阻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全脑缺血前立体定向注射SKF96365建立干预模型组,注射DMSO建立干预对照模型组。在缺血后的1,3,5,7,10 d收集大鼠双侧海马标本,进行形态学染色,用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Fura-2AM检测胞内Ca 2+浓度,Western blot检测TRPC1蛋白的动态表达,TUNEL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海马记忆功能,通过体视学分析计算海马CA1区中存活神经元的数量。结果形态学研究发现,全脑缺血后神经元肿胀,髓鞘结构破坏,片层结构消失。与正常组相比,全脑缺血模型组海马TRPC1蛋白表达持续升高,在3 d达到高峰,同时海马神经元胞内Ca 2+浓度及TUNEL阳性细胞数达到峰值(P<0.05)。给予TRPC1通道阻断剂SKF96365后,与全脑缺血模型组相比,干预模型组海马TRPC1的蛋白表达被抑制,海马神经元钙内流减低,TUNEL阳性细胞数显著降低,大鼠神经行为学及记忆功能评分改善(P<0.05)。结论TRPC1与脑缺血后钙超载导致的迟发性神经元凋亡密切相关,抑制TRPC1产生的钙内流可缓解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改善海马的空间记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 脑缺血 神经元凋亡 钙超载 突触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