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澜沧江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1
作者 张圣听 王世锋 +1 位作者 王淇 宋立才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1373,共13页
藏东地区广泛发育古特提斯花岗岩,如与金沙江缝合带相关的江达—维西花岗岩带和与甘孜—理塘缝合带相关的义敦花岗岩带。但是与龙木错—双湖(碧土)古特提斯主缝合带相关的北澜沧江花岗岩带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本文选取北澜沧江花岗岩... 藏东地区广泛发育古特提斯花岗岩,如与金沙江缝合带相关的江达—维西花岗岩带和与甘孜—理塘缝合带相关的义敦花岗岩带。但是与龙木错—双湖(碧土)古特提斯主缝合带相关的北澜沧江花岗岩带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本文选取北澜沧江花岗岩带南端的碧罗雪山花岗岩展开研究,揭示其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进一步揭示其构造意义。岩石样品中锆石具有明显的岩浆岩振荡环带,年龄数据聚集在在217±1 Ma左右,ε_(Hf)(t)均值为-13.5,ε_(Nd)(t)值为-12.0,Sr-Nd-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均在2.0 Ga左右;岩石显微观察及地化特征表明岩石为花岗岩类,样品的岩浆来自具有古老地壳重熔成因的中上地壳酸性岩,构造判别图显示岩石为陆陆碰撞阶段花岗岩特征,这与主特提斯洋向东俯冲于兰坪—思茅地块之下以及随后发生陆陆碰撞的构造演化模型相契合。岩石地化特征和其构造位置支持碧罗雪山花岗岩带是北澜沧江花岗岩带的南端。由此,藏东地区存在一条长达700 km的花岗岩带,该花岗岩带从类乌齐、昌都吉塘、左贡东大山、芒康盐井、德钦梅里雪山延伸到维西碧罗雪山。碧罗雪山花岗岩的岩石年代学、地球化学数据为龙木措—双湖缝合带与昌宁—孟连缝合带的对接提供了详细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澜沧江花岗岩带 碧罗雪山花岗岩 古特提斯缝合带 地球化学特征 S型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力学理论对中国深层油气勘查的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林炎 宋立才 +3 位作者 李会军 董敏 季长军 马立成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6期1036-1047,共12页
地质力学是我国著名地质科学家李四光创立的一门以系统论为基础,以构造体系为核心内容、跨学科的系统构造地质学理论。七十多年来,在区域地质、地震地质、地热勘查、第四纪地质、地壳稳定性评价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发展;在固体矿产、... 地质力学是我国著名地质科学家李四光创立的一门以系统论为基础,以构造体系为核心内容、跨学科的系统构造地质学理论。七十多年来,在区域地质、地震地质、地热勘查、第四纪地质、地壳稳定性评价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发展;在固体矿产、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预测,指导部署勘探方面硕果累累。文章回顾了中国油气勘探历程,总结了地质力学理论在中国常规油气勘查思路和方法的成功经验,在松辽、塔里木及江汉等多个重要含油气盆地的发现中,地质力学理论起到了实用效果,并认为地质力学理论将一如既往,在我国深层油气勘查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力学理论 构造体系 系统论 深层油气 引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西山沿河城地区早白垩世火山—沉积盆地的充填过程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渠洪杰 王猛 +4 位作者 余佳 冯卉 康艳丽 陶涛 宋立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03-1418,共16页
北京西山沿河城地区的火山—沉积盆地处于太行山与燕山构造带的交汇部位,主要保存了下白垩统东岭台组火山—沉积地层。沉积作用分析表明盆地内沉积相变显著,主体发育了冲积扇、辫状河流和湖泊相,并组成向上渐细的序列,其间具有发育的火... 北京西山沿河城地区的火山—沉积盆地处于太行山与燕山构造带的交汇部位,主要保存了下白垩统东岭台组火山—沉积地层。沉积作用分析表明盆地内沉积相变显著,主体发育了冲积扇、辫状河流和湖泊相,并组成向上渐细的序列,其间具有发育的火山喷发熔岩相和火山碎屑流相。古水流和砾石成分统计表明,盆地发育初期物源主要来自于东部或北东方向的中元古界雾迷山组,之后沉积物主要来自于西部或西南部的元古界,并增加了同时期的火山岩砾石。盆地底部火山碎屑岩锆石U-Pb年龄指示盆地发育起始于140.7 Ma前后,并在132.24 Ma之后发生重大转折。结合区域地质演化、盆缘断层构造、沉积充填过程和东岭台组内正断层特征,认为盆地发育受控于北东走向沿河城断层的左行走滑应力场,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北西向横岭—沿河口断层的伸展作用。该期左行走滑作用在华北东部晚中生代期间由挤压到伸展转换的过程里起到了重要的调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西山 沉积作用 物源 左行走滑伸展 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湖盆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宋立才 高晓鹏 +1 位作者 邓宏文 冯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49,152-153,共5页
为更准确地对断陷湖盆碳酸盐岩这类特殊储层进行预测,在沾化凹陷西部探索性地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以湖泛面为界面把沙四上亚段划分为3个四级层序。四级层序在垂向上的高度不对称性和平面上的分带性控制着储层的分布:在垂向上,... 为更准确地对断陷湖盆碳酸盐岩这类特殊储层进行预测,在沾化凹陷西部探索性地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以湖泛面为界面把沙四上亚段划分为3个四级层序。四级层序在垂向上的高度不对称性和平面上的分带性控制着储层的分布:在垂向上,随基准面下降储层物性变好;在平面上,储层整体呈近平行于边界断层带状分布,陡坡带台地亚相发育好储层,凹陷中央浅滩亚相发育较好储层,陡坡带局限台地亚相和缓坡带混合坪亚相发育差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地质 控制作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沙四上亚段 湖泛面 沾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扭构造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李东旭 宋立才 张林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981-1000,共20页
文章综述了中国地质学家对旋扭构造研究的历史与成果,也介绍了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李四光先生通过四篇论著奠定了旋扭构造的理论基础。在后来的研究和找矿实践、多种模拟仿真新方法试验以及力学解析中进一步丰富了旋扭构造的研究内容,深... 文章综述了中国地质学家对旋扭构造研究的历史与成果,也介绍了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李四光先生通过四篇论著奠定了旋扭构造的理论基础。在后来的研究和找矿实践、多种模拟仿真新方法试验以及力学解析中进一步丰富了旋扭构造的研究内容,深化了对旋扭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与动力学机制等的认识,提出了有些旋扭构造是螺旋运动的结果及旋扭构造的形成很可能与地球旋转动力问题有关;特别是在找矿勘探方面取得的成功和经济效益,提高了成矿理论认识的水平。文章最后提出今后研究旋扭构造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扭构造 螺旋运动 旋扭构造控矿 旋扭构造模拟 旋扭构造力学解析 旋扭构造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力学领域近年来发展状况及相关问题与对策分析
6
作者 冯卉 张学科 +1 位作者 宋立才 吴中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4年第2期185-198,共14页
通过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2006年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在人才队伍建设、机构设置与学科布局、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的相关资料,提出了目前在发展地质力学过程中,人才队伍、学科布局与发展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 通过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2006年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在人才队伍建设、机构设置与学科布局、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的相关资料,提出了目前在发展地质力学过程中,人才队伍、学科布局与发展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对策分析,以期为地质力学战略研究提供重要基础支撑,为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早日实现地质力学的跨越式发展,并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力学 队伍状况 学科发展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安参1井前侏罗纪基底地层的孢粉组合特征与时代归属 被引量:5
7
作者 苗慧心 张交东 +7 位作者 周新桂 刘德良 李振生 宋立才 曾秋楠 刘旭锋 毕彩芹 孙福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6-481,共16页
大别山北缘的安参1井是合肥盆地最深的一口参数井,钻遇前侏罗纪基底地层达千米以上,为一套不含煤层(线)或灰岩以泥岩为主的地层,与周缘华北陆块和大别造山带等构造单元的地层对比困难。因缺少宏观化石记录和明确的定年依据,其时代归属... 大别山北缘的安参1井是合肥盆地最深的一口参数井,钻遇前侏罗纪基底地层达千米以上,为一套不含煤层(线)或灰岩以泥岩为主的地层,与周缘华北陆块和大别造山带等构造单元的地层对比困难。因缺少宏观化石记录和明确的定年依据,其时代归属一直存在争议,制约了对这一套特殊地层所反映的地质信息的进一步挖掘。为进一步明确该套特殊地层的地质时代,本项研究对安参1井4160~5152m井段大量岩心和岩屑样品进行了微古化石分析,在其中5块样品中发现了保存良好的孢粉化石647粒,共计23属51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对孢粉化石的类型、属种和含量的分析,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两个孢粉化石组合:Ⅰ.Densosporites reynoldburgensisLaevigatosporites perminutus;Ⅱ.Triquitrites-Macrotorispora media。孢粉组合Ⅰ中蕨类植物孢子以平均含量87.67%占绝对优势,代表分子有Laevigatosporites perminutus,Lycospora rotunda,Patellisporites meishanesis等,裸子植物花粉均为单囊粉属Florinites;孢粉组合Ⅱ中,蕨类植物孢子平均含量降低至53.78%,其中蕨类孢子Lycospora rotunda消失,Leiotriletes adnatus,Triquitrites,Crassipora等含量下降,并有特征分子大一头沉孢属Macrotorispora出现,裸子植物花粉含量和丰富度明显增加,以柯达粉属Cordaitina为主。经过与华北其他地区孢粉组合特征的对比分析,上述两个孢粉组合分别与华北陆块晚古生代二叠系太原组和上石盒子组具有明确的相似性,与早期和中晚期华夏植物群面貌相一致,反映了裸子植物逐渐繁盛、属种越来越丰富的过程,孢粉组合Ⅰ和Ⅱ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晚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早期和晚二叠世,为安参1井前侏罗纪基底存在石炭—二叠系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合肥盆地沉积环境和古气候分析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基底 孢粉组合 地层划分 二叠系 安参1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洛瓦底江上游水系形成时代研究——以滇西龙川江为例
8
作者 刘锋 赵越 +1 位作者 宋立才 李建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9-206,共8页
研究伊洛瓦底江水系的发育历史对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对其形成时代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通过研究伊洛瓦底江上游支流的演化可为认识其水系的发育提供重要线索。龙川江是伊洛瓦底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高黎... 研究伊洛瓦底江水系的发育历史对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对其形成时代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通过研究伊洛瓦底江上游支流的演化可为认识其水系的发育提供重要线索。龙川江是伊洛瓦底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高黎贡山,流经腾冲芒棒盆地。研究表明在上新世时期芒棒盆地曾被一中型湖泊所占据,现代意义上的龙川江并不存在。龙川江在芒棒盆地内同时切割了上新世中晚期和早更新世的火山岩,腾冲地区早更新世火山岩的K-Ar年龄为0.84~1.4 Ma,说明现代龙川江的出现可能不会早于0.80 Ma,由此推测伊洛瓦底江上游水系可能也是0.80 Ma以来形成的。晚新生代以来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强烈构造活动可能是其水系形成与演化的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伊洛瓦底江 龙川江 河流地貌 火山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