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辣蓼总黄酮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宋漫玲 陶俊宇 +1 位作者 杨剑 胡庭俊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辣蓼总黄酮进行分离纯化,探讨静态及动态吸附过程中多种因素对吸附及解吸效果的影响,以确定其最佳分离提纯工艺。方法提取辣蓼总黄酮,测定辣蓼黄酮乙酸乙酯部位(FEA)与辣蓼黄酮正丁醇部位(FNB)黄酮含量,进行大孔... 目的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辣蓼总黄酮进行分离纯化,探讨静态及动态吸附过程中多种因素对吸附及解吸效果的影响,以确定其最佳分离提纯工艺。方法提取辣蓼总黄酮,测定辣蓼黄酮乙酸乙酯部位(FEA)与辣蓼黄酮正丁醇部位(FNB)黄酮含量,进行大孔吸附树脂对FEA与FNB的吸附试验,采用D101、AB-8、DM130和XDA-8大孔树脂优选最佳分离纯化工艺。结果选择XDA-8进行辣蓼总黄酮的富集,其最佳工艺为:调节FEA黄酮pH值为6,上样浓度为750μg/m L,用75%乙醇洗脱,以1 BV/h流速洗脱5 BV;调节FNB黄酮pH值为6.0,上样浓度为1 mg/m L,用60%乙醇洗脱,以1 BV/h流速洗脱5 BV。结论采用XDA-8大孔吸附树脂通过最佳工艺有利于分离纯化辣蓼总黄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吸附树脂 辣蓼总黄酮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蓼黄酮乙酸乙酯部分对脂多糖诱导内毒素血症小鼠生化指标和炎性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谷俐媛 陶俊宇 +2 位作者 吴苑滢 宋漫玲 胡庭俊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4期40-45,共6页
目的观察辣蓼黄酮乙酸乙酯(FEA)部分对内毒素血症小鼠生化指标和炎性细胞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解-超声偶联法提取辣蓼全草中总黄酮,结合大孔树脂纯化富集获得辣蓼黄酮乙酸乙酯(FEA)部分,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建立内毒素血... 目的观察辣蓼黄酮乙酸乙酯(FEA)部分对内毒素血症小鼠生化指标和炎性细胞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解-超声偶联法提取辣蓼全草中总黄酮,结合大孔树脂纯化富集获得辣蓼黄酮乙酸乙酯(FEA)部分,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建立内毒素血症模型。实验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FEA高、中、低剂量组,各给药组给予相应浓度药液。测定肠组织丙二醛(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肝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血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与溶菌酶(LZM)、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RT-PCR检测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IFN)-α、IFN-γ和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肠组织MDA、MPO和血清ACP水平升高,肝组织T-AOC、T-SOD、GSH-Px和血清GSH、LZM水平降低,血清、肠组织和肝组织TNF-α升高,肺组织TNF-α、IFN-α、IFN-γ和IL-2 m RNA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FEA各剂量组小鼠肠组织MDA、MPO和血清ACP水平降低,FEA中、高剂量组肝组织T-AOC、T-SOD、GSH-Px和血清GSH、LZM水平升高,FEA各剂量组小鼠血清、肠组织和肝组织TNF-α含量显著降低,肺组织TNF-α、IFN-α、IFN-γ和IL-2 m RNA表达显著降低;FEA高剂量组较模型组小鼠肺组织、回肠和结肠病理形态明显改善。结论 FEA部分能降低LPS诱导小鼠内毒素血症的炎性损伤,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蓼 黄酮乙酸乙酯 内毒素血症 生化指标 炎性细胞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多糖可溶性粉对猪的安全性试验 被引量:2
3
作者 安慧青 肖蕊 +7 位作者 刘倩 宋漫玲 韦秀颖 吴苑滢 谢小东 施君 韦英益 胡庭俊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7-81,共5页
探讨海藻多糖可溶性粉对靶动物猪的安全性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将50头仔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4个试验剂量组,试验剂量组分别按照海藻多糖临床推荐剂量(200 mg/kg饲料)的1、3、5、10倍量给药,连续给药7 d,于试验前和试验结束... 探讨海藻多糖可溶性粉对靶动物猪的安全性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将50头仔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4个试验剂量组,试验剂量组分别按照海藻多糖临床推荐剂量(200 mg/kg饲料)的1、3、5、10倍量给药,连续给药7 d,于试验前和试验结束后分别称量试验猪体重,并在给药第7天和第14天采血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海藻多糖可溶性粉1、3倍剂量组均可显著提高仔猪体重(P<0.05)。用药第7天和第14天后,虽然海藻多糖可溶性粉试验剂量组血常规和血液生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以及组间比较时,或有显著的升高与降低,但均在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正常范围之内。除此之外,各试验组仔猪精神状态良好、饮食正常,无不良症状出现。表明海藻多糖可溶性粉在临床推荐剂量的1倍~10倍内使用,未出现毒性反应,对靶动物猪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多糖 可溶性粉 靶动物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腥草桔苓合剂的亚慢性毒性试验 被引量:4
4
作者 吴苑滢 宋漫玲 +7 位作者 陈燕晴 何颖 段群棚 林昌华 蒋家霞 张宁 郭旋 胡庭俊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4-120,共7页
观察鱼腥草桔苓合剂长期给药对大鼠的影响,了解长期使用该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3个剂量组分别给予鱼腥草桔苓合剂50、25、12.5mL/kg体重,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饮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30d... 观察鱼腥草桔苓合剂长期给药对大鼠的影响,了解长期使用该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3个剂量组分别给予鱼腥草桔苓合剂50、25、12.5mL/kg体重,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饮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30d,停药后继续观察7d,检测大鼠脏器指数、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并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给药后30d和停药后7d,大鼠临床表现、体重、脏器指数、血液学、血液生化指标及病理组织学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鱼腥草桔苓合剂在大鼠长期试验中无明显不良影响,停药7d后未出现延迟性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桔苓合剂 SD大鼠 亚慢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形鲳鲹生肌调节因子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在胚胎中的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余艳玲 罗洪林 +5 位作者 罗辉 冯鹏霏 潘传燕 宋漫玲 肖蕊 张永德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5-705,共11页
为研究卵形鲳鲹生肌调节因子(MRF)在胚胎发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卵形鲳鲹MRF基因家族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其在13个胚胎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卵形鲳鲹基因组中共鉴定出5个MRF基因家族成... 为研究卵形鲳鲹生肌调节因子(MRF)在胚胎发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卵形鲳鲹MRF基因家族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其在13个胚胎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卵形鲳鲹基因组中共鉴定出5个MRF基因家族成员:MyoD1、MyoD2、Myf5、Myf6和MyoG,分别编码297、263、240、231、250个氨基酸。MRF家族基因存在典型的BASIC与HLH结构域,其中MyoD1、MyoD2与MyoG分别定位于9号、1号与2号染色体,而Myf5与Myf6基因均定位于22号染色体且位于同一基因座。MRF家族基因胚胎定量表达研究表明,MyoG在受精卵到胚体形成期表达量极低,在眼囊、耳囊与心脏跳动期表达量迅速升高,而到晶体出现期表达量又有所降低,推测其可能在眼囊、耳囊与心脏跳动期发挥主要的生肌调节作用,而后期在维持肌肉形态或肌肉发育中仍发挥重要作用。MyoD1、MyoD2、Myf5与Myf6在受精卵到原肠中期表达量较低,而从原肠末期到晶体出现期表达量迅速升高(P<0.05),表明其主要从原肠末期开始发挥生肌调控作用。结果表明,MRF家族成员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的MRF家族成员发挥作用的时间及功能可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鲳鲹 生肌调节因子(MRF) MRF基因家族 基因表达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圆环病毒Ⅱ型体外诱导3D4/2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
6
作者 赵怡 张文 +4 位作者 陈家骥 宋漫玲 陈奇 谢小东 胡庭俊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20-1827,共8页
【目的】通过对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体外感染3D4/2细胞浓度、时间与细胞炎症水平进行探讨,建立PCV2体外感染3D4/2细胞炎症反应模型,以期为后期药物调控PCV2诱发3D4/2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3D4/2细胞分为对照组及10^(0... 【目的】通过对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体外感染3D4/2细胞浓度、时间与细胞炎症水平进行探讨,建立PCV2体外感染3D4/2细胞炎症反应模型,以期为后期药物调控PCV2诱发3D4/2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3D4/2细胞分为对照组及10^(0)、10^(-1)、10^(-2)和10^(-3)PCV2感染组,每组3个重复。对照组用DMEM培养,各PCV2感染组用不同稀释倍数PCV2液培养,2 h后均更换为含5%胎牛血清(FBS)的DMEM维持液进行培养,培养4、8、12和24 h后分别收集细胞及细胞上清液。采用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水平,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活性氧(ROS)水平,酶标法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黄嘌呤氧化酶(X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γ干扰素(IFN-γ)、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以及环氧合酶1(COX-1)和COX-2的分泌水平。【结果】10^(0)至10^(-3)PCV2作用4、8、12和24 h均能够成功感染3D4/2细胞。与对照组相比,10^(0) PCV2在感染3D4/2细胞4、8、12、24 h后ROS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10-1至10-3PCV2感染3D4/2细胞8、12、24 h后ROS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10^(0)至10-3PCV2感染3D4/2细胞8、12、24 h后,细胞内NO浓度及MPO活性显著提高(P<0.05),细胞上清液中的IL-1β、IL-6、TNF-α、IL-10、IFN-γ、IL-8和MCP-1水平及COX-1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其中10^(0) PCV2感染3D4/2细胞后,各炎症因子水平上升最显著,且随着时间的延长,NO浓度逐渐升高,XOD活性逐渐降低。【结论】PCV2可诱导3D4/2细胞炎症反应,且10^(0) PCV2体外感染3D4/2细胞4~12 h是建立炎症模型的最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 炎性因子 3D4/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