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东巨厚复杂碳酸盐岩油藏分层系均衡注水开发技术 被引量:3
1
作者 宋新民 李勇 +6 位作者 李峰峰 衣丽萍 本彪 朱光亚 苏海洋 魏亮 杨超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8-587,共10页
基于中东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实践,以两伊地区(伊拉克和伊朗)白垩系巨厚生物碎屑灰岩油藏为例,针对笼统注采导致开发效果差的难题,提出以隐蔽隔夹层为格架精细划分开发层系、多类型多井型井网有机组合、构建均衡注采体系为核心的巨厚... 基于中东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实践,以两伊地区(伊拉克和伊朗)白垩系巨厚生物碎屑灰岩油藏为例,针对笼统注采导致开发效果差的难题,提出以隐蔽隔夹层为格架精细划分开发层系、多类型多井型井网有机组合、构建均衡注采体系为核心的巨厚复杂碳酸盐岩油藏均衡注水开发技术。两伊地区巨厚碳酸盐岩油藏具有垂向非均质性强、多成因超高渗透层发育、隔夹层隐蔽性强等特征,基于隐蔽隔夹层识别与刻画技术、封隔能力评估技术,提出均衡注水开发技术,形成常规层系架构、精细层系架构、深化层系架构3种均衡注水开发模式和技术。数值模拟表明,均衡注水开发技术可实现两伊地区巨厚复杂碳酸盐岩油藏精细高效注水开发、均衡动用不同类型储量,并为同类油藏的开发优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 巨厚碳酸盐岩油藏 垂向非均质性 隐蔽隔夹层 封隔能力 分层系开发 均衡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技术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64
2
作者 宋新民 王峰 +2 位作者 马德胜 高明 张云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6-218,共13页
全面梳理中国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CCUS-EOR)攻关探索、矿场试验、工业化应用3个阶段发展历程,系统阐述近年来在CO_(2)驱油机理和矿场实践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认识和相应的CCUS-EOR工程配套技术成果,指出未来发展前景。经过近60年... 全面梳理中国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CCUS-EOR)攻关探索、矿场试验、工业化应用3个阶段发展历程,系统阐述近年来在CO_(2)驱油机理和矿场实践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认识和相应的CCUS-EOR工程配套技术成果,指出未来发展前景。经过近60年的探索攻关,创新发展了适合中国陆相沉积油藏的CO_(2)驱油与埋存理论,提出C7—C15也是影响CO_(2)与原油混相的重要组分的新认识,在矿场试验中验证了CO_(2)快速恢复地层能量、大幅提高区块产能和采收率等机理。创建了陆相沉积油藏CCUS-EOR油藏工程设计技术,形成了以保持混相提高驱油效率、均匀驱替提高波及效率为重点的油藏工程参数设计及井网井距优化设计技术,初步形成了CO_(2)捕集、注采工艺、全系统防腐、埋存监测等全流程配套技术。为实现CO_(2)的高效利用和永久埋存,需将油水过渡带油藏统筹考虑,由单油藏升级到构造整体控制区域的规模化CO_(2)驱油与埋存,在构造高部位实施注CO_(2)稳定重力驱,利用CO_(2)开采油水过渡带油藏,超前进行微生物促使残余油、CO_(2)转甲烷等储备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CCUS-EOR) 驱油机理 埋存理论 注采工艺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岩气藏精细描述及地质建模 被引量:25
3
作者 宋新民 冉启全 +3 位作者 孙圆辉 王拥军 闫林 陈福利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8-465,共8页
为了解决中国火山岩气藏开发的地质认识问题,对火山岩气藏的火山岩体、岩性、岩相、裂缝、气水层、储集层分类及地质建模进行了研究。通过岩体识别与解剖,揭示了火山岩气藏内部火山岩体的空间展布及几何参数。岩性、岩相研究表明,火山... 为了解决中国火山岩气藏开发的地质认识问题,对火山岩气藏的火山岩体、岩性、岩相、裂缝、气水层、储集层分类及地质建模进行了研究。通过岩体识别与解剖,揭示了火山岩气藏内部火山岩体的空间展布及几何参数。岩性、岩相研究表明,火山岩有利岩性为火山角砾岩、气孔玄武岩、气孔流纹岩及角砾熔岩,有利岩相为爆发相空落、溅落亚相及溢流相上部、下部亚相。通过FMI成像、核磁及常规测井开展了裂缝参数解释,利用相干、曲率、倾角等方法进行了裂缝综合预测,揭示了火山岩裂缝的分布。综合利用核磁、偶极子横波及常规测井等资料开展了气水层识别研究,符合率达到90%。通过基于"体控"的储集层分类预测研究,揭示了火山岩储集层的空间展布。运用体控构造建模和震控属性建模方法,建立了火山岩双重介质储集层的构造、骨架、基质与裂缝物性参数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气藏 内幕结构 储集层预测 地质建模 火山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油价常态下中国油田开发低成本战略 被引量:18
4
作者 宋新民 曲德斌 邹存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9-878,共10页
通过系统梳理低油价背景下中国油田开发面临的挑战,深刻剖析了成本上升根源,提出了油田低成本开发战略的内涵和具体实现路径,同时对中国油田开发的潜力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中国陆上原油完全成本上升,除了开发对象劣质化、老龄化等客... 通过系统梳理低油价背景下中国油田开发面临的挑战,深刻剖析了成本上升根源,提出了油田低成本开发战略的内涵和具体实现路径,同时对中国油田开发的潜力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中国陆上原油完全成本上升,除了开发对象劣质化、老龄化等客观因素外,还需重点关注如下要素:①面对的资源品种变差,技术攻关和试验准备不足,建产节奏过快;②工程技术服务模式制约导致工程技术服务成本高;③技术队伍与工艺系统配套难以满足稳油控水和精细开发的技术需求。实现低成本战略,增加经济可采储量是核心,具体举措为:①通过深入挖掘“大庆开发文化”,在生产实践中真正提升开发业务领导力,激励人力资源创效;②提升油藏动态调控的驾驭能力,以科学原则推动精准开发;③推进“二三结合”工程与技术升级,大幅度提高采收率;④创新注气开发关键技术,加快气驱工业化推广;⑤打破关联交易壁垒,创新管理模式;⑥协同优化战略布局,培育重点原油产业基地。尽管中国油田开发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但只要做好新、老油田的开发战略部署,老油田以“控制递减率、提高采收率”为核心,新油田以“技术进步提单产、管理创新提效益”为核心,低成本开发战略必将取得成功。图8表1参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油价 油田开发 低成本战略 经济可采储量 开发业务的领导力 开发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东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思路与对策 被引量:61
5
作者 宋新民 李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79-689,共11页
通过对多个中东已开发碳酸盐岩油藏的研究,厘清了不同类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一套高效注水开发方式及技术对策。确定了中东碳酸盐岩油藏多存在比较隐蔽的物性夹层的特征,明确了充分利用隔夹层的发育特点坚持分层系开发的原... 通过对多个中东已开发碳酸盐岩油藏的研究,厘清了不同类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一套高效注水开发方式及技术对策。确定了中东碳酸盐岩油藏多存在比较隐蔽的物性夹层的特征,明确了充分利用隔夹层的发育特点坚持分层系开发的原则。提出采用灵活多样的井型和简单适用的分层注水等剖面控制技术,提高对储集层的控制及动用程度。提出了适用于中东地区不同类型碳酸盐岩油藏的3种主体注水开发方式,包括顶部注气与边缘注水相结合、底注顶采(浮力托浮)和点弱面强面积井网等开发方式。明确了中东碳酸盐岩储集层泥质含量少、压力传播快且远的特征,宜采用大井距注采井网,制定了温和注水、保持合理生产压差及注采比的开发技术对策,以实现油藏无水和低含水期的最大采出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油藏 碳酸盐岩储集层 中东地区 注水开发 开发方式 开发对策 物性夹层 分层系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CCS技术现状与中国主动应对策略 被引量:16
6
作者 宋新民 杨思玉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1年第Z1期25-30,共6页
CCS(CO2捕集与埋存)是当前国际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活动的热门话题。由于CCS技术的经济特点,现阶段规模化实施该技术,将会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变和经济发展速度带来巨大的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要从国情出发,把CO2的捕集、埋存与大... CCS(CO2捕集与埋存)是当前国际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活动的热门话题。由于CCS技术的经济特点,现阶段规模化实施该技术,将会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变和经济发展速度带来巨大的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要从国情出发,把CO2的捕集、埋存与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相结合,形成双赢的减排CO2策略,是现阶段中国推进CCS技术的最佳途径和选择。国内外近10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表明,石油工业在CCS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巨大的挑战。基于中国产业布局和资源构成特点,中国发展CCS技术和推进其产业化应采取三步走的策略:第一,优势产业部门的技术集成与示范。利用含CO2天然气开发过程中分离出的高纯度CO2或工业乙醇制造业副产的CO2,进行CO2驱油与埋存的先导性试验与示范;第二,跨产业部门的技术集成与工业化试验与示范。针对精细化工、煤化工等部门产生的较高纯度CO2,进行CO2埋存与驱油的工业示范。第三,跨部门工业化实施。对普通燃煤电厂捕捉的CO2,进行工业化的CO2埋存与驱油。在对中国适合实施CCS技术资源初步评估的基础上,建议和规划了中国分步实施CCS技术的八大战略区域:松辽盆地、海拉尔—二连盆地、环渤海地区、鄂尔多斯盆地、新疆三大盆地、中东部地区、近海地区、晋陕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S(CO2捕集与埋存) 技术现状 应对策略 战略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林木直径整化与材积误差 被引量:1
7
作者 宋新民 李金良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1-102,共2页
该文研究了林木直径整化与材积理论误差 ,结果表明 :①采用整化径阶计算的与用未整化的实测胸径值计算的林分调查因子相比 ,林分算术平均直径一般无误差 ,而林分平方平均直径和林分材积均产生正误差 ,直径整化后材积偏差的理论值应该为P... 该文研究了林木直径整化与材积理论误差 ,结果表明 :①采用整化径阶计算的与用未整化的实测胸径值计算的林分调查因子相比 ,林分算术平均直径一般无误差 ,而林分平方平均直径和林分材积均产生正误差 ,直径整化后材积偏差的理论值应该为PV =(a2 12d2 )× 10 0 ;②对于服从大多数分布的连续变量 ,如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 ,采用按区间分组并把它的频率函数当作离散的来计算方差时 ,所得的分组方差 (σ2g)可以修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直径整化 林分材积误差 林分平方平均直径 林分材积 测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抽样误差来源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宋新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1-29,共9页
利用计算机模拟角规、角规观测和每木实测的方法,进行了不同角规常数的点抽样试验比较。结果表明:点抽样估计林分断面积是无偏的,而估计林分每公顷株数效率不高。点抽样的偏差主要是因漏计、角规常数选择不当,林缘效应等原因引起的。同... 利用计算机模拟角规、角规观测和每木实测的方法,进行了不同角规常数的点抽样试验比较。结果表明:点抽样估计林分断面积是无偏的,而估计林分每公顷株数效率不高。点抽样的偏差主要是因漏计、角规常数选择不当,林缘效应等原因引起的。同时,还就如何防止点抽样产生偏差的技术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样 点抽样 误差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塔里夫材积表系统的特点 被引量:2
9
作者 宋新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80-86,共7页
该文较详细地论述了塔里夫表系统的内容、编制、使用方法及基本原理。结合该系统的特点,对改进我国材积表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塔里夫表 材积表 生长乘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观测器的某火控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10
作者 宋新民 龙杨喜 贾志军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8-90,共3页
以某自行高炮火控系统为对象,研究了基于状态观测器的故障诊断方法,并作了仿真试验。通过状态观测器提取相对余差来检测和识别故障。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火控系统中可以建立数学模型的分系统或单体,基于观测器的故障诊断方法具有较好的诊... 以某自行高炮火控系统为对象,研究了基于状态观测器的故障诊断方法,并作了仿真试验。通过状态观测器提取相对余差来检测和识别故障。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火控系统中可以建立数学模型的分系统或单体,基于观测器的故障诊断方法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某高炮火控系统的综合检测与诊断设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状态观测器 故障诊断 相对余差 火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尚堡油田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64
11
作者 李顺明 宋新民 +4 位作者 蒋有伟 刘浪 陈能学 孙景民 李本维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4-482,共9页
以洪泛期沉积的泥岩作为标志层,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建立南堡凹陷高尚堡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下段辫状河单砂层成因地层格架。将辫状河地质露头及室内沉积模拟实验成果作为模式指导,通过辫状河单河道识别、地质统计学规律和生产监测资... 以洪泛期沉积的泥岩作为标志层,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建立南堡凹陷高尚堡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下段辫状河单砂层成因地层格架。将辫状河地质露头及室内沉积模拟实验成果作为模式指导,通过辫状河单河道识别、地质统计学规律和生产监测资料分析,确定该区辫状河单河道宽140~560 m。根据岩相组合类型及其顶底界面特征,识别出河道充填、顺流增生、砂质底形、砂席和溢岸细粒等5类辫状河储集层构型单元。河道充填构型单元发育和优势渗流通道导致河道充填构型单元形成底水水锥型水淹,剩余油分布在油井间且丰度高。顺流增生单元纵向渗透率级差小,水淹均匀,剩余油呈薄层状低丰度分布在油井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辫状河 单砂层 单河道规模 储集层构型 优势渗流通道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裂缝是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中出现的新的开发地质属性 被引量:61
12
作者 王友净 宋新民 +7 位作者 田昌炳 石成方 李佳鸿 惠钢 侯建锋 高春宁 王小军 刘萍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2-228,共7页
基于特低渗透油田注水动态特征,提出了动态裂缝概念,探讨其成因机理及对油田开发的影响。动态裂缝是指特低渗透油藏在长期注水过程中,由于注水井近井地带憋压,当井底压力超过岩层破裂、延伸压力,岩石破裂产生的新生裂缝,或原始状态下闭... 基于特低渗透油田注水动态特征,提出了动态裂缝概念,探讨其成因机理及对油田开发的影响。动态裂缝是指特低渗透油藏在长期注水过程中,由于注水井近井地带憋压,当井底压力超过岩层破裂、延伸压力,岩石破裂产生的新生裂缝,或原始状态下闭合、充填的天然裂缝被激动、复活所产生的有效裂缝通道。动态裂缝受现今地应力场控制,随着注水量的增长和井底压力的升高,不断向油井方向延展,直至与油井压裂缝连通。位于JA油田同一区块内的L76-60、L88-40密闭取心井组分析表明,动态裂缝改变了特低渗透油藏水驱油渗流特征,加剧了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导致剖面动用程度降低,平面上剩余油呈连续或不连续条带状分布在裂缝两侧;动态裂缝的产生、激化延伸与注水压力、注采比以及油、水井改造措施等密切相关。基质孔渗条件可以有效形成基质驱油时,应尽可能减弱高压注水和油、水井改造规模,实现基质驱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裂缝 特低渗透油藏 开发地质属性 成因机理 注水波及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余油田扶余油层储集层单砂体划分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74
13
作者 张庆国 鲍志东 +1 位作者 宋新民 孙继武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7-163,共7页
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储集层单砂体的三维空间展布及相互间连通关系成为研究重点。应用岩心、录井及密井网测井资料,综合层序地层分析及储集层层次分析,把扶余油田扶余油层划分为4个砂层组、13个小层,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与三角洲前缘2... 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储集层单砂体的三维空间展布及相互间连通关系成为研究重点。应用岩心、录井及密井网测井资料,综合层序地层分析及储集层层次分析,把扶余油田扶余油层划分为4个砂层组、13个小层,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与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以及9种沉积微相、7种单一成因砂体。在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顶面拉平的小层对比技术和测井曲线特征变化,提出了复合河道的4种叠加模式,在垂向上和平面上进一步对单体河道边界进行了识别。分析表明,单体河道砂体平均宽度150~500m,平均厚度3~7m,平均宽厚比为40~120。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相互切割、叠加形成了宽度和厚度较大的复合河道,构成了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及剩余油挖潜的最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层 单砂体 成因 层次划分 复合河道 剩余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情字井地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沉积相与岩性油藏 被引量:33
14
作者 魏兆胜 宋新民 +2 位作者 唐振兴 初霞 杨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33,共6页
大情字井地区位于长岭富油凹陷的中部,呈向斜型构造形态,以青山口组一段为主要目的层发现亿吨级油田。沉积相带研究表明,区内储集层主要发育于通榆-保康三角洲沉积体系,青一段至青三段沉积环境由“深湖型”过渡到“浅湖型”。青一段与... 大情字井地区位于长岭富油凹陷的中部,呈向斜型构造形态,以青山口组一段为主要目的层发现亿吨级油田。沉积相带研究表明,区内储集层主要发育于通榆-保康三角洲沉积体系,青一段至青三段沉积环境由“深湖型”过渡到“浅湖型”。青一段与青二段沉积环境相似,均发育“深湖型”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储集体平面展布为多个独立的、顺源窄条带状的河控坝体及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且多期次储集体错叠连片分布,为形成大面积岩性油藏提供了条件。岩性油藏综合分析得出,该区青二段具有与青一段相似的相带展布特点,有利于形成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型的生储盖组合方式,尚具有5000万t的勘探潜力,是下一步岩性油藏勘探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藏 深湖型 浅湖型 青山口组 大情字井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水驱动态裂缝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27
15
作者 范天一 宋新民 +5 位作者 吴淑红 李巧云 王宝华 李小波 李华 刘海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6-501,共6页
基于低渗透油田资料,提出了动态裂缝的概念并分析动态裂缝起裂、延伸、趋于闭合的演化过程,建立了可以描述裂缝形态及属性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并编制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数值模拟表明,注入压力高于地层破裂压力时动态裂缝随即起裂,此后逐... 基于低渗透油田资料,提出了动态裂缝的概念并分析动态裂缝起裂、延伸、趋于闭合的演化过程,建立了可以描述裂缝形态及属性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并编制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数值模拟表明,注入压力高于地层破裂压力时动态裂缝随即起裂,此后逐步向前延伸,与地层压力和注入量呈周期性变化;实施温和注水后,动态裂缝在较长时期内仍维持开启,随后裂缝整体迅速趋于闭合,说明动态裂缝受生产动态因素影响明显。动态裂缝的存在使注入水沿着裂缝窜进,随着动态裂缝的逐步延伸,注入水形成狭长的驱替范围,造成水驱严重不均衡,加剧低渗透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同时显著影响各方向油井的含水上升规律。但动态裂缝对注采井间有效驱替系统的建立起着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注水开发 动态裂缝 三维三相渗流模型 油藏数值模拟 水驱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余油田杨大城子组曲流河相油藏单砂体层次细分及成因 被引量:25
16
作者 李军 宋新民 +2 位作者 薛培华 张海龙 孙景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9-125,共7页
针对陆相曲流河油藏复杂的砂体分布特征及重建地下认识体系关键技术难点,在分析陆相盆地地层建造及曲流河储层形成基础上,通过建立并运用曲流河储集层层次细分方法,将吉林扶余油田白垩系杨大城子组曲流河油藏分为4个砂层组,21个小层。... 针对陆相曲流河油藏复杂的砂体分布特征及重建地下认识体系关键技术难点,在分析陆相盆地地层建造及曲流河储层形成基础上,通过建立并运用曲流河储集层层次细分方法,将吉林扶余油田白垩系杨大城子组曲流河油藏分为4个砂层组,21个小层。在小层划分基础上,以曲流河单砂体内部构型刻画为重点,通过综合运用岩心、密井网测井、开发动态等资料,对研究区点坝单砂体层次界面、岩相组合及空间展布与配置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并探讨了剩余油成因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形成于弱水动力环境的杨大城子组曲流河油藏点坝单砂体受两级沉积界面控制,形成的侧积体数多在3~4个,侧积面夹角多在4°~7°,平面规模差异较大。孤立型、搭接型、叠加型和切叠型是储集层单砂体空间配置的主要方式。受点坝侧积泥岩等夹层及注采方式影响,剩余油多分布于点坝、孤立及切叠砂体中,构成了油藏实施二次开发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细分 单砂体构型 空间配置 剩余油 曲流河油藏 扶余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岭气田火山岩岩性和岩相特征及其对储集层的控制 被引量:34
17
作者 孙圆辉 宋新民 +4 位作者 冉启全 孙岩 高兴军 文礼 张大威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8-73,共6页
通过岩心观察、岩屑薄片分析、ECS成分识别以及FMI岩石结构及构造解释,共识别出2大类(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8种(少孔和致密流纹岩、气孔流纹岩、原地自碎角砾化熔岩、晶屑熔结凝灰岩、含角砾晶屑熔结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火山集块岩和... 通过岩心观察、岩屑薄片分析、ECS成分识别以及FMI岩石结构及构造解释,共识别出2大类(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8种(少孔和致密流纹岩、气孔流纹岩、原地自碎角砾化熔岩、晶屑熔结凝灰岩、含角砾晶屑熔结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火山集块岩和沉凝灰岩)火山岩岩性。以单井岩性识别及岩相划分为基础,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波形分类等方法,建立了3大类8种亚相的岩相模式。通过对火山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及孔缝组合进行分析,研究了原地自碎角砾化熔岩(溢流相顶部亚相)等岩性、岩相对火山岩储集层发育的控制作用,总结了长岭气田有利储集层分布规律及对应岩性、岩相特征,为油田开发方案优化及开发层位优选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岭气田 火山岩 岩性识别 岩相模式 储集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撑砾岩的成因类型及其沉积特征 被引量:17
18
作者 张昌民 宋新民 +4 位作者 王小军 王绪龙 赵康 双棋 李少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2-285,共14页
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砾岩为重点,研究支撑砾岩的成因类型及其沉积特征。通过对相关术语的比较分析、现代沉积考察和岩心描述,研究了支撑砾岩的这一概念的初始内涵与其他相似概念的异同,分析发育支撑砾石的现代沉积环境,描述了准噶尔盆... 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砾岩为重点,研究支撑砾岩的成因类型及其沉积特征。通过对相关术语的比较分析、现代沉积考察和岩心描述,研究了支撑砾岩的这一概念的初始内涵与其他相似概念的异同,分析发育支撑砾石的现代沉积环境,描述了准噶尔盆地玛湖砾岩油田钻井岩心揭示的不同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支撑砾岩的沉积学特征。认为支撑砾岩与颗粒支撑砾岩、开放结构砾岩具有相似的结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倡议使用'支撑砾岩'这一术语,但需要重新认识支撑砾岩的形成机理。通过对新疆白杨河冲积扇、黄羊泉冲积扇、乌伦古湖等地区的现代沉积考察,发现支撑砾石并非仅仅由洪水形成,也可以发育在山间河流、山麓塌积扇、冲积扇砾质河床、冲积扇表面戈壁滩、砾质湖滩、砾质三角洲前缘、泥石流和水下颗粒流等沉积环境中。支撑砾石被埋藏后有可能形成支撑砾岩。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三叠系和二叠系钻井岩心中,识别出砾质河床沉积支撑砾岩、风对干河床沉积改造形成的支撑砾岩、砾质滩坝沉积的支撑砾岩、三角洲前缘受波浪改造形成的支撑砾岩、河口坝沉积的支撑砾岩、颗粒流沉积的支撑砾岩和泥石流沉积的支撑砾岩等7种不同成因的支撑砾岩。研究认为支撑砾石结构既可能是一次沉积形成的,也可能经过多次沉积甚至经成岩改造形成。通过水槽实验、数值解析、经验模型和现代沉积调查,可以重建砾质河床的渗滤过程,预测支撑砾石的孔隙结构特征。对新疆玛湖油田三叠系百口泉组各类储集层物性统计发现,细砾岩和小中砾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粗砾岩和大中砾岩的渗透率较低,说明支撑砾石结构容易遭受沉积后渗滤和成岩作用改造,导致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撑砾岩 开放结构砾岩 颗粒支撑砾岩 岩石结构 沉积环境和相 储集岩 砾岩油气藏 玛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氧化特征与热混相驱技术 被引量:15
19
作者 席长丰 王伯军 +11 位作者 赵芳 刘彤 齐宗耀 张霞林 唐君实 蒋有伟 关文龙 王红庄 何东博 宋新民 花道德 张晓琨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60-769,共10页
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实例分析,综合研究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热混相驱的地下热氧化状态、热氧化前缘稳定性及生产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组分越轻、黏度越低,热氧化燃料消耗量越低,氧化生热温度越低。稀油和挥发油热氧... 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实例分析,综合研究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热混相驱的地下热氧化状态、热氧化前缘稳定性及生产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组分越轻、黏度越低,热氧化燃料消耗量越低,氧化生热温度越低。稀油和挥发油热氧化前缘能够稳定推进,形成高压条件下的轻质油藏中温热氧化稳定驱替状态。稀油和挥发油的热气化和蒸馏作用强,容易在高压高温热氧化前缘与热烟道气一起形成气化和蒸馏单相区带,形成注空气热混相前缘。轻质油藏高压注空气热混相驱开发过程可分为增压见效、低气油比高效稳产、高气油比生产等3个阶段,增压见效阶段和低气油比高效稳产阶段产出70%以上的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油藏 空气驱 驱替特征 高压热氧化前缘 热混相驱 火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以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为例 被引量:28
20
作者 何辉 宋新民 +3 位作者 蒋有伟 彭仕宓 李彦兰 孙景民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2期117-123,共7页
冲积扇扇中砂砾岩油藏开发后期储层强非均质性引起的注采不平衡、层间干扰矛盾及层内差异等问题极为凸显。以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冲积扇扇中砂砾岩油藏为例,开展了储层非均质性精细表征研究。运用野外露头观察、岩心描述、测... 冲积扇扇中砂砾岩油藏开发后期储层强非均质性引起的注采不平衡、层间干扰矛盾及层内差异等问题极为凸显。以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冲积扇扇中砂砾岩油藏为例,开展了储层非均质性精细表征研究。运用野外露头观察、岩心描述、测井相分析等,以单砂体刻画及其内部构型技术为支撑,细化了砂砾岩油藏不同类型沉积微相-岩相。结合不同类型单砂体宏观与微观非均质特征,总结出扇中砂砾岩油藏剩余油富集的3种类型:Ⅰ型辫状水道粗砂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属中孔-中细喉型;Ⅱ型辫状水道细砂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为细孔-细喉型;Ⅲ型辫状水道砂砾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为中细孔-中喉型。其中Ⅰ型与Ⅱ型储层剩余油基本分布在储层中上部物性较差、非均质性相对较强的部位,而Ⅲ型砂砾岩相储层由于受岩性与物性差异影响,局部易形成高渗部位,剩余油多呈条带状分布在层内非均质变强、物性变差的部位。针对该类型油藏,以"认识储层非均质性,并解决储层非均质性"为切入点来分析剩余油分布,为砂砾岩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预测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扇 砂砾岩储层 非均质性 剩余油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