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地台晚石炭世野火记录与间冰期气候变化联系
1
作者 王野 邢志学 +5 位作者 杨敏芳 王雷 孙涛 宋德邻 邵龙义 鲁静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79-3587,共9页
当前,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全球变暖,使表层地球气候正在逐步由第四纪的冰室期向间冰期或温室气候过渡,并伴随着不断增加的野火频率和强度。为了揭示古野火发育在冰室期气候变化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以晚石炭世冰室期气候的... 当前,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全球变暖,使表层地球气候正在逐步由第四纪的冰室期向间冰期或温室气候过渡,并伴随着不断增加的野火频率和强度。为了揭示古野火发育在冰室期气候变化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以晚石炭世冰室期气候的华北盆地柳江煤田的本溪组-太原组煤系为研究对象,利用泥岩干酪根组分中惰质组含量为古野火强度指标,进行了古野火发育与同时期大气CO_(2)浓度、火山活动以及高纬度地区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之间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晚石炭世记录了3次野火增强时期(晚巴什基尔期/WF-1、晚莫斯科期—早卡西莫夫期/WF-2和晚格舍尔—早阿瑟尔期/WF-3),这3次野火增强时期都处于晚石炭世冰室气候的间冰期阶段,并伴随着升高的大气CO_(2)浓度和增强的全球火山活动。认为间冰期增强的野火是全球变暖的产物,同时又与气候变化呈相互促进关系。全球变暖通过使全球气温升高、水循环加剧导致频繁的闪电增加野火的数量和强度;而野火通过燃烧植被、氧化有机质和融化冰川-冻土,释放大量CO_(2)等温室气体进入到大气,进而促进气候变暖。认为野火是冰室期造成表层陆地生态系统恶化的直接工具。研究对深入认识晚古生代冰室期冰川旋回对低纬度地区环境变化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未来第四纪冰室期环境-气候变化预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石炭世 野火记录 华北板块 深时全球变暖 间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江盆地本溪组铁质鲕粒粉砂岩特征及成因
2
作者 刘书燕 孙浩元 +4 位作者 胡烁 董常青 宋德邻 乔雨朋 邵先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11547-11557,共11页
柳江盆地中石炭统本溪组底部发育一套铁质鲕粒粉砂岩地层,岩性特征明显,区域上厚度稳定。依据岩石薄片和扫描电镜的观察,铁质鲕粒直径一般0.1~1.0 mm,具有边界模糊的圈层结构,圈层数3~5层,内部包裹有细小的石英粉砂颗粒。根据能谱分析结... 柳江盆地中石炭统本溪组底部发育一套铁质鲕粒粉砂岩地层,岩性特征明显,区域上厚度稳定。依据岩石薄片和扫描电镜的观察,铁质鲕粒直径一般0.1~1.0 mm,具有边界模糊的圈层结构,圈层数3~5层,内部包裹有细小的石英粉砂颗粒。根据能谱分析结果,鲕粒内部含有Fe、Si、Al、O、K、C、Ti等元素,不同部位含量不同。综合分析,主要矿物组分有褐铁矿、赤铁矿、石英和黏土矿物。通过微量元素的分析,认为本溪组沉积早期,该地区属于相对温暖、半湿润的气候,为半封闭的还原环境海湾,水体为半咸水。该地层沉积之前,地表长期处于风化剥蚀状态,风化残积的Fe元素比较富集,再次沉降接受沉积后,被径流带入海湾后,在有机碳的参与下,C与Fe_(2)O_(3)结合,形成菱铁矿(FeCO_(3)),菱铁矿围绕水体中悬浮的细小石英颗粒层层凝聚,随着颗粒的逐渐增大而沉淀到海底。菱铁矿不稳定,在成岩过程中分解成Fe_(3)O_(4),并进一步发生氧化作用,最终转化为褐铁矿[FeO(OH)·H_(2)O]。在后期异常干旱炎热的条件下,菱铁矿也极易氧化成赤铁矿,因此就出现了铁质鲕粒中褐铁矿和赤铁矿共存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质鲕粒 菱铁矿 褐铁矿 赤铁矿 本溪组 柳江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水河剖面上三叠统块状砂岩的异重流成因——来自岩石结构的证据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国栋 鲜本忠 +5 位作者 晁储志 宋德邻 刘建平 于硕 王馨冉 晏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34-944,共11页
由于储层质量好、非均质性弱、成藏条件优越,深水沉积中的块状砂岩常常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相对具有各种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的其他砂岩而言,块状砂岩的成因判识难度更大.因此,对块状砂岩成因机制的研究,直接影响了其沉积过程的... 由于储层质量好、非均质性弱、成藏条件优越,深水沉积中的块状砂岩常常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相对具有各种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的其他砂岩而言,块状砂岩的成因判识难度更大.因此,对块状砂岩成因机制的研究,直接影响了其沉积过程的认识,制约了其沉积模式、储层预测地质模型的重建.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县三水河剖面中发育的晚三叠世中层—巨厚层块状砂岩,利用高密度岩石样品的岩石薄片和激光粒度分析,对块状砂岩的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及其垂向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块状砂岩为长石岩屑质极细砂—细砂岩,内部偶含漂浮状灰黑色、红褐色泥砾,底部发育球枕、沟模等沉积构造;2)块状砂岩之间及其与交错层理砂岩层之间夹薄层—极薄层灰黑色泥岩、油页岩,二者间突变接触常见;3)岩石薄片中碎屑颗粒分选差,呈棱角—次棱角状,成分及结构成熟度中等偏低;4)粒度组成上,跳跃组分与悬浮组分各占50%左右,显示底床载荷与悬浮载荷同时存在且贡献相当;5)其偏度与浊流沉积相似,但其分选略差于浊流沉积,与三角洲沉积相差更远;6)垂向上,块状砂岩内部存在多期分米级复合韵律,厚度范围为10~30 cm.综合研究区地质背景、沉积构造、微观显微结构、粒度组成及其搬运过程、沉积分异解释结果,认为该剖面块状砂岩为洪水成因的异重流沉积.该研究丰富了对深水块状砂岩成因的理解,深化了异重流沉积块状砂岩结构特征的认识,同时也为异重流沉积的判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砂岩 异重流 深水沉积 粒度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