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氟牙膏中的氟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度探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宋崇富 王中跃 +4 位作者 田志美 李若 蒋雪月 张坤 盛良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期214-216,共3页
[目的]研究含氟牙膏中的氟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方法]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和离子色谱法测定黑人、中华和佳洁士3种牙膏中氟离子的含量。[结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得的3种牙膏氟含量分别为0.071 4%、0.103 0%和0.076 8%,而离子色谱... [目的]研究含氟牙膏中的氟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方法]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和离子色谱法测定黑人、中华和佳洁士3种牙膏中氟离子的含量。[结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得的3种牙膏氟含量分别为0.071 4%、0.103 0%和0.076 8%,而离子色谱法测得的3种牙膏氟含量分别为0.109 5%、0.197 2%和0.137 0%。3种牙膏所标氟含量分别为0.10%、0.14%和0.11%。[结论]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值比样品的实际标注值低,而离子色谱法测得结果比样品的实际标注值略高。比较两种方法与标注值的差,发现离子色谱法比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结果更准确。对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和离子色谱法的样品进行了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分别在93.45%~97.70%和107.28%~108.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离子色谱法 氟含量 准确度 含氟牙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型离子探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徐华杰 刘昭第 +3 位作者 盛良全 宋崇富 张宏 黄德乾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4-174,共11页
激发态分子内的质子转移(ESIPT),是特殊的激发态光物理过程,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给质子基团通常会发生互变异构现象,如烯醇在激发态时发生烯醇式向酮式的转变,导致这类化合物具有很大的斯托克斯位移(Stokes shift),是良好的荧光... 激发态分子内的质子转移(ESIPT),是特殊的激发态光物理过程,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给质子基团通常会发生互变异构现象,如烯醇在激发态时发生烯醇式向酮式的转变,导致这类化合物具有很大的斯托克斯位移(Stokes shift),是良好的荧光探针或光致变色材料。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工作,综述了基于ESIPT机理在阴、阳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并对ESIPT分子结构的特点、工作原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作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 阴离子 阳离子 荧光传感器 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孔晶体材料C12A7-Cl^-的表面氯负离子发射性能和机理(英文) 被引量:3
3
作者 孙剑秋 宋崇富 +2 位作者 宁坤 林少斌 李全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713-1720,共8页
利用飞行时间质谱(TOF-MS)观测到氯负离子从合成的微孔晶体材料C12A7-Cl-(11CaO·7Al2O3·CaCl2)表面发射出来,详细研究了C12A7-Cl-的发射特性,包括发射强度分支比、温度效应、电场效应和表观活化能.在我们的检测范围内从C12A7-... 利用飞行时间质谱(TOF-MS)观测到氯负离子从合成的微孔晶体材料C12A7-Cl-(11CaO·7Al2O3·CaCl2)表面发射出来,详细研究了C12A7-Cl-的发射特性,包括发射强度分支比、温度效应、电场效应和表观活化能.在我们的检测范围内从C12A7-Cl-表面发射的离子中绝大部分是氯负离子(最大强度分支比为98%),此外还有弱的氧负离子和电子发射.各种离子的绝对发射电流强度都随着表面温度升高或引出电场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强,随着引出电场强度从200增加到1200V·cm-1,氯负离子发射的表观活化能从180.9kJ·mol-1减小到110.0kJ·mol-1.氯负离子和C12A7-Cl-表面之间的结合能大约是228kJ·mol-1.研究了氯负离子的发射稳定性,并且应用一种电化学注入法,以获得持续的氯负离子发射.基于上述实验还讨论了氯负离子的形成和发射机理.目前的方法可望被用于发展氯负离子储存/发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负离子 C12A7-Cl- 发射特性 电化学注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xidation of silicon surface with atomic oxygen radical anions
4
作者 王莲 宋崇富 +3 位作者 孙剑秋 侯莹 李晓光 李全新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6期2197-2203,共7页
The surface oxidation of silicon (Si) wafers by atomic oxygen radical anions (O- anions) and the preparation of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MOS) capacitors on the O-oxidized Si substrates have been examined for t... The surface oxidation of silicon (Si) wafers by atomic oxygen radical anions (O- anions) and the preparation of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MOS) capacitors on the O-oxidized Si substrates have been examin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O- anions are generated from a recently developed O- storage-emission material of [Ca24Al2sO64]^4+·4O^- (Cl2A7-O^- for short). After it has been irradiated by an O- anion bean: (0.5 μA/cm^2) at 300℃ for 1-10 hours, the Si wafer achieves an oxide layer with a thickness ranging from 8 to 32 nm.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oxide layer is of a mixture of SiO2, Si2 O3, and Si2O distributed in different oxidation depths. The features of the MOS capacitor of 〈Al electrode/SiOx/Si〉 are investigated by measuring capacitance-voltage (C - V) and current-voltage (I - V) curves. The oxide charge density is about 6.0 × 10^1 cm^-2 derived from the (C - V curves. The leakage current density is in the order of 10^-6 A/cm^2 below 4 MV/cm, obtained from the I - V curves. The O- anions formed by present method would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to the oxidation and the surface-modification of materials together with the preparation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 anions silicon oxidation MOS capacitor electrical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