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州地区商代都邑夯土建筑材料研究
1
作者 谷天旸 师东辉 +2 位作者 杨树刚 宋国定 张玉修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78-2086,共9页
夯土建筑遗址是郑州地区商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为了解商代的建筑技术提供了实物证据,也蕴含着与社会组织、生产活动和文化现象相关的大量信息。以郑州地区商代都邑——郑州商城和小双桥遗址建筑夯土为对象,测定其硬度、孔隙度和界限... 夯土建筑遗址是郑州地区商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为了解商代的建筑技术提供了实物证据,也蕴含着与社会组织、生产活动和文化现象相关的大量信息。以郑州地区商代都邑——郑州商城和小双桥遗址建筑夯土为对象,测定其硬度、孔隙度和界限含水率指标,开展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扫描电镜观察,深入了解夯土材料的主要元素组成、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等,分析夯土材料的成分特征,以及夯筑前后夯土内部结构、性质的变化特征和所反映的人类活动特点。结合样品的考古学背景信息,认为郑州地区商代都邑性遗址建筑夯土的夯筑质量较高,这一阶段的夯土建筑技术处于平稳发展期,其原材料大多取自遗址附近较为常见的黏质土壤。某些特定建筑类型或部位夯土样品的成分和性质呈现出显著差异,表明先民基于对区域环境和土壤特性的初步认识,在夯土原材料的选择和处理上可能与不同建筑类型、部位的功能需求有关。此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夯土科技分析的思考与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都邑 夯土建筑 夯筑工艺 物理性质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郑州地区仰韶中晚期石铲再加工技术
2
作者 吴超明 吴倩 +1 位作者 宋国定 顾万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40,共11页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的再加工现象,以往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本文运用类型学、微痕分析、考古背景分析、岩性鉴定等方法,对郑州地区仰韶中晚期石铲的再加工技术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如下初步认识:第一,石铲再加工以维持其原有功能及改制...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的再加工现象,以往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本文运用类型学、微痕分析、考古背景分析、岩性鉴定等方法,对郑州地区仰韶中晚期石铲的再加工技术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如下初步认识:第一,石铲再加工以维持其原有功能及改制为各类小型工具为主要目的,主要采用打、琢、磨等手段,加工部位集中于刃部,具有明显的权宜性,可视作石器工业的重要补充;第二,石铲所需的大块坯料不易获取,所用石料岩性偏软,成品形制规整,是促使再加工技术被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第三,再加工技术的专业化水平明显弱于生产技术,表明再加工者可能与使用者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 仰韶文化中晚期 石铲 再加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彩塑的制作工艺和颜料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郑会平 何秋菊 +4 位作者 姚书文 王博 宋国定 杨益民 王昌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38,共8页
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了大量的彩塑,为了解其制作工艺与彩绘颜料成分,采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结合剖面观察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等科技手段,对出土于唐墓的6个样品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泥胎表面先用硬石膏做打底层,再施以彩绘... 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了大量的彩塑,为了解其制作工艺与彩绘颜料成分,采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结合剖面观察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等科技手段,对出土于唐墓的6个样品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泥胎表面先用硬石膏做打底层,再施以彩绘,且彩绘颜料厚薄有异。所使用的红、黄、黑、白和绿色颜料有铅丹、密陀僧、朱砂和土红、雌黄、炭黑、硬石膏及氯铜矿等无机颜料,而粉色彩绘是由铅丹(或铅丹和密陀僧的混合物)与硬石膏调和而成,且密陀僧作为彩绘颜料在新疆是较早的发现。其最为重要的发现是蓝色彩绘为植物性染料——靛蓝。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彩塑修复与保护方案的制订提供了有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塑 颜料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申明铺遗址出土铁器的工艺考察 被引量:2
4
作者 戎岩 罗武干 +2 位作者 魏国锋 宋国定 王昌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4-70,共7页
申明铺遗址(编号2004.HN.X.A-5)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申明铺村北,丹江南岸的河边台地上,遗址出土铁器的器形有釜、鍪、环首刀、剑、铧、锸、削、灯、锛、环、席镇等。年代跨越较大,从战国到清代都有,但以汉代为主。为揭示该遗... 申明铺遗址(编号2004.HN.X.A-5)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申明铺村北,丹江南岸的河边台地上,遗址出土铁器的器形有釜、鍪、环首刀、剑、铧、锸、削、灯、锛、环、席镇等。年代跨越较大,从战国到清代都有,但以汉代为主。为揭示该遗址铁器制造工艺及相关问题,应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SEM-EDS)等检测手段,对采集于申明铺遗址的铁质农具、兵器、手工工具及生活用具等14件铁器残片进行了金相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对硬度、强度、韧性等机械性能要求较高的农具和兵器多采用固体脱碳技术;较大型的炊具,如铁釜、铁鍪等则采用白口铁、麻口铁及灰口铁等铸造工艺。从一个侧面表明,战国至汉代,我国南阳地区的冶铁水平业已十分高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明铺遗址 战国 西汉 铁器 冶金学 仪器分析 脱碳 铸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双桥遗址出土冶铸遗物的科技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黄娟 魏国锋 +2 位作者 宋国定 李素婷 王昌燧 《有色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7-152,共6页
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和X射线荧光等技术,检测分析小双桥遗址出土的炉渣、炉壁和矿石等样品。结果表明,该遗址出土的炉壁残块和炉渣应为熔铜或配制合金的遗存。
关键词 冶金史 小双桥遗址 冶铸遗物 XRD SEM X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地区商代建筑夯土材料的科技分析与研究——以郑州商城和郑州小双桥遗址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谷天旸 杨雪钦 +6 位作者 师东辉 杨树刚 马玉鹏 郑晓旭 吴金旭 张玉修 宋国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100,共12页
本研究以郑州商城和小双桥遗址发现的不同建筑类型的夯土材料(城墙、高台基址、建筑基础、水井等)为对象,利用显微观察、拉曼光谱分析、粒度分析、磁化率测定、烧失量测定等科技方法,结合形貌特征比对开展综合研究。研究初步探析了郑州... 本研究以郑州商城和小双桥遗址发现的不同建筑类型的夯土材料(城墙、高台基址、建筑基础、水井等)为对象,利用显微观察、拉曼光谱分析、粒度分析、磁化率测定、烧失量测定等科技方法,结合形貌特征比对开展综合研究。研究初步探析了郑州地区商代各类型夯土材料的结构、组成和物性特征。通过土壤微形态分析等方法有效识别了夯土的微观结构、组分和微构造,揭示了先民夯筑行为对原生土壤的改造现象,进而探讨了夯土在建造和使用时期的人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建筑 夯筑技术 郑州商城 郑州小双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 被引量:7
7
作者 明朝方 张文江 +7 位作者 朱剑 姚政权 宋国定 管理 徐长青 樊昌生 崔涛 王昌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3-88,共6页
早期青白瓷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2006年发掘的铜锣山、道塘里窑址被认为是景德镇地区最早烧造青白瓷的窑业遗存。借助类型学和色度学方法,本研究对两窑出土早期青白瓷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所谓的早期青白瓷,绝大多数更... 早期青白瓷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2006年发掘的铜锣山、道塘里窑址被认为是景德镇地区最早烧造青白瓷的窑业遗存。借助类型学和色度学方法,本研究对两窑出土早期青白瓷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所谓的早期青白瓷,绝大多数更接近于定窑白瓷,而明显不同于典型的湖田窑青白瓷。研究为了解景德镇地区早期青白瓷的釉色特征、技术来源与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线索,为进一步研究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缘起与演进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 早期青白瓷 类型学 色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商城遗址出土商代陶板瓦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乃胜 李清临 +1 位作者 曾晓敏 宋国定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2-564,569,共4页
分析了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一批距今约3 500a,时代为商代早期的陶质板瓦,讨论了这些板瓦的制作工艺和性能.对板瓦尺寸的测量表明,虽然板瓦的大小差异很大,其弦长和弧长却呈正相关.结合板瓦的外部特征,推断这些板瓦先由泥条盘筑法筑成泥圈... 分析了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一批距今约3 500a,时代为商代早期的陶质板瓦,讨论了这些板瓦的制作工艺和性能.对板瓦尺寸的测量表明,虽然板瓦的大小差异很大,其弦长和弧长却呈正相关.结合板瓦的外部特征,推断这些板瓦先由泥条盘筑法筑成泥圈,并经慢轮修整制成圆筒状坯体,然后经切割而成瓦坯,最后入窑焙烧而成.吸水率、抗折强度和烧成温度的分析表明,这些板瓦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完全符合一般意义上瓦的标准,表明我国在商代早期已经可以制作工艺性能较好的建筑用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商城 陶板瓦 制作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重建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4
9
作者 姚娅 宋国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6-101,共6页
在考古工作中的三维重建不仅能更好地展示考古遗址、遗迹与出土文物,还能对其空间信息进行全方位的采集与存档,为后续考古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等工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因此,本研究以带有精细纹理的青铜鼎复制品为例,运用多视角影像... 在考古工作中的三维重建不仅能更好地展示考古遗址、遗迹与出土文物,还能对其空间信息进行全方位的采集与存档,为后续考古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等工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因此,本研究以带有精细纹理的青铜鼎复制品为例,运用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制作三维模型;通过设置控制点建立平面三维坐标系,生成正射影像图、侧视图、断面图、等值线图等数字成果。研究成果可满足考古发掘现场绘图、后期三维展示与定量空间信息的分析等需要,在考古研究及文物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 三维重建 多视角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济水古河道流路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姚娅 宋国定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1-176,共6页
历史时期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手段,数字高程模型为主要数据源,对微地形进行解译并运用Arc GIS软件进行水文分析,提取河网,进行流域划分。结合《水经注》中所载汉魏古黄河、... 历史时期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手段,数字高程模型为主要数据源,对微地形进行解译并运用Arc GIS软件进行水文分析,提取河网,进行流域划分。结合《水经注》中所载汉魏古黄河、古济水源头及行经地点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北魏时期"河北之济"并非独立起源独流入海的大河,而是黄河支流。通过对比发现一条支津自黄河南岸的古荥阳一带分流,行经现郑州以东、开封以北、菏泽、聊城南部、巨野县等地,为较大规模的水系,推测其为《水经注》中的南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河道 GIS 水文分析 济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韩故城出土战国晚期铁器腐蚀产物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淡春 罗武干 +2 位作者 蔡全法 宋国定 王昌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8-52,共5页
为了分析郑韩故城遗址出土战国晚期铁器的锈蚀产物类型,采用X射线衍射和金相显微观察等现代科技手段,对郑韩故城遗址内仓城铸铁遗址出土的13件样品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分析比较样品间的锈蚀程度,发现铁质文物的锈蚀机理复杂,成分多样;一... 为了分析郑韩故城遗址出土战国晚期铁器的锈蚀产物类型,采用X射线衍射和金相显微观察等现代科技手段,对郑韩故城遗址内仓城铸铁遗址出土的13件样品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分析比较样品间的锈蚀程度,发现铁质文物的锈蚀机理复杂,成分多样;一些锈蚀产物中出现明显的分层,锈蚀不均;部分铁器中还存在着活性锈蚀物,其保存状态与金相组织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韩故城 铁质文物 锈蚀产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