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间作大豆行比配置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海 沈鹏 +4 位作者 吕凯 阮贞静 李梅 刘廷菊 安曈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9,共9页
[目的]探究玉米间作大豆不同行比配置的水土流失规律,为坡耕地具有水土保持效果的玉米间作大豆模式推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坡耕地条件下以玉米间作大豆为研究对象,选定坡度(10°,16°,22°)和降雨强度(40,80,120 mm... [目的]探究玉米间作大豆不同行比配置的水土流失规律,为坡耕地具有水土保持效果的玉米间作大豆模式推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坡耕地条件下以玉米间作大豆为研究对象,选定坡度(10°,16°,22°)和降雨强度(40,80,120 mm/h),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探究玉米、大豆单作及玉米‖大豆2∶1(2行玉米间作1行大豆),2∶2,2∶3,2∶4行比配置的水土流失特征。[结果]玉米‖大豆2∶4行比配置较玉米单作、玉米‖大豆2∶1,2∶2,2∶3行比配置、大豆单作地表径流量平均减少64.23%,57.19%,31.17%,10.12%,0.36%,侵蚀量平均减少82.90%,80.75%,46.53%,29.78%,36.33%,地表径流产流时间平均延缓101.55%,49.06%,23.13%,30.77%,0.82%。雨强和径流产生时间、入渗流产生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和径流量、侵蚀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坡度和径流产生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在高雨强、高坡度下间作较大豆单作水土保持效果表现更好。[结论]总体来看,玉米‖大豆2∶4行比配置在不同雨强和坡度下水土保持效果较好,是一种合理可行的山区坡耕地作物多样性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比配置 水土流失 坡耕地 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追施对烤烟套作早熟玉米氮素利用及产质量的影响
2
作者 阮贞静 周静 +5 位作者 李海 王强凤 傅敬东 纪韵祚 张振林 安曈昕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159,共9页
【目的】缓解烤烟套作玉米种植模式下,低温寡照的田间环境对套作早熟玉米的影响。【方法】以烤烟品种云烟87和玉米品种金耕早8号为材料开展试验。在等量基肥的基础上,设置6个不同氮肥(尿素)施用量处理:0 kg/hm^(2)(T_(1))、150 kg/hm^(2... 【目的】缓解烤烟套作玉米种植模式下,低温寡照的田间环境对套作早熟玉米的影响。【方法】以烤烟品种云烟87和玉米品种金耕早8号为材料开展试验。在等量基肥的基础上,设置6个不同氮肥(尿素)施用量处理:0 kg/hm^(2)(T_(1))、150 kg/hm^(2)(T_(2))、300 kg/hm^(2)(T_(3))、450 kg/hm^(2)(T_(4))、600 kg/hm^(2)(T_(5))、750 kg/hm^(2)(T_(6)),分2次追施(苗期施60%,大喇叭口期施40%),另设不施肥处理(T_(0)),探讨不同氮肥追施量对套作玉米氮素利用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与T_(0)处理相比,增加施氮量至300 kg/hm^(2)时,可以显著提高套作玉米的土壤氮含量、氮素利用率和产量(P<0.05)。在玉米成熟期,T_(3)处理的土壤各形态氮含量显著高于T_(0)和T_(1)处理(P<0.05),但与T_(4)~T_(6)处理的差异不显著(P>0.05);T_(3)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T_(1)和T_(2)处理(P<0.05),氮素收获指数较T_(0)、T_(1)、T_(2)和T_(6)处理高22.57%~54.95%;T_(3)处理的玉米产量分别较T_(0)、T_(2)处理显著增加38.83%~201.73%(P<0.05),粗蛋白、粗脂肪和淀粉含量分别较T_(0)处理显著增加了81.06%、59.65%和44.19%(P<0.05)。【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追施尿素300 kg/hm^(2)时,玉米氮素利用率、产量和品质表现最好。这对实现烟田套作玉米的增产和粮经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玉米 套作 氮肥追施量 烤烟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对玉米马铃薯根系生长与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安曈昕 杨圆满 +4 位作者 周锋 范志伟 陈梦丽 陆靖 吴伯志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3-370,共8页
【目的】旨在研究玉米马铃薯间作条件下作物根系生长与分布特征。【方法】以玉米马铃薯间作、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坐标取样法对根系取样。【结果】(1)玉米马铃薯的根系质量密度分布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在>10~2... 【目的】旨在研究玉米马铃薯间作条件下作物根系生长与分布特征。【方法】以玉米马铃薯间作、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坐标取样法对根系取样。【结果】(1)玉米马铃薯的根系质量密度分布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在>10~20 cm的土层中降低趋势最快,最大值都出现在0~10 cm的土层中。(2)2013年和2014年马铃薯初花期玉米根系质量密度在不同土层都是边二行大于单作和边一行,边一行最小,说明马铃薯初花期间作抑制玉米边一行根系生长,成熟期玉米边一行的根系质量密度反而最大,说明成熟期促进了边一行的根系生长,导致最终了间作玉米的根系质量密度大于单作玉米。(3)无论是马铃薯初花期还是成熟期,马铃薯根系质量密度在0~10 cm土层中边一行明显大于边二行,而到>20~30 cm时边一行小于边二行,说明间作有利于马铃薯边一行根系生长的同时促进马铃薯边二行根系向更深土层扩展,使得间作马铃薯的根系质量密度也大于单作马铃薯。(4)间作系统中玉米根系无论在马铃薯初花期还是成熟期都有向马铃薯生长的趋势,而马铃薯根系在成熟期有向玉米生长的趋势。【结论】因此,玉米间作马铃薯根系分布较为合理,使得间作的根系质量密度大于单作,这为玉米马铃薯间作产量优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玉米 马铃薯 根系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耕地间作作物群体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被引量:18
4
作者 安曈昕 周锋 +4 位作者 吴珍珍 和成山 李康 杨友琼 吴伯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22,共6页
为解决云南山区坡耕地作物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作物栽培技术措施不配套,水土等自然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与保护的问题,对不同作物搭配间作方式水土保持效应进行了研究,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合理可行的保护性作物种植措施。试验选用玉米... 为解决云南山区坡耕地作物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作物栽培技术措施不配套,水土等自然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与保护的问题,对不同作物搭配间作方式水土保持效应进行了研究,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合理可行的保护性作物种植措施。试验选用玉米、辣椒和混播草带搭配成不同间作方式:玉米间作辣椒(行比为2∶2,2∶4,2∶6)、玉米间作草带、辣椒间作草带,研究不同间作群体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物间作群体总水土流失量均低于作物单作,玉米间作草带总径流量最多比玉米单作减少97.52%,总侵蚀量最多比辣椒单作减少99.49%;玉米间作辣椒群体中,行比为2∶2,2∶4的水土保持效果好于2∶6处理。随着降雨强度增加,间作处理的水土保持效果更明显,玉米间作草带和辣椒间作草带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均显著小于辣椒单作及玉米单作(p<0.05),在高强度降雨下,玉米间作草带径流量最多比玉米单作减少98.25%,侵蚀量最多减少99.96%。玉米间作辣椒、玉米间作草带和辣椒间作草带均能有效减轻坡耕地水土流失,在高强度降雨下,该间作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更明显,有利于山区坡耕地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草带 辣椒 间作 水土流失 坡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玉米间作蔬菜对主要病虫害的控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安曈昕 代平 +2 位作者 吴伯志 牛华林 代龙坤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9-453,共5页
2004~2005年,在云南通海县设置甜玉米与甘蓝和辣椒间作试验小区,研究了甜玉米与蔬菜间作种植对作物主要病虫害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玉米与甘蓝以2∶4带型间作种植后,玉米锈病、玉米小斑病、甘蓝霜霉病平均病情指数均低于其它种植模式... 2004~2005年,在云南通海县设置甜玉米与甘蓝和辣椒间作试验小区,研究了甜玉米与蔬菜间作种植对作物主要病虫害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玉米与甘蓝以2∶4带型间作种植后,玉米锈病、玉米小斑病、甘蓝霜霉病平均病情指数均低于其它种植模式、小菜蛾虫口密度也明显低于其1∶4带型及其它种植模式。玉米与辣椒以2∶4带型间作种植后,间作辣椒霜霉病、蚜虫及棉铃虫虫口密度均低于辣椒单作田。由此,玉米与甘蓝、辣椒以2∶4带型种植对玉米、甘蓝和辣椒主要病虫害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可用于无公害蔬菜的栽培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甘蓝 辣椒 间套作 病虫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坡地间作群体对作物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安曈昕 湛方栋 +5 位作者 李旺 周锋 龚爱民 李元 吴伯志 张连根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2-106,150,共6页
研究了由玉米、草带、辣椒构成的不同间作群体对云南山区旱坡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玉米和间作辣椒的草带根际微生物数量均高于其它间作和单作处理,其草带的根际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自生固氮菌数量平均值分别是玉米顺... 研究了由玉米、草带、辣椒构成的不同间作群体对云南山区旱坡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玉米和间作辣椒的草带根际微生物数量均高于其它间作和单作处理,其草带的根际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自生固氮菌数量平均值分别是玉米顺坡单作和辣椒单作的4.49倍和22.00倍,3.91倍和6.10倍,6.15倍和26.29倍,4.75倍和5.72倍;间作草带的玉米和辣椒其各类根际微生物数量均高于玉米和辣椒单作;玉米间作辣椒行比为4∶4和6∶6模式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多于2∶2模式。总的来说,玉米间作辣椒、玉米间作草带和辣椒间作草带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多于各作物单作,为进一步改善旱坡地土壤根际微生物环境和明确间作群体根际土壤微生物效应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草带 辣椒 间作 根际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马铃薯抗旱栽培土壤含水量及产量效益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安曈昕 陈梦丽 +4 位作者 高连彰 陆靖 周锋 吴伯志 张连根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3-77,103,共6页
于2014年在宣威市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开展了玉米间作马铃薯集雨保墒抗旱栽培复合技术试验研究。试验处理包括:T_1:玉米+开沟覆膜‖马铃薯;T_2:玉米+打塘覆膜‖马铃薯;T_3:玉米+平作覆膜‖马铃薯;T_4:玉米平作覆膜单作;T_5:马铃薯单作。结... 于2014年在宣威市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开展了玉米间作马铃薯集雨保墒抗旱栽培复合技术试验研究。试验处理包括:T_1:玉米+开沟覆膜‖马铃薯;T_2:玉米+打塘覆膜‖马铃薯;T_3:玉米+平作覆膜‖马铃薯;T_4:玉米平作覆膜单作;T_5:马铃薯单作。结果表明,T_1和T_2处理玉米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其它处理,T_1、T_2处理0~7.6 cm土层玉米平均土壤含水量比T_4处理最多增加28.32%,0~20 cm土层最多增加28.12%;间作处理马铃薯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马铃薯单作,T_1、T_2处理马铃薯平均土壤含水量在0~7.6 cm和0~20 cm两个土层分别比T_5处理最多增加23.52%和12.78%;T_1、T_2处理玉米产量、复合产量和土地当量比(LER)均高于T_3处理,其中,T_2处理的土地当量比最大(LER=1.20),比T_3处理增加10.52%,产量效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马铃薯 抗旱栽培 土壤含水量 产量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套作中作物播期配置研究综述 被引量:10
8
作者 薛国峰 安曈昕 +4 位作者 吴开贤 周锋 范志伟 刘钟 吴伯志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6-581,共6页
作物的播期配置是决定间套作产量优势形成的关键。本文从作物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子、产量效益、品质及其群体光能利用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间套作条件下作物播期配置的研究进展;并从作物临界播期与共生期、作物关... 作物的播期配置是决定间套作产量优势形成的关键。本文从作物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子、产量效益、品质及其群体光能利用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间套作条件下作物播期配置的研究进展;并从作物临界播期与共生期、作物关键生育期与气候特性、播期与市场效益3个方面对如何进行合理的播期搭配进行了探讨;同时针对目前播期对间套作体系调控效应研究的不足,提出今后应加强从群体的生态环境效应、作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养分吸收利用机理、病虫草害发生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套作 播期配置 共生期 生物学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距对间作玉米/马铃薯产量优势和种间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字淑慧 吴开贤 +4 位作者 安曈昕 欧阳铖人 杨友琼 周锋 吴伯志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0-209,共10页
【目的】行距布局决定作物生长和产量,但在玉米马铃薯间作中缺乏研究。【方法】针对云南应用较广2∶2模式,增减种间(ZJ)和种内(ZN)行距形成ZJ70 cm+ZN 25 cm、ZJ60 cm+ZN35 cm、ZJ50 cm+ZN45 cm、ZJ40 cm+ZN55 cm和ZJ30 cm+ZN65 cm间作... 【目的】行距布局决定作物生长和产量,但在玉米马铃薯间作中缺乏研究。【方法】针对云南应用较广2∶2模式,增减种间(ZJ)和种内(ZN)行距形成ZJ70 cm+ZN 25 cm、ZJ60 cm+ZN35 cm、ZJ50 cm+ZN45 cm、ZJ40 cm+ZN55 cm和ZJ30 cm+ZN65 cm间作及单作玉米(Ms)和马铃薯(Ps)7个处理,经2年大田试验,研究行距对其间作优势和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1)5种间作模式LER为1.21~1.42,当ZJ从70 cm减至30 cm时,两作物产量逐渐增加而后有所下降,最大为ZJ40 cm+ZN55 cm的马铃薯平均为13 833 kg/hm2、玉米为7 808 kg/hm2,LER为1.42;总体为种间窄行模式(ZJ>50 cm)比种间宽行模式(ZJ<50 cm)高,间作优势突出,系统生产力高,分界点为ZJ 40 cm。(2)马铃薯初花期和玉米拔节期是两作物竞争的胶着期,随ZJ从70~30 cm,马铃薯竞争能力逐渐增强(RII为-0.06~0.01)、玉米逐渐减弱(RII为-0.04~-0.23),随生育期推进,ZJ40 cm+ZN55 cm的RII相对较大。(3)马铃薯干物质转移率和贡献率随ZJ缩小而增大,最大为ZJ40 cm+ZN55 cm的32.6%和25.5%,比最小ZJ70 cm+ZN25 cm分别提高39.5%和47.7%,分界点为ZJ40 cm。(4)拔节期—吐丝期和吐丝期—乳熟期玉米恢复性生长能力(RGR),ZJ<50 cm比ZJ>50 cm强,最强ZJ40 cm+ZN55 cm比最弱ZJ70 cm+ZN25 cm在两个时期分别提高37%和30%,分界点为ZJ40 cm。【结论】间作玉米/马铃薯2∶2行比、190 cm带宽模式下,种间窄行的间作优势显著高于种间宽行模式,最高为间距40 cm+行距55 cm。这一发现不仅对实际生产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间作作物高效种植提供了行距设计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配置 间作优势 种间关系 玉米 马铃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群体中玉米对马铃薯生长及竞争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锋 安曈昕 +4 位作者 吴开贤 杨友琼 蒋春和 范志伟 吴伯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5-112,共8页
玉米‖马铃薯作为一种传统的间作方式,能提高产量效益和土地利用率。本研究以玉米、马铃薯不同行比间作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在大田条件下测定初花期和收获期马铃薯株型指标、干物质及产量,评价马铃薯在收获期和生育期的生长特性、产量形... 玉米‖马铃薯作为一种传统的间作方式,能提高产量效益和土地利用率。本研究以玉米、马铃薯不同行比间作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在大田条件下测定初花期和收获期马铃薯株型指标、干物质及产量,评价马铃薯在收获期和生育期的生长特性、产量形成及竞争力。结果表明:在初花期2∶2和4∶4间作模式边一行叶面积、比叶重、植株干物重及块茎干物重均大于4∶4间作模式边二行和单作,株高和叶重比规律不明显。在收获期2∶2和4∶4间作模式边一行株高、叶面积和块茎干物重大于4∶4间作处理边二行和单作,比叶重反而小于单作处理。间作模式马铃薯茎叶干物质向块茎的转移率和对经济产量的贡献率高于单作模式。初花期间作处理马铃薯竞争力大于玉米,且边一行竞争力大于边二行,收获期间作处理马铃薯竞争力弱小于玉米。与单作相比,间作模式边一行马铃薯表现出产量优势,4∶4间作模式边二行马铃薯在2012年表现出产量优势,而在2013年表现出产量劣势。综合以上结果,生育前期间作模式边行马铃薯在叶面积、茎叶干物质和块茎干物质积累了较大的间作优势,随着生育期推移间作优势逐渐降低,收获时仍表现出一定的产量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玉米 间作 竞争力评价 产量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马铃薯间作群体的蒸腾量和蒸腾效率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范志伟 吴开贤 +3 位作者 安曈昕 杨圆满 周锋 吴伯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9-137,共9页
以玉米(Zea mays L.)和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间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大田和盆栽试验,通过观测土壤蒸发、土壤含水量和作物蒸腾量,分析作物的水分竞争能力和间作的产量优势,研究间作对作物水分利用的影响特征与机理。大田试验结果表... 以玉米(Zea mays L.)和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间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大田和盆栽试验,通过观测土壤蒸发、土壤含水量和作物蒸腾量,分析作物的水分竞争能力和间作的产量优势,研究间作对作物水分利用的影响特征与机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1玉米与马铃薯在同一时期的蒸腾量差异导致了两作物种植区域之间的土壤含水量差异;2间作的蒸腾量4 424.07 t·hm-2显著大于单作玉米和单作马铃薯蒸腾量的加权平均值3612.27 t·hm-2(P<0.01);3间作的土地当量比LER(land equivalent ratio)>1(P<0.01),说明间作表现了增产优势。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玉米和马铃薯在同一时期的蒸腾量存在差异,这意味着两作物种植区域的土壤含水量也存在差异(盆栽试验已基本消除土壤蒸发,土壤含水量主要受作物蒸腾影响);2间作的蒸腾量51.79 kg·盆-1显著大于单作玉米和单作马铃薯蒸腾量的加权平均值48.36 kg·盆-1(P=0.011);3作物的种间相对竞争力RC(Relative competitive abilty)>1(P<0.001),说明玉米在种间水分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4玉米的蒸腾效率5.38 g·kg-1显著大于马铃薯的3.68 g·kg-1(P<0.001);5间作的蒸腾效率4.82 g·kg-1显著大于单作玉米和单作马铃薯蒸腾效率的加权平均值4.53 g·kg-1(P<0.001);6间作的土地当量比LER>1(P=0.001),说明间作表现了增产优势。以上结果说明:玉米和马铃薯在同一时期的蒸腾量差异可以导致它们种植区域之间的土壤含水量差异,进而使得在间作中,一种作物可以利用另一种作物种植区域的较多土壤水分,所以间作可以提高作物群体蒸腾量;玉米既具有较高的蒸腾效率,又在种间水分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因此玉米马铃薯间作可以提高作物群体蒸腾效率;蒸腾量和蒸腾效率的协同提高是该间作表现增产优势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玉米 马铃薯 蒸腾量 蒸腾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马铃薯接种AMF对坡耕地水土及氮素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桂茹 程易 +4 位作者 杨友琼 周锋 姚高乾 吕凯 安曈昕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3-529,共7页
【目的】开展玉米‖马铃薯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田间试验,为控制坡耕地水土及氮素流失、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和提高作物产量收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不同处理T_(1)(玉米‖马铃薯+接种AMF)、T_(2)(... 【目的】开展玉米‖马铃薯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田间试验,为控制坡耕地水土及氮素流失、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和提高作物产量收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不同处理T_(1)(玉米‖马铃薯+接种AMF)、T_(2)(玉米‖马铃薯+施用苯菌灵)、T_(3)(玉米‖马铃薯)、T_(4)(玉米单作)和T_(5)(马铃薯单作)对坡耕地水土和氮素流失的影响。【结果】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的不同雨强下,间作处理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均低于单作处理,其中,T_(1)处理的径流总量和侵蚀总量最小,径流总量较T_(2)、T_(3)、T_(4)和T_(5)处理分别减少47.67%、22.52%、72.97%和77.23%,侵蚀总量分别减少65.20%、50.01%、77.10%和96.95%。T_(1)和T_(3)处理的氮素流失总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T_(1)处理较T_(2)、T_(3)、T_(4)和T_(5)处理分别减少56.48%、21.45%、69.70%和70.66%。说明T_(1)处理对水土流失和氮素流失控制效果最好。【结论】玉米‖马铃薯间作体系接种AMF可以有效控制水土及氮素流失,为保持坡耕地水土及氮素资源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马铃薯 间作 丛枝菌根真菌 水土流失 氮素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花青素对小鼠抗疲劳及抗氧化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程美玲 黄鑫 +3 位作者 安曈昕 范江平 李建宾 希从芳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56-961,共6页
【目的】研究玫瑰花青素抗疲劳和抗氧化功效。【方法】通过灌胃给予健康雄性昆明小鼠低、中、高剂量(依次为100、150和200 mg/kg)玫瑰花青素,30 d后负重游泳;测定小鼠负重游泳时间、血清和肝脏中尿素氮(BUN)、血乳酸(BLA)和丙二醛(MDA)... 【目的】研究玫瑰花青素抗疲劳和抗氧化功效。【方法】通过灌胃给予健康雄性昆明小鼠低、中、高剂量(依次为100、150和200 mg/kg)玫瑰花青素,30 d后负重游泳;测定小鼠负重游泳时间、血清和肝脏中尿素氮(BUN)、血乳酸(BLA)和丙二醛(MDA)含量、乳酸脱氢酶(LD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生化指标;根据线性方程分析玫瑰花青素总抗氧化能力与其抗疲劳功效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玫瑰花青素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极显著增加(P<0.01);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液中BLA和BUN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LDH活性极显著增强(P<0.01);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和肝脏中的MDA含量均降低,GSH-Px和T-SOD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T-AOC显著提高(P<0.05或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随着小鼠血液中TAOC增加,BLA和BUN含量降低,LDH活性升高。【结论】玫瑰花青素能有效增加小鼠体内抗氧化能力,缓解疲劳;抗疲劳和抗氧化功效与玫瑰花青素提取物灌胃剂量存在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花青素 抗疲劳 抗氧化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耕对石灰岩红壤物理性状和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永贤 张晓云 +4 位作者 吴开贤 安曈昕 周锋 杨友琼 吴伯志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9-196,共8页
【目的】为明确深松耕在云南石灰岩红壤地区的适宜性及其作用的持续性,进而筛选出合适的耕作方式。【方法】通过3年大田试验,探讨了深松耕和旋耕(对照) 2种耕作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生长状况。【结果】与旋耕(对照)相比,深松耕显... 【目的】为明确深松耕在云南石灰岩红壤地区的适宜性及其作用的持续性,进而筛选出合适的耕作方式。【方法】通过3年大田试验,探讨了深松耕和旋耕(对照) 2种耕作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生长状况。【结果】与旋耕(对照)相比,深松耕显著降低了耕层(0~20 cm)土壤容重(P<0.05)和土壤紧实度(P<0.05),且在2016年分别降低了7.24%和12.22%,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有利于保持深层土壤水分,有助于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显著提高玉米生物产量(P<0.05),增加经济产量,但其效果随深松耕年限的延长先增后减;随着深松耕年限增加,与同年旋耕处理相比,深松耕处理增产优势呈下降趋势,甚至减产,表现为深松耕处理分别增加经济和生物产量13.76%和28.21%(2016年)、2.32%和21.38%(2017年),2018年减产4.36%和1.53%。【结论】综合来看,深松耕在该地区具有一定适宜性,其效果能持续2年且在第1年最为明显,所以隔年深松耕配合旋耕是合适的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坡耕地 深松 土壤物理性质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通海蔬菜区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属及农药残留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代平 安曈昕 +2 位作者 吴伯志 字淑慧 牛华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期161-163,170,共4页
[目的]为云南省蔬菜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云南省通海县蔬菜区土壤样品和蔬菜样品中重金属及农药残留,评价环境质量。[结果]蔬菜种植区大部分土壤中Pb、Hg、As、Cr含量在评价... [目的]为云南省蔬菜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云南省通海县蔬菜区土壤样品和蔬菜样品中重金属及农药残留,评价环境质量。[结果]蔬菜种植区大部分土壤中Pb、Hg、As、Cr含量在评价标准范围内,个别区域Cr含量在警戒线范围内。总体上,土壤Pb、Hg、As、Cr多因子综合污染指数为0.64,小于0.70,污染等级属于安全级别。土壤农药残留检出氯氰菊酯和氯氰戊酯浓度分别为0.063 6、0.017 4 mg/kg。蔬菜农药残留检出百菌清浓度0.037 mg/kg。蔬菜亚硝酸盐含量低于国家标准(4 mg/kg)。[结论]通海县蔬菜地土壤环境和蔬菜的农药残留情况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农药残留 蔬菜 亚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异质性施肥对玉米马铃薯间作体系养分吸收与利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旺 周锋 +3 位作者 吴开贤 杨友琼 吴伯志 安曈昕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8-344,共7页
【目的】土壤养分异质性能显著影响植物的生长,而异质性施肥是造成土壤养分异质性的主要方式。为研究异质性施肥对单、间作系统养分吸收和利用特征的影响。【方法】对玉米马铃薯间作群体进行不同养分分布施肥,研究不同作物对异质性施肥... 【目的】土壤养分异质性能显著影响植物的生长,而异质性施肥是造成土壤养分异质性的主要方式。为研究异质性施肥对单、间作系统养分吸收和利用特征的影响。【方法】对玉米马铃薯间作群体进行不同养分分布施肥,研究不同作物对异质性施肥养分的吸收与利用规律。【结果】不论单作还是间作,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均能增加玉米和马铃薯的养分积累量;在间作群体中,土壤异质性施肥能极显著地降低玉米养分利用率(P<0.01),而对马铃薯仅磷利用率达到显著降低(P<0.05),但在单作群体中养分异质性施肥仅对马铃薯磷(P=0.027)和钾(P=0.013)的利用率有显著降低的作用;在间作群体种间行内提高施肥量能极显著地提高土地当量比(LER)(P=0.003)。【结论】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施肥(种间高肥)有利于玉米马铃薯间作群体对养分的吸收与利用,能提高复合产量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异质性施肥 养分积累量 养分干物质利用率 间作 玉米 马铃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对双穗型玉米产量产值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谢琼兰 安曈昕 +3 位作者 林丽华 袁会清 张芹珍 李陈颖 《现代农机》 2022年第5期54-57,共4页
试验以双穗型玉米点谷1号和姚安当地单穗型玉米地沃2号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探究种植密度对双穗型玉米品种点谷1号农艺性状、抗性性状、产量、产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点谷1号的株高、穗位高和茎粗增加,叶... 试验以双穗型玉米点谷1号和姚安当地单穗型玉米地沃2号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探究种植密度对双穗型玉米品种点谷1号农艺性状、抗性性状、产量、产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点谷1号的株高、穗位高和茎粗增加,叶面积指数降低;穗长逐渐变短,穗粗增加,双穗率显著增加,倒伏率和空秆率逐渐降低;密度为6.75万株/hm^(2)、6.0万株/hm^(2)和5.25万株/hm^(2)的实际产量无显著差异,点谷1号密度为5.25万株/hm^(2)时产值达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穗型玉米 低密度种植 生育性状 产量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平县水果产业现状及乡村农产品振兴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进有 姚高乾 +3 位作者 鲁金华 安曈昕 徐贵昌 张奎 《云南农业》 2020年第11期32-34,共3页
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优化与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新平县水果产业得到飞速发展,新平县委、县政府从政策扶持、技术推广、品牌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强力推进,以全力打造“绿色食品牌”,大力推进“三品一... 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优化与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新平县水果产业得到飞速发展,新平县委、县政府从政策扶持、技术推广、品牌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强力推进,以全力打造“绿色食品牌”,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不断提升品质和培育品牌为重点,稳步推进水果产业的发展。在“褚橙”品牌的引领下,水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产值持续增长,水果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水果产业 农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养结合循环模式促进昌宁县农业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成林 沈鹏 +1 位作者 姜成 安曈昕 《云南农业》 2021年第9期24-25,共2页
近年来,不规范的种养方式殖造成了乡村土地、水体资源和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基于昌宁县的资源优势和农业生产发展现状,推进种草养畜的种养结合循环模式,不但可以减少农药、化肥过量施用和养殖废弃物的污染,而且还能有... 近年来,不规范的种养方式殖造成了乡村土地、水体资源和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基于昌宁县的资源优势和农业生产发展现状,推进种草养畜的种养结合循环模式,不但可以减少农药、化肥过量施用和养殖废弃物的污染,而且还能有效减少土壤侵蚀,避免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增加青饲料的产量。通过经济作物与牧草合理间套轮作,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对促进昌宁县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草养畜 种养结合 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养结合 牦牛产业提质促振兴
20
作者 陈涧虹 安曈昕 《云南农业》 2022年第3期41-43,共3页
小中甸镇牦牛产业发展以种养结合被定位为"一乡一特"主导产业。借助"世界的香格里拉"旅游资源和区域品牌优势,结合小中甸高原坝区的特点和产业优势,提出通过发展青贮玉米推动小中甸镇牦牛养殖业发展的思路,由政府... 小中甸镇牦牛产业发展以种养结合被定位为"一乡一特"主导产业。借助"世界的香格里拉"旅游资源和区域品牌优势,结合小中甸高原坝区的特点和产业优势,提出通过发展青贮玉米推动小中甸镇牦牛养殖业发展的思路,由政府宏观引导,依托镇域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抱团发展。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薄弱,企业发展能动性不足,乡镇企业普遍处于"小、散、弱"状态,饲料种植和牦牛养殖技术支撑不足,总体产业布局及调整缺乏科学指导。坚持政策平衡,科学构建产业发展框架,建立健全科技服务、农业保险、金融服务等配套机制,"外引内育"培养产业人才,调动本地群众依靠自身能力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塑造小中甸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牦牛产业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保险 主导产业 宏观引导 牦牛产业 发展框架 产业集群 种养结合 产业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