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石冻融过程未冻水含量演化特征及对力学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宋勇军 卢云龙 +3 位作者 王双龙 谢丽君 操警辉 安旭晨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9-1059,1121,共12页
冻融过程岩石孔隙内未冻水含量变化是影响其力学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以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低场核磁共振系统(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岩石冻融过程(20、0、-2、-4、-6、-10、-15、-10、-6、-4、-2、0、20℃)孔隙水含量进行... 冻融过程岩石孔隙内未冻水含量变化是影响其力学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以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低场核磁共振系统(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岩石冻融过程(20、0、-2、-4、-6、-10、-15、-10、-6、-4、-2、0、20℃)孔隙水含量进行监测,分析未冻水含量随温度的演化规律,并探讨岩石冻融过程未冻水含量演化对其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冻融过程岩石中孔隙水受温度影响显著,共经过5个阶段,即过冷段、快速冻结阶段、缓慢冻结阶段、缓慢融化阶段和融化加速阶段。(2)岩石在解冻过程中有明显的滞后现象。在相同温度下,岩样冻结过程未冻水含量明显高于解冻过程。与之对应,解冻过程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相对于冻结阶段显著提高。(3)冻融过程的单轴抗压强度以及岩石弹性模量与未冻水含量的关系可由指数函数表示。冻结初期,岩石力学参数的变化主要受孔隙冰含量的增长及孔隙冰对岩石颗粒的胶结作用影响,随温度进一步降低,吸附水膜厚度下降,吸附能力增强,使孔隙冰与对岩石颗粒之间的整体性增强,岩石力学参数进一步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冻融回滞 未冻水含量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模拟的砂岩水力耦合特性及破裂机制研究
2
作者 宋勇军 安旭晨 +3 位作者 孙银伟 谢丽君 卢云龙 王双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64-1577,共14页
为探究岩石水力耦合作用下的渗流场演化特征及破裂机制,基于PFC^(3D)内置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块,建立CFD-DEM流固耦合模型,进行岩石水力耦合过程模拟。结合室内试验,分析岩石水力耦合过程中微裂纹与渗流场的演化,并评估试样的失效... 为探究岩石水力耦合作用下的渗流场演化特征及破裂机制,基于PFC^(3D)内置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块,建立CFD-DEM流固耦合模型,进行岩石水力耦合过程模拟。结合室内试验,分析岩石水力耦合过程中微裂纹与渗流场的演化,并评估试样的失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当试样受载时,破裂位置张拉与剪切微裂纹相互交错出现,形成宏观剪切带,导致破坏模式为剪切破坏;随着渗透压的增大,微裂纹总数、组构接触力和接触数目均减小,峰值应力后岩石脆性断裂更明显;在水力耦合作用下,岩石内部渗流场的演化与微裂纹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岩样中的流体主要沿新形成的微裂纹和剪切带渗透,而未损伤区渗流场与剪切带处没有太大变化,这与室内试验中渗透率的急剧增加相对应;据声发射振铃计数将试样破裂过程分为无损期、平静期、增长期和爆发期4个阶段;振铃计数在试样破坏前存在小范围沉寂期,该时期振铃计数相对均匀出现,累计振铃计数呈阶梯式增长,直到试样强度达到峰值点,该特征可作为岩石破坏的前兆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 水力耦合 渗流场 细观损伤 声发射 破裂机制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