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唐韩柳古文书写的可能与规则及其限度——以语体为视角 被引量:7
1
作者 安家琪 刘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57,共13页
"古文"并非一种相对于骈文或其他时文的文体概念,"古"乃是语体"古雅"或"雅正"的标识。"古文"书写的可能,一在形式上的复古,以求"古雅";一在主题上的"明道",以求... "古文"并非一种相对于骈文或其他时文的文体概念,"古"乃是语体"古雅"或"雅正"的标识。"古文"书写的可能,一在形式上的复古,以求"古雅";一在主题上的"明道",以求"雅正"。"古文"书写有其规则,书写者须明了上古汉语与中世汉语的区别,并遵守上古汉语的韵律与语法规则。由于"古文"书写者难以突破身处的思想学术传统与社会习俗的制约,故只能在部分文体上求得突破,而难以真正挑战时文的地位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柳 古文 骈文 语体 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治理中大数据赋能循证决策的机理及风险探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卢小平 安家琪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基层治理主体精准识别基层治理问题,精准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对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基础性作用。当下基层治理陷入供需失衡的矛盾之中,以大数据赋能基层治理的循证决策有助于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克服传统经验治理弊病,... 基层治理主体精准识别基层治理问题,精准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对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基础性作用。当下基层治理陷入供需失衡的矛盾之中,以大数据赋能基层治理的循证决策有助于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克服传统经验治理弊病,实现公共价值。但与此同时,大数据造成的数据、路径依赖也带来了风险。为此,梳理基层治理大数据赋能的循证决策机理,防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失衡风险、数据识别与决策信息偏离风险、数据依赖导致的道德与公平性风险、数据信息安全与信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大数据 循证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明知识人的“惭愧”书写及其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安家琪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中晚明生员身份的泛化、乡论在科举取士中制度性功能的弱化以及考课制度的严苛化,在导致知识人向上流动日趋艰难的同时,也形塑了士人德性缺失、职分意识淡薄的普遍性格。制度影响之下士风的持续恶化,是知识人展开自省的现实语境,“惭愧... 中晚明生员身份的泛化、乡论在科举取士中制度性功能的弱化以及考课制度的严苛化,在导致知识人向上流动日趋艰难的同时,也形塑了士人德性缺失、职分意识淡薄的普遍性格。制度影响之下士风的持续恶化,是知识人展开自省的现实语境,“惭愧”则是其自我反思中首要而直接的感受,并以面向生民为基点。对儒者职分的强调、“经义”兼“治世”的自我期待、诗文经世与文章主理观念的强化、明末清初文风之转变乃至回向乡里、面向地方的新动向,则是知识人在自省中的尝试性回应。面向生民的惭愧书写不是目的与归宿,而是思“变”的起点。这也正是中晚明知识人惭愧书写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惭愧 生民 文人化表达 职分 诗文经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文章“复古”的政治诉求及其路径选择 被引量:11
4
作者 安家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2-101,共10页
明代是"复古"理论与实践的繁荣期。作为一种重要的话语策略,文章"复古"不仅是文学层面的价值判断,更与人格及世运互为指涉。明代文章复古的群体划分以馆阁之臣与郎署成员为主体,前者主张师法平易典则的宋文,后者则... 明代是"复古"理论与实践的繁荣期。作为一种重要的话语策略,文章"复古"不仅是文学层面的价值判断,更与人格及世运互为指涉。明代文章复古的群体划分以馆阁之臣与郎署成员为主体,前者主张师法平易典则的宋文,后者则取径语体古拙的秦汉古文。二者对文章复古路径的不同选择,既是对制约文章语体的话题、场合、态度以及听者与说者身份等内在要素的考量,又是不同政治阶层间借以争夺文柄、维系内部利益格局与寻求政治变革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宋 文必秦汉 文柄 语体 话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阙江湖:中晚明“布衣权”的可能及其文学史意义——以布衣山人与朝中官员的关系为视角 被引量:6
5
作者 安家琪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4-143,共10页
“布衣权”的兴起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个显著现象。表现在文学领域,即在权力世界中被边缘化的布衣山人,尝试利用诗歌与古文书写突破阶层壁垒。布衣书写的文体选择,既是对权力世界的被动适应,也是对利用有限资源实现阶层流动的尝试。自阶层... “布衣权”的兴起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个显著现象。表现在文学领域,即在权力世界中被边缘化的布衣山人,尝试利用诗歌与古文书写突破阶层壁垒。布衣书写的文体选择,既是对权力世界的被动适应,也是对利用有限资源实现阶层流动的尝试。自阶层关系而言,“布衣权”的可能在于,布衣在同官员的资源交换与利益制衡中换取文名。特定的制度环境及权力与文学互动策略的共同作用,催生了中晚明“文在布衣”的时代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衣权 文体偏好 舆论 底边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书写与政治行动:“政治与文学”视阈下的王锡爵文章论 被引量:5
6
作者 安家琪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9-137,192,共10页
在传统社会的政治实践中,"作为政治的文学"是传递意图、开展行动、扩大效应与营构荣耀的重要方式。王锡爵是明代政治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够有效发挥文学之政治功能的历史人物,其通过奏疏、尺牍、制义等文体写作,在传递一己对于... 在传统社会的政治实践中,"作为政治的文学"是传递意图、开展行动、扩大效应与营构荣耀的重要方式。王锡爵是明代政治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够有效发挥文学之政治功能的历史人物,其通过奏疏、尺牍、制义等文体写作,在传递一己对于政治生活之理解的同时,更能够在作为政治行动的文学书写中,婉转达成政治意图。王氏揄扬馆阁文学,提携后进,其意义不仅在于促成文柄的上移,更在于以文学书写凝聚政治认同,发挥文学之于政治实践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书写 政治意图 政治行动 政治效应 政治荣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