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高光谱影像的自监督去噪方法
1
作者 刘冰 孙一帆 +2 位作者 王瑞瑞 安东海 王姝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41-446,共6页
针对高光谱影像各个波段包含一定噪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高光谱影像自监督去噪方法。该方法无需任何先验信息,仅依靠噪声影像本身进行训练即可完成去噪。首先在高光谱影像中随机选取局部影像块,并对采样的区域进行滤波处... 针对高光谱影像各个波段包含一定噪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高光谱影像自监督去噪方法。该方法无需任何先验信息,仅依靠噪声影像本身进行训练即可完成去噪。首先在高光谱影像中随机选取局部影像块,并对采样的区域进行滤波处理;然后以处理后的影像为输入,将原始影像作为网络优化的目标进行自监督训练。每次训练过程中损失函数的计算将被限制在局部影像块区域内,从而防止网络输出恒等映射。在模拟噪声高光谱数据和真实高光谱数据上的大量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获得比传统方法更好的去噪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影像去噪 自监督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东煤基粉状活性焦对烟气中汞的吸附及再生性能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安东海 程星星 +1 位作者 周滨选 董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91-1898,共8页
以准东褐煤为原料,在模拟热解气下,通过一维沉降炉分别进行炭化、先炭化后活化(两步法)及同时炭化活化(一步法)制备粉状活性焦。一步法相比于其他两种方法制备活性焦,优势在于系统工艺简单,制备速度快,投资、运行成本低。并针对活性焦对... 以准东褐煤为原料,在模拟热解气下,通过一维沉降炉分别进行炭化、先炭化后活化(两步法)及同时炭化活化(一步法)制备粉状活性焦。一步法相比于其他两种方法制备活性焦,优势在于系统工艺简单,制备速度快,投资、运行成本低。并针对活性焦对Hg^0的吸附能力进行研究,比较了不同制焦的方式对Hg0的吸附性能的影响,考察了在O2,SO2和SO2+O2气氛下活性焦对Hg0吸附性能,进一步探索了乏焦的高温、微波解吸及对Hg^0的二次吸附规律。结果表明:一步法获得的活性焦样品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微孔比表面积和丰富的CO官能团,因此等量的活性焦对Hg^0的吸附性能优于炭化、两步法,其3h的吸附量分别为6.53,3.62和5.41μg/g;O2提供活性焦表面上活性氧位,进而促进Hg^0在活性焦表面吸附,SO2抑制Hg0的吸附,主要因为SO2与Hg^0在活性焦上发生竞争吸附,但是SO2与O2同时存在时,在活性焦上进一步形成具有强氧化性的SO4^2-,促进Hg0的化学吸附;微波下,15 min内吸Hg0活性焦解吸完全,其解吸速率大于高温解吸速率,高温、微波解吸后的活性焦进行二次吸附,微波解吸后其吸附量大于高温解吸后的活性焦,其3 h的吸附量分别为5.962和7.280μg/g,说明微波对活性焦再生具有促进的作用,其原因是在微波解吸过程对活性焦具有再活化和促进微孔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状活性焦 一步法 汞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温速率对准东褐煤热解特性及煤焦孔隙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肖阳 周滨选 +3 位作者 安东海 崔琳 郑瑛 董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04-610,共7页
为了简化活性焦的制备工艺流程,降低其生产成本,同时拓宽准东褐煤利用途径,需要对准东褐煤热解过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利用热重(TGA)技术考察了准东褐煤在不同升温速率(10,20,30,40和50℃/min)热解失重特性并采用等转化率法分析了其动... 为了简化活性焦的制备工艺流程,降低其生产成本,同时拓宽准东褐煤利用途径,需要对准东褐煤热解过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利用热重(TGA)技术考察了准东褐煤在不同升温速率(10,20,30,40和50℃/min)热解失重特性并采用等转化率法分析了其动力学参数,同时利用程序升温和快速热解在终温为800℃条件下制备出活性焦SC1和SC2。采用氮吸附仪(BET)获得煤焦的孔隙结构参数,利用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和拉曼仪光谱仪(Raman)分别获取煤焦大分子结构中的官能团和碳骨架结构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热重法分析出准东褐煤热解动力学参数,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变化范围为38. 89~229. 13 kJ/mol和108. 26~1. 18×109s-1。升温速率为30℃/min时,有足够热量促进煤焦内部有机结构分解生成大量挥发分,煤焦内部形成合理的温度梯度,阻碍了热缩聚反应造成孔隙阻塞,挥发分顺利释放促进了孔隙结构形成。程序升温热解焦SC1烧失率为46. 5%,比表面积为312. 91 m^2/g,孔容为0. 178 cm3/g,平均孔径为2. 271 nm;而快速热解焦SC2烧失率为37. 3%,比表面积达到424. 25 m^2/g,孔容为0. 189 cm3/g,平均孔径2. 342 nm,以微孔为主,结构参数明显好于SC1。快速热解炭化制备活性焦前驱体,促进煤焦生成大量无定形结构和缺陷结构,利于活化阶段微孔孔隙结构的构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温速率 褐煤 快速热解 活性焦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解条件对褐煤汞析出和汞形态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方蓓蓓 张肖阳 +3 位作者 董勇 崔琳 安东海 付加鹏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9-225,共7页
将固定床程序热解装置与Hg0在线分析系统耦合,考察了热解条件对XLT褐煤热解过程中汞的析出规律和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热解温度为800℃时,XLT褐煤中汞的释放率均达到92%以上,载气流量和粒径大小对煤中汞的释放几乎无影响.热解温... 将固定床程序热解装置与Hg0在线分析系统耦合,考察了热解条件对XLT褐煤热解过程中汞的析出规律和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热解温度为800℃时,XLT褐煤中汞的释放率均达到92%以上,载气流量和粒径大小对煤中汞的释放几乎无影响.热解温度是影响煤热解过程汞释放的主要因素,Hg0是热解气中气态汞的主要存在形态.随着热解温度的提高,汞释放率的增加幅度逐渐变缓,元素汞在气态汞中的比例稳定在90%以上.在热解终温为500℃时,停留时间对汞释放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0~20 min,对气态汞的形态分布影响不大;较高的升温速率使煤中汞的释放产生滞后现象,却能促进煤中汞的释放,提高Hg^2+在气态汞中的比例;快速热解可以提高挥发分释放速率,从而提高汞的释放率和Hg^2+含量,同时有效地改善热解半焦的孔隙结构;热解气氛中引入少量氧气能够有效降低含汞化合物的分解温度,减弱还原气体对Hg^2+的还原性,从而提高汞的释放率和Hg^2+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热解条件 释放率 形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烟气中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李豪生 安东海 +1 位作者 李艳青 陈惠敏 《大众标准化》 2021年第17期254-256,共3页
我国是燃煤大国,在煤炭资源消耗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NOx),而NOx又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质,会导致酸雨的形成。随着国际新环保规范的推出和执行,火电厂的NOx排放所造成的影响变得更为突出。文章系统阐述了氮氧化物生成途径的同... 我国是燃煤大国,在煤炭资源消耗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NOx),而NOx又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质,会导致酸雨的形成。随着国际新环保规范的推出和执行,火电厂的NOx排放所造成的影响变得更为突出。文章系统阐述了氮氧化物生成途径的同时,详细介绍了国内外低氮燃烧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并从NOx的控制机理入手,分析燃气燃烧器运行工况对NOx生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化物 脱硝 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化学法从脱硫废液中合成高纯度ZnS及Zn5(OH)6(CO3)2 被引量:1
6
作者 金春江 陈惠敏 +4 位作者 安东海 郝浩博 魏亚鑫 付志龙 李洋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16-220,共5页
采用湿化学法成功制备了ZnS和Zn5(OH)6(CO3)2。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谱等手段表征ZnS和Zn5(OH)6(CO3)2纳米粒子,通过光吸收对ZnS粉末和Zn5(OH)6(CO3)2粉末的产率和纯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以Zn(CH3C... 采用湿化学法成功制备了ZnS和Zn5(OH)6(CO3)2。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谱等手段表征ZnS和Zn5(OH)6(CO3)2纳米粒子,通过光吸收对ZnS粉末和Zn5(OH)6(CO3)2粉末的产率和纯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以Zn(CH3COO)2为锌源,脱硫废液为硫源,V[Zn(CH3COO)2溶液]∶V(脱硫废液)=9∶1,反应时间为4h,温度为80℃。此时制备的ZnS不仅纯度高,而且产率高。第二次脱硫废液加入一定量的Zn(CH3COO)2,V(Zn(CH3COO)2溶液)∶V(二次脱硫废液)=1.5∶1,在80℃下反应时间4h,可以高产率制备高纯度的Zn5(OH)6(CO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化学法 脱硫废液 ZNS Zn5(OH)6(CO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载体粒径的催化剂对甲烷氧化还原NO_(x)特性及机理
7
作者 陈晨 安东海 +1 位作者 宋佳霖 程星星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5-34,共10页
通过负载的方式制备了不同粒径(10、20、30 nm)Al_(2)O_(3)载体的催化剂,纳米级氧化铝为载体的Cu/SMA_((a))(a=10,20,30)催化剂并测试了其催化效率,结果表明催化剂的甲烷催化还原NO及甲烷催化氧化效率顺序均为Cu/SMA_((20))>Cu/SMA_(... 通过负载的方式制备了不同粒径(10、20、30 nm)Al_(2)O_(3)载体的催化剂,纳米级氧化铝为载体的Cu/SMA_((a))(a=10,20,30)催化剂并测试了其催化效率,结果表明催化剂的甲烷催化还原NO及甲烷催化氧化效率顺序均为Cu/SMA_((20))>Cu/SMA_((10))>Cu/SMA_((30))>Cu/Al_(2)O_(3)催化剂。Cu/SMA_((20))甲烷催化还原NO的能力最优。进一步通过TEM、BET、XPS及NH_(3)-TPD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TEM测试结果表明小颗粒纳米级氧化铝作为催化剂载体可更好分散作为活性组分的氧化铜,有利于增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XPS及NH_(3)-TPD测试结果表明Cu/SMA_((a))(a=10,20,30)催化剂相比于Cu/Al_(2)O_(3)催化剂拥有更多氧空位及酸性位点;且该催化剂含有发达的孔隙结构,为甲烷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提供了更多的接触位点,同时催化剂含有较高的空位氧Oβ,增加了催化剂脱硝效率。进一步通过H2-TPR和TR-FI对反应机理进行分析,催化剂中的Cu^(2+)物种在反应中更易被还原为Cu^(+),Cu^(+)在接下来的脱硝反应中起协同作用,对甲烷催化还原NO具有促进作用,NO先与O_(2)发生反应生成了中间态物质,随后CH_(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生成N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载体 氧化还原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