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gO对高碱度烧结矿强度的影响及机理 被引量:50
1
作者 范晓慧 李文琦 +6 位作者 甘敏 陈许玲 袁礼顺 季志云 余志元 黄晓贤 苏道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325-3330,共6页
研究MgO质量分数的提高对高碱度烧结矿转鼓强度的影响规律并揭示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碱度为2.0的烧结矿MgO质量分数从1.15%提高到3.5%时,转鼓强度从71.33%降低到61.13%;随着MgO质量分数的增大,液相生成温度提高,液相量减少,MgO质量... 研究MgO质量分数的提高对高碱度烧结矿转鼓强度的影响规律并揭示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碱度为2.0的烧结矿MgO质量分数从1.15%提高到3.5%时,转鼓强度从71.33%降低到61.13%;随着MgO质量分数的增大,液相生成温度提高,液相量减少,MgO质量分数太高将造成烧结矿液相量不足;Mg2+主要固溶在磁铁矿中,Mg2+进入磁铁矿晶格,提高磁铁矿的稳定性,不利于磁铁矿氧化,使得烧结矿中磁铁矿质量分数增大,且针状铁酸钙黏结相质量分数减少;烧结液相量较少以及具有良好强度的针状铁酸钙质量分数降低是MgO降低烧结矿强度的主要原因;白云石的成矿能力比石灰石的弱,随着白云石用量增大,熔剂与铁矿石之间的反应能力下降,因此,烧结矿转鼓强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O 高碱度烧结矿 液相生成特性 微观结构 成矿特征 转鼓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燃料应用于铁矿烧结的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范晓慧 季志云 +7 位作者 甘敏 姜涛 陈许玲 李文琦 王强 余志元 黄晓贤 袁礼顺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47-1753,共7页
通过烧结杯试验对2种木炭、1种固体成型锯末替代焦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物质燃料替代焦粉质量分数的提高,烧结适宜水分呈增加趋势,且生物质燃烧速度快使垂直烧结速度提高,而料层最高温度降低使烧结矿熔融区铁酸钙质量分数减... 通过烧结杯试验对2种木炭、1种固体成型锯末替代焦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物质燃料替代焦粉质量分数的提高,烧结适宜水分呈增加趋势,且生物质燃烧速度快使垂直烧结速度提高,而料层最高温度降低使烧结矿熔融区铁酸钙质量分数减小,大孔薄壁结构增加,造成烧结矿成品率和转鼓强度降低;当此3种生物质燃料分别替代质量分数为40%的焦粉进行烧结时,烧结速度均升高,但烧结矿成品率和转鼓强度降低,且生物质的燃料比(即固定碳与挥发分的质量比)越低,其替代焦粉的适宜质量分数也越低,经过炭化的生物质能获得更好的烧结指标;通过降低生物质燃料的热量置换比以及适当提高生物质的平均粒径,提高了料层的最高温度,从而强化生物质燃料的铁矿烧结,提高了烧结矿产量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铁矿烧结 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强化高质量分数褐铁矿烧结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范晓慧 尹亮 +3 位作者 季志云 甘敏 陈许玲 何向宁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559-3565,共7页
通过烧结杯试验研究生物质炭替代部分焦粉对高质量分数褐铁矿烧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褐铁矿质量分数为50%时,烧结利用系数、成品率等指标与未配加褐铁矿时相比明显降低,提高焦粉质量分数可改善烧结指标,但会增加烟气中NOx和SOx的... 通过烧结杯试验研究生物质炭替代部分焦粉对高质量分数褐铁矿烧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褐铁矿质量分数为50%时,烧结利用系数、成品率等指标与未配加褐铁矿时相比明显降低,提高焦粉质量分数可改善烧结指标,但会增加烟气中NOx和SOx的排放量;用生物质炭等热量替代质量分数为20%~40%的焦粉时,料层最高温度提高,烧结矿微观结构改善,烧结转鼓强度、利用系数等指标提高,同时,有害气体NOx和SOx的排放量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铁矿 铁矿烧结 生物质炭 污染物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过程中碱金属脱除及在颗粒物中的富集行为 被引量:6
4
作者 范晓慧 何向宁 +3 位作者 甘敏 周阳 季志云 李强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843-2850,共8页
通过工业全流程采样分析烧结过程碱金属平衡,通过烧结杯实验研究K和Na的脱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查明K和Na在不同粒径的颗粒物中的富集特性及赋存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在烧结过程中,K和Na的脱除率分别为22.86%和8.70%,脱除的K和Na主要进入... 通过工业全流程采样分析烧结过程碱金属平衡,通过烧结杯实验研究K和Na的脱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查明K和Na在不同粒径的颗粒物中的富集特性及赋存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在烧结过程中,K和Na的脱除率分别为22.86%和8.70%,脱除的K和Na主要进入机头灰中,其次为机尾灰;燃料配比和碱度对碱金属脱除的影响最大,随着燃料配比和碱度提高,K和Na的脱除率增大,K和Na的脱除主要发生在料层中下部,烧结料层表层和底部的K和Na的脱除率低;K和Na随烟气进入颗粒物中,随着烟气颗粒物粒径减小,碱金属的质量分数和富集比增大,K和Na在第四电场灰中的富集比分别达279.86倍和43.17倍,在气溶胶颗粒中则分别达248.77倍和50.13倍;K和Na易与Cl元素汽化-凝结形成化合物,因而主要以氯化物存在于颗粒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 K NA 脱除 赋存状态 富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净化烧结烟气过程的性能演变规律 被引量:5
5
作者 范晓慧 姚佳文 +3 位作者 甘敏 吕薇 陈许玲 季志云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0-74,共5页
采用活性炭法净化烧结烟气,综合比较了吸附前、吸附后活性炭及废弃活性炭的性质,揭示了净化过程中活性炭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吸附后或废弃活性炭,固定碳降低,挥发份和灰分增加,挥发份增加主要是吸附了K、Na、F、Cl等元素,灰分增... 采用活性炭法净化烧结烟气,综合比较了吸附前、吸附后活性炭及废弃活性炭的性质,揭示了净化过程中活性炭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吸附后或废弃活性炭,固定碳降低,挥发份和灰分增加,挥发份增加主要是吸附了K、Na、F、Cl等元素,灰分增加主要是吸附了Ca、Fe元素;净化过程吸附的颗粒物堆积在废弃活性炭表面凹凸处,呈木片状、疏松状结构,其堵塞活性炭孔洞,导致比表面积、总孔容减小,影响活性炭的循环再利用效率;废弃活性炭吸附的有害物质含量明显提高,其中Pb含量高达3.84%,二噁英毒性总量为66.63 n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烧结烟气 烟气净化 固定碳 挥发份 灰分 颗粒物 有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铁烧结过程气体流场数值模拟与风量分布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许玲 王鑫 +7 位作者 黄晓贤 范晓慧 甘敏 季志云 罗文平 赵改革 汤乐云 方天任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217-4225,共9页
在系统研究烧结料层各带的流动阻力特性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及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烧结过程气体流场数值模拟模型,计算得到烧结过程料层内的气体流场和气-固相温度场,并采用烧结杯试验进行验证。基于烧结过程数值模拟模型... 在系统研究烧结料层各带的流动阻力特性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及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烧结过程气体流场数值模拟模型,计算得到烧结过程料层内的气体流场和气-固相温度场,并采用烧结杯试验进行验证。基于烧结过程数值模拟模型,分析降低烧结前期和后期风量、提高中期风量的优化分布方案对料层热状态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料层最高温度和烧结过程风量的计算相对误差分别小于4.0%和6.5%。采用优化的风量分布后,烧结前期料层热状态改善较为明显,料层最高温度提高约18℃,熔融带厚度增加了约11 mm,开始形成时间提前了约2 min,有利于上层物料形成更多的液相,并充分冷凝结晶;烧结中期风量的提高,弥补了前期风量降低对垂直烧结速度降低的不利影响;烧结后期料层的燃烧反应结束,熔融带逐渐变薄,风量降低使得料层最高温度有所下降,可避免下部料层因温度过高而出现过熔现象。采用风量分布优化方案后,有助于提高烧结成品率和转鼓强度,同时在不影响垂直烧结速度的前提下,每吨混合料的空气消耗量可降低约5.8%,有助于降低风机电耗、减少废气总排放量,提升流程绿色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烧结 气体动量方程 过程状态 数值模拟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十九团棉铃虫各虫态发生期、发生量调查
7
作者 孙法基 侯金星 +1 位作者 许多林 季志云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z1期70-72,共3页
关键词 发生量 棉铃虫 棉铃实夜蛾 棉花害虫 虫态 棉铃虫卵 发生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棉铃虫消长规律研究
8
作者 侯金星 许多林 +3 位作者 季志云 刘建华 王小平 孙友碧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z1期80-,共1页
关键词 棉铃虫 高峰 棉铃实夜蛾 棉花害虫 越冬代 第一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蚜虫消长规律研究
9
作者 侯金星 许多林 +1 位作者 季志云 王小平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z1期95-97,共3页
关键词 蚜虫 平均 百株蚜量 棉长管蚜 消长规律 天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铃虫性诱色盆在测报防治上的应用
10
作者 陈恒铨 孙法基 +2 位作者 侯金星 季志云 刘建华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z1期82-,共1页
经过两年试验结果表明 ,一是诱效明显 ,两年性诱盆诱到蛾子天数分别占总设盆天数的88.3%及 42 % ,平均日诱蛾分别为 9.5 7头及 3.80头 ,为杨枝把的 8倍及 2倍。特别色盆以红色和蓝色最佳 ,日平均为对照 (清水盆 )的 1.75倍~ 1.97倍。... 经过两年试验结果表明 ,一是诱效明显 ,两年性诱盆诱到蛾子天数分别占总设盆天数的88.3%及 42 % ,平均日诱蛾分别为 9.5 7头及 3.80头 ,为杨枝把的 8倍及 2倍。特别色盆以红色和蓝色最佳 ,日平均为对照 (清水盆 )的 1.75倍~ 1.97倍。二是测报准确 ,各代的成虫始期和高峰期比杨枝把准确。三是防效显著 ,由于测报发蛾高峰期准确 ,结合连队调查田间卵虫量及天敌数量按益害比制定防治标准 ,避免盲目喷药。四是受天气影响小 ,对天敌安全 ,且有简便、经济、安全、准确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诱 杨枝 平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