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课程文本解释理论的回溯与延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季塞南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8-31,共4页
在解释学发展的历程中,围绕作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解释的重心发生了多次转向。无论是作者中心抑或是读者中心,为课程文本解释提供的参照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笔者认为,读者、文本、作者三个要素应当融合在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 在解释学发展的历程中,围绕作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解释的重心发生了多次转向。无论是作者中心抑或是读者中心,为课程文本解释提供的参照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笔者认为,读者、文本、作者三个要素应当融合在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中,组成网状的构成模式。课程文本解释也应成为一种动态的、立体的、多元的活动。而在这方面,意大利学者艾柯的文本中心论既强调了文本的开放性与解释者主体性的发挥,又关注到文本解释的限度,可以为课程文本解释理论的发展带来颇有价值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文本 文本解释 空间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期伤痕小说中的情感教育
2
作者 季塞南 李保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1-163,共3页
"文革"时期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人的阶级性、革命性、斗争性被扩大化、普及化,而家庭、伦理和个体的情感教育则处于缺失和异化状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被严重扭曲,从而导致社会伦理和情感方式的畸形与变态。"文革"时期... "文革"时期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人的阶级性、革命性、斗争性被扩大化、普及化,而家庭、伦理和个体的情感教育则处于缺失和异化状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被严重扭曲,从而导致社会伦理和情感方式的畸形与变态。"文革"时期以阶级感情代替人伦亲情,以阶级教育代替情感教育,造成了严重的道德混乱和感情危机,使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陷入崩溃的边缘。这一灾难性后果在"文革"结束以后的第一个文学浪潮——伤痕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时期 伤痕小说 阶级教育 情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