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微粉碎和超高压对大麦若叶理化性质及多酚抗氧化性的影响
1
作者 袁欣 朱慧娟 +4 位作者 马玲君 陈芳 廖小军 胡小松 季俊夫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8-86,共9页
本研究以大麦若叶为主要原料,探究超微粉碎和超高压对大麦若叶理化特性及多酚抗氧化性的影响。利用粒径分析仪、粉体密度测定仪、色差仪、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对大麦若叶粉体的粒径、密度、流动性、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再以A... 本研究以大麦若叶为主要原料,探究超微粉碎和超高压对大麦若叶理化特性及多酚抗氧化性的影响。利用粒径分析仪、粉体密度测定仪、色差仪、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对大麦若叶粉体的粒径、密度、流动性、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再以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为指标,评价大麦若叶中可溶性多酚和结合多酚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相比普通粉碎,超微粉碎处理使大麦若叶粉体的粒径、含水量、流动性显著降低(P<0.05),堆积密度和振实密度显著增加(P<0.05),粉体颜色更偏向亮绿色,颗粒表面更加粗糙,大麦若叶中可溶性多酚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分别降低了42%~47%和50%~61%。超高压处理可以使粉体粒度更均匀,粉体颗粒表面的孔隙增加,100 MPa超高压处理引起的粉体颜色变化肉眼几乎不可见,超高压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可溶性多酚和结合多酚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P<0.05)。此外,大麦若叶在超微粉碎后和超高压处理后都没有生成新的化学键。综上所述,超微粉碎和超高压处理在大麦若叶粉体的生产中可以相互协作,以生产颗粒粒度细且均匀、色泽鲜绿且多酚抗氧化性强的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若叶 超微粉碎 超高压 粒径 理化性质 多酚抗氧化性 本文网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高静压的压力处理对豌豆7S、11S球蛋白形成凝胶的影响
2
作者 王雪艳 李开鑫 +4 位作者 李家豪 马玲君 陈芳 胡小松 季俊夫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3-160,共8页
以豌豆7S、11S球蛋白为研究对象,以100~500 MPa高静压作用10 min诱导形成凝胶,通过测量流变特性、质构特性、持水力评估凝胶性能,再将凝胶溶解在不同溶剂中确定维持凝胶的主要相互作用力,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凝胶的微观结构。结果显... 以豌豆7S、11S球蛋白为研究对象,以100~500 MPa高静压作用10 min诱导形成凝胶,通过测量流变特性、质构特性、持水力评估凝胶性能,再将凝胶溶解在不同溶剂中确定维持凝胶的主要相互作用力,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凝胶的微观结构。结果显示,当压强达到300 MPa时,豌豆7S、11S球蛋白溶液逐渐转变为凝胶状态。当压强持续升高到500 MPa,形成的凝胶变强、质地变硬、持水力提高。11S球蛋白相比于7S具有较弱的凝胶性,但具有较强的持水力(100%)。当两种蛋白按照比例(质量比为1∶2、1∶1、2∶1)混合后,凝胶整体的持水力和强度均显著提高。维持凝胶结构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其次为二硫键和静电相互作用。因此通过改变高静压的参数,可以实现豌豆球蛋白凝胶强度、质地等特性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球蛋白 高静压 凝胶 流变特性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粉体稳态化技术的风味物质控释研究进展
3
作者 袁欣 王娅茹 +4 位作者 马玲君 陈芳 廖小军 胡小松 季俊夫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88-296,共9页
风味是食品重要特征之一。大多数风味物质易降解和挥发,这限制了它们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粉体稳态化技术是保护风味化合物的有效方法,具有增强风味物质热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抑制其高挥发性、控制风味释放的作用。本文综述5种粉体稳... 风味是食品重要特征之一。大多数风味物质易降解和挥发,这限制了它们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粉体稳态化技术是保护风味化合物的有效方法,具有增强风味物质热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抑制其高挥发性、控制风味释放的作用。本文综述5种粉体稳态化技术:喷雾干燥、冷冻干燥、喷雾冷冻干燥、流化床涂层和静电喷雾,分析它们对风味物质的影响,并比较各自的优势与局限;阐述风味稳态化粉体在储存状态和食品基质中的风味释放特性;最后讨论影响粉体储存和风味释放的因素,包括粉体性质、环境条件和食品基质。文章内容对风味稳态化和风味控释的研究与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体稳态化技术 风味 控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辣椒素的巯基改性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纳米颗粒制备与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尹琬婷 李开鑫 +4 位作者 马玲君 陈芳 廖小军 胡小松 季俊夫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14,共7页
针对辣椒素的口服局限性,采用巯基化改性制备巯基壳聚糖,与玉米醇溶蛋白复合包埋辣椒素,得到纳米颗粒递送体系。根据粒径、载药量等指标确定制备工艺,通过荧光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透射电镜等验证其包埋效果,并评价其稳定性和消... 针对辣椒素的口服局限性,采用巯基化改性制备巯基壳聚糖,与玉米醇溶蛋白复合包埋辣椒素,得到纳米颗粒递送体系。根据粒径、载药量等指标确定制备工艺,通过荧光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透射电镜等验证其包埋效果,并评价其稳定性和消化释放特性。结果显示,在巯基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辣椒素比例为10∶10∶1,纳米颗粒粒径为(76.05±1.06)nm,载药量为(36.85±1.22)μg/mg,通过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形成,形状为规则球形。此外,纳米颗粒具有较好的pH值稳定性和离子强度稳定性,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能够有效延缓辣椒素的释放,消化4 h后释放率仅为(40.08±4.28)%,可进一步用于辣椒素的口服递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巯基壳聚糖 辣椒素 纳米颗粒 体外模拟消化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食品:热点领域分析与展望 被引量:16
5
作者 廖小军 赵婧 +3 位作者 饶雷 吴晓蒙 季俊夫 徐贞贞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4,44,共15页
未来食品内涵深远、外延广阔,不但涵盖食物的生产、收获、贮藏、加工、包装、分销、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理论与技术,而且与农业系统、生态资源、地球环境、动物福利、人类精神文明等密不可分。梳理了人类面临的食物供给不足、食物损失浪费... 未来食品内涵深远、外延广阔,不但涵盖食物的生产、收获、贮藏、加工、包装、分销、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理论与技术,而且与农业系统、生态资源、地球环境、动物福利、人类精神文明等密不可分。梳理了人类面临的食物供给不足、食物损失浪费严重、营养健康需求迫切等问题。分析和展望了未来食品热点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以无土栽培、单细胞培养、生物催化等为基础的植物工厂、细胞工厂、化学合成等新型食物生产方式成为传统食物生产系统的有力补充,加之对食物新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实现可持续的食物供给;通过完善食物收储运和数字化供应链体系,建立基于原料和产品的合理加工方式,开发食品新型绿色加工与智能包装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食物损失;采用挤压剪切、3D打印、纳米组装等工程化食品加工技术和智慧型工业化餐饮模式,融合大数据和感知交互的个性化设计,制造满足消费者精准需求的未来食品。总结了未来食品的新理念、新资源、新技术,以期为未来食品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科学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食品 食物供给 减损 合理加工 营养健康 个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蔬汁中多酚介导的非酶褐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子涵 陈丹丹 +5 位作者 季俊夫 陈芳 廖小军 吴继红 马玲君 胡小松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367-375,共9页
褐变存在于果蔬汁加工和贮藏的整个过程,其中酚类物质引起的非酶褐变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酚类物质被氧化后进一步反应聚合形成大分子的棕色物质,从而引起颜色的改变。本文依次介绍了多酚的分类、多酚的非酶氧化以及影响该非酶褐变的... 褐变存在于果蔬汁加工和贮藏的整个过程,其中酚类物质引起的非酶褐变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酚类物质被氧化后进一步反应聚合形成大分子的棕色物质,从而引起颜色的改变。本文依次介绍了多酚的分类、多酚的非酶氧化以及影响该非酶褐变的主要因素,以期为解决多酚氧化引起的非酶褐变难题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这对提升果蔬汁的品质、延长产品货架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酶褐变 氧化机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