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白银市区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张万萍 雒占福 +2 位作者 孟越男 张剑 何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51-255,共5页
资源型城市因"矿竭城衰"实施的产业转型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状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对改变传统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ENVI软件,选取资源型城市白银市区1990年、... 资源型城市因"矿竭城衰"实施的产业转型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状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对改变传统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ENVI软件,选取资源型城市白银市区1990年、2000年和2011年3期Landsat 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动态转移矩阵、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贡献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21a期间,白银市区建设用地面积一直增长趋势,耕地面积先增后减,未利用地面积一直呈减少趋势,林地、草地、水体基数小,面积变化总量不大;从整体来看,白银市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0年的0.087上升到2011年的0.126,生态环境质量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耕地和未利用地对白银市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贡献率最高,林地和水体对白银市区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贡献率最高;耕地、未利用地、林地、水体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中耕地是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资源型城市 生态环境效应 白银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甘肃省城市用地综合效益及其内部协调度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何珊 蒋瑜 +3 位作者 雒占福 张万萍 孟越男 张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0-94,100,共6页
城市用地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载体,城市用地效益是城市效益的直接体现,本文以甘肃省12个城市为对象,建立甘肃省城市用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2002—2011年甘肃省各城市用地的社会经济与城市环境效益间协调度变化过程,... 城市用地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载体,城市用地效益是城市效益的直接体现,本文以甘肃省12个城市为对象,建立甘肃省城市用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2002—2011年甘肃省各城市用地的社会经济与城市环境效益间协调度变化过程,以此揭示甘肃省城市用地综合效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12个城市的城市用地综合效益整体都有所上升,尤其是城市用地经济效益增长明显,城市用地综合效益内部构成开始出现均衡增长态势,基本均衡城市由2002年的2个城市(嘉峪关市、金昌市和酒泉市),增加到2011年的5个城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和酒泉市);从城市用地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间的协调状况,中度协调的城市由2002年2个城市(酒泉市和嘉峪关市),增加到了2011年5个城市(新增张掖市、金昌市和兰州市)。甘肃省全省各城市不仅城市用地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并且内部构成效益间协调性增大,协调型城市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用地效益 协调度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理论的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6
3
作者 孟越男 徐长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2-41,共10页
以均衡度和协调度为基本维度,以融合度作为两者之间融合共生的黏合剂及良性互动的第三维度,构建了由均衡度、协调度和融合度等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所组成的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进行... 以均衡度和协调度为基本维度,以融合度作为两者之间融合共生的黏合剂及良性互动的第三维度,构建了由均衡度、协调度和融合度等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所组成的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目前长江经济带的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得分不及全国平均,主要受制于协调度得分的明显偏低。这表明,现阶段经济带"不协调、不充分"的矛盾性相对全国更为突出,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外文献分析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理论及我国实践 被引量:4
4
作者 孟越男 徐长乐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8-195,共8页
以“胡焕庸线”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并从概念、任务、特征、内在关系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协调性均衡发展”这一新概念,进而构建了一个内涵既包括“协调性”又涵盖“均衡性”的新的分析视角。其中,协调性侧重于区域内... 以“胡焕庸线”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并从概念、任务、特征、内在关系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协调性均衡发展”这一新概念,进而构建了一个内涵既包括“协调性”又涵盖“均衡性”的新的分析视角。其中,协调性侧重于区域内外的关系和联系,均衡性则重在强调区域众多要素的发展及分布状态,两者既可以在水平与结构、体量与质量、内在与外在、静态与动态、等级与次序等不同视域下独自展开,又可以在“融合共生”的耦合机制下达到辩证统一,形成“一体两面”的统一理论分析框架。从生态、经济和机制三个方面对长三角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进行了论述,并总结出相关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 一体两面 融合共生 长三角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与江苏作为 被引量:1
5
作者 徐长乐 孟越男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共8页
江苏是我国的工业大省,在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优势尤其明显,在我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章在梳理分析了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及江苏的产业发展与产业分工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 江苏是我国的工业大省,在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优势尤其明显,在我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章在梳理分析了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及江苏的产业发展与产业分工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的基本思路,认为江苏应抓住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建设与沿江产业合理分工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江苏在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中的优势产业引领带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辐射结盟以及科技产业园区创新示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产业分工合作 定位与作为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