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泥岩热解资料预测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 被引量:12
1
作者 孟元林 修洪文 +4 位作者 孟凡晋 殷秀兰 王志国 黄文彪 姜文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1-43,共3页
为了应用泥岩热解资料预测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深度,进行了泥岩热解与有机酸测试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泥岩热解S3(S3为岩石热解P3峰,代表有机二氧化碳的总含量)与剩余总有机酸含量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应用所得到的经验公... 为了应用泥岩热解资料预测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深度,进行了泥岩热解与有机酸测试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泥岩热解S3(S3为岩石热解P3峰,代表有机二氧化碳的总含量)与剩余总有机酸含量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应用所得到的经验公式和泥岩热解资料,计算了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泥岩的剩余总有机酸含量。结果表明:单井泥岩剩余总有机酸含量与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有机酸的高值带对应于次生孔隙发育带;当深层泥岩中剩余有机酸的含量低于50μg/g时,次生孔隙发育带逐渐消失;该地区泥岩有机酸含量大于50μg/g对应的深度范围为1500~3850m,就是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深度范围。采用该方法预测的深层(埋深超过3500m)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下限深度,可以作为深层油气勘探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 热解 有机酸 次生孔隙发育带 地球化学录井 深层 辽河西部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带异常压力条件下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岩响应 被引量:10
2
作者 雷振宇 解习农 +6 位作者 孟元林 黄卫 杜学斌 肖丽华 孟凡晋 焦金鹤 魏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6,共6页
在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带压力系统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大量地层水资料,通过对比,研究地层水离子组合特征及其对异常压力条件下成岩作用的响应。研究表明,异常压力环境对地质流体及成岩作用有明显影响。超压和低压均能使地层... 在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带压力系统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大量地层水资料,通过对比,研究地层水离子组合特征及其对异常压力条件下成岩作用的响应。研究表明,异常压力环境对地质流体及成岩作用有明显影响。超压和低压均能使地层水矿化度升高,但是影响机制不同。不同压力体系水型不一样,主要发生的成岩作用也不同。超压和常压体系主要为NaHCO3型和NaCl型水,成岩作用以矿物的溶解作用为主。而低压体系主要为CaCl2型水,成岩作用以钙长石的钠长石化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压力 地层水 成岩作用 中央坳陷带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和盆地页岩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孟元林 赵紫桐 +6 位作者 焦金鹤 乔德武 孟凡晋 肖丽华 胡安文 蒋涵森 李世铭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2-37,44,共7页
在共和盆地万秀寺剖面下白垩统50.40 m厚的钙质泥岩和233.03 m厚的粉砂岩中,发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从中采集46块含油钙质泥岩和粉砂岩样品,进行热解、沥青'A'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和同位素分析,并进行油源... 在共和盆地万秀寺剖面下白垩统50.40 m厚的钙质泥岩和233.03 m厚的粉砂岩中,发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从中采集46块含油钙质泥岩和粉砂岩样品,进行热解、沥青'A'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和同位素分析,并进行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共和盆地下白垩统钙质泥岩中的油气是生成的油气没有排出并以吸附或游离状态的形式滞留其中所致;粉砂岩中的油气与下白垩统黑色泥岩和钙质泥岩具有亲缘关系,是烃源岩所生成油气就近运移并聚集的结果;无论是钙质泥岩中的烃类还是粉砂岩中的油气均具有成熟原油的特征;共和盆地下白垩统粉砂岩和钙质泥岩的含油气丰度较高,含油气总量分别为0.42和1.44 kg.t-1,具有良好的页岩油气勘探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贵德坳陷 页岩油气 非常规油气 共和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低压背景下储集层成岩特征——以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古近系为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孟元林 张磊 +5 位作者 曲国辉 张凤莲 孟凡晋 李晨 焦金鹤 施立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9-674,共6页
应用大量压力、物性、试油测试数据,分析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古近系低压和异常低压对储集层成岩作用和物性的影响。当地层压力为低压或异常低压时,孔隙流体压力较小,上覆静岩压力主要由砂岩骨架颗粒承担,有时甚至出现"... 应用大量压力、物性、试油测试数据,分析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古近系低压和异常低压对储集层成岩作用和物性的影响。当地层压力为低压或异常低压时,孔隙流体压力较小,上覆静岩压力主要由砂岩骨架颗粒承担,有时甚至出现"过压实"现象,导致储集层致密,促进机械压实作用;地层剩余压力与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具有低压或异常低压的致密砂岩碳酸盐胶结物含量比处于静水压力—弱超压条件下的砂岩更高;低压区和异常低压区的砂体孔隙流体中含有较多的Si4+,有利于硅质胶结作用的进行;处于低压或异常低压背景下的储集层,当溶蚀作用发生时,其原始物性已经相对较差,不利于溶蚀流体的注入和溶解物质的排出,溶蚀作用相对较弱。因此,发育低压或异常低压的储集层物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低压 成岩作用 储集层物性 致密砂岩 西部凹陷 辽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法简单高效合成三聚氰酸 被引量:2
5
作者 吕文强 孟凡晋 徐经伟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5-159,共5页
以三聚氰胺为原料,通过热聚合和水热处理,简单高效地合成了三聚氰酸。通过用X射线单晶衍射(XRD)、核磁共振波谱仪(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质谱和元素分析仪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在最优的水热反应温度140℃下,反应2 h,总... 以三聚氰胺为原料,通过热聚合和水热处理,简单高效地合成了三聚氰酸。通过用X射线单晶衍射(XRD)、核磁共振波谱仪(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质谱和元素分析仪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在最优的水热反应温度140℃下,反应2 h,总产率可达54%。该合成方法工艺简单,污染少,为工业制备三聚氰酸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氰酸 水热法 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