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扇三角洲体系沉积微相对成岩的控制作用——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例 被引量:39
1
作者 孟元林 高建军 +5 位作者 牛嘉玉 孙洪斌 殷秀兰 肖丽华 周玥 王粤川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6-39,共4页
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例,根据储集层物性、薄片镜下鉴定、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X-衍射等分析资料,研究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沉积微相对成岩作用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从扇三角洲平原到扇三角洲前缘,矿物成分成熟度呈现... 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例,根据储集层物性、薄片镜下鉴定、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X-衍射等分析资料,研究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沉积微相对成岩作用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从扇三角洲平原到扇三角洲前缘,矿物成分成熟度呈现递增的趋势,河口坝微相的长石砂岩最为发育;在扇三角洲各沉积微相中,河口坝砂体的溶蚀作用和次生孔隙最发育,辫状分流河道、心滩微相以机械压实作用为主,而河口坝、沼泽微相以胶结作用为主;沼泽和前扇三角洲砂体的填隙物主要为碳酸盐矿物,而河口坝、辫状分流河道、心滩砂体的填隙物主要为泥质。认为在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和孔隙度预测中,必须考虑沉积微相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成岩作用 扇三角洲 填隙物 辽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中区超压对有机酸生成和溶解作用的抑制 被引量:34
2
作者 孟元林 李斌 +5 位作者 王志国 王粤川 牛嘉玉 殷秀兰 李军 肖丽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0-43,共4页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区古近系具有超压特征,深层油气主要分布在超压地层的次生孔隙中。为了研究超压与泥岩有机酸生成及储集层溶蚀作用的关系,进行了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泥岩有机酸生成的成岩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当模拟温度相同时...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区古近系具有超压特征,深层油气主要分布在超压地层的次生孔隙中。为了研究超压与泥岩有机酸生成及储集层溶蚀作用的关系,进行了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泥岩有机酸生成的成岩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当模拟温度相同时,在25MPa压力条件下泥岩的剩余总有机酸含量要比55MPa压力条件下的低,而25MPa压力条件下的有机酸生成量却比55MPa压力条件下的要高,这说明压力对有机酸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孔隙度的实测数据也支持了这一结论,超压发育的港深48井储集层的主要次生孔隙发育带埋深比超压不发育的歧南2井下移了580m,超压抑制了有机酸的生成,并由此导致了储集层溶蚀作用的延迟。因此,深层油气勘探应集中于超压地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 有机酸 成岩作用 次生孔隙 成岩物理模拟 黄骅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岩作用过程综合模拟及其应用 被引量:36
3
作者 孟元林 王志国 +5 位作者 杨俊生 应凤祥 刘蕴华 罗宪婴 毕研斌 王家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11-215,220,共6页
该文根据成岩作用过程(process oriented)模拟的原理,综合考虑了温度、压力、流体和时间4种因素对成岩作用的影响,通过模拟成岩参数镜质组反射率、古地温、伊/蒙混层中蒙皂石的含量、自生石英百分含量和甾烷异构化率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 该文根据成岩作用过程(process oriented)模拟的原理,综合考虑了温度、压力、流体和时间4种因素对成岩作用的影响,通过模拟成岩参数镜质组反射率、古地温、伊/蒙混层中蒙皂石的含量、自生石英百分含量和甾烷异构化率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进而模拟一个地区的成岩史并预测成岩阶段的展布特征;然后根据成岩作用对生、储、盖层的控制作用以及成岩史与构造发育史的匹配关系,确定有利的勘探区域。最后,文中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老爷庙地区深层为例说明了这一方法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数值模拟 碎屑岩储层 次生孔隙 酸性流体 粘土矿物 硅质胶结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火山岩物性影响因素分析与储层质量预测--以马朗-条湖凹陷条湖组为例 被引量:25
4
作者 孟元林 胡越 +5 位作者 李新宁 胡安文 吴晨亮 赵紫桐 张磊 许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4-252,共9页
在三塘湖盆地马朗-条湖凹陷条湖组二段晶屑玻屑沉凝灰岩致密储层中发现了工业油流。为了研究致密油的分布规律,通过研究岩相和成岩作用对火山岩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成岩作用数值模拟,结合条湖组二段的岩相图,预测了4类储层在平面上的... 在三塘湖盆地马朗-条湖凹陷条湖组二段晶屑玻屑沉凝灰岩致密储层中发现了工业油流。为了研究致密油的分布规律,通过研究岩相和成岩作用对火山岩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成岩作用数值模拟,结合条湖组二段的岩相图,预测了4类储层在平面上的分布。结果表明,角砾岩和凝灰岩的物性最好,玻屑晶屑沉凝灰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的物性次之,熔岩的物性最差;随成岩作用的增强,储层的物性变差,储层物性是岩性和成岩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常规储层(孔隙度≥9%)分布在马朗-条湖凹陷的南部,低致密储层(7%≤孔隙度<9%)和高致密储层(4%≤孔隙度<7%)分布在凹陷的中北部。在常规储层分布区,以寻找有效圈闭为主;而在致密储层分布区,则应注重储层和烃源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凝灰岩 致密油 储层预测 火山岩储层 条湖组 三塘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岩溶蚀的热力学分析与次生孔隙带预测--以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致密凝灰质白云岩为例 被引量:22
5
作者 孟元林 祝恒东 +5 位作者 李新宁 吴晨亮 胡安文 赵紫桐 张磊 许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90-696,共7页
针对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致密凝灰质白云岩,研究其次生孔隙发育带的纵向分布规律与地质成因,利用热力学方法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带横向展布。三塘湖盆地马朗—条湖凹陷纵向上存在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是干酪根脱羧形成的有机酸... 针对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致密凝灰质白云岩,研究其次生孔隙发育带的纵向分布规律与地质成因,利用热力学方法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带横向展布。三塘湖盆地马朗—条湖凹陷纵向上存在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是干酪根脱羧形成的有机酸和黏土矿物转化产生的无机酸共同溶蚀储集层而成。通过计算盆地内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各种矿物溶蚀反应的自由能增量,并结合芦二段岩相分布,预测芦二段白云岩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横向展布。计算结果表明,马朗—条湖凹陷深层白云石最易溶蚀,芦二段凝灰质白云岩溶蚀形成次生孔隙,其中马朗—条湖凹陷中央为有利溶蚀带,与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重叠,有利于致密油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致密油 白云岩溶蚀 自由能增量 次生孔隙发育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部盆地群下白垩统烃源岩特征与页岩气勘探潜力 被引量:18
6
作者 孟元林 申婉琪 +5 位作者 周新桂 李世臻 王丹丹 张文浩 曲国辉 崔存萧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93-902,共10页
为了研究中国东北地区东部盆地群下白垩统烃源岩的特征与页岩气勘探潜力,对三江盆地、鸡西盆地、通化盆地、柳河盆地和红庙子盆地进行了野外样品采集、烃源岩地球化学与岩矿测试,同时统计了其他盆地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参数。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中国东北地区东部盆地群下白垩统烃源岩的特征与页岩气勘探潜力,对三江盆地、鸡西盆地、通化盆地、柳河盆地和红庙子盆地进行了野外样品采集、烃源岩地球化学与岩矿测试,同时统计了其他盆地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参数。结果表明,东部盆地群下白垩统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主要受沉积相的控制,有机质成熟度受莫霍面埋深的影响。下白垩统沉积时研究区北部水体较浅,泥岩累积厚度大、粉砂质含量高,有机质丰度达到了差一中的标准,干酪根主要为Ⅱ2-Ⅲ型,目前处于成熟-高熟阶段。研究区南部水体相对较深,泥岩平均累计厚度为233—446m,但泥岩质纯,有机质丰度较高,主要发育Ⅰ一Ⅱ2型干酪根,目前处于低熟-成熟阶段。东部盆地群下白垩统烃源岩脆性矿物含量较高,脆性较大,主要发育粘土矿物间孔缝、粒内孔和有机孔,具有微孔一中孔的孔喉结构,常规油气和页岩气勘探均具有良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面 有机孔 烃源岩 页岩气 下白垩统 东部盆地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压背景下自生石英形成的化学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2
7
作者 孟元林 许丞 +5 位作者 谢洪玉 田伟志 童传新 刘景环 高煜婷 王又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1-707,共7页
为了准确模拟超压背景下自生石英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Walderhaug时间一温度双控化学动力学模型为基础,考虑超压对自生石英形成的抑制作用,建立适用于超压背景下自生石英形成的时间.温度.压力多控化学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在莺歌... 为了准确模拟超压背景下自生石英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Walderhaug时间一温度双控化学动力学模型为基础,考虑超压对自生石英形成的抑制作用,建立适用于超压背景下自生石英形成的时间.温度.压力多控化学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在莺歌海盆地的实际应用验证模型的正确性。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区新生界石英砂岩中自生石英的形成受到了超压的抑制,通过引入超压抑制因子,建立了适用于超压背景下自生石英形成的化学动力学模型,根据莺歌海盆地石英砂岩中自生石英含量和压力实测资料,确定了超压抑制因子数值,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自生石英形成演化史的准确模拟,模拟精度远高于Walderhaug经典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压力系数为1.7~2.0的超压可使自生石英含量降低2.72%-4.72%,有利于深层超压带优质储集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 自生石英 超压抑制因子 致密砂岩 化学动力学模型 优质储集层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孔隙度预测与有效天然气储层确定——以渤海湾盆地鸳鸯沟地区为例 被引量:19
8
作者 孟元林 王粤川 +4 位作者 牛嘉玉 孙洪斌 殷秀兰 肖丽华 高建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2-44,共3页
储层孔隙度主要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和控制。通过对不同沉积微相成岩强度指数与储层孔隙度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了储层孔隙度预测模型。据此预测出渤海湾盆地鸳鸯沟地区古近系沙三下亚段储层孔隙度主要介于5.0%~30.0%之间,... 储层孔隙度主要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和控制。通过对不同沉积微相成岩强度指数与储层孔隙度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了储层孔隙度预测模型。据此预测出渤海湾盆地鸳鸯沟地区古近系沙三下亚段储层孔隙度主要介于5.0%~30.0%之间,孔隙度大于5.8%的有效天然气储层分布于鸳鸯沟地区的斜坡带。储层孔隙度预测误差小于2.5%,其填隙物含量为1.0%~48.0%,平均为16.1%。因此该模型可用于填隙物含量较高的碎屑岩储层孔隙度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成岩作用 孔隙度 预测 天然气 储集层 渤海湾盆地 古近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低压背景下储集层成岩特征——以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古近系为例 被引量:13
9
作者 孟元林 张磊 +5 位作者 曲国辉 张凤莲 孟凡晋 李晨 焦金鹤 施立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9-674,共6页
应用大量压力、物性、试油测试数据,分析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古近系低压和异常低压对储集层成岩作用和物性的影响。当地层压力为低压或异常低压时,孔隙流体压力较小,上覆静岩压力主要由砂岩骨架颗粒承担,有时甚至出现"... 应用大量压力、物性、试油测试数据,分析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古近系低压和异常低压对储集层成岩作用和物性的影响。当地层压力为低压或异常低压时,孔隙流体压力较小,上覆静岩压力主要由砂岩骨架颗粒承担,有时甚至出现"过压实"现象,导致储集层致密,促进机械压实作用;地层剩余压力与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具有低压或异常低压的致密砂岩碳酸盐胶结物含量比处于静水压力—弱超压条件下的砂岩更高;低压区和异常低压区的砂体孔隙流体中含有较多的Si4+,有利于硅质胶结作用的进行;处于低压或异常低压背景下的储集层,当溶蚀作用发生时,其原始物性已经相对较差,不利于溶蚀流体的注入和溶解物质的排出,溶蚀作用相对较弱。因此,发育低压或异常低压的储集层物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低压 成岩作用 储集层物性 致密砂岩 西部凹陷 辽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泥岩热解资料预测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孟元林 修洪文 +4 位作者 孟凡晋 殷秀兰 王志国 黄文彪 姜文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1-43,共3页
为了应用泥岩热解资料预测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深度,进行了泥岩热解与有机酸测试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泥岩热解S3(S3为岩石热解P3峰,代表有机二氧化碳的总含量)与剩余总有机酸含量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应用所得到的经验公... 为了应用泥岩热解资料预测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深度,进行了泥岩热解与有机酸测试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泥岩热解S3(S3为岩石热解P3峰,代表有机二氧化碳的总含量)与剩余总有机酸含量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应用所得到的经验公式和泥岩热解资料,计算了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泥岩的剩余总有机酸含量。结果表明:单井泥岩剩余总有机酸含量与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有机酸的高值带对应于次生孔隙发育带;当深层泥岩中剩余有机酸的含量低于50μg/g时,次生孔隙发育带逐渐消失;该地区泥岩有机酸含量大于50μg/g对应的深度范围为1500~3850m,就是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深度范围。采用该方法预测的深层(埋深超过3500m)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下限深度,可以作为深层油气勘探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 热解 有机酸 次生孔隙发育带 地球化学录井 深层 辽河西部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异常高孔隙带预测 被引量:11
11
作者 孟元林 丁桂霞 +5 位作者 吴河勇 姜文亚 修洪文 李亚光 王又春 王正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13,共6页
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发育3个异常高孔隙带,主要由有机酸溶蚀储层形成。为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横向展布,应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成岩阶段和成岩相的展布进行研究,探讨影响次生孔隙发育的地质因素并对异... 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发育3个异常高孔隙带,主要由有机酸溶蚀储层形成。为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横向展布,应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成岩阶段和成岩相的展布进行研究,探讨影响次生孔隙发育的地质因素并对异常高孔隙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次生孔隙发育的储层主要形成于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砂体,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A1亚期,发育中期溶蚀成岩相;从盆地边部到中心,早期压实相、早期胶结相、早期溶蚀相、中期溶蚀相、晚期溶蚀相和晚期胶结相呈环带状展布,在纵向上相邻的成岩相,在横向上也相邻,可称之为'成岩相律';泉三段Sq3异常高孔隙带主要分布在中央坳陷周围的边缘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孔隙 成岩作用 成岩相 沉积相 扶杨油层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和盆地页岩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孟元林 赵紫桐 +6 位作者 焦金鹤 乔德武 孟凡晋 肖丽华 胡安文 蒋涵森 李世铭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2-37,44,共7页
在共和盆地万秀寺剖面下白垩统50.40 m厚的钙质泥岩和233.03 m厚的粉砂岩中,发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从中采集46块含油钙质泥岩和粉砂岩样品,进行热解、沥青'A'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和同位素分析,并进行油源... 在共和盆地万秀寺剖面下白垩统50.40 m厚的钙质泥岩和233.03 m厚的粉砂岩中,发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从中采集46块含油钙质泥岩和粉砂岩样品,进行热解、沥青'A'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和同位素分析,并进行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共和盆地下白垩统钙质泥岩中的油气是生成的油气没有排出并以吸附或游离状态的形式滞留其中所致;粉砂岩中的油气与下白垩统黑色泥岩和钙质泥岩具有亲缘关系,是烃源岩所生成油气就近运移并聚集的结果;无论是钙质泥岩中的烃类还是粉砂岩中的油气均具有成熟原油的特征;共和盆地下白垩统粉砂岩和钙质泥岩的含油气丰度较高,含油气总量分别为0.42和1.44 kg.t-1,具有良好的页岩油气勘探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贵德坳陷 页岩油气 非常规油气 共和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清地区储层异常高孔带分布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孟元林 吴巍 +5 位作者 姜文亚 刘德来 牛嘉玉 孙洪斌 肖丽华 施尚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3期148-151,161,共5页
利用储层实测孔隙度、测井孔隙度以及铸体薄片等资料,研究了辽河坳陷双清地区储层异常高孔带的分布特征及成因。研究区储层纵向上发育3个异常高孔带,其形成主要受岩性、岩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与控制。异常高孔带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和湖... 利用储层实测孔隙度、测井孔隙度以及铸体薄片等资料,研究了辽河坳陷双清地区储层异常高孔带的分布特征及成因。研究区储层纵向上发育3个异常高孔带,其形成主要受岩性、岩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与控制。异常高孔带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和湖底扇的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辫状分流沟道和前缘—外扇的砂体中,这些砂体均为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高的长石砂岩;影响异常高孔带形成的成岩因素主要有大气水淋滤、有机酸溶蚀和粘土矿物脱水作用。双清地区储层异常高孔带的深度下限为3 850m,这也是该区油气勘探的深度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异常高孔带 分布特征 成因分析 双清地区 辽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模拟在油气勘探初期阶段的应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孟元林 肖丽华 +3 位作者 李泰明 姜贵周 王清海 裘军跃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6-9,共4页
针对油气勘探初期钻井资料较少,只有地震普查或概查资料的情况,建立了埋藏史、地热史、生烃史的盆地模拟系统,讨论了其参数的选取方法,并以伊舒地堑汤原断陷为例加以说明。应用该断陷内汤参1井的实钻资料并结合区域地震普查结果,... 针对油气勘探初期钻井资料较少,只有地震普查或概查资料的情况,建立了埋藏史、地热史、生烃史的盆地模拟系统,讨论了其参数的选取方法,并以伊舒地堑汤原断陷为例加以说明。应用该断陷内汤参1井的实钻资料并结合区域地震普查结果,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区划了进入生油门限的空间范围,预测了油气聚集的远景区,确定了有利的钻探部位,并在钻前预测了所钻地层的有机质成熟度。其后完钻的汤参2井验证了上述预测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油气勘探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化录井油气层判别模型及其在科尔沁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孟元林 肖丽华 +5 位作者 张庆昌 侯创业 李太浩 郝翠娟 张崇刚 李戈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4-76,89,共4页
本文应用地球化学录井和地球物理测井中的 3项参数 Pg、AC、Rt,通过三维趋势分析 ,建立了一个油气层综合判别模型 。
关键词 地球物理测井 地球化学录井 储集层 油气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岩史模拟与成岩阶段预测——以黄骅坳陷碳酸盐岩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孟元林 贺茹 +2 位作者 肖丽华 牛嘉玉 殷秀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7,共3页
通过在时空领域内模拟镜质组反射率、古地温、伊/蒙混层中蒙皂石层含量和甾烷异构化率的变化,建立了碳酸盐岩成岩作用数值模拟系统。模拟结果表明,黄骅坳陷奥陶系碳酸盐岩在加里东期处于早成岩阶段,海西期—印支期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燕... 通过在时空领域内模拟镜质组反射率、古地温、伊/蒙混层中蒙皂石层含量和甾烷异构化率的变化,建立了碳酸盐岩成岩作用数值模拟系统。模拟结果表明,黄骅坳陷奥陶系碳酸盐岩在加里东期处于早成岩阶段,海西期—印支期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燕山期进入中成岩阶段B期。古近纪—现今,奥陶系下部碳酸盐岩一直处于晚成岩阶段,但中、上部地层仍处于中成岩阶段。目前,在黄骅坳陷的北部和南部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进入中成岩阶段B期,有利于天然气的生成与聚集;中部地区则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可以生成和聚集液态烃,是石油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盆地模拟 成岩模拟 成岩史 碳酸盐岩 黄骅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北部深层碎屑岩储层孔隙度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17
17
作者 孟元林 李亚光 +5 位作者 牛嘉玉 肖丽华 李臣 罗宪婴 张文才 郭永军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7年第3期154-156,161,共4页
讨论了影响渤海湾盆地北部深层(埋深>3500m)碎屑岩储层孔隙度的地质因素,认为沉积相带控制着深层储层的物性,河流和三角洲砂体储层的孔隙度经后期改造后仍相对较高;生烃潜力大的坳陷,其烃源岩有机酸排放量大,储层次生孔隙相对发育;... 讨论了影响渤海湾盆地北部深层(埋深>3500m)碎屑岩储层孔隙度的地质因素,认为沉积相带控制着深层储层的物性,河流和三角洲砂体储层的孔隙度经后期改造后仍相对较高;生烃潜力大的坳陷,其烃源岩有机酸排放量大,储层次生孔隙相对发育;高加热速率有利于油气的早生、早排和早期充注,从而抑制胶结作用,有利于储层孔隙的保护,孔隙度相对较高;超压可以增加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延迟烃源岩有机酸的生成和储层的溶蚀作用,减小机械压实作用对储层孔隙的影响,可起到保护储层孔隙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北部 深层 碎屑岩储层 孔隙度 沉积相带 生烃潜力 有机酸产量 加热速率超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有机碳含量的恢复及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孟元林 肖丽华 郭庆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7-32,共6页
本文综合考虑了成岩压实、生烃、运移、有机质类型,对现今残余有机碳百分含量的影响,以干酪根中无效碳在生烃过程中,其绝对含量保持恒量这一原则为方程的平衡条件,推导出原始有机碳百分含量恢复系数K_p和原始有机碳总含量恢复系数K_a,... 本文综合考虑了成岩压实、生烃、运移、有机质类型,对现今残余有机碳百分含量的影响,以干酪根中无效碳在生烃过程中,其绝对含量保持恒量这一原则为方程的平衡条件,推导出原始有机碳百分含量恢复系数K_p和原始有机碳总含量恢复系数K_a,为更好地恢复生烃史和计算油气资源量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生烃 数值模拟 含量 石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温史和有机质成熟史的一维模型 被引量:2
19
作者 孟元林 吕延防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6,共6页
本文提出了一个地温史和有机质成熟史的一维模型。它的热流函数是由计算机根据地史时期构造运动的强弱程度而拟合的多项式,并用实测镜质体反射率加以校正。这个模型在海拉尔盆地的应用中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 地温史 有机质 成熟史 盆地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初次运移史的两相渗流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孟元林 肖丽华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6-10,共5页
为了减少模拟参数,提高运算速度和精度,推导了烃源岩中油、气、水三相流体共同渗流时的分流方程,建立了石油初次运移史的两相渗流模型。应用泥岩压汞资料作出了含水饱和度与油、水相对渗透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并确定出石油开始从泥岩中排... 为了减少模拟参数,提高运算速度和精度,推导了烃源岩中油、气、水三相流体共同渗流时的分流方程,建立了石油初次运移史的两相渗流模型。应用泥岩压汞资料作出了含水饱和度与油、水相对渗透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并确定出石油开始从泥岩中排出的临界含水饱和度为1.03%。最后以海参1井为例加以说明,得出了其石油初次运移史和运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运移 盆地 模拟 模型 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