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行山新生代构造隆升的地质学证据——来自沁水盆地沁参1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12
1
作者 孟元库 汪新文 陈杰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8,共14页
对采自太行山西侧的沁水盆地沁参1井及邻区12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合太行山东侧石家庄-邢台地区9个样品的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太行山在新生代的抬升是不均衡的,前新生代的剥蚀夷平-准平原化后,... 对采自太行山西侧的沁水盆地沁参1井及邻区12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合太行山东侧石家庄-邢台地区9个样品的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太行山在新生代的抬升是不均衡的,前新生代的剥蚀夷平-准平原化后,古近纪初经历了隆升,再到古近纪末的剥蚀夷平,最后到新近纪的快速隆升。现今太行山的主体是新近纪以来隆升的,即23~18 Ma以来,其中快速隆升期为上新世以来,隆升幅度为4000 m,隆升的平均速率为0.18 mm/a。新近纪以来太行山的隆起主要来自于3个因素:①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力;②热冷却;③构造负荷综合作用。新生代太行山的抬升与其周缘盆地和山脉的演化存在着对应关系,为一个区域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新生代 隆升速率 沁水盆地 太行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阴凹槽石炭系砾岩的沉积环境 被引量:1
2
作者 孟元库 施发剑 汪新文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5-481,共7页
通过对北祁连阴凹槽石炭系羊虎沟组砾岩层分布、剖面特征以及砾石组合特征分析,结合晚石炭世北祁连大地沉积环境及周围古陆地区的岩性特征,阐述了该砾岩层的性质、成因、物源和搬运方式,探讨了砾岩的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古气候及构... 通过对北祁连阴凹槽石炭系羊虎沟组砾岩层分布、剖面特征以及砾石组合特征分析,结合晚石炭世北祁连大地沉积环境及周围古陆地区的岩性特征,阐述了该砾岩层的性质、成因、物源和搬运方式,探讨了砾岩的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古气候及构造特征等。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表明,阴凹槽羊虎沟组砾岩是一套典型的滨浅海底砾岩,其中所含的3套砾岩在成因、物源、沉积环境及搬运方式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砾岩的主要物源为阿拉善地块西缘,其次为柴达木古陆。砾岩以中距离搬运为主。阴凹槽羊虎沟组砾岩具有多旋回、多期次,指示了一个以海进—海退为主不断重复的沉积过程,从整体上反映了干冷到相对潮湿的气候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层 羊虎沟组 阴凹槽 晚石炭世 滨浅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黄骅坳陷古近纪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孟元库 潘澄雨 +1 位作者 汪新文 尹行 《山东国土资源》 2013年第2期13-17,共5页
冀中、黄骅坳陷的火山岩主要发育于古近纪的断陷期,分为Ek-Es4,Es2-Es3,Es1-Ed三期。火山岩的岩石系列主要为碱性玄武岩系列,古近纪晚期逐渐向拉斑玄武岩过渡;稀土元素特征同大陆裂谷碱性玄武岩的配分模式一致,为轻稀土富集型。通过岩... 冀中、黄骅坳陷的火山岩主要发育于古近纪的断陷期,分为Ek-Es4,Es2-Es3,Es1-Ed三期。火山岩的岩石系列主要为碱性玄武岩系列,古近纪晚期逐渐向拉斑玄武岩过渡;稀土元素特征同大陆裂谷碱性玄武岩的配分模式一致,为轻稀土富集型。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大地构造讨论,阐释了研究区古近纪火山活动的构造背景和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黄骅坳陷 火山岩 古近纪 地球化学特征 大地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依连哈比尔尕山北缘盆山演化史 被引量:3
4
作者 潘澄雨 孟元库 汪新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0-683,共4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的表观年龄和封闭径迹长度分布特征的分析与正演模拟,定性、半定量地研究了该区相关岩石组合的地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依连哈比尔尕山北缘主要经历了3个隆升-剥露阶段:第一阶段为晚侏罗世晚期...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的表观年龄和封闭径迹长度分布特征的分析与正演模拟,定性、半定量地研究了该区相关岩石组合的地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依连哈比尔尕山北缘主要经历了3个隆升-剥露阶段:第一阶段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初,剥蚀量在头屯河地区最大,为1.5-2.0km,柴窝堡南缘约1.0km,托斯台南缘约1.0km;第二阶段为晚白垩世-古近纪初,剥蚀量西大东小,托斯台南缘为1.5~2.0km,头屯河地区为1~1.5km,柴窝堡南缘为0.8~1.0km;第三阶段为渐新世末以来的大幅度隆升、剥露阶段,剥蚀量西大东小,托斯台南缘为4.0~5.0km,头屯河地区约3.0km,柴窝堡南缘为2.0—2.5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依连哈比尔尕山 磷灰石 裂变径迹 隆升-剥露史 剥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新生代断裂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施发剑 何世军 +1 位作者 郭腾飞 孟元库 《山东国土资源》 2015年第10期7-11,共5页
为了研究东濮凹陷新生代断裂系统的发育特征,通过对凹陷内不同区段地震剖面的解释,根据断层活动速率分析了东濮凹陷新生代断裂的活动特征及其强度,并对凹陷内不同部位的断层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东濮凹陷不同区段的断层发育特... 为了研究东濮凹陷新生代断裂系统的发育特征,通过对凹陷内不同区段地震剖面的解释,根据断层活动速率分析了东濮凹陷新生代断裂的活动特征及其强度,并对凹陷内不同部位的断层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东濮凹陷不同区段的断层发育特征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断裂发育受到欧亚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共同影响,同时在各区段受到的影响又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控制因素 构造单元 新生代 断裂特征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叶巴组玄武岩锆石捕掳晶的年代学和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对拉萨地块构造演化的启示
6
作者 田雅楠 魏友卿 +1 位作者 孟元库 王珍珍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2,共12页
拉萨地块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具有很大争议,原因在于对拉萨地块基底特征的认识不足,限制了对拉萨地块演化和成矿潜力的评价。本研究对拉萨地块南部叶巴组玄武岩中的锆石捕掳晶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特征研究。... 拉萨地块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具有很大争议,原因在于对拉萨地块基底特征的认识不足,限制了对拉萨地块演化和成矿潜力的评价。本研究对拉萨地块南部叶巴组玄武岩中的锆石捕掳晶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特征研究。微量元素特征表明,捕获锆石绝大多数具有S型花岗岩结晶锆石的特征,或代表了拉萨地块南部存在变质沉积岩基底。锆石年龄呈现210、552和1 043 Ma三个峰值,分别对应三叠纪拉萨地块南缘的弧岩浆事件、埃迪卡拉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北缘原特提斯洋俯冲事件以及拉萨地块在中元古代时期与非洲大陆的亲缘性。该成果为拉萨地块的基底特征以及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 叶巴组 玄武岩 锆石捕掳晶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郯城以蜥脚类恐龙为主的足迹化石群:古生态学及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日辉 陈晓辉 +3 位作者 李建军 王宝鹏 孟元库 刘明渭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0-48,57,共10页
在山东郯城县清泉寺附近发现一个以蜥脚类恐龙足迹为主的大型化石点。化石分布在4层连续层面上,足迹数量达200多个,但较清晰的主要分布在第2层面上,有71个,多呈椭圆形,其中最大的103cm,最小的13cm。尽管足迹总体较为杂乱,大小差别很大,... 在山东郯城县清泉寺附近发现一个以蜥脚类恐龙足迹为主的大型化石点。化石分布在4层连续层面上,足迹数量达200多个,但较清晰的主要分布在第2层面上,有71个,多呈椭圆形,其中最大的103cm,最小的13cm。尽管足迹总体较为杂乱,大小差别很大,风化剥蚀严重,但仍可识别出至少6条行迹。推测这6条形迹中的5条为蜥脚类,另一条为鸟脚类。中间的3条(Tw3~5)大致平行、行迹方向相似(NNE),足迹大小相似(长度平均值分别为75、74、71cm),行迹较为紧密(行迹中线间距离最宽处约1.7m),应为同时、并排行进的3个成年个体形成。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在行迹Tw4的中间,夹杂分布着至少12个小型椭圆形足迹,长轴直径13~21cm,有的足迹踩在大足迹之上,推测至少为2个跟随父母行进的幼年个体的行迹。边缘的3条行迹(Tw1、Tw2和Tw6)方向相反,应为随后的恐龙所遗留。通过恐龙行迹特征的研究,提供了蜥脚类恐龙群居的新证据。传统认为,该足迹点的产出层位为早白垩世大盛群最顶部的孟疃组,但根据足迹化石的产出特征及组合特点,结合含恐龙足迹层位的区域对比,认为清泉寺地区产恐龙足迹的这套地层应属于大盛群田家楼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蜥脚类恐龙足迹 早白垩世 田家楼组 山东郯城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江柳区蛇绿岩元素迁移规律及意义:来自全岩地球化学和岩相学的约束 被引量:1
8
作者 姜丽 孟凡雪 孟元库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40,共14页
藏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布有大规模的蛇绿岩体。选取日喀则柳区蛇纹岩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及尖晶石电子探针分析。岩相学研究发现,柳区蛇纹岩中蛇纹石含量超过90%,平均为95.6%,蛇纹石化程度高。研究表明,柳... 藏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布有大规模的蛇绿岩体。选取日喀则柳区蛇纹岩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及尖晶石电子探针分析。岩相学研究发现,柳区蛇纹岩中蛇纹石含量超过90%,平均为95.6%,蛇纹石化程度高。研究表明,柳区蛇纹岩保留了原始深海地幔橄榄岩的特征,同时经受了俯冲带环境的改造,具有大洋中脊(MOR)和俯冲带之上(SSZ)的双重构造演化背景。全岩主量元素研究表明,柳区蛇纹岩原岩在经历强烈蛇纹石化作用过程中,存在CaO、Al_(2)O_(3)和MgO的流失,而后期碳酸盐化作用对Ca流失具有补偿性。柳区蛇纹岩与全球深海及弧前蛇纹岩的Al_(2)O_(3)-CaO和Al_(2)O_(3)/SiO_(2)-MgO/SiO_(2)趋势的不一致性,以及MgO与SiO_(2)、Al_(2)O_(3)之间无相关性进一步表明,强烈的蛇纹石化作用对柳区蛇纹岩原岩的主量元素组成影响较大。另外,通过与已发表的研究区新鲜橄榄岩对比,发现柳区蛇纹岩微量元素含量总体偏低,表明大部分微量元素会随蛇纹石化作用的进行而溶解迁出。但是该过程也会导致一些微量元素的富集,如Ba、P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纹石化 雅江缝合带 蛇纹岩 元素迁移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