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释“体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孙若风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3期16-21,共6页
《文心雕龙·体性》之“体”意为作品的体相,“性”意为作家之气。“性”与“体”分别都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独特性与类别性的统一、可分性与整合性的统一。刘勰的“体性”说在人格美学、人格心理学、创作论上都有重要的理论... 《文心雕龙·体性》之“体”意为作品的体相,“性”意为作家之气。“性”与“体”分别都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独特性与类别性的统一、可分性与整合性的统一。刘勰的“体性”说在人格美学、人格心理学、创作论上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体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情之辩”与玄言诗
2
作者 孙若风 《中国文学研究》 1992年第1期45-49,共5页
在魏晋玄坛上,“性情之辨”引人瞩目。圣人有无喜、恕、哀、乐之情,性与情的关系如何,这是玄学家关心的问题。 玄坛两位领袖人物何晏、王弼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就不同。何劭《王弼传》说:“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恕、衰、乐、,其论甚精,钟会... 在魏晋玄坛上,“性情之辨”引人瞩目。圣人有无喜、恕、哀、乐之情,性与情的关系如何,这是玄学家关心的问题。 玄坛两位领袖人物何晏、王弼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就不同。何劭《王弼传》说:“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恕、衰、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三国志·魏书》卷二八《钟会传》)何晏认为,圣人既然是“道”的化身,那就应该无欲无求,没有一般人所具有的哀乐之情,也就是“忘情”。“忘情”常被时人看成最高禀赋。《世说新语·言语》载:“张玄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言诗 “情” “性” 王弼 兰亭诗 “无” “有” 王羲之 圣人 世说新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六朝文学中的竞巧意识 被引量:1
3
作者 孙若风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3期96-102,共7页
本文分析了竞巧意识在六朝文学、文论中的表现,研究了它产生的背景和形成原因,并对它的美学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文章认为,竞巧意识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意识,它不仅主宰着六朝文坛的风气,而且作为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一个要素,... 本文分析了竞巧意识在六朝文学、文论中的表现,研究了它产生的背景和形成原因,并对它的美学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文章认为,竞巧意识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意识,它不仅主宰着六朝文坛的风气,而且作为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一个要素,对我国文学艺术特征的形成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文学 文心雕龙 审美心理结构 文学家 审美意识 美学意义 世说新语 艺术特征 表现方法 陆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寇效信教授
4
作者 孙若风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4期2-2,共1页
寇效信教授,中共党员,陕西耀县人,生于1933年。他是新中国培养的学者,1955年毕业于西安师范学院中文系,留校任教。1978年在陕西师范大学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7年又升为教授。去世前,任我校中文系主任,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曾任... 寇效信教授,中共党员,陕西耀县人,生于1933年。他是新中国培养的学者,1955年毕业于西安师范学院中文系,留校任教。1978年在陕西师范大学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7年又升为教授。去世前,任我校中文系主任,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曾任《陕西师大学报》编委、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常务理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中国作家 新中国 中文系 学术界 中国古代文论 相结合 培养的 陕西耀县 宏观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的拟物论与六朝的山水画论
5
作者 孙若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3期7-12,共6页
自然美是六朝一大发现。《世说新语》载东晋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水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自然之美不仅在现实中烂然在目,使人骤见惊绝,而且在文艺作品中抢关夺寨,占有越来越突出的位置,甚至... 自然美是六朝一大发现。《世说新语》载东晋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水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自然之美不仅在现实中烂然在目,使人骤见惊绝,而且在文艺作品中抢关夺寨,占有越来越突出的位置,甚至出现了山水文学和早期山水画。在这样的时候,人们开始思考有关作品中山水草木等“物”的问题,于是,有了文学上的拟物论、绘画上的山水画论。本文试图结合六朝的山水画论分析刘勰的拟物论,包括三方面内容:一、物在作品中的作用;二、如何感物;三、如何写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论 早期山水画 景物描写 六朝 拟物 山水文学 自然景物 自然美 社会问题 感物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