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败血症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卢美萍 孙眉月 +1 位作者 汪洁 沈健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19-121,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 (s ICAM-1 )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观察 3组新生儿血清 s ICAM-1水平。脐血组 :34例正常新生儿脐血。对照组 :2 5例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败血...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 (s ICAM-1 )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观察 3组新生儿血清 s ICAM-1水平。脐血组 :34例正常新生儿脐血。对照组 :2 5例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败血症组 :33例治疗前 (入院第 1 d)及有效治疗后 7~ 1 8d(出院当天 )的败血症新生儿。结果 :血清 s ICAM-1水平 3组间有显著差异 (P<0 .0 1 )。败血症组治疗前明显增高 ,治疗后略有下降 ,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意义 (P>0 .0 5 ) ;血培养阳性与阴性之间比较 ,不同程度败血症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 ,差异均无意义 (P均 >0 .0 5 )。结论 :血清s ICAM-1测定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 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1 血清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 SrRNA基因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菌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滕懿群 孙眉月 +3 位作者 尚世强 洪文澜 朱方远 于钟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5期193-195,共3页
目的:探索快速可靠的检测细菌感染的新方法。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合成的细菌16SrRNA基因高度保守区引物,对20 种标准菌株、12 种27 株临床分离的细菌株、人基因组DNA及巨细胞病毒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结... 目的:探索快速可靠的检测细菌感染的新方法。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合成的细菌16SrRNA基因高度保守区引物,对20 种标准菌株、12 种27 株临床分离的细菌株、人基因组DNA及巨细胞病毒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结果:对所测细菌株均获得371 bp 扩增产物,而与人基因组DNA、巨细胞病毒无交叉阳性反应,PCR最低能检测lpg 大肠杆菌DNA。结论:建立了用共同引物PCR扩增以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方法,该方法检测快速,敏感性和特异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RRNA基因 细菌 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细菌感染/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出生体重儿6个月和1周岁发育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周雪娟 江克文 +5 位作者 孙眉月 水泉祥 叶掌梅 史雄英 余红 俞飞燕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08-110,共3页
目的 :了解低出生体重儿 6个月、1周岁发育情况。方法 :以正常儿为标准 ,从运动发育、精神神经发育、原始反射、肌张力 4个方面对低出生体重儿进行评价。结果 :胎龄 <37周和体重 <1 5 0 0 g的患儿 6个月时发育评价明显落后于胎龄... 目的 :了解低出生体重儿 6个月、1周岁发育情况。方法 :以正常儿为标准 ,从运动发育、精神神经发育、原始反射、肌张力 4个方面对低出生体重儿进行评价。结果 :胎龄 <37周和体重 <1 5 0 0 g的患儿 6个月时发育评价明显落后于胎龄 37~ 44周和体重≥ 1 5 0 0 g~ <2 5 0 0 g的患儿。部分低体重儿 6个月和 1周岁的评价结果不一致。结论 :低出生体重儿的发育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对发育异常者应多次随访并早期进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体重儿 儿童发育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颅内灌注与升主动脉血流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龚方戚 孙眉月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4期162-163,共2页
作者应用二维脉冲多普勒,对24例正常新生儿在生后24h、48h、72h以内及1周,连续4次测定大脑前动脉最大血流过度(Vmax),舒张末血流速度(Ved)和升主动脉峰值血流速度(PFVAO)。发现Vmax,Ved,V... 作者应用二维脉冲多普勒,对24例正常新生儿在生后24h、48h、72h以内及1周,连续4次测定大脑前动脉最大血流过度(Vmax),舒张末血流速度(Ved)和升主动脉峰值血流速度(PFVAO)。发现Vmax,Ved,Vmax/PFVAO和Ved/PFVAO随着时间推延而逐渐增高,提示颅内灌注随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其生后前7天的平均值分别为28.00~43.40cm/s,10.60~16.80cm/s,0.40~0.62和0.16~0.24。PFVAO和大脑前动脉阻力指数(PI)则保持稳定,其平均值分别为68~71cm/s和0.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颅内灌注 升主动脉血流 测定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窒息性胸廓发育不良三例
5
作者 童凡 华刚 +1 位作者 孙眉月 颜艳玲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4-44,50,共2页
关键词 窒息性胸廓发育不良 病例报告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重度窒息后肺动脉压力的动态变化
6
作者 龚方戚 孙眉月 +1 位作者 康曼丽 杜立中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82-84,共3页
为了解正常与重度窒息新生儿出生后肺动脉压力的动态变化。作者对正常新生儿25例,重度窒息新生儿53例,应用二维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生后1天,2天,3天以内及7天连续四次测定肺动脉血流射血前期和加速时间比值(PEP/AT)。结果... 为了解正常与重度窒息新生儿出生后肺动脉压力的动态变化。作者对正常新生儿25例,重度窒息新生儿53例,应用二维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生后1天,2天,3天以内及7天连续四次测定肺动脉血流射血前期和加速时间比值(PEP/AT)。结果示正常新生儿肺动脉压力随着时间的推延而下降,第1天至第2天下降明显。PEP/AT比值分别为1.10±0.40,0.88±0.13,0.83±0.15,0.78±0.18。重度窒息新生儿生后3天内肺动脉压力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第1天至第2天和第3天至第7天有两次大幅度下降,至第7天与正常新生儿相似,PEP/AT分别为1.57±0.50,1.27±0.40,1.18±0.49,0.87±0.33。正常新生儿生后暂时性肺动脉压力增高只持续1天,而重度窒息新生儿需要7天左右肺动脉压力才能降至接近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病理生理学 超声心动图 肺动脉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