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骶前静脉的配布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孙百强 李广家 +1 位作者 郑荣昌 金理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为骶前手术减少出血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用解剖和血管透明法观察成人50例标本的骶前静脉配布。结果:骶中静脉以1支多见,占76.0%,在骶骨前位置不恒定,骶中静脉有属支与直肠静脉丛、椎内静脉丛及骶外侧静脉吻合。骶... 目的:为骶前手术减少出血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用解剖和血管透明法观察成人50例标本的骶前静脉配布。结果:骶中静脉以1支多见,占76.0%,在骶骨前位置不恒定,骶中静脉有属支与直肠静脉丛、椎内静脉丛及骶外侧静脉吻合。骶外侧静脉以2支多见,占70.0%,其属支与骶中静脉属支在骶骨前形成水平状吻合,左侧5.82±0.32支、右侧5.37±0.41支。结论:在作骶前手术尤其直肠切除术时,应特别注意骶前静脉的配布情况,以避免骶前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静脉 解剖学 组织学 血管透明法 骶前出血 手术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椎体静脉回流的观察 被引量:8
2
作者 孙百强 俞寿民 朱晞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36-238,共3页
用解剖、血管透明法对20例新鲜尸体的椎体静脉回流进行了研究。椎体静脉往往呈水平方向排列,成人后椎体静脉粗,平均为1.94±0.04支;前外侧椎体静脉细,平均支数为4.86±0.67支。新生儿椎体内静脉配布较致密,各静脉间有广泛吻合,... 用解剖、血管透明法对20例新鲜尸体的椎体静脉回流进行了研究。椎体静脉往往呈水平方向排列,成人后椎体静脉粗,平均为1.94±0.04支;前外侧椎体静脉细,平均支数为4.86±0.67支。新生儿椎体内静脉配布较致密,各静脉间有广泛吻合,软骨区内静脉末端呈棒状或葡萄状膨大。椎体内静脉血注入椎内或椎外静脉丛。此外,本文就有关椎体静脉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 椎体静脉 椎静脉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骶外侧动脉的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孙百强 俞寿民 《解剖学杂志》 CAS 1988年第1期58-59,共2页
有关骶外侧动脉解剖的资料甚少、且不完整,大多仅限于起点部位及支数调查。为此,我们选用死亡不超过24小时的新鲜尸体56具(男38女18),其年龄分布为:7月以上胎儿12具、新生儿11具、婴儿8具、1岁以上儿童11具、成人14具。先经腹主动脉或... 有关骶外侧动脉解剖的资料甚少、且不完整,大多仅限于起点部位及支数调查。为此,我们选用死亡不超过24小时的新鲜尸体56具(男38女18),其年龄分布为:7月以上胎儿12具、新生儿11具、婴儿8具、1岁以上儿童11具、成人14具。先经腹主动脉或髂总动脉插管灌注血管填充剂(天然橡胶12具、硫酸钡32具、ABS树脂3具、淀粉9具)。常规固定后置于放大镜或双目显微镜下解剖,部分标本脱水后二甲苯—冬青油透明,灌注ABS树脂标本腐蚀制成血管铸型。结果如下:1.骶外侧动脉支数对55例(110侧)标本统计,以2支者为多见,共74侧(67.27±4.47%),3支者也不少见,占23.64±4.05%,1支及4支者较少见,(表1)。2.骶外侧动脉的发出部位对两侧242支骶外侧动脉进行观察,以直接发自髂内动脉的最多见,125支(51.65±3.25%);发自臀下、臀上动脉者次之,分别为53支(21.90±2.66%)、48支(19.83±2.56%)(表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分支 管径 标本 背侧支 计量单位 支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递质共存研究的进展(综述)
4
作者 孙百强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91-93,96,共4页
早在1935年Dale提出:一个神经元的所有末梢均释放同一种递质。这一神经化学传递的重要概念,随后经Eccles(1957年)的实际验证并概括为一种神经元释放一种递质的Dale氏原则而被广泛接受,并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占统治地位。近年来新的化学传... 早在1935年Dale提出:一个神经元的所有末梢均释放同一种递质。这一神经化学传递的重要概念,随后经Eccles(1957年)的实际验证并概括为一种神经元释放一种递质的Dale氏原则而被广泛接受,并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占统治地位。近年来新的化学传递物质如神经肽的不断发现,迫使人们对神经调节的传统概念重新加以修改和补充,对一个神经元是否只能产生、贮存并释放一种神经递质产生了疑问。1959年Burn和Rand首先提出乙酰胆硷(ACh)和去甲肾上腺素(NE)共存于NE能交感神经元中。七十年代以后,尤其近十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递质 递质共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甙对Alzheimer病模型大鼠海马生长抑素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董静尹 孙百强 +1 位作者 朱晞 宋志芳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6-448,477,共4页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GS)对Alzheimer病(AD)模型大鼠海马内生长抑素(SS)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D-半乳糖致衰老合并鹅膏蕈氨酸脑内Meynert核注射建立AD大鼠模型,运用原位杂交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各组大鼠海马SS mRNA表达。结果:...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GS)对Alzheimer病(AD)模型大鼠海马内生长抑素(SS)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D-半乳糖致衰老合并鹅膏蕈氨酸脑内Meynert核注射建立AD大鼠模型,运用原位杂交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各组大鼠海马SS 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各区SS mRNA表达阳性神经元平均灰度值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平均密度显著降低;而预防组、治疗组阳性神经元灰度值则比模型组显著降低,平均密度明显升高;正常对照组与人参皂甙对照组大鼠的CA4及DG 区中,此两项指标差异显著。结论:GS对AD模型大鼠海马SS mRNA表达减弱有预防及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 ALZHEIMER病 动物模型 大鼠 大脑海马 生长抑素 mRNA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β_(1-40)诱导皮层神经元凋亡和人参二醇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周婧 孙百强 +2 位作者 高瑞兰 郑丽华 凌树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51-455,共5页
目的:研究β-淀粉样肽(Aβ1-40)对原代培养的小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的诱导和人参二醇(panoxadiol)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MTT法检测,DNA琼脂糖凝胶电泳,Western-blot等方法研究Aβ1-40对皮层神经元的损伤及人参二醇(由浙... 目的:研究β-淀粉样肽(Aβ1-40)对原代培养的小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的诱导和人参二醇(panoxadiol)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MTT法检测,DNA琼脂糖凝胶电泳,Western-blot等方法研究Aβ1-40对皮层神经元的损伤及人参二醇(由浙江省中医院提供)的保护作用。结果:原代培养的小鼠大脑神经细胞经12μmol/LAβ1-40作用48h后,Aβ1-40损伤组神经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特征,OD值降低,DNA电泳出现DNA片段,凋亡细胞数目增多。Western-blot显示Aβ1-40损伤组bcl-2表达下降(P<0.05),而40mg/L人参二醇预处理24h后可明显改变上述凋亡特征。结论:40mg/L人参二醇可减缓12μmol/LAβ1-40诱导培养皮层神经元凋亡,对凋亡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二醇/药理学 大脑皮质/细胞学 神经元/细胞学 神经元/药物作用 淀粉样β蛋白/药理学 细胞凋亡/药物作用 细胞 培养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zheimer病模型大鼠海马生长抑素神经元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董静尹 孙百强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1-54,F002,共5页
目的 :检测早老型痴呆 (Alzheimer,AD)模型大鼠海马内生长抑素 (Somatostatin ,SS)神经元变化。方法 :模型组用D 半乳糖和鹅膏蕈氨酸 (Ibotenicacid ,IBO)损毁Meynert核联合造模。运用免疫组化ABC法结合图像分析 ,检测并统计 2组大鼠海... 目的 :检测早老型痴呆 (Alzheimer,AD)模型大鼠海马内生长抑素 (Somatostatin ,SS)神经元变化。方法 :模型组用D 半乳糖和鹅膏蕈氨酸 (Ibotenicacid ,IBO)损毁Meynert核联合造模。运用免疫组化ABC法结合图像分析 ,检测并统计 2组大鼠海马SS阳性神经元数目、截面积和灰度值。结果 :模型组大鼠海马生长抑素神经元数目减少明显 ,灰度值增加明显 ,组间差异显著 ;生长抑素神经元胞体截面积无明显变化。结论 :D 半乳糖合并IBO损毁双侧Meynert核所致AD大鼠海马生长抑素神经元衰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HEIMER病 动物模型 海马 生长抑素 神经元 免疫组化ABC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