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通径液压锁内流场特性分析研究
1
作者 孙梦祯 王文安 +4 位作者 柴华逸 丁瑞峰 路超 贺高锋 冯利军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6期127-133,共7页
【目的】解决国产液压锁内流场压降较大、能量损失较高、响应速度与控制精度不足等问题,优化内流场结构,提升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方法】以某公司自行改进研制的10通径液压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内流场流域建模与ANSYS Fluent内流场分析... 【目的】解决国产液压锁内流场压降较大、能量损失较高、响应速度与控制精度不足等问题,优化内流场结构,提升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方法】以某公司自行改进研制的10通径液压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内流场流域建模与ANSYS Fluent内流场分析,深入研究了该液压锁的流场特性与压降特性,并结合压力测试实验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在30 L/min、60 L/min、80 L/min、120 L/min这4种流量条件下形成的稳定流场中,流线整体遵循阀体内部结构的导向,产生的封闭旋涡式流线较少,湍流动能集中区域也较为有限,保证了流场内部的稳定性。【结论】该10通径液压锁展现出优异的流场特性和压力调节能力,具备成为成熟产品的潜力。未来可继续运用有限元仿真技术构建流固耦合模型及热流固耦合模型,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以更好地满足工业化生产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锁 ANSYS 内流场特性 压降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织构参数对往复式液压摩擦副摩擦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2
作者 王文安 孙梦祯 +2 位作者 刘志奇 陈东良 谢志鸣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4-79,共6页
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是限制机械设备服役性能的主要原因,织构化处理是当前提升摩擦副接触面摩擦特性的有效方法,但当前的织构化研究缺乏液压工况下织构参数的设计体系。针对此问题,采用仿真和试验方法,对往复运动形式下的织构化表面润滑、... 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是限制机械设备服役性能的主要原因,织构化处理是当前提升摩擦副接触面摩擦特性的有效方法,但当前的织构化研究缺乏液压工况下织构参数的设计体系。针对此问题,采用仿真和试验方法,对往复运动形式下的织构化表面润滑、摩擦特性进行正交化分析。使用极差分析方法,以仿真组动压承载力与试验组磨损量为评价标准,得到各参数对织构化表面摩擦特性的影响权重为:直径>深度>面密度>形状,最优织构参数为外接圆直径700μm、形状三角形、深度300μm、面密度8%。建立了液压工况下的织构最优参数设计体系,为织构化处理在液压摩擦副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织构 多尺度织构参数 动压润滑 摩擦特性 最优参数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虚拟监测系统界面交互设计 被引量:5
3
作者 孙梦祯 李娟莉 +1 位作者 谢嘉成 李素华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142,共9页
目的解决当前综采工作面虚拟监测系统功能分区混乱,色彩、布局、交互流程等方面都缺乏人性化研究,所导致的用户体验差的问题。方法将情境设计理论和用户体验层次模型相结合,提出构建综采工作面虚拟监测系统界面的交互设计方法。该方法... 目的解决当前综采工作面虚拟监测系统功能分区混乱,色彩、布局、交互流程等方面都缺乏人性化研究,所导致的用户体验差的问题。方法将情境设计理论和用户体验层次模型相结合,提出构建综采工作面虚拟监测系统界面的交互设计方法。该方法首先对综采工作面虚拟监测系统进行了需求定义和功能分析,并对系统功能进行了优先级排序;接着在“概念—原型—视觉”的情境求解过程中,设计了交互逻辑和视觉元素,提出了高效的、符合用户认知的交互设计模型;最后运用Unity3d开发引擎,对上述虚拟监测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了开发。结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了设计方案具有很好的用户体验感,也为虚拟系统界面交互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设计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虚拟监测 综采工作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采煤机截割路径的动态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娟莉 姜朔 +1 位作者 谢嘉成 孙梦祯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06-712,共7页
针对虚拟综采工作面难以构建实时动态煤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根据采煤机行走轨迹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方法.建立了初始三维地质模型和动态三维地质模型,并提取了目标煤层的轨迹曲线,为采煤机提供了目标截割路径;基于当前工作面采煤机的实... 针对虚拟综采工作面难以构建实时动态煤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根据采煤机行走轨迹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方法.建立了初始三维地质模型和动态三维地质模型,并提取了目标煤层的轨迹曲线,为采煤机提供了目标截割路径;基于当前工作面采煤机的实际截割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三种采煤机截割方案,分别是采煤机记忆截割、人工干预的采煤机记忆截割和采煤机自主截割;建立了真实的虚拟综采工作面,构建了三种方案的实际煤层形态,并进行了仿真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采煤机自主截割方案构建的实际煤层的总体平均误差为15.73 mm,能够实现较小的割岩量和较高的回采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模型 虚拟综采工作面 截割方案 数字孪生 UNITY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