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20年来国内农业经济研究:议题、脉络与走向 被引量:12
1
作者 朱侃 陈秋红 孙枭坤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5-96,166,167,共14页
从繁冗的信息中把握农业经济学发展态势,对促进该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ESI学科评价理念,借助爬虫技术从中国知网后台提取了1998—2017年农业经济学科3 722篇高被引论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探究该学科研究的热点议题、发展脉络... 从繁冗的信息中把握农业经济学发展态势,对促进该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ESI学科评价理念,借助爬虫技术从中国知网后台提取了1998—2017年农业经济学科3 722篇高被引论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探究该学科研究的热点议题、发展脉络与走向。研究表明,这一时期,国内农业经济学主要围绕"三化"协调与农村发展、农村土地经营与管理、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土地制度变迁与农村社会保障以及农村电子商务这5个热点议题展开;在研究的发展脉络上经历了关注宏观农业环境、重视农业微观机制、强调夯实农业基础和聚焦农业体制改革阶段;预测精准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城镇化与"三农"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土地流转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未来几年农业经济学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学 文献计量 ESI学科评估 热点议题 发展脉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模糊视阈下试点政策执行机制研究——基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38
2
作者 陈宇 孙枭坤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6-64,M0004,M0005,共21页
试点是中国政策实践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现有研究多从政策制定和政策创新扩散的视角研究试点的运行机制,而忽视了试点的政策属性。试点是一种特殊的政策类型,其执行不同于一般的政策执行过程。从府际关系基础上所形成的政策模糊属性出... 试点是中国政策实践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现有研究多从政策制定和政策创新扩散的视角研究试点的运行机制,而忽视了试点的政策属性。试点是一种特殊的政策类型,其执行不同于一般的政策执行过程。从府际关系基础上所形成的政策模糊属性出发,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进行深入剖析,探究试点政策的执行机制。研究发现,试点政策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动态过程,依靠四种执行机制得以落实:一是在执行中规划,即以规划推动执行的方案规划机制;二是双轨并行的执行制度保障机制;三是多重嵌套的试点示范落实机制;四是模糊与清晰交叉共存的策略选择机制。四种机制相互衔接、相互依存,推动了试点政策的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政策 政策执行 政策模糊 政策试点 低碳城市 府际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治理“伪创新”的生成逻辑:一个注意力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宇 罗天正 孙枭坤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基层治理创新是将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绩效的核心环节和重要机制,然而在基层治理实践中“为创新而创新”的“伪创新”现象层出不穷,破坏了基层治理的生态。本文以注意力为分析视角,构建“注意力分配—注意力竞争—注意力持续”的三... 基层治理创新是将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绩效的核心环节和重要机制,然而在基层治理实践中“为创新而创新”的“伪创新”现象层出不穷,破坏了基层治理的生态。本文以注意力为分析视角,构建“注意力分配—注意力竞争—注意力持续”的三维分析框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X区治理实践的深入剖析,揭示基层治理“伪创新”的生成逻辑。研究发现,基层治理中存在创新泛滥的状况。基层治理方式的转变使得领导注意力的分配方式发生了变化,呈现由强确定性变为弱确定性的特点。诱发创新主体注意力竞争性的变化,由弱竞争性变为强竞争性,而基层治理资源的不足难以支持创新主体注意力强竞争性的要求。同时,领导注意力持续性的间断性变化导致了对“伪创新”的制度性包容,最终导致了基层治理“伪创新”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伪创新” 生成逻辑 注意力分配 注意力竞争 注意力持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中的行为与意愿:影响因素与悖离逻辑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宇 孙枭坤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58,共11页
垃圾分类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成效取决于居民的行为选择。然而居民在垃圾分类实践中呈现出“强意愿、弱行为”的悖离特点,众多居民的垃圾分类意愿并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基于深度访谈资料,采用扎根... 垃圾分类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成效取决于居民的行为选择。然而居民在垃圾分类实践中呈现出“强意愿、弱行为”的悖离特点,众多居民的垃圾分类意愿并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基于深度访谈资料,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究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与意愿的影响因素与悖离逻辑可发现:影响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与意愿的主导因素有个体认知、压力感知、行为控制、资源情境与政策效能感,但二者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居民垃圾分类意愿是个体认知、压力感知和行为控制多种因素复合驱动的结果,其中,行为控制的双重效应是“内力驱动型”与“外力驱动型”垃圾分类行为产生的核心要素;垃圾分类意愿虽是垃圾分类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但资源情境、政策效能感调节了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是导致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与垃圾分类意愿悖离的根源。为此,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内驱动力,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和调整外驱动力的干预机制,弥合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与意愿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分类 行为与意愿悖离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