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代士人“移风易俗”理论的构架及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孙家洲 邬文玲 《中州学刊》 CSSCI 1997年第4期140-144,共5页
汉代士人“移风易俗”理论的构架及影响孙家洲邬文玲早在先秦时期,风俗问题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仅有对各地的物产、方言和音乐等各种外在的、有形的风俗事象的记录,而且出现了某些片断的、但却是导夫先路的论俗之见。尤其是儒法两... 汉代士人“移风易俗”理论的构架及影响孙家洲邬文玲早在先秦时期,风俗问题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仅有对各地的物产、方言和音乐等各种外在的、有形的风俗事象的记录,而且出现了某些片断的、但却是导夫先路的论俗之见。尤其是儒法两家着眼于风俗的作用及其与政教、法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士人 社会作用 《史记·货殖列传》 董仲舒 司马迁 构架 人文因素 潜夫论 《汉书·武帝纪》 后汉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陵之争与三国孙吴政权的存亡 被引量:3
2
作者 孙家洲 邱瑜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2-97,共6页
本文以在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下孙吴政权的安危存亡为线索,论述了西陵(即夷陵)地区在三国相争中的军事重镇地位,以及它时于荆州乃至于吴国全境的屏藩作用。而围绕着对西陵的争夺,几乎是一部三国兵争史的缩写。西陵之得失,悠关吴国政权兴... 本文以在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下孙吴政权的安危存亡为线索,论述了西陵(即夷陵)地区在三国相争中的军事重镇地位,以及它时于荆州乃至于吴国全境的屏藩作用。而围绕着对西陵的争夺,几乎是一部三国兵争史的缩写。西陵之得失,悠关吴国政权兴衰。所以,西陵在三国政治吏、战争史上的地位,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陵 西陵都督 西藩 陆逊 陆抗 步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家洲 王文涛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148-152,共5页
汉初制度多疏阔 ,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吁虽殷 ,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 ,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 ,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 汉初制度多疏阔 ,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吁虽殷 ,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 ,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 ,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 ,汉武帝固然采取过某些权宜性的措施 ,但对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显然更为重视。分析这一现象 ,有助于我们解读古代盛世的合理内核 ,从中获得历史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制度 变革 创新 启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不欺”:古代从政风格臆解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家洲 张忠炜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95-99,共5页
“三不欺”体现了古代三种不同的管理之术和从政风格。历代的循吏、能吏往往在不同的层面上实践和发展着“三不欺”的吏治精神。“不能欺”之政的实践者,以精明强干、注重效率为特色,这是官场“吏道”的精华。“不忍欺”之政的推行者,... “三不欺”体现了古代三种不同的管理之术和从政风格。历代的循吏、能吏往往在不同的层面上实践和发展着“三不欺”的吏治精神。“不能欺”之政的实践者,以精明强干、注重效率为特色,这是官场“吏道”的精华。“不忍欺”之政的推行者,通常是服膺儒家德教学说的官僚。“不敢欺”之政的精髓,明显与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有渊源关系。“三不欺”本来是指“官”与“民”的关系、“长官”与“属吏”的关系,曹魏的大臣把它升格为君臣关系。他们把“不忍欺”之政,提到了理想“君德”的高度,是在呼吁最高统治者改弦易辙,摒弃以权术和严刑御臣治民的时弊,恢复仁厚宽恕的吏治政风。思想家、政论家论政,不应该过分注重“切于时用”,而应该以“理想化”的理论设计为出发点,借此可以发挥矫正时弊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欺 不忍欺 不敢欺 学养 吏风 君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子山遗址出土《秦二世元年文书》与《史记》纪事抵牾释解 被引量:30
5
作者 孙家洲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20,共4页
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在9号古井出土的简牍中,有一枚"秦二世元年的文告"。其中的文字涉及到秦二世即位是否具备"正当性"的问题。而且,它与北大竹简《赵政书》的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两份出土文献的记载,与《... 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在9号古井出土的简牍中,有一枚"秦二世元年的文告"。其中的文字涉及到秦二世即位是否具备"正当性"的问题。而且,它与北大竹简《赵政书》的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两份出土文献的记载,与《史记》的相关记载形成了抵牾之态。对这种抵牾,做出合理的解释,是历史学要正面研究的问题。不能简单化地以新出土的地下文献为据修改传世文献的纪事叙事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二世元年文告 《赵政书》 《史记》纪事 抵牾 释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代的“区域”概念 被引量:7
6
作者 孙家洲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6-101,共6页
人类地理知识的进步,总以活动的范围、交流空间的扩大为其前提。在“小国寡民”的闭塞、落后状态下,人们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对“天下”的地理单元,做出划分。因此,战国时代所出现的“分野说”、“九州说”和“大九州说”,足以佐证... 人类地理知识的进步,总以活动的范围、交流空间的扩大为其前提。在“小国寡民”的闭塞、落后状态下,人们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对“天下”的地理单元,做出划分。因此,战国时代所出现的“分野说”、“九州说”和“大九州说”,足以佐证时代的进步。汉代作为一个统治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天官书》 《淮南子·天文训》 《史记·货殖列传》 司马迁 地理志 顾颉刚 地理范围 西汉时期 司隶校尉 汉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二世继位“迷案”新考 被引量:9
7
作者 孙家洲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8-87,共10页
围绕着秦二世继位“合法性”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对《秦二世元年文书》的文本加以梳理式解读;二是对秦二世滥杀宗室的现象和成因从不同层面加以分析;三是对秦汉之际的一则“佚文”加以发掘并讨论其史料价值,结合对相关传... 围绕着秦二世继位“合法性”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对《秦二世元年文书》的文本加以梳理式解读;二是对秦二世滥杀宗室的现象和成因从不同层面加以分析;三是对秦汉之际的一则“佚文”加以发掘并讨论其史料价值,结合对相关传世文献的关联性分析,揭示出秦末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所知晓的“沙丘之变”的内涵与《史记》的记载相一致。本文进而认定:《秦二世元年文书》文本尽管是真实的,但是所述历史内容却不足以凭信。《史记》关于秦二世“继位”出于阴谋篡夺之说,应该是符合史实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丘之变 《秦二世元年文书》 辩士遗秦将章邯书 《善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汉光武帝平定“彭宠之叛”史实考论 被引量:7
8
作者 孙家洲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9-94,共6页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中兴之业"始于经营河北。而对渔阳郡的争夺,构成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两汉之际,控制渔阳局面的彭宠,先归附更始政权,后来又投依"镇慰河北"的刘秀。彭宠所派出的渔阳精兵,与上谷太守耿况...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中兴之业"始于经营河北。而对渔阳郡的争夺,构成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两汉之际,控制渔阳局面的彭宠,先归附更始政权,后来又投依"镇慰河北"的刘秀。彭宠所派出的渔阳精兵,与上谷太守耿况的军队,实为刘秀经营河北的核心军事力量。但是,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二月,彭宠却起兵造反,挥兵进攻幽州牧朱浮于蓟。这与同年正月发生的真定王刘杨谋反之事,先后相继,对刘秀经营河北大业形成了极大冲击。刘秀在处置彭宠之叛时,表现得十分宽容,甚至几近柔软寡断。分析从缓处理的原因,可能是刘秀为了笼络河北豪强势力而刻意作出的姿态。因为彭宠之叛,并非出自彭宠的初衷,而是出自刘秀亲信朱浮的刻意逼迫。当时人对朱浮的"生事"之举,多持非议。素以信守道德自我标榜的刘秀,在处理彭宠之叛时,势必顾及舆论评价。当然,为了笼络河北豪强势力,刘秀也有刻意作态的必要。刘秀的"中兴之业"由此显现出"道德战略"与"兵事战略"并重的特色。这是汉光武帝与汉高祖经略天下的大异其趣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秀 彭宠 朱浮 河北大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诸子论“汤武革命” 被引量:6
9
作者 孙家洲 《社会科学研究》 1987年第1期112-114,共3页
秦秋战国时期,夏桀、商纣已成了暴君的同义语。商汤、周武以及臣属的身份,用暴力手段,将其推翻,这就是为多数人所讴歌的“汤武革命”,但也有人指斥汤武是以臣弑君的乱臣贼子。在百家争鸣中,对汤武革命的不同评价的焦点是:若遇到淫乱昏... 秦秋战国时期,夏桀、商纣已成了暴君的同义语。商汤、周武以及臣属的身份,用暴力手段,将其推翻,这就是为多数人所讴歌的“汤武革命”,但也有人指斥汤武是以臣弑君的乱臣贼子。在百家争鸣中,对汤武革命的不同评价的焦点是:若遇到淫乱昏暴之君,臣有无取而代之的权利?诸子从各自的政治学说出发,做了不同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评论汤武是“革命”或是“篡弑”,但他却称赞过泰伯和周文王“让天下”之德。特别推崇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服事殷朝,为天下之“至德”,①明显具有“非暴力主义”的倾向。孔子甚重君臣名分,坚决反对“僭越”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诸子 周文王 三分天下 战国时期 孔子 孟子 至德 墨子 商汤 夏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齐地尚巫之风考实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家洲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4-148,共5页
尚巫之风在汉代极为盛行 ,不同地区的巫风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点。“巫儿”习俗 ,是富于个性的齐地巫文化典型 ;“神仙 -方士”之学是齐地居多 ;齐地的“八神”系统 ,曾经是东方宗教祭祀、宗教崇拜的中心 ;“城阳景王”崇拜是汉代形成于... 尚巫之风在汉代极为盛行 ,不同地区的巫风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点。“巫儿”习俗 ,是富于个性的齐地巫文化典型 ;“神仙 -方士”之学是齐地居多 ;齐地的“八神”系统 ,曾经是东方宗教祭祀、宗教崇拜的中心 ;“城阳景王”崇拜是汉代形成于齐地的新巫俗。尚巫之风 ,直接推动了从民间巫教到早期道教的转变 ,巫术与政治相结合的传统源远流长。汉代齐地的巫风 ,既有对远古东方巫文化的继承 ,又有在汉代形成的新的巫文化分支 ;它超越了地域界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齐地 尚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武帝独出心裁的封爵之赏——“不义侯”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家洲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2-46,共5页
光武帝刘秀经营河北时,一度倚重为"北道主人"的渔阳太守彭宠起兵造反,对刘秀的"中兴"之业形成冲击。彭宠被其家奴子密所杀,光武帝得以消除心腹之患。光武帝给予弑主家奴以"不义侯"的特殊封爵,本是经略天... 光武帝刘秀经营河北时,一度倚重为"北道主人"的渔阳太守彭宠起兵造反,对刘秀的"中兴"之业形成冲击。彭宠被其家奴子密所杀,光武帝得以消除心腹之患。光武帝给予弑主家奴以"不义侯"的特殊封爵,本是经略天下者的权宜之计。"不义侯"在制度史上的意义是:其一,以列侯之名号,表达含有政治贬斥的涵义;其二,列侯爵号与封邑地名无关,实际上呈现的是"列侯虚封"的新格局。"不义侯"爵赏在政治史与政治伦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人对之有仿效、有贬议,从而成为意蕴深厚的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武帝 不义侯 虚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前期三大政治集团的“平衡”及其破局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家洲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8-149,F0002,共13页
西汉前期的政治舞台上,活跃着功臣、刘氏宗室、吕氏外戚三大政治集团,他们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以及最高统治者对他们的驾御和控制,构成了政治大局演变最重要的因素。汉高祖刘邦以盟誓示诚,兼施笼络手段,勉力维持三大政治集团的良性平衡,... 西汉前期的政治舞台上,活跃着功臣、刘氏宗室、吕氏外戚三大政治集团,他们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以及最高统治者对他们的驾御和控制,构成了政治大局演变最重要的因素。汉高祖刘邦以盟誓示诚,兼施笼络手段,勉力维持三大政治集团的良性平衡,保证了政局的基本平稳,但是矛盾并未完全缓和。吕太后当政后,尽管她为维持三大集团的平衡而费尽心机,但是由于她冲破了"白马之盟"的制约,强行晋封吕氏为王,从而打破了三大集团之间的微妙平衡,最终导致在她身后宫廷军事政变的发生,吕氏外戚集团被功臣集团和宗室集团联手诛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集团 封爵之誓 白马之盟 平衡 破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次刺杀行为对秦始皇地域政策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家洲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55,59,共5页
王子今认为,秦文化是体现法家思想深刻影响的一种政治文化形态,也可以理解为秦王朝统治时期的主体文化和主导文化,并可作为一种积极奋进的、迅速崛起的、节奏急烈的文化风格的象征符号。其突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主要表现为创新理念... 王子今认为,秦文化是体现法家思想深刻影响的一种政治文化形态,也可以理解为秦王朝统治时期的主体文化和主导文化,并可作为一种积极奋进的、迅速崛起的、节奏急烈的文化风格的象征符号。其突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主要表现为创新理念和进取精神、开放胸怀和包容意识、实用倾向与技术追求等几个方面。简言之,或可以"英雄主义"和"科学精神"来概括。孙家洲认为,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前后所遭遇的三次刺杀事件,即荆轲"图穷匕见"的秦宫搏杀、高渐离筑击、张良主导的博浪沙椎击,都曾对秦始皇的生命形成直接威胁,从而影响到他对"关东人"的基本判断,并对其制定关东地域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蒋波认为,部分士人隐居不出在秦朝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尤以黄老型隐士最为多见。对于各类隐士,秦朝采取了征召措施,并非视而不见。当然,由于各种原因,秦朝征召隐士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故亦不宜将之视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文化 秦始皇 刺杀行为 隐逸现象 历史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昏侯刘贺“过山车式”政治生涯,透露出啥 被引量:6
14
作者 孙家洲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4-96,共3页
刘贺的传奇生涯与西汉中期的大政治家霍光有密切的关系,皇位的拥立与废黜皆由霍光操纵,透视出二人权力之争的复杂性。在古代"君臣体制"之下,霍光以臣废君的举动,即便是出于朝廷的根本大计,完全没有个人的私利私欲在其中,也是... 刘贺的传奇生涯与西汉中期的大政治家霍光有密切的关系,皇位的拥立与废黜皆由霍光操纵,透视出二人权力之争的复杂性。在古代"君臣体制"之下,霍光以臣废君的举动,即便是出于朝廷的根本大计,完全没有个人的私利私欲在其中,也是惊世骇俗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昏侯 霍光 政治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楚汉之争看《孙子兵法》在逐鹿天下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家洲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48-56,共9页
《孙子兵法》在楚汉之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楚军阵营内部,项羽所研习的"兵法",或许与《孙子兵法》有一定关联性。汉军正面战场发挥作用的古代兵法,除了《太公兵法》之外,《孙子兵法》对于刘邦等人应该有直接的影响。至于韩信... 《孙子兵法》在楚汉之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楚军阵营内部,项羽所研习的"兵法",或许与《孙子兵法》有一定关联性。汉军正面战场发挥作用的古代兵法,除了《太公兵法》之外,《孙子兵法》对于刘邦等人应该有直接的影响。至于韩信开辟的侧翼战场,几乎所有重大战役、重要战斗,都可以发现《孙子兵法》的巨大影响力。韩信以若干辉煌战绩表明,他是活用《孙子兵法》的典范。楚汉之争的历史,证明了在改朝换代的战争中,《孙子兵法》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汉之争 《孙子兵法》 项羽 刘邦 韩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论秦国内政”再审视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家洲 李重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8-54,共7页
《荀子》中的《强国》和《儒效》两篇文献,记载了荀子“游秦”时对秦国内政的判断。学术界此前的解读多视其为荀子对秦国内政的肯定和赞美。实际上,秦国统治集团的高层对荀子入秦特别重视,也就有了官方“作秀”的可能。荀子眼中所见的... 《荀子》中的《强国》和《儒效》两篇文献,记载了荀子“游秦”时对秦国内政的判断。学术界此前的解读多视其为荀子对秦国内政的肯定和赞美。实际上,秦国统治集团的高层对荀子入秦特别重视,也就有了官方“作秀”的可能。荀子眼中所见的秦政之美,不见得符合全部真相,可能只是秦国愿意示人的“表象”;荀子所论秦内政之美,就某些判断标准而言,与孔孟之道确实有所不同;而且还有“主宾答对”的特定背景,荀子赞美秦政也可以从“应对之语”的人之常情得到理解;荀子直言秦国内政的根本缺陷是“无儒”,体现出他秉执儒家学说的坚定立场,不失其学术宗师的风范。《荀子·议兵》篇保留了荀子对秦国内政的另外一段论断,批判堪称犀利。这是荀子在赵国的议论,环境超脱,也就更能够代表他的真实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入秦所见 儒学大义 应对之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河洛古俗对东周秦汉社会风貌的影响
17
作者 孙家洲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02-107,共6页
论河洛古俗对东周秦汉社会风貌的影响孙家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与风俗。它一经形成,就具备较为稳定的性质,可以长期存在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特别是作为政治、文化中心... 论河洛古俗对东周秦汉社会风貌的影响孙家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与风俗。它一经形成,就具备较为稳定的性质,可以长期存在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特别是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地域的风俗,对特定时期的全国局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洛地区 东周秦汉 商业文化 河洛文化 纵横家 《史记·货殖列传》 古俗 战国秦汉时期 酷吏 春秋战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孟尝擅齐”看六国权臣专国之弊
18
作者 孙家洲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9-149,共11页
孟尝君专擅齐国大权多年,刚愎自用的齐湣王登基之后,不愿接受“老臣”擅权的既有格局而致力于强化君权。他们两人的“各行其是”激化了君相之间的矛盾,导致齐国政治气氛空前紧张和恶化,并且祸延列国外交大局,“国际形势”为之大变。“... 孟尝君专擅齐国大权多年,刚愎自用的齐湣王登基之后,不愿接受“老臣”擅权的既有格局而致力于强化君权。他们两人的“各行其是”激化了君相之间的矛盾,导致齐国政治气氛空前紧张和恶化,并且祸延列国外交大局,“国际形势”为之大变。“弱燕破强齐”,致使齐国元气大伤,齐、秦两国的平衡局面被打破,六国联合抗秦的大局遭到严重削弱和破坏。“君相之争”的客观后果是齐国内政不修、外交失败,齐国政权一度濒临覆灭的危机,孟尝君所代表的宗室贵族把持国政的政治体制对此应负不可推卸的责任;齐国政局危机爆发之时,毕竟是在齐湣王排斥了孟尝君而大权独揽之后,故误国罪责他应该分担更多更大。齐湣王本来就是德不配位的统治者,却又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最终导致国破身亡的悲剧发生。孟尝君“擅齐”的行为及其引发的后果,恰好为韩非所警示的明君必须防止出现大臣专断国政之说,提供了最典型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尝君 齐湣王 君相之争 “五国伐齐” 《战国纵横家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研究鬲与鬲文化的煌煌之作——读鬲向前、鬲江慧《鬲与鬲文化》有感
19
作者 孙家洲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1-181,共1页
我与《鬲与鬲文化》一书的作者鬲向前先生素味平生,由于一位学界好友的推介,我有机会在他的这部著作出版之前,读到了这部凝聚着作者多年心血的书稿。我很珍惜这种"书缘"。读后有所感悟,愿与读者分享点滴心得。
关键词 鬲向前 鬲江慧 《鬲与鬲文化》 文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碑、心碑——汉代民众对地方官的社会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俊梅 孙家洲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5-98,共4页
汉代民众对地方官的评价主要有口头评论、立碑祠祭、离任挽留和以姓名子等形式。循吏、良吏、能吏等通过自己的作为在民众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民众的爱戴和怀念。民众对官员的评价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反映的是民心的向背,成为政府考... 汉代民众对地方官的评价主要有口头评论、立碑祠祭、离任挽留和以姓名子等形式。循吏、良吏、能吏等通过自己的作为在民众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民众的爱戴和怀念。民众对官员的评价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反映的是民心的向背,成为政府考察官员德行与政绩的重要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碑 民众 地方官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