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AMI患者PCI术后血hs-CRP、P-选择素及BNP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孙奡燕 赵雅琳 +2 位作者 葛华 富萍 张景轩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1期63-64,共2页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应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的抗炎效果。方法将132例AMI患者于PCI术后随机分为A、B、C三组各44例,三组均予硝酸酯类、抗凝剂、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应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的抗炎效果。方法将132例AMI患者于PCI术后随机分为A、B、C三组各44例,三组均予硝酸酯类、抗凝剂、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在此基础上A、B、C组分别予瑞舒托伐他汀5、10、20 mg口服,每晚1次,连用4周。用药前及用药后1、2、4周分别测定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P-选择素和脑钠肽(BNP)水平。结果三组治疗后血hs-CRP、P-选择素、BN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下降幅度C组>B组>A组,4周>2周>1周(P<0.05或0.01)。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显著改善AMI患者PCI术后的炎性反应,且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高敏C-反应蛋白 脑钠肽 P-选择素 瑞舒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联用雷米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及MMP-9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富萍 裴晓冬 +1 位作者 刘永 孙奡燕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用雷米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血清hs-CRP及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AMI患者65例,随机分为2组:A组(n=32)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d-1),B组(n=33)用瑞舒伐他汀(20 mg·d...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用雷米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血清hs-CRP及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AMI患者65例,随机分为2组:A组(n=32)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d-1),B组(n=33)用瑞舒伐他汀(20 mg·d-1)联合雷米普利(5 mg·d-1)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设健康对照组(n=30)。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中hs-CRP和MMP-9的水平,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MI组中血清hs-CRP和MMP-9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B组在治疗后血清MMP-9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左室重构发生率低(P<0.01),再发心血管事件也有下降趋势。结论 AMI后给予瑞舒伐他汀联用雷米普利治疗能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基质成分的降解,达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瑞舒伐他汀 他汀 雷米普利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基质金属蛋白 酶-9 高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NT-proBNP、hs-CRP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1
3
作者 赵雅琳 孙奡燕 姚宇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3期102-103,共2页
目的探讨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顺序入选72例行PCI的AMI患者,记录住院期间及出院6个月内出现的不良心脏事件。于PCI后3、1... 目的探讨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顺序入选72例行PCI的AMI患者,记录住院期间及出院6个月内出现的不良心脏事件。于PCI后3、14 d测定血浆中NT-proBNP、hs-CRP水平,并于PCI后14 d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出现不良心脏事件17例,其中住院期间6例,出院后11例;未发生不良心脏事件55例。出现不良心脏事件者PCI后3、14 d时NT-proBNP、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发生不良心脏事件者,LVEF值明显低于未发生不良心脏事件者,P均<0.01。结论联合检测NT-proBNP和hs-CRP水平有助于预测AMI行PCI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性 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 高敏C反应蛋白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hs-CRP和NT-proBNP的临床意义及其预测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永 齐国先 孙奡燕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17期22-24,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探讨hs-CRP和NT-p roBNP水平对急诊PCI术后左室重塑及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156例AMI患者,80例于胸痛发作12h内行PCI...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探讨hs-CRP和NT-p roBNP水平对急诊PCI术后左室重塑及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156例AMI患者,80例于胸痛发作12h内行PCI成功者为急诊PCI组,76例未进行PCI者为对照组。测定入院即刻、24h、72h、7d和1个月、3个月的hs-CRP和NT-proBNP水平变化。同时于患者入院时、术后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3~6个月,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药物治疗组的近期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PCI组;药物治疗组的72 h^7d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PCI组;近期PCI组的MACE事件低于药物治疗组。结论急诊PCI组3~6个月内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组。血清NT-proBNP能够对A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预测MACE的发生率;hs-CRP可作为行急诊PCI的AMI患者的近期预后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高敏C反应蛋白 利钠肽 冠状动脉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