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PLUS与InVEST模型的黄河流域九省(区)碳储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丛中笑
刘金花
+3 位作者
孙增禹
郑永兴
孔凡豪
刁克浩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30,36,共8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造成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准确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为了给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InVEST及PLUS模型,分析2000—2020年及2030...
土地利用变化是造成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准确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为了给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InVEST及PLUS模型,分析2000—2020年及2030年3种情景(惯性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下土地利用格局,评估各阶段碳储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黄河流域九省(区)2000年、2010年、2020年碳储量分别为19324.40×10^(6)、19178.39×10^(6)、19303.26×10^(6)t,整体呈U形分布,主要原因是2000—2010年以草地为主的生态用地大量减少。2030年惯性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3种情景下碳储量分别为19522.68×10^(6)、19630.36×10^(6)、19673.35×10^(6)t,均呈增加趋势。其中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情景较惯性发展情景碳储量增量更大。而对碳储量提升明显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是耕地向林地转换、草地向林地转换等。研究表明在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退耕、植树造林、未利用地开发、建设用地复垦增绿等手段对增加区域碳储量、提高区域碳汇能力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碳储量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动—静”结合视角下黄河中下游粮食生产全周期碳平衡测度及分区
2
作者
路昌
王之语
+3 位作者
郭沁林
蔡雪芹
郝灿书
孙增禹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9-123,共15页
研究目的:构建粮食生产全周期碳收支体系,基于“动—静”结合视角测算黄河中下游粮食生产碳平衡水平,针对不同碳平衡水平分区提出差异化调控策略,可为全面反映粮食生产碳平衡水平、协同推进粮食绿色生产提供支持与参考。研究方法:生命...
研究目的:构建粮食生产全周期碳收支体系,基于“动—静”结合视角测算黄河中下游粮食生产碳平衡水平,针对不同碳平衡水平分区提出差异化调控策略,可为全面反映粮食生产碳平衡水平、协同推进粮食绿色生产提供支持与参考。研究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法,碳转化系数法,经验公式法,静态平衡指数,动态平衡指数,信息熵模型。研究结果:(1)黄河中下游粮食生产碳排放和碳吸收均为增长趋势,空间上均呈“西北低,东南高”态势。(2)黄河中下游粮食生产碳收支静态平衡指数呈“西北低,东南高”分布,地区均值波动下降,各地市存在直升型、直降型、U型和倒U型4种演变趋势,粮食生产碳收支动态平衡指数具有显著时空异质性。(3)黄河中下游粮食生产碳平衡水平分区呈“西北失衡,东南平衡”分布,格局结构有序性历经“较有序—较无序—有序—无序”波动。研究结论:贡献度视角下黄河中下游部分地市粮食生产碳收支仍存在失衡情况,需进一步施行针对性和差异性的粮食绿色生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碳平衡
静态平衡水平
动态平衡水平
生命周期评价法
分区格局
黄河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PLUS与InVEST模型的黄河流域九省(区)碳储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丛中笑
刘金花
孙增禹
郑永兴
孔凡豪
刁克浩
机构
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出处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30,36,共8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3YJCZH038)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23MD061)
+1 种基金
济南市闲置土地处置和防控机制研究项目(Z21014S)
新时期济南市土地储备开发运行成效及机制优化研究项目(Z23004)。
文摘
土地利用变化是造成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准确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为了给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InVEST及PLUS模型,分析2000—2020年及2030年3种情景(惯性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下土地利用格局,评估各阶段碳储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黄河流域九省(区)2000年、2010年、2020年碳储量分别为19324.40×10^(6)、19178.39×10^(6)、19303.26×10^(6)t,整体呈U形分布,主要原因是2000—2010年以草地为主的生态用地大量减少。2030年惯性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3种情景下碳储量分别为19522.68×10^(6)、19630.36×10^(6)、19673.35×10^(6)t,均呈增加趋势。其中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情景较惯性发展情景碳储量增量更大。而对碳储量提升明显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是耕地向林地转换、草地向林地转换等。研究表明在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退耕、植树造林、未利用地开发、建设用地复垦增绿等手段对增加区域碳储量、提高区域碳汇能力效果明显。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碳储量
黄河流域
Keywords
land use change
PLUS model
InVEST model
carbon stocks
Yellow River Basin
分类号
X37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TV882.1 [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动—静”结合视角下黄河中下游粮食生产全周期碳平衡测度及分区
2
作者
路昌
王之语
郭沁林
蔡雪芹
郝灿书
孙增禹
机构
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出处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9-123,共1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2301300)
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研究成果(24DGLJ24)
山东省社科联202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24BJJ049)。
文摘
研究目的:构建粮食生产全周期碳收支体系,基于“动—静”结合视角测算黄河中下游粮食生产碳平衡水平,针对不同碳平衡水平分区提出差异化调控策略,可为全面反映粮食生产碳平衡水平、协同推进粮食绿色生产提供支持与参考。研究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法,碳转化系数法,经验公式法,静态平衡指数,动态平衡指数,信息熵模型。研究结果:(1)黄河中下游粮食生产碳排放和碳吸收均为增长趋势,空间上均呈“西北低,东南高”态势。(2)黄河中下游粮食生产碳收支静态平衡指数呈“西北低,东南高”分布,地区均值波动下降,各地市存在直升型、直降型、U型和倒U型4种演变趋势,粮食生产碳收支动态平衡指数具有显著时空异质性。(3)黄河中下游粮食生产碳平衡水平分区呈“西北失衡,东南平衡”分布,格局结构有序性历经“较有序—较无序—有序—无序”波动。研究结论:贡献度视角下黄河中下游部分地市粮食生产碳收支仍存在失衡情况,需进一步施行针对性和差异性的粮食绿色生产策略。
关键词
粮食生产碳平衡
静态平衡水平
动态平衡水平
生命周期评价法
分区格局
黄河中下游
Keywords
carbon balance of food production
static balance level
dynamic balance level
life cycle assessment
zoning patter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分类号
F301.24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PLUS与InVEST模型的黄河流域九省(区)碳储量变化分析
丛中笑
刘金花
孙增禹
郑永兴
孔凡豪
刁克浩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动—静”结合视角下黄河中下游粮食生产全周期碳平衡测度及分区
路昌
王之语
郭沁林
蔡雪芹
郝灿书
孙增禹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