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史学科未来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6
1
作者 孙培青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1期50-53,共4页
教育史学科的未来,是与教育史学稃百年历史和学科现实状况密切联系的,我们必须从学科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出发,对教育史学科进行历史总结和理论建设,加强教育史学科的基础建设,重视教育专史的研究,确立教育史学科的基础地位,同时注意... 教育史学科的未来,是与教育史学稃百年历史和学科现实状况密切联系的,我们必须从学科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出发,对教育史学科进行历史总结和理论建设,加强教育史学科的基础建设,重视教育专史的研究,确立教育史学科的基础地位,同时注意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主研究的能力,以推动教育史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史学 学科 自主研究 教育史研究 历史 加强教育 未来 基础地位 现实条件 基础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悟教育史 被引量:4
2
作者 孙培青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9-73,共5页
孙培青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中国教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近日,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教育人生"学术论坛特别邀请孙先生为全系师生做了一场学术演讲。演讲赢得了全体听者的共鸣和好评。经孙先生同意,本刊将他的演讲文... 孙培青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中国教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近日,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教育人生"学术论坛特别邀请孙先生为全系师生做了一场学术演讲。演讲赢得了全体听者的共鸣和好评。经孙先生同意,本刊将他的演讲文稿发表于此,以飨广大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史 华东师范大学 感悟 大教育学 博士生导师 学术演讲 学术论坛 师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育传统研究与教育改革 被引量:9
3
作者 孙培青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年第1期1-6,共6页
教育史学科应受到重视,教育史工作者应努力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并应积极直接参与到教育改革之中去,而不要只是等教育改革成为历史陈迹后才去研究它。
关键词 中国 教育传统研究 现代教育改革 教育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科举制度的再认识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培青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共8页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以考试为方法,以选拔精英人才成为文官为目的的封建社会重要政治制度,是中国考试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其产生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曾经发挥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又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并逐渐衰落,在...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以考试为方法,以选拔精英人才成为文官为目的的封建社会重要政治制度,是中国考试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其产生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曾经发挥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又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并逐渐衰落,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时被终结,换来中国社会和教育加速近代化转型。科举制度虽被废除而考试却可以通过制度改革、内容更新、方法变换而得到延续。科举制度中的合理因素包括:考试选官,重视素养;设科灵活,多科网罗;公开报考,广泛参与;同场比试,公平竞争;严格管理,公正评卷。明清实行的八股文考试近年来引发极大争议,主要集中在八股文的政治作用、内容、形式、测试功能、文体等方面。八股文并非从来就有的社会生活必需品,而是科举的依附,科举不存,八股焉附?古代对八股的褒贬是由于存在利害关系,今人与八股已无直接利害,已可客观评价。八股文是历史文化,现代国家不可能以之为思想控制工具,个人也无须以之为技能而借以谋生,它失去了重新繁荣的社会条件。现代中国是多元社会,作为一种文体,八股文可以成为个人的兴趣、爱好,却不再具备通用价值,无法作普遍倡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八股文 再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学术活动信息
5
作者 孙培青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5-95,共1页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与广西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会联合召开雷沛鸿教育思想第七次学术讨论会,于1998年3月1日至4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美国、意大利、新加坡、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研究雷沛鸿教育思想的教...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与广西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会联合召开雷沛鸿教育思想第七次学术讨论会,于1998年3月1日至4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美国、意大利、新加坡、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研究雷沛鸿教育思想的教授、专家、学者和雷先生的亲属;有来自国內22个省、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沛鸿 活动信息 中国教育学会 教育思想研究 地区研究 首都北京 中国教育史 亲属 学术讨论会 出席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考试初探
6
作者 孙培青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3年第2期14-24,共11页
唐初的统治者重视兴办学校,使官学与私学并举以培植人才,学校成为人才的重要来源。唐朝又重视科举,它继承隋朝的科举制度,并把它进一步完善化,成为选拔人才的一条主要渠道。学校与科举两者相辅而行,学校培养人才供科举选拔,是科举赖以... 唐初的统治者重视兴办学校,使官学与私学并举以培植人才,学校成为人才的重要来源。唐朝又重视科举,它继承隋朝的科举制度,并把它进一步完善化,成为选拔人才的一条主要渠道。学校与科举两者相辅而行,学校培养人才供科举选拔,是科举赖以发展的基础;而科举是学校生员必经的出路,成为支配学校的重要力量。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越重视科举的作用,抓住科举作为关键的一环,以左右学校,学校也就完全被纳入科举的轨道。封建政府对学校如何培养人才,并不怎样费心加以过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帖经 统治集团 封建统治 明经 进士科 旬试 科举制度 诗赋 口问大义 别头 礼部侍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