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渤海区张网渔业 被引量:15
1
作者 孙中之 周军 +8 位作者 王俊 赵振良 庄申 陈孛 阎伟 许玉甫 王成华 高文斌 孟维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4-101,共8页
2010年6~7月,利用抽样调查方法对黄渤海区32个主要渔港、渔村的张网渔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现场测量。依据调查资料并结合2009年度河北、辽宁、山东以及天津三省一市的渔具渔法调查报告、1983~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中记载的张网捕捞产量... 2010年6~7月,利用抽样调查方法对黄渤海区32个主要渔港、渔村的张网渔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现场测量。依据调查资料并结合2009年度河北、辽宁、山东以及天津三省一市的渔具渔法调查报告、1983~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中记载的张网捕捞产量分类统计资料,对黄渤海区的张网渔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张网产量最高,达90.43万t,贡献率为17.18%,此后逐年波动下降。当前,张网是黄渤海区捕捞作业的重要渔具渔法之一,处在第3位,年产量为38.15万t,贡献率为10.49%。目前在黄渤海区进行捕捞作业的张网共有4个型、7个式、19种张网网型、总量69万顶。辽宁省的张网数量占三省一市张网数量的53.54%,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作业;河北省的张网数量占24.69%,主要分布在渤海湾作业;山东省的张网数量占23.08%,主要分布在日照至烟台近海作业。其中以捕捞海蜇、虾类和小杂鱼为主的并列单片张网占54.51%;以捕捞毛虾为主的双锚竖杆张网占16.12%。大多数张网的最小网目尺寸均在4~30mm之间。综合分析表明,张网在黄渤海区渔业中所占比重较大、选择性较差、最小网目尺寸偏小,不利于黄渤海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网渔业 黄渤海区 张网种类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定性调查及特点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孙中之 周军 +8 位作者 王俊 赵振良 庄申 陈孛 阎伟 许玉甫 王成华 高文斌 孟维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6-134,共9页
2010年6~7月,对黄渤海区沿海一线的32个主要渔港渔村和5家网具生产厂的拖网渔具渔法情况进行了综合定性调查(访问)和定量(测量)研究,调查分析了拖网渔具的作业原理、渔期、渔场、渔具配比、渔船功率等及网口周长、网衣总长、网口网目... 2010年6~7月,对黄渤海区沿海一线的32个主要渔港渔村和5家网具生产厂的拖网渔具渔法情况进行了综合定性调查(访问)和定量(测量)研究,调查分析了拖网渔具的作业原理、渔期、渔场、渔具配比、渔船功率等及网口周长、网衣总长、网口网目尺寸、囊网最小网目尺寸等现状。结果表明,环黄渤海区共有各种类型的拖网船25000余艘;小型拖网渔船比例高达80%,主要分布在渤海海域和黄海的部分近岸海域。共调查到34种拖网网型,分别为:有翼单囊单船小型底拖网7种,有翼单囊单船小型浮拖网1种,有翼单囊双船小型底拖网1种,有翼单囊双船小型浮拖网两种,单船桁杆多囊拖网1种,单船桁杆、框架单囊拖网5种,有翼单囊单船中型底拖网5种,有翼单囊单船大型底拖网两种,有翼单囊单船大、中型浮拖网两种,有翼单囊双船中型底拖网3种和有翼单囊双船大、中型浮拖网5种。拖网捕捞强度大大超出渔业资源承受能力,渔获物品种低值、幼小;生计渔业与商业捕捞矛盾突出。翼网和网口网目尺寸大型化、囊网网目尺寸小型化,整个网具大型化;最大网型翼网网目尺寸16000mm,网口网目尺寸15000mm,网口周长840m,网衣总长长度170m,囊网最小网目尺寸40~45mm或18~20mm;个别囊网最小网目尺寸仅6~8mm。传统的桁杆拖网衍生出框架拖网和弓子网。底拖网底纲配置不合理,对海底底质及底栖生物破坏严重。渔具标准缺失较多,科研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渤海区 拖网渔具 综合调查 特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渤海区刺网渔具渔法的抽样调查和定性定量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孙中之 周军 +8 位作者 赵振良 许玉甫 高文斌 庄申 王俊 闫伟 王成华 陈孛 孟维东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59,共7页
刺网是黄渤海区的重要渔具渔法之一,2009年刺网渔获量达109.57万t,占该区三省一市总渔获量的30.14%,居于第2位。2010年对32个渔港渔村的刺网渔具渔法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这些调查资料作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4个地区有刺网渔具渔法... 刺网是黄渤海区的重要渔具渔法之一,2009年刺网渔获量达109.57万t,占该区三省一市总渔获量的30.14%,居于第2位。2010年对32个渔港渔村的刺网渔具渔法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这些调查资料作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4个地区有刺网渔具渔法,涉及2型2式54种。其中,漂流单片刺网22种,占40.7%;定置单片刺网13种,占24.1%;漂流三重刺网16种,占29.6%;定置三重刺网3种,占5.6%。2009年刺网总数量为350余万片,河北最多,达到164万片;天津次之,为94万片。地区频率指数表明,刺网渔具渔法主要分布在渤海的营口至黄骅以及黄海的青岛至威海一带沿海。主捕对象网具频率指数表明,梭子蟹、海蜇、虾蛄、鲳、鲅、小黄鱼、中国对虾是刺网渔具的主要捕捞对象。大多数刺网的网目尺寸偏小。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抽样调查基本上能够反映出黄渤海区刺网的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网渔具渔法 抽样调查 定性定量分析 黄渤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石鲷的耗氧率与窒息点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孙中之 徐永江 +4 位作者 韩兵 李娟 柳学周 曲建忠 兰功刚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7-33,共7页
2008年4~8月,采用Winkler法研究了70日龄(平均全长37.68mm,平均体重1.07g)和105日龄(平均全长65.71mm,平均体重5.58g)的条石鲷在不同温度(15、20和25℃)、不同盐度(20、25和30)下的耗氧率、窒息点及耗氧率昼夜变化。结果表明,105日龄... 2008年4~8月,采用Winkler法研究了70日龄(平均全长37.68mm,平均体重1.07g)和105日龄(平均全长65.71mm,平均体重5.58g)的条石鲷在不同温度(15、20和25℃)、不同盐度(20、25和30)下的耗氧率、窒息点及耗氧率昼夜变化。结果表明,105日龄组的相对耗氧率明显低于70日龄组,但个体耗氧量明显高于70日龄组;耗氧率随幼鱼体重的增加而相对减少。盐度一定时,温度升高,相对耗氧率和个体耗氧量都随之增大。盐度对70日龄幼鱼组的耗氧率影响显著(P<0.05),对105日龄幼鱼组影响不显著(P>0.05)。盐度25左右、温度20~25℃时是条石鲷苗种培育和生长的最适盐度和最适温度。条石鲷在温度15~25℃、盐度20~30下的窒息点为1.6021~2.9538mgO2/L,窒息点随着个体的增大而降低;温度、盐度对条石鲷窒息点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条石鲷耗氧率的昼夜变化明显,白天的耗氧率平均为0.9459mgO2/g.h,夜间平均为0.2727mgO2/g.h,白天的耗氧率是夜间的3~5倍,条石鲷白天代谢旺盛并持续到夜间22∶0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 耗氧率 窒息点 昼夜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渤海区拖网渔业现状与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孙中之 许传才 +8 位作者 周军 赵振良 王俊 许玉甫 庄申 阎伟 张海鹏 陈孛 孟维东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5,56,共7页
2010年6—7月和2012年6—8月,利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黄渤海区的拖网渔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现场测量。依据调查资料及有关拖网捕捞分类统计资料,对黄渤海区的拖网渔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截止至2012年6月底,三省一市共有拖网渔船12 358... 2010年6—7月和2012年6—8月,利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黄渤海区的拖网渔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现场测量。依据调查资料及有关拖网捕捞分类统计资料,对黄渤海区的拖网渔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截止至2012年6月底,三省一市共有拖网渔船12 358艘,其中单拖渔船6 926艘,双拖渔船5 432艘。渔船功率44.1 kW以下的渔船占36.86%,44.1~109.5 kW占30.34%,110.3~219.8 kW占19.41%,220.5~441kW占12.59%,441 kW以上占0.80%。2003—2011年期间,除2007年外,拖网渔船总量呈下降趋势,渔船总功率呈上升趋势。拖网渔业捕捞产量1999年最高,达271.11万t,此后逐年下降,2011年为201.92万t。拖网是黄渤海区的主要作业方式,当前该海区拖网捕捞强度较大,渔船装备落后。因此,应对三省一市拖网渔业的捕捞强度加以控制,在鼓励拖网渔船改造升级的同时,适当压减拖网渔船的总数量,逐步发展外海拖网渔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网渔业 拖网渔船 渔具 渔获量 黄渤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饥饿对条石鲷仔稚鱼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孙中之 柳学周 +4 位作者 徐永江 李娟 曲建忠 兰功刚 梁翻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3,共6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条石鲷仔稚幼鱼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18、22和26℃时,初孵仔鱼的PNR点分别出现在6~7d、6~7d和4~4.5d。仔鱼开口摄食时间随温度降低而滞后,22℃时初次摄食率最高,26℃时初次摄食率降至50%以下。温度...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条石鲷仔稚幼鱼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18、22和26℃时,初孵仔鱼的PNR点分别出现在6~7d、6~7d和4~4.5d。仔鱼开口摄食时间随温度降低而滞后,22℃时初次摄食率最高,26℃时初次摄食率降至50%以下。温度对仔稚幼鱼耐饥饿的能力影响明显,18和22℃时,前期仔鱼半数死亡时间为4~5d,而13日龄仔鱼半数死亡时间为2.5d,24日龄稚鱼的为1.5~2d,实验鱼饥饿3d后,大部分已经不能恢复摄食。在26℃时,前期仔鱼和13日龄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为1.5d,24日龄稚鱼为2~2.5d,而45日龄幼鱼在22和26℃时半数死亡时间都为6d,表明随着生长发育,苗种对饥饿耐受能力明显增强。饥饿对条石鲷幼鱼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饥饿条件下的仔鱼全长和体重增加远远低于对照组,甚至出现体重的负增长,30日龄幼鱼在饥饿条件下的体重损失率达到50%以上,而45日龄幼鱼饥饿后的体重损失率约为10%,13日龄仔鱼阶段是条石鲷早期生长发育阶段中较为敏感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 仔稚幼鱼 饥饿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半滑舌鳎的驯养技术 被引量:8
7
作者 孙中之 柳学周 庄志猛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0,共5页
野生半滑舌鳎必须经过驯养后才能做为人工养殖亲鱼使用.试验结果表明,定置网捕获的半滑舌鳎比拖网捕获的成活率高,专门驯养比虾池粗养成活率高.获取野生鱼时的水温与驯养成活率关系密切,5、6、7月份,水温12~22℃时,驯养成活率为50%;8、... 野生半滑舌鳎必须经过驯养后才能做为人工养殖亲鱼使用.试验结果表明,定置网捕获的半滑舌鳎比拖网捕获的成活率高,专门驯养比虾池粗养成活率高.获取野生鱼时的水温与驯养成活率关系密切,5、6、7月份,水温12~22℃时,驯养成活率为50%;8、9月份,水温高于22℃时,驯养成活率为0;11月份水温17.2~12.4℃时,成活率62.9%;12.4~7℃时,成活率36.8%.2003年5月22日~12月5日,共获取野生鱼165尾,驯养成活68尾,成活率41.2%.野生雌鱼随性腺发育程度的增加其驯养难度加大.野生鱼开口摄食是驯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活沙蚕是好的开口饵料.营造好的驯养环境和及时药物处理能缩短驯养时间和提高成活率.驯养雌、雄性比以1:3~4为宜.借助生殖调控措施,春、夏季获取的野生鱼秋季就可产卵,好卵占2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鱼 半滑舌鳎 驯养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温对圆斑星鲽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孙中之 柳学周 +3 位作者 徐永江 曲建忠 兰功刚 梁翻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32,共5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水温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温对圆斑星鲽生长发育的影响明显,在适宜的水温条件下,圆斑星鲽的生长发育速度是不适宜水温条件下的5倍。圆斑星鲽的适宜摄食温度...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水温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温对圆斑星鲽生长发育的影响明显,在适宜的水温条件下,圆斑星鲽的生长发育速度是不适宜水温条件下的5倍。圆斑星鲽的适宜摄食温度为15-24℃,最佳摄食温度为18-21℃,每天的平均摄食率为鱼体重的1%左右。水温〈18℃或〉21℃时,摄食量开始迅速下降,到了12℃时,摄食率比最高时下降了80%左右,6℃时几乎不摄食。2-26℃水温是圆斑星鲽养殖生产的安全上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水温 摄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漠斑牙鲆工厂化苗种繁育试验 被引量:2
9
作者 孙中之 柳学周 +4 位作者 徐永江 梁友 李娟 陈军 张洧民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7-62,共6页
经过66d的控温、控光和加强营养等生殖调控措施,漠斑牙鲆雌性亲鱼性腺发育成熟率为69%,雄鱼性腺发育成熟率为85%,总计产卵8090ml,其中未受精卵6175ml,受精卵1915ml,受精率为24%。孵化水温18℃,盐度27~29,pH8.0~8.2,受精卵50h后孵化出... 经过66d的控温、控光和加强营养等生殖调控措施,漠斑牙鲆雌性亲鱼性腺发育成熟率为69%,雄鱼性腺发育成熟率为85%,总计产卵8090ml,其中未受精卵6175ml,受精卵1915ml,受精率为24%。孵化水温18℃,盐度27~29,pH8.0~8.2,受精卵50h后孵化出仔鱼;共孵化出初孵仔鱼112.0×104尾,孵化率为58.5%。仔稚鱼培育水温为19~20℃,幼鱼培育水温为20~22℃,经过90d的培育,苗种全长达30mm。18个培育池120m3水体,共培育出全长大于30mm的鱼苗30余万尾,总成活率为26.8%;单位出苗量为1562.5尾/m2;幼鱼白化率小于3%。试验结果表明,用"控温+控光+营养"调控法进行漠斑牙鲆苗种工厂化繁育可行并且是成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漠斑牙鲆 工厂化苗种繁育 亲鱼培育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梭子蟹定置三重刺网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中之 李显森 +3 位作者 都松军 朱建成 孙珊 尤宗博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44,共6页
根据捕捞目标的生物学习性和体型特征,设计了一种捕捞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专用定置三重刺网并进行了生产试验。所设计的刺网主尺度为50.00 m×1.08 m,上纲长50.00 m,下纲长66.00 m;内网衣规格为1 200目×18.... 根据捕捞目标的生物学习性和体型特征,设计了一种捕捞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专用定置三重刺网并进行了生产试验。所设计的刺网主尺度为50.00 m×1.08 m,上纲长50.00 m,下纲长66.00 m;内网衣规格为1 200目×18.5目,目大120 mm;外网衣规格为200目×2.5目,目大500 mm。2015年9月4—26日在莱州湾渔场进行了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新刺网所捕获的三疣梭子蟹平均体重为175.69 g,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为1.61 kg/(片·次),主捕率高,其中梭子蟹产量占总渔获量的99.31%。新设计的刺网,下纲比上纲长32%,网衣底部较松弛,提高了网衣对梭子蟹的缠络性能,因而提高了捕捞效率;内网衣网目较大,利于释放幼鱼,网高较低,减小了捕获中上层鱼类的几率,因此,兼捕率较低,有利于渔业资源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子蟹 定置三重刺网 设计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鳍东方鲀与假睛东方鲀的养殖对比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中之 于宏 +1 位作者 孙曙光 陈超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1998年第1期24-30,共7页
1996年6月~1997年6月,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对红鳍东方与假睛东方的生长速度、饲养成活率、体型与体态和行为习性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对比观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红鳍东方的生长速度比假睛东方快,饲养成活率比假睛东方高13.2%-15.... 1996年6月~1997年6月,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对红鳍东方与假睛东方的生长速度、饲养成活率、体型与体态和行为习性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对比观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红鳍东方的生长速度比假睛东方快,饲养成活率比假睛东方高13.2%-15.6%。外部形态色泽较稳定,而假睛东方变异较大。红鳍东方平均游速为0.5m/s,集群游动性较强,假睛东方平均游速为为0.33m/s,性较凶残,体型较丰满。二者都具有广盐性,但都不适于长期在纯淡水中生存。二者的最适水温均为16-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东方TUN 假睛东方Tun 对比 差异 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菱鲆工厂化养殖试验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中之 闫永祥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3年第1期6-10,共5页
20 0 1年 4月 2 2日~ 2 0 0 2年 4月 2 2日的实验结果表明 ,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应选择水温为7~ 2 4℃的水源 ,最好控制在 13~ 18℃之间 ,pH值大于 7,盐度高于 15 ,水循环量 6~ 8个。在上述条件下 ,其生长速度为 1龄期间 1mm/d左右 ,养... 20 0 1年 4月 2 2日~ 2 0 0 2年 4月 2 2日的实验结果表明 ,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应选择水温为7~ 2 4℃的水源 ,最好控制在 13~ 18℃之间 ,pH值大于 7,盐度高于 15 ,水循环量 6~ 8个。在上述条件下 ,其生长速度为 1龄期间 1mm/d左右 ,养殖 12个月后体重平均可达 70 0 g左右 ,密度 15~ 2 0尾 /m2 ,成活率 93 7% ,湿性颗粒饵料系数 1 83。随着个体长大 ,雌、雄个体出现明显差异。水温 13~ 18℃时 ,摄食量变化不明显 ;9~ 13℃时 ,摄食量随水温降低而减少。投饵量视鱼体大小和摄食状况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工厂化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进红鳍东方受精卵苗种培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中之 孙曙光 +1 位作者 于宏 陈超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48-51,共4页
1996~ 2 0 0 0年 ,先后 4次 5批从日本引进红鳍东方受精卵 5.2 kg(约 30 2万粒 )进行苗种培育试验 ,其中 3次获得成功 ,引进成功率为 75% ,共培育出体长 2 5~ 30 mm的幼鱼 60万尾。受精卵孵化率分别为 50 %、0 %、70 %和 4 0 %。经... 1996~ 2 0 0 0年 ,先后 4次 5批从日本引进红鳍东方受精卵 5.2 kg(约 30 2万粒 )进行苗种培育试验 ,其中 3次获得成功 ,引进成功率为 75% ,共培育出体长 2 5~ 30 mm的幼鱼 60万尾。受精卵孵化率分别为 50 %、0 %、70 %和 4 0 %。经过 4 2~ 50 d的培育 ,幼鱼培育成活率分别为 64.7%、0 %、4 3.9%和 51.7%。孵化水温为 16~ 18℃ ,幼鱼培育水温为 17~ 2 2℃。试验结果表明 ,引进红鳍东方受精卵进行苗种培育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东方TUN 受精卵 引种 苗种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鳍东方鲀越冬试验
14
作者 孙中之 孙曙光 +1 位作者 于宏 陈超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0年第1期63-67,共5页
1996年 11月 2 1日至 1997年 5月 2日和 1998年 11月 2 4日至 1999年 4月 12日的两次试验结果表明 ,红鳍东方越冬水温较低或日水温差变化较大会影响成活率 ,应控制在 16~ 17℃较好 ,日水温差变化小于 4℃ ,并在自然水温不低于 11℃... 1996年 11月 2 1日至 1997年 5月 2日和 1998年 11月 2 4日至 1999年 4月 12日的两次试验结果表明 ,红鳍东方越冬水温较低或日水温差变化较大会影响成活率 ,应控制在 16~ 17℃较好 ,日水温差变化小于 4℃ ,并在自然水温不低于 11℃时就开始升温。体长 10 0~ 150 mm,体重 6 0~ 14 0 g的个体越冬期放养密度为 18~ 30尾 / m3 。饵料中添加维生素 C和 E、“多维”及抗生素等 ,成活率为96 .5% ,日增长体长 0 .2 6 mm,日增长体重 0 .54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东方TUN 越冬 水温 密度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繁殖生物学及繁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80
15
作者 柳学周 庄志猛 +4 位作者 马爱军 陈四清 孙中之 梁友 徐永江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4,共8页
论述了近几年我国半滑舌鳎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的现状和进展,从生理、生态、繁殖发育生物学及苗种培育技术等方面较详细介绍了半滑舌鳎亲鱼性腺发育规律及调控产卵技术、染色体核型、早期形态及生长发育特征、摄食习性、人工... 论述了近几年我国半滑舌鳎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的现状和进展,从生理、生态、繁殖发育生物学及苗种培育技术等方面较详细介绍了半滑舌鳎亲鱼性腺发育规律及调控产卵技术、染色体核型、早期形态及生长发育特征、摄食习性、人工孵化及工厂化育苗技术等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的研究成果,并对存在问题、今后研究方向和开发前景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繁殖生物学 繁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亲鱼培育及采卵技术研究 被引量:38
16
作者 柳学周 孙中之 +3 位作者 马爱军 梁友 庄志猛 兰功刚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32,共8页
2003~2005年通过对半滑舌鳎亲鱼的优选和强化培育,在人工温光调控条件下,获得了良好的产卵效果。本文对半滑舌鳎亲鱼室内培育方法、性腺发育规律、产卵习性、产卵规律及产卵期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卵子质量等的变化作了较为详细的... 2003~2005年通过对半滑舌鳎亲鱼的优选和强化培育,在人工温光调控条件下,获得了良好的产卵效果。本文对半滑舌鳎亲鱼室内培育方法、性腺发育规律、产卵习性、产卵规律及产卵期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卵子质量等的变化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结果表明,半滑舌鳎野生亲鱼经人工驯化、强化培育和调控温度、光照等技术,可使亲鱼自然产卵,并有规律的连续产卵,产卵期长达40~50d;产卵量在整个产卵期间呈抛物线式变化;受精率和孵化率随产卵期的推移逐渐增高,以产卵盛期时最高,说明此时卵子质量最好。在本实验条件下,培育到3龄的人工亲鱼又可成熟自然产卵,但产卵效果明显不如野生亲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亲鱼培育 采卵 孵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苗种生产技术的开发研究 被引量:35
17
作者 柳学周 庄志猛 +6 位作者 马爱军 陈四清 孙中之 梁友 刘寿堂 翟介明 曲建忠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24,共8页
总结了2003~2004年作者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 Günther)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开发研究结果,论述了半滑舌鳎苗种生产过程的关键技术。通过改进亲鱼培育条件和强化培育、受精卵孵化条件的综合调控、加强饵料的合理搭配和投... 总结了2003~2004年作者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 Günther)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开发研究结果,论述了半滑舌鳎苗种生产过程的关键技术。通过改进亲鱼培育条件和强化培育、受精卵孵化条件的综合调控、加强饵料的合理搭配和投喂、水环境调控等技术措施,提高了苗种成活率,完善了半滑舌鳎苗种生产技术工艺,取得了良好的育苗效果。两年间在莱州、海阳、胶南3个试验基地分别培育出全长30~40mm的半滑舌鳎苗种84.8万尾、131万尾和61.5万尾,单位面积平均出苗量分别为1696尾/m2、1985尾/m2和2050尾/m2,苗种成活率分别达到20.2%、25.5%和30.9%。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半滑舌鳎苗种规模化生产连续成功并突破百万尾大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苗种培育 技术开发 工厂化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口虾蛄三重刺网渔获组成及其捕捞性能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显森 吴亚飞 +4 位作者 尤宗博 张海鹏 孙珊 孙中之 朱建成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6-524,共9页
为研究渤海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三重刺网的捕捞性能,以河北省昌黎县的口虾蛄三重刺网为基础,于2013年4、5、7月在河北省秦皇岛近海进行50 mm、55 mm、60 mm和65 mm 4种网目尺寸的三重刺网作业性能比较实验,并与60 mm网目单片... 为研究渤海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三重刺网的捕捞性能,以河北省昌黎县的口虾蛄三重刺网为基础,于2013年4、5、7月在河北省秦皇岛近海进行50 mm、55 mm、60 mm和65 mm 4种网目尺寸的三重刺网作业性能比较实验,并与60 mm网目单片刺网和底拖网进行渔获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重刺网具有捕获渔场中绝大多数渔业种类的能力,选择能力较差。春季的渔获种类19种,为渤海近岸底层种类;夏季的渔获种类19种,除了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和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等底层鱼类外,还有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和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等中上层鱼类。春季的渔获结构单一,口虾蛄占渔获量的90%以上,主要兼捕种类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占4.1%,渔获选择性较好;夏季的渔获中,口虾蛄比例在75%左右,兼捕对象主要为小黄鱼、蓝点马鲛等经济鱼类的幼鱼,对渔业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但渔获选择性比底拖网好。单片刺网的选择性最好,但渔获量低,只有三重刺网渔获量的30%左右,无法满足生产要求。建议开展渤海口虾蛄的可捕产量和分区域捕捞管理研究,开发作业性能更优越的口虾蛄专业捕捞渔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刺网 渔获选择性 捕捞性能 幼鱼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幼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关健 柳学周 +2 位作者 马学坤 孙中之 马甡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0-86,共7页
采用Winkler法对75d(0.2~0.3g)和35d(0.02~0.03g)的半滑舌鳎幼鱼进行了在不同温度(17、20、23℃)、不同盐度(20、25、30、35)下的耗氧率和窒息点测定。结果表明,75d组的相对耗氧率低于35d组;在同一体重组,盐度一定时,耗氧率取决于温度... 采用Winkler法对75d(0.2~0.3g)和35d(0.02~0.03g)的半滑舌鳎幼鱼进行了在不同温度(17、20、23℃)、不同盐度(20、25、30、35)下的耗氧率和窒息点测定。结果表明,75d组的相对耗氧率低于35d组;在同一体重组,盐度一定时,耗氧率取决于温度,即温度增高,耗氧率增大。而温度一定时,所测4个试验组中,盐度25时耗氧率最低,盐度20、30稍高,盐度35最高。75d组的窒息点高于35d组,高温度组窒息点较高,盐度25和30组的窒息点高于20和35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幼鱼 耗氧率 窒息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马学坤 柳学周 +2 位作者 温海深 孙中之 徐永江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2-68,共7页
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 Günther)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测量其生物学特征,同时拍摄不同发育时期体表黑色素的形态变化。在水温22~23℃,盐度31~33的条件下,半滑舌鳎完成早期变态发育... 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 Günther)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测量其生物学特征,同时拍摄不同发育时期体表黑色素的形态变化。在水温22~23℃,盐度31~33的条件下,半滑舌鳎完成早期变态发育约需要30d,1~15日龄主要是器官发育,16日龄进入变态期,30日龄左右变态完成。半滑舌鳎在原肠期开始出现幼体色素,以后逐渐密集,色素颗粒变大,幼体色素逐渐变成以树枝状和菊花状为主;仔鱼期体表的幼体色素对称分布,在躯干部形成相互间隔的5个色素带;在变态前期幼体色素发生至最发达时期。进入变态期后,幼体色素逐渐减少,同时有眼侧出现颗粒较小的成体色素,形状为点状为主,在身体有眼侧均匀分布。无眼侧色素完全消失,成为无色。个别个体有眼侧的成体色素形成受阻,幼体色素消失后,形成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早期发育 色素变化 形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