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渤海区域耐盐碱冬油菜品种全生育期鉴定筛选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积铭 李爱国 +6 位作者 李和平 管明威 武军艳 孙万仓 翟兰菊 马骊 郭安强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2-412,共11页
为推动冬油菜在环渤海滨海盐碱地的生产,选取20个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材料,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全生育期9个性状的指标变化,鉴定甘蓝型油菜耐盐碱性,筛选耐盐碱指标。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显著影响冬油菜... 为推动冬油菜在环渤海滨海盐碱地的生产,选取20个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材料,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全生育期9个性状的指标变化,鉴定甘蓝型油菜耐盐碱性,筛选耐盐碱指标。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显著影响冬油菜成苗率和越冬率;冬油菜相对产量与相对成苗率、相对根冠比、相对一次分枝数、相对角粒数、相对千粒重等性状均呈正相关,与相对越冬率、相对单株角果数呈显著正相关;盐碱胁迫明显抑制冬油菜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不同冬油菜品种(系)间在9个性状指标间均存在较大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0个试验材料被划分为4个耐盐碱等级,高度耐盐碱(Ⅰ级)、较耐盐碱(Ⅱ级)、盐碱弱敏感(Ⅲ级)、盐碱高敏感(Ⅳ级)。通过对20个材料在成苗率、越冬率、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等方面的综合评定,共计筛选出衡油6号、16RTS309轮选6、16QD-15轮选8、衡油8号、JR6与H614共6个适宜河北滨海盐碱地种植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本研究表明,9个指标可作为冬油菜耐盐碱鉴定指标,即相对成苗率、相对越冬率、相对冬前根冠比、相对株高、相对一级分枝数、相对单株角果数、相对角粒数、相对千粒重和相对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全生育期 环渤海区域 耐盐碱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油菜品种(系)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2
作者 贾玉娟 孙向春 +5 位作者 马骊 武军艳 刘永强 孙万仓 伊万伟 何俊杰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7期86-89,111,共5页
本研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在酒泉市肃州区对8个冬油菜优异组合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bⅡ-1-DY8-1的越冬率最高,为84.37%;分枝部位高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6.14%;株高与主花序有效长度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主花序有... 本研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在酒泉市肃州区对8个冬油菜优异组合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bⅡ-1-DY8-1的越冬率最高,为84.37%;分枝部位高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6.14%;株高与主花序有效长度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主花序有效长度和单株产量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角粒数与产量呈负相关。8个油菜组合产量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分枝部位、株高、单株产量、主花序有效长度、角粒数、总分枝数、角果长度和千粒重,分枝部位高度是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因素,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最小。因此,在酒泉市冬油菜育种中,应加强对分枝部位高度、株高、单株产量和主花序有效长度等性状的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产量 农艺性状 相关性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冬性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系主要特征特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婧瑜 杨雯昕 +13 位作者 边靓 刘苗苗 范婷婷 武军艳 蒲媛媛 刘丽君 马骊 王旺田 方彦 郑蕾 李利利 高顺平 杨刚 孙万仓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9-301,共13页
自交不亲和作物保纯困难,为了掌握强冬性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系的特性,本文通过两年试验,从亲和指数、花粉与柱头互作、苗期主要植物学特性、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等方面研究参试材料。结果表明,50份强冬性白菜型油菜品系中自交不亲和性表... 自交不亲和作物保纯困难,为了掌握强冬性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系的特性,本文通过两年试验,从亲和指数、花粉与柱头互作、苗期主要植物学特性、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等方面研究参试材料。结果表明,50份强冬性白菜型油菜品系中自交不亲和性表现出较大的变异幅度,根据亲和程度不同,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高度自交亲和型、自交亲和型、自交不亲和型及高度自交不亲和型。亲和材料与不亲和材料花粉形态无差异,但未授粉的亲和材料柱头乳突细胞表面有较多的絮状附着物;且亲和材料自花授粉后,柱头萌发的花粉粒数量及花粉管数量明显多于不亲和材料。在植物学特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等方面,亲和材料与不亲和材料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亲和材料的亲和性可稳定遗传,且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自交亲和性 亲和指数 相对亲和指数 扫描电镜 花粉-柱头互作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钙及钙离子抑制剂对低温条件下冬油菜种子萌发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
作者 王凯祖 李蓉 +7 位作者 李鹏 刘丽君 马骊 孙万仓 蒲媛媛 杨刚 王旺田 武军艳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7-487,共11页
为探明低温条件下外源钙离子对冬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受钙离子调控的与低温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本研究以冬油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低温胁迫下外源Ca ^(2+)(CaCl_(2))及钙调蛋白抑制剂(W-7)对不同抗寒性冬油菜种子萌发特性的影... 为探明低温条件下外源钙离子对冬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受钙离子调控的与低温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本研究以冬油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低温胁迫下外源Ca ^(2+)(CaCl_(2))及钙调蛋白抑制剂(W-7)对不同抗寒性冬油菜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筛选适宜的处理浓度进行外源喷施,研究调控Ca ^(2+)转运及低温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初步探究了Ca ^(2+)参与冬油菜抗寒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a ^(2+)能够缓解低温对冬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与低温胁迫相比较,添加外源Ca ^(2+)能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下胚轴及胚根长度,其中20 mmol/L CaCl_(2)处理对种子萌发的缓解作用最大;与低温处理相比,添加钙调蛋白抑制剂(W-7)使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明显降低,下胚轴与胚根长度降低,其中1.0 mmol/L W-7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大。低温胁迫后,基因CRLK1、MEKK1、MPK3、MPK6在白菜型冬油菜中上调表达幅度较大,而MKK5、CBF1和CBF3在甘蓝型冬油菜中上调表达较大,外源CaCl_(2)处理后所有基因在不同品种中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喷施W-7后,8个基因在所有品种中的表达量均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甘蓝型油菜 外源钙 钙离子抑制剂 低温 种子萌发 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芥菜型油菜叶片刺毛与抗旱性的关系
5
作者 李亚鹏 李蓉 +10 位作者 刘丽君 武军艳 范婷婷 蒲媛媛 马骊 王旺田 马伟明 宋小佳 张天宇 杨刚 孙万仓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10,共11页
为研究干旱胁迫下芥菜型油菜叶片刺毛有无与抗旱性的关系,本试验以叶片无刺毛的红叶芥与叶片有刺毛的陕西冬芥两个芥菜型油菜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对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植株表型、光合交换参数、渗透调节物质、叶绿素含量、抗氧... 为研究干旱胁迫下芥菜型油菜叶片刺毛有无与抗旱性的关系,本试验以叶片无刺毛的红叶芥与叶片有刺毛的陕西冬芥两个芥菜型油菜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对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植株表型、光合交换参数、渗透调节物质、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荧光和叶片气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两种不同叶片结构油菜的抗旱指标表现差异,植株的萎蔫程度、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叶片气孔数量、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均呈现降低趋势,陕西冬芥的光合系统相较红叶芥影响较小;丙二醛(MDA)、脯氨酸(Pr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现升高趋势,陕西冬芥的SOD、POD和CAT的活性较红叶芥升幅显著升高,干旱下分别为胁迫前的1.06倍、1.39倍、1.38倍。相关性分析表明抗旱性强弱与刺毛密切相关,有刺毛的陕西冬芥抗旱性强于无刺毛的红叶芥。综上,芥菜型油菜可以通过植株表型、光合交换参数、渗透调节物质、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荧光和叶片气孔途径共同作用来响应干旱胁迫,并且有刺毛的芥菜型油菜抗旱性强于无刺毛的芥菜型油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菜型油菜 干旱胁迫 叶片刺毛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愈伤组织体系构建及ROS信号传导规律探究
6
作者 祁伟亮 孙万仓 +5 位作者 邓素敏 高雪梅 马骊 李妮 张雅 杨财容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1-318,共8页
为了解活性氧(ROS)介导甘蓝型冬油菜愈伤组织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机制,以甘蓝型冬油菜16VHNTS309为材料,分别以其下胚轴和幼叶作为外植体,构建甘蓝型油菜的再生体系,并对愈伤组织进行(ROS)O_(2)^(-)信号定位。结果表明:幼叶和下胚轴分别在M... 为了解活性氧(ROS)介导甘蓝型冬油菜愈伤组织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机制,以甘蓝型冬油菜16VHNTS309为材料,分别以其下胚轴和幼叶作为外植体,构建甘蓝型油菜的再生体系,并对愈伤组织进行(ROS)O_(2)^(-)信号定位。结果表明:幼叶和下胚轴分别在MS+1 mg/L和1.5 mg/L 2,4-D培养基预培养7 d后,再以MS+3.0 mg/L 6-BA+0.2 mg/L 2,4-D+3 mg/L AgNO_(3)为最优培养基进行芽的诱导,最后以MS+0.2 mg/L NAA为生根培养基,可得到较好的甘蓝型油菜再生苗。ROS(O_(2)^(-))信号定位结果表明:具有分裂能力的愈伤组织细胞、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和叶或茎边缘组织细胞会检测到大量的ROS(O_(2)^(-))信号,而已完成芽体分化或未形成愈伤组织的细胞周围,未检测到ROS(O_(2)^(-))信号,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ROS(O_(2)^(-))信号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幼叶 下胚轴 愈伤组织 活性氧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油菜根际土壤真菌驱动及其影响土壤肥力的生态效益分析
7
作者 刘海卿 孙万仓 +7 位作者 郭倩 柴鹏 祁伟亮 杨刚 刘容 刘一帆 杨苗苗 张博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0,共11页
冬油菜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油料作物和冬季覆盖作物,为探讨白菜型和甘蓝型冬油菜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真菌驱动并影响土壤肥力的生态效益。对白菜型和甘蓝型冬油菜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酶活性、土壤性质进行分析和比较... 冬油菜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油料作物和冬季覆盖作物,为探讨白菜型和甘蓝型冬油菜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真菌驱动并影响土壤肥力的生态效益。对白菜型和甘蓝型冬油菜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酶活性、土壤性质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1)白菜型和甘蓝型冬油菜根际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微生物量磷(MBP)分别较非根际增加22.8%、19.5%、27.4%、31.8%、11.4%、9.8%。(2)冬油菜土壤根际真菌α多样性显著降低,且一些致病菌如担子菌门、被孢菌门、壶菌门丰度也明显降低。(3)不同类型冬油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白菜型冬油菜的优势真菌门是子囊菌门,占比超过总丰度的83%,其次是担子菌门、被孢菌门、壶菌门、毛霉门;甘蓝型冬油菜的优势菌门是油壶菌门和Fungi_phy_Incertae_sedis。(4)冗余分析(RDA)显示,pH、有效磷(AP)、全磷(TP)、碱解氮(AN)、全氮(TN)、有机碳(SOC)和土壤含水量(SWC)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重要环境因子。(5)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白菜型中,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高于甘蓝型,过氧化氢酶则相反。(6)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如增加AN、AP、TP含量、降低土壤盐碱度(pH降低)等,且白菜型比甘蓝型更显著。综上,种植冬油菜可通过改变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结构,进而驱动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可利用的氮、磷的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调节pH,改良土壤特性,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研究结果为冬油菜⁃土壤⁃微生物互作研究及筛选分离益生真菌提供理论参考,为进一步扩大冬季覆盖作物的种植面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一定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真菌群落 土壤酶 土壤肥力 冬油菜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胁迫对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叶片结构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史洋洋 蒲媛媛 +10 位作者 武军艳 孙万仓 刘丽君 马骊 王旺田 赵玉红 杨刚 范婷婷 边靓 路晓明 马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138,共11页
为明确我国北方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响应冷冻胁迫后的生理差异,以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系2016TS(G)10和弱抗寒品种天油2288为材料进行低温处理,通过观察植株形态、叶片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REL),丙二醛(MDA)、可... 为明确我国北方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响应冷冻胁迫后的生理差异,以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系2016TS(G)10和弱抗寒品种天油2288为材料进行低温处理,通过观察植株形态、叶片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REL),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含量,净光合速率(P_n)、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2016TS(G)10和天油2288在-2℃的冷冻胁迫下植株表型和存活率差异最显著。在-2℃持续胁迫24 h的过程中,2个材料的REL,MDA、SP、SS、Pro含量,P_n、C_(i),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及叶绿素a/b生理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强抗寒品系2016TS(G)10叶片中的SP、SS含量较弱抗寒品种天油2288分别增加了5.10%和29.69%(P≤0.01),REL和MDA含量分别下降了4.8%和17.9%(P≤0.01)。在-2℃下,2016TS(G)10叶片叶绿体结构完整,有较多淀粉粒的积累;而天油2288叶片叶绿体破裂、降解,无淀粉粒。室温恢复48 h后,强抗寒的2016TS(G)10表型和P_n恢复能力更强。因此,鉴定北方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需要在0℃~-4℃的低温进行,叶片叶绿体结构和数量的稳定,尤其是淀粉粒的积累是影响北方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冬油菜 抗寒性 叶片解剖结构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油菜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
9
作者 马蕊 陈其鲜 +7 位作者 刘丽君 马骊 李峰 崔小茹 张亚宏 孙万仓 王旺田 武军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4,共7页
为了推动甘肃省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油菜种植面积、油菜籽产量、油菜生产机械化程度、主栽品种类型和主推技术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油菜生产现状,分析了甘肃省油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甘肃省油菜生产存在油菜品种搭配不合理... 为了推动甘肃省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油菜种植面积、油菜籽产量、油菜生产机械化程度、主栽品种类型和主推技术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油菜生产现状,分析了甘肃省油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甘肃省油菜生产存在油菜品种搭配不合理,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落后,绿色生产技术研发、应用不够和油料加工业发展滞后等突出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和推动规模种植,加强适宜机械化收获品种的选育,加快研制和筛选油菜机械化装备,发展产业基础性研究,以及培育加工龙头企业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油菜 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寒旱区甘蓝型冬油菜的春化特性与抗寒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海卿 李静 +6 位作者 刘海霞 王燕琴 周莹莹 张忠财 苏芸芸 孙于卜 孙万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2-71,共10页
【目的】研究甘蓝型冬油菜春化特性与抗寒性的关系,为超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选育和抗寒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强冬性品种16-2444、17-2251,冬性品种天油14号、天油2238,弱冬性品种甘杂9号、秦早1号等6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种... 【目的】研究甘蓝型冬油菜春化特性与抗寒性的关系,为超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选育和抗寒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强冬性品种16-2444、17-2251,冬性品种天油14号、天油2238,弱冬性品种甘杂9号、秦早1号等6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种为材料,通过春播,测定春化率、株高标准化值,分析春化特性;秋播冬前测定株高、根长、根颈直径、生物量,并统计越冬率,同时结合低温发芽试验,利用抗寒系数和综合抗寒系数对品种抗寒性进行评价,利用相关性分析研究品种春化特性与抗寒性之间的关系。【结果】6个甘蓝型冬油菜越冬率为20.9%~74.4%,根颈直径为10.7~18.0 mm,根鲜质量为9.3~23.2 g/株;4℃发芽率为26.4%~56.4%,各品种发芽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7-2251>16-2444>天油14>天油2238>甘杂9号>秦早1号。6个甘蓝型冬油菜春播的春化率为0~79.3%;株高标准化值为0.017~0.892,其变化趋势由高到低依次表现为秦早1号、甘杂9号>天油2238>天油14号>16-2444>17-2251。通过计算综合春化系数和综合抗寒系数对其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其中17-2251和16-2444为抗寒性品种,天油14号和天油2238为弱抗寒性品种,甘杂9号和秦早1号为不抗寒品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抗寒系数与越冬率、根颈直径、4℃发芽期抗寒系数、根鲜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根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春播综合春化系数、春化率、株高标准化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强冬性品种16-2444和17-2251可在北方寒旱区种植,越冬率、低温冻害前根颈直径大小、根鲜质量、4℃发芽率、春播春化率是北方地区强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新品种选育和抗寒性评价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冬油菜 春化特性 抗寒性 北方寒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对白菜型油菜生理指标和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11
作者 古再丽努尔·穆萨 马骊 +8 位作者 张亚宏 刘丽君 杨刚 王旺田 蒲媛媛 孙万仓 方彦 范婷婷 武军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22-2135,共14页
为了解析干旱处理对白菜型油菜生理指标及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对白菜型油菜陇油7号进行正常供水(对照)、干旱胁迫、干旱后复水3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后油菜生理指标及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正常供水相比,当白菜型油菜... 为了解析干旱处理对白菜型油菜生理指标及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对白菜型油菜陇油7号进行正常供水(对照)、干旱胁迫、干旱后复水3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后油菜生理指标及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正常供水相比,当白菜型油菜受到干旱胁迫时,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所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167.27%、254.85%、103.24%、164.64%,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增加量分别为:3.21μg/g、0.048μg/mg,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下降,下降幅度为53.64%。复水后各项生理指标得到部分恢复;与正常供水相比,干旱后油菜甲基化率呈上升趋势,干旱后复水组甲基化率高于干旱和对照,甲基化率达到20.56%。GO富集结果显示,差异甲基化基因在生物学过程、核及分子功能等条目中富集。KEGG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在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胞吞作用、ABC转运蛋白、光合生物中的碳固定等代谢相关通路中富集。甲基化率和生理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合GO和KEGG的富集结果,发现有7个差异甲基化基因编码过氧化物酶。本研究结果将为调控油菜耐旱性机制的研究和耐旱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干旱胁迫 复水 DNA甲基化 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寒旱区白菜型冬油菜安全越冬的临界指标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孙万仓 刘海卿 +7 位作者 刘自刚 武军艳 李学才 方彦 曾秀存 许耀照 张亚宏 董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9-618,共10页
利用2011—2014年北方13个省、市、区48个不同生态点的试验数据,分析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点的越冬率、产量变化,越冬率与产量的相关性,旨在研究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不同生态区的越冬安全性,确定北方冬油菜通用的安全越冬的越冬率临界值,... 利用2011—2014年北方13个省、市、区48个不同生态点的试验数据,分析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点的越冬率、产量变化,越冬率与产量的相关性,旨在研究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不同生态区的越冬安全性,确定北方冬油菜通用的安全越冬的越冬率临界值,明确影响北方冬油菜越冬率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不同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在北方不同生态地区越冬率差异较大,产量也差异较大,越冬率变幅为10%~99%,强抗寒品种越冬率〉70%。回归分析表明,越冬率与产量存在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回归方程符合y=ax+b,当越冬率〈70%时,产量随越冬率的增加而增加,当越冬率为70%时单位面积产量基本趋于稳定,越冬率大于70%时,越冬率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协方差分析表明,与冬油菜越冬率相关性最为密切的因子是品种,其次是极端最低气温、冬季气温、年均气温、≤0℃的冬季负积温、纬度、经度等。因此,70%的越冬率可作为北方地区冬油菜通用安全越冬的越冬率临界值,采用强抗寒品种,极端最低气温–31.79℃、冬季气温–7.20℃、年均气温6.38℃、负积温–997.57℃,纬度低于44.83°,经度高于80.34°是保证冬油菜安全越冬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 冬油菜 北方寒旱区 越冬率 影响因子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处理对旱寒区冬油菜越冬率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8
13
作者 孙万仓 牛俊义 +9 位作者 滕文惠 张金文 盖玥 雷建眀 范惠玲 王鹤龄 叶俭 曾军 张亚宏 刘亚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5-318,共4页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覆盖处理对冬油菜(Brassica rapa)越冬率、生育期、产量构成因素、含油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甘肃中、北部进行覆盖处理对保证冬油菜安全越冬、提高产量具有明显作用。所有覆盖处理的越冬率、产量均高于露地...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覆盖处理对冬油菜(Brassica rapa)越冬率、生育期、产量构成因素、含油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甘肃中、北部进行覆盖处理对保证冬油菜安全越冬、提高产量具有明显作用。所有覆盖处理的越冬率、产量均高于露地栽培。不同覆盖处理的效果有较大差异,以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处理的效果最为明显,覆盖处理使返青期至成熟期各生育时期有提前的趋势,且经济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覆盖 越冬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芸芥(Eruca sativa Mill.)与芸薹属(Brassica L.)3个油用种的远缘杂交 被引量:36
14
作者 孙万仓 官春云 +8 位作者 孟亚雄 刘自刚 张涛 李栒 杨随庄 令利军 陈社元 曾秀存 王鹤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6-42,共7页
采用芸芥 (ErucasativaMill.)与芸薹属 3个油用种 (Brassicanapus,Brassicajuncea ,Brassicarapa)进行杂交 ,共授粉15 990朵花 ,获得 12 5 7个角果 ,711粒杂交种子 ,结角率为 7.86 % ,亲和指数 0 .0 4 5。经形态学鉴定 ,无论芸芥作母本... 采用芸芥 (ErucasativaMill.)与芸薹属 3个油用种 (Brassicanapus,Brassicajuncea ,Brassicarapa)进行杂交 ,共授粉15 990朵花 ,获得 12 5 7个角果 ,711粒杂交种子 ,结角率为 7.86 % ,亲和指数 0 .0 4 5。经形态学鉴定 ,无论芸芥作母本还是芸薹属的 3个油用种作母本 ,F1 植株均为偏母植株。杂交所获得角果的角粒数很低 ,许多角果为空角果 ,但在多数角果中可见到许多败育胚的残迹 ,这些败育胚中可能不乏杂种胚。对角果生长发育测量结果表明 ,远缘杂交角果在授粉后 9d左右停止生长 ,据此推断杂种胚的败育时期可能就在授粉后 9d左右。采用苯胺蓝染色法 ,在荧光显微镜下对芸芥与甘蓝型油菜杂交时花粉在柱头上的黏合、萌发及萌发花粉管在柱头和花柱中的生长、伸长情况的观察结果表明 ,异源花粉很难在柱头上黏合和萌发 ,同时在花粉黏合的部位及其附近柱头乳突细胞内产生大量胼胝质 ;萌发的少量花粉粒 ,其花粉管进入柱头也比较困难。表明芸芥与芸薹属杂交 ,存在严重的生殖隔离障碍 ,而且主要是受精前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芥 芸薹属 远缘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性变异分析 被引量:22
15
作者 孙万仓 范惠玲 +4 位作者 叶剑 张亚宏 刘雅利 曾军 王鹏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88-695,共8页
对不同来源的85份白菜型油菜品种的自交亲和指数研究表明,白菜型油菜的自交亲和性存在较大幅度的变异,自交亲和指数在0.00~9.28之间,这种变异不仅存在于品种间,而且存在于品种内不同个体间。85份参试材料中,自交亲和指数小于1的有50... 对不同来源的85份白菜型油菜品种的自交亲和指数研究表明,白菜型油菜的自交亲和性存在较大幅度的变异,自交亲和指数在0.00~9.28之间,这种变异不仅存在于品种间,而且存在于品种内不同个体间。85份参试材料中,自交亲和指数小于1的有50个品种;35个品种自交亲和指数大于1,自交亲和指数在1.00~9.28之间,其中亲和指数大于4的材料有28、44、45、55x、75、119、123、139号品种等。依据自交亲和指数,可将参试材料分为4种类型:高自交亲和类型(自交亲和指数>4.00);自交亲和类型(自交亲和指数1.00~3.99);自交不亲和类型(0.00< 自交亲和指数<1.00);高自交不亲和类型(自交亲和指数=0.00)。自交亲和性因地区而异,一般西部地区的品种自交亲和性高于其它地区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自交亲和性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抗寒性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40
16
作者 孙万仓 武军艳 +3 位作者 曾军 朱慧霞 刘雅丽 张亚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51-155,共5页
以8个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冬油菜品种的抗寒性与越冬率、植物学特征、生长发育特性、干物质积累特性等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可划分为4种类型,即超强抗寒性品种、强抗寒品种、抗寒性品种和一般抗寒品种.... 以8个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冬油菜品种的抗寒性与越冬率、植物学特征、生长发育特性、干物质积累特性等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可划分为4种类型,即超强抗寒性品种、强抗寒品种、抗寒性品种和一般抗寒品种.抗寒性强的品种MXW-1,DQW-1冬前生长发育较缓慢,匍匐生长,叶色浓绿,叶脉微紫,越冬期叶片数偏少,平均为8~9片,较早进入枯叶期.根系发达,根冠比大.返青晚,成熟期晚,生育期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抗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回选择对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孙万仓 曾秀存 +4 位作者 刘自刚 杨刚 方彦 武军艳 李学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43-452,共10页
为了解轮回选择对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及经济性状的影响,以改良北方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和产量。以4个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轮回选择后代为材料,调查越冬率,鉴定农艺性状,分析生态环境与抗寒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轮... 为了解轮回选择对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及经济性状的影响,以改良北方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和产量。以4个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轮回选择后代为材料,调查越冬率,鉴定农艺性状,分析生态环境与抗寒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轮回选择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随轮回选择世代的升高,越冬率明显增加,轮回选择代数与越冬率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但轮选效果因材料而显著差异,抗寒性强的品种经轮回选择后越冬率的增幅与遗传增益幅度都要比抗寒性弱的品种小。株高、主花序角果数、角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均随轮选世代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而单株角果数降低,抗寒性差的品种遗传增益增幅较大。生态环境对轮回选择效果有较大影响,在气候条件更为严酷的酒泉试点,轮回选择的遗传增益幅度更大。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和主花序角果数均与轮回选择群体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C0群体中,各性状对产量均有直接正向效应,但在C1、C2和C3群体中发生了变化,尤其单株角果数,在强抗寒品种陇油6号C1和C2群体中和耐寒品种天油2号C1和C3群体中通径系数均为负值,对单株产量有较大的负向作用。选择更寒冷的生态环境和抗寒性强的基因型进行轮回选择是改良北方冬油菜抗寒性及经济性状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轮回选择 抗寒性 经济性状 遗传增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9号’的选育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万仓 武军艳 +6 位作者 方彦 刘自刚 曾秀存 李学才 史鹏辉 何丽 赵彩霞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2-58,共7页
试验以强抗寒性品种‘延油2号’为母本,丰产性品种‘天油2号’为父本进行杂交,后代群体置于-28℃^-25℃大田条件下自然越冬选择,育成了高产、抗寒、早熟的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9号’.该品种平均株高111.7cm,有效分枝数为10.0... 试验以强抗寒性品种‘延油2号’为母本,丰产性品种‘天油2号’为父本进行杂交,后代群体置于-28℃^-25℃大田条件下自然越冬选择,育成了高产、抗寒、早熟的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9号’.该品种平均株高111.7cm,有效分枝数为10.0个,主花序长度42.3cm,主花序结角数43.0个,全株结角数112.7个,角粒数21.2粒,角果长度6.0cm,千粒质量3.3g,单株产量11.3g,生育期286d,含油率43.37%,产量143.21kg/667m2,较对照‘天油2号’增产2.47%~13.56%.‘陇油9号’可抗-27.0℃极端低温,在新疆乌鲁木齐、北京、青海和甘肃兰州以北及河西走廊的张掖、武威能够安全越冬,越冬率80%~90%;熟期早,在北方地区常年于5月底至6月初成熟,适宜作马铃薯、油葵、大豆、蔬菜等作物的前茬.该品种的推广将有效解决我国北方旱寒区冬油菜越冬问题及早熟性与抗寒性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强抗寒性 '陇油9号’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诱导油菜变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万仓 张涛 杨玉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20,共5页
试验用链霉素等10种抗生素对甘蓝型油菜品种陇油2号和白菜型油菜品种陇油3号的种子进行浸泡处理,以诱发突变。结果得到52株雄性不育株,其中从陇油2号中得到13株,从陇油3号中得到39株。现蕾期链霉素注射处理,只从陇油3... 试验用链霉素等10种抗生素对甘蓝型油菜品种陇油2号和白菜型油菜品种陇油3号的种子进行浸泡处理,以诱发突变。结果得到52株雄性不育株,其中从陇油2号中得到13株,从陇油3号中得到39株。现蕾期链霉素注射处理,只从陇油3号中得到3株不育株,在陇油2号中没有找到不育株。苗期喷施链霉素处理,只从陇油2号中得到4株不育株,而在陇油3号却没有发现不育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抗生素 雄性不育 诱导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覆盖作物对土壤水分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20
作者 李利利 马骊 +3 位作者 张宁 武军艳 杨学珍 孙万仓 《耕作与栽培》 2025年第5期31-37,共7页
为探究冬季覆盖对陇东旱塬区黑垆上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及翻压后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设冬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毛叶苕子(Viciavillosa)和地膜3个处理。研究表明,与覆盖物播种期相比,ck处理至翌年覆盖物返青期0~40cm土层含水量显著减... 为探究冬季覆盖对陇东旱塬区黑垆上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及翻压后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设冬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毛叶苕子(Viciavillosa)和地膜3个处理。研究表明,与覆盖物播种期相比,ck处理至翌年覆盖物返青期0~40cm土层含水量显著减少9.4%~14.8%,而地膜、冬油菜和毛叶苕子处理含水量无显著差异,各处理60~100cm土层含水量显著提升-0.2%~16.2%。与覆盖物播种期相比,ck、冬油菜和毛叶苕子处理现蕾期0~60cm土层含水量均显著降低6.1%~29.3%,60~100 cm土层含水量无明显变化;地膜处理0~60 cm土层含水量无变化,60~100 cm土层含水量显著增加10.6%~13.9%。冬油菜、毛叶苕子处理返青期时0~100 cm土层含水量较ck增加了3.2%~15.1%,而较地膜处理则减少,在60~100 cm土层间显著降低5.0%~6.1%。冬油菜、毛叶苕子处理现蕾期0~40 cm土层含水量较ck和地膜处理均显著减少6.3%~27.0%,而40~100cm土层含水量较ck无明显差异,但较地膜处理显著降低7.8%~11.1%。冬油菜和毛叶苕子茎叶干重返青期时均无明显差异,至现蕾期毛叶苕子茎叶干重显著大于冬油菜,两个生育期下冬油菜根干重均显著大于毛叶苕子。毛叶苕子和冬油菜翻压后玉米产量较ck分别显著增产38.1%和24.8%。可见,陇东旱塬区秋播冬油菜和毛叶苕子至翌年玉米播前翻压,覆盖作物对返青期0~100 cm土层和现蕾期40~100cm土层有保墒蓄水的作用,增加玉米产量,可作为该区冬季地表生物覆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覆盖物 冬油菜 毛叶苕子 土壤水分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