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学案例教学法初探 被引量:2
1
作者 孔春生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7,共2页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创新能力型教学 生物学 开放性 教学形式 新颖性 教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氧化铁调控钧瓷釉层显微结构及呈色分析
2
作者 李旭 朱聪旭 +5 位作者 法文君 张艳鸽 冯铭华 郭志勇 孔春生 郑直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79-2286,共8页
本文在钧瓷釉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纳米氧化铁,分析在还原气氛(96%Ar/4%H_(2))与氧化气氛(空气)烧制后钧瓷呈色及釉面显微结构的变化,采用分光测色计研究了颜色变化,利用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仪研究了钧瓷物相成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本文在钧瓷釉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纳米氧化铁,分析在还原气氛(96%Ar/4%H_(2))与氧化气氛(空气)烧制后钧瓷呈色及釉面显微结构的变化,采用分光测色计研究了颜色变化,利用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仪研究了钧瓷物相成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釉层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着纳米氧化铁含量梯度增加,还原气氛下钧瓷试片从淡青色变为蓝色再变为青灰色,氧化气氛下从白色变为黄色再变为酱黑色。当釉层中纳米氧化铁含量达到3.0%(质量分数)时,釉面SiO_(2)晶相完全消失,呈非晶态。随着纳米氧化铁含量的增加,釉面呈液-液分相结构,还原气氛下显微结构尺寸从85 nm增加至150 nm,且Fe^(2+)相对含量上升。氧化气氛下,当釉面达到玻璃化后,分相结构尺寸从217 nm增加到307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钧瓷 纳米氧化铁 显微结构 结构色 釉层 呈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釉烧温度对铁系钧瓷釉呈色影响及显微分析
3
作者 李旭 朱聪旭 +6 位作者 法文君 张艳鸽 郭志勇 刘琳 冯铭华 孔春生 郑直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6-61,共6页
采用纳米氧化铁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调控釉烧温度条件,探究烧制温度对铁系钧瓷釉呈色与显微结构的影响。通过分光测色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STA热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表征手段研究了釉烧温度改变对钧瓷釉面呈色及显微结... 采用纳米氧化铁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调控釉烧温度条件,探究烧制温度对铁系钧瓷釉呈色与显微结构的影响。通过分光测色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STA热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表征手段研究了釉烧温度改变对钧瓷釉面呈色及显微结构影响。结果表明:烧制温度由1260℃升高到1300℃时,釉面蓝色区域显著增加;烧制温度在1260~1300℃范围内,釉层表面具有明显的二氧化硅晶体衍射峰,而当烧制温度为1320℃时,二氧化硅晶相消失,釉面呈现玻璃态;伴随温度的升高,釉层表面分相液滴尺寸减小;钧瓷中心与边缘呈色差异可能是由于中心显微结构尺寸大于边缘显微结构尺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钧瓷 温度 呈色 显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钧瓷窑变的前世今生
4
作者 孔春生 《农村农业农民》 2017年第12期55-57,共3页
钧瓷,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始于唐,盛于宋,原产地在河南禹州。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釉中含有微量氧化铜,在烧制过程中以氧化铜为主色剂,与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混合着色,形成红紫相间、白蓝掩映的釉面效果。钧瓷的价值不仅在于其... 钧瓷,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始于唐,盛于宋,原产地在河南禹州。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釉中含有微量氧化铜,在烧制过程中以氧化铜为主色剂,与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混合着色,形成红紫相间、白蓝掩映的釉面效果。钧瓷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能带给人独特的美的享受,还在于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瓷窑 历史文化价值 金属氧化物 烧制过程 氧化铜 原产地 氧化铁 钧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