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结构太阳电池的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4
1
作者 彭英才 江子荣 +2 位作者 王峰 马蕾 娄建忠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81-488,493,共9页
纳米结构太阳电池在未来第三代太阳电池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首先,介绍了各种纳米结构光伏材料的优异物理特性。然后,着重评述了不同纳米结构太阳电池近年的研究进展。这些太阳电池包括具有带隙可调谐特性的量子阱太阳电池、具有良好光... 纳米结构太阳电池在未来第三代太阳电池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首先,介绍了各种纳米结构光伏材料的优异物理特性。然后,着重评述了不同纳米结构太阳电池近年的研究进展。这些太阳电池包括具有带隙可调谐特性的量子阱太阳电池、具有良好光吸收特性的纳米薄膜太阳电池、具有低反射率特性的纳米线太阳电池和基于多基子产生效应的量子点太阳电池。最后,提出了发展纳米结构太阳电池的若干技术对策,包括合理选择适宜纳米结构的材料、制备高质量的纳米光伏材料、优化设计太阳电池的组态结构以及揭示与阐明太阳电池中光生载流子的输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结构 光伏材料 太阳电池 光伏性能 技术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级Li_(4)Ti_(5)O_(12)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输运特性 被引量:5
2
作者 廉恬柔 卢玉晓 +4 位作者 吴冰 石光跃 马蕾 刘磊 娄建忠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9-66,共8页
以酞酸丁酯和乙酸锂为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纳米钛酸锂Li_4Ti_5O_(12)(LTO)负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分别对材料的物相与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并研究了煅烧条件和包覆改性对LTO输运特性的... 以酞酸丁酯和乙酸锂为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纳米钛酸锂Li_4Ti_5O_(12)(LTO)负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分别对材料的物相与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并研究了煅烧条件和包覆改性对LTO输运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煅烧温度为800℃,时间为10 h条件下制备的样品的输运特性最佳,离子电导率为8.8×10^(-8) S/cm,电子电导率为8.53×10^(-10) S/cm。均匀的碳包覆层可以有效地改善样品的输运特性,LTO/C复合活性材料的离子与电子电导率分别达到4.35×10^(-7) S/cm和9.63×10^(-8) S/cm。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碳包覆后的活性材料在0.1 C倍率下首次放电容量可达172.4 mAh/g;在5 C高倍率下循环充放电50次后,容量保持率可达94.4%,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负极材料 钛酸锂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结构材料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3
作者 郭延岭 马蕾 +2 位作者 张志刚 娄建忠 彭英才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15-320,共6页
各种纳米结构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光伏性质。例如量子阱具有良好的带隙可调谐能力,纳米薄膜具有较好的光吸收特性,量子点具有多激子产生能力,纳米线具有低反射特性等。重点评述了采用量子阱、纳米薄膜、各种一维纳米结构、纳米晶粒或量... 各种纳米结构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光伏性质。例如量子阱具有良好的带隙可调谐能力,纳米薄膜具有较好的光吸收特性,量子点具有多激子产生能力,纳米线具有低反射特性等。重点评述了采用量子阱、纳米薄膜、各种一维纳米结构、纳米晶粒或量子点等不同纳米结构材料,制作的太阳电池的光伏性能及其近年研究进展。指出了各自的潜在优势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设计与制作新型纳米结构太阳电池的若干技术对策,如选择合适的纳米结构材料、制备有序的量子点结构、设计叠层结构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借以提高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可以预期,高效率、低成本和长寿命的纳米结构太阳电池将会对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结构材料 多激子产生 低反射 纳米晶粒 太阳电池 光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微机械移相器
4
作者 娄建忠 赵正平 +2 位作者 杨瑞霞 吕苗 胡小东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31-34,共4页
  MEMS 技术显示了其在微波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利用 RF MEMS  开关制造的 RF MEMS 移相器具有插损小、功耗低、宽带宽、体积小等优点,因此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国际上 R F   M E M S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并介绍了...   MEMS 技术显示了其在微波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利用 RF MEMS  开关制造的 RF MEMS 移相器具有插损小、功耗低、宽带宽、体积小等优点,因此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国际上 R F   M E M S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并介绍了 DMTL 移相器,该移相器在 DC ̄30GHz 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度,在20GHz 时相移为0°/11.6° /32.6°/48.5°,反射损失好于-11dB,插损小于 -1.8dB。最后分析了各种移相器的特点和设计、制造的难点,对 MEMS  移相器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相器 射频微机械 插损 体积小 MEMS 功耗 宽带 显示 线性度 带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Microfabricate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Excitation Source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永清 蒲永妮 +4 位作者 孙荣霞 唐予军 陈文军 娄建忠 马雯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02-204,共3页
A novel miniaturization of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ICP) source based on printed circuit produced using micro-fabrication techniques is presented. The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novel ICP, including its radio freque... A novel miniaturization of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ICP) source based on printed circuit produced using micro-fabrication techniques is presented. The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novel ICP, including its radio frequency, power loss, size, and argon consumption are less than 1% of that for the case of atmospheric pressure ICP source. For example, at 100 Pa of argon gas pressure, the present ICP source can be ignited by using the rf power less than 3.5 W.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e ICP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SARS x-ray spectra relativity and gravitation REDSHI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lue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Silicon Nanowires Grown by a Solid-Liquid-Solid Method 被引量:1
6
作者 彭英才 范志东 +3 位作者 白振华 赵新为 娄建忠 程旭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234-236,共3页
Silicon nanowires (SiNWs) were grown directly from n-(111) single-crystal silicon (c-Si) substrate based on a solid- liquid-solid mechanism, and Au film was used as a metallic catalyst. The room temperature phot... Silicon nanowires (SiNWs) were grown directly from n-(111) single-crystal silicon (c-Si) substrate based on a solid- liquid-solid mechanism, and Au film was used as a metallic catalyst. The room temperature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SiNWs were observed by an Xe lamp with an exciting wavelength of 350 n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NWs exhibit a strongly blue luminescent band in the wavelength range 40-480 nm at an emission peak position of 420 nm. The luminescent mechanism of SiNWs indicates that the blue luminescence is attributed to the oxygen-related defects, which are in SiOx amorphous oxide shells around the crystalline core of SiNWs. 展开更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