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球与无球挥杆动作对杆头速度影响差异的运动学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姜芹先 周里 +3 位作者 张钊 潘景文 李芳 陆青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33-438,共6页
无球挥杆与挥杆击球普遍被认为是同一动作,所以无球挥杆动作顺畅稳定的球手如果不能将其发挥到挥杆击球中则被认为是动作未定型或者发挥不稳定的表现。目的:有球和无球挥杆动作是否相同,杆头速度是否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由哪些运动学要素... 无球挥杆与挥杆击球普遍被认为是同一动作,所以无球挥杆动作顺畅稳定的球手如果不能将其发挥到挥杆击球中则被认为是动作未定型或者发挥不稳定的表现。目的:有球和无球挥杆动作是否相同,杆头速度是否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由哪些运动学要素决定。方法:熟练球手随机做5次有球挥杆和5次无球挥杆,计算杆头速度、肩髋夹角、躯干前倾角、躯干侧屈角和主导侧前臂角和杆-臂角,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有球和无球挥杆动作各要素间的差异。结果:击球时,无球挥杆的杆头速度比有球大,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球挥杆动作下杆过程肩髋夹角最大值较小,球杆释放时的前臂角较大,球杆释放过程杆-臂角的变化幅度较小,下杆至击球点躯干的前倾角度变化较大,击球时躯干侧屈角度较小,且这些决定杆头速度的运动学要素与有球挥杆动作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有球和无球挥杆动作并不相同,球手在2种挥杆动作中表现出的杆头速度和相关运动学参数的差异体现了他们具有根据不同任务准确调控身体环节的协调能力;同时也提示,在高尔夫挥杆教学过程中,经无球挥杆练习掌握连贯动作后,必须通过加强挥杆击球练习才能达到有效提高杆头速度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尔夫 挥杆 杆头速度 肩髋夹角 延迟释放 前倾 侧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尔夫挥杆练习方法动作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潘景文 危小焰 姜芹先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85,91,共6页
目的:探究空挥杆练习和挥杆击打室内练习球两种高尔夫挥杆练习方法动作与真实挥杆击球动作之间的生物力学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为合理选择高尔夫练习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三维运动学与肌电图同步的方法,对10名高尔夫专项的... 目的:探究空挥杆练习和挥杆击打室内练习球两种高尔夫挥杆练习方法动作与真实挥杆击球动作之间的生物力学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为合理选择高尔夫练习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三维运动学与肌电图同步的方法,对10名高尔夫专项的男性大学生在空挥杆练习、真实挥杆击球和挥杆击打室内练习球的条件下进行挥杆动作技术测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别对比空挥杆练习和击打室内练习球与真实挥杆击球的差异。结果:空挥杆练习下杆阶段挥杆时长显著小于真实挥杆击球的(P<0.01),此阶段左侧竖脊肌和左右两侧背阔肌肌电RMS值均显著小于真实挥杆击球时的(分别为P<0.05和P<0.01),且空挥杆练习的杆头速度显著小于真实挥杆击球的(P<0.01);击打室内练习球的各项指标则与真实挥杆击球的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空挥杆练习比真实挥杆击球的击球效果差,但所动员的肌肉活动特点相近,新手可用来熟悉技术动作,以及相关肌肉的针对性训练;击打室内练习球时的杆头速度和肌肉活动模式、活动程度与真实挥杆击球动都十分接近,此练习方法可在熟悉动作后用于提高运动成绩的室内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尔夫挥杆 杆头速度 表面肌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心肌肥大的细胞信号转导与基因表达 被引量:2
3
作者 田振军 姜芹先 张志琪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4-58,共5页
运动引起心肌肥大的产生及发展机制已有近百年的研究历史,并且一直是备受运动医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国内外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已就心肌肥大的刺激因素,如机械因素、血流动力学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仅从... 运动引起心肌肥大的产生及发展机制已有近百年的研究历史,并且一直是备受运动医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国内外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已就心肌肥大的刺激因素,如机械因素、血流动力学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仅从运动性心肌肥大的生物学机制方面,就诱导其发生的刺激因素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基因表达等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心肌肥大 神经内分泌 信号转导通路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击剑弓步中膝、髋关节生物力学表现与弓步速度的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管延飞 郭黎 +2 位作者 吴娜娜 姜芹先 赵述强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01-505,533,共6页
探讨击剑运动员双侧下肢膝、髋关节在弓步过程中,生物力学表现对弓步速度的影响。14名击剑运动员以最快速度完成原地弓步动作,同步采集运动学数据和地面反作用力,运用Visual 3D软件计算运动员弓步速度及下肢膝、髋关节生物力学参数,对... 探讨击剑运动员双侧下肢膝、髋关节在弓步过程中,生物力学表现对弓步速度的影响。14名击剑运动员以最快速度完成原地弓步动作,同步采集运动学数据和地面反作用力,运用Visual 3D软件计算运动员弓步速度及下肢膝、髋关节生物力学参数,对运动员弓步动作重心水平速度峰值和其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弓步动作中各因素对重心水平速度峰值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后膝关节伸峰功率>后髋关节活动范围>前髋关节活动范围>前膝关节活动范围>前髋关节屈峰功率>后髋关节伸峰功率>前膝关节伸峰功率。结论: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及峰功率是弓步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双侧髋关节和前膝关节的关节活动范围同样能够对弓步速度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击剑 弓步速度 生物力学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两侧功能表现差异预测非接触性踝关节扭伤风险:318例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追踪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管延飞 杨欢 姜芹先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6-64,共9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下肢爆发力和动态平衡能力两侧差异与踝关节非接触性扭伤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18名男性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9.03±2.02)岁]进行单腿下蹲跳高度、单腿跳距离、单腿三连跳距离以及星型偏移平衡测试,并计... 目的:探讨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下肢爆发力和动态平衡能力两侧差异与踝关节非接触性扭伤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18名男性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9.03±2.02)岁]进行单腿下蹲跳高度、单腿跳距离、单腿三连跳距离以及星型偏移平衡测试,并计算每项测试中下肢两侧的表现差异。随后,对受试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追踪观察,记录非接触性踝关节扭伤的发生情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追踪期间,共有23人出现非接触性踝关节扭伤。单腿下蹲跳高度两侧差异增大显著增加了非接触性踝关节扭伤风险(每增大1%,校正后OR=1.050;95%CI:1.016~1.084;P=0.003)。单腿下蹲跳高度两侧差异14.16%被确定为预测男性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非接触性踝关节扭伤的最佳临界点(差异≥14.16%vs.<14.16%:校正后OR=5.089;95%CI:1.996~12.974;P=0.001)。结论:单腿下蹲跳高度两侧差异可应用于评估青少年男子跆拳道运动员的非接触性踝关节扭伤风险。单腿跳、单腿三连跳距离测试以及星型偏移平衡测试的两侧表现差异尚不适合应用于青少年运动员非接触性踝关节扭伤风险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损伤 踝关节扭伤 跆拳道 两侧差异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