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夷山马尾松生长季净碳交换及其昼夜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1
作者 翁升恒 姜冬昕 +3 位作者 李丽纯 李勇波 张玉琴 潘卫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7-177,共11页
马尾松作为中国东南部最大的有机碳库,在调节CO_(2)、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基于涡度相关观测数据,从生态系统尺度分析了武夷山国家公园马尾松2019年生长季的碳源汇变化特征与影响因子,并对不同条件下的光合参... 马尾松作为中国东南部最大的有机碳库,在调节CO_(2)、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基于涡度相关观测数据,从生态系统尺度分析了武夷山国家公园马尾松2019年生长季的碳源汇变化特征与影响因子,并对不同条件下的光合参数进行了拟合推算。结果表明:(1)马尾松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的生长季总量为-593.06 g CO_(2)/m^(2);日尺度上,马尾松NEE的日变化特征均为“U”型,在12:00-14:00时碳汇能力最强;月总量上,马尾松9月碳汇能力最强(-94.55 g CO_(2)/m^(2)),而5-7月较弱。(2)光合有效辐射是日间碳交换的主导因子,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温度是夜间碳交换的主导因子,两者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3)光响应曲线表明,3月和7月马尾松生态系统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较高,而5月植被初始光能利用率(α)高;饱和水汽压差在1~2.5 k Pa时Pmax和α均较大,最适合马尾松进行碳吸收;土壤含水量的上升会引起生态系统呼吸(Rd)、α和Pmax上升,当土壤含水量过饱和时,Rd的增量与Pmax相近,植被净固碳量保持稳定。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对马尾松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全面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国家公园 马尾松 碳源汇 影响因子 光响应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森林植被NEP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翁升恒 张玉琴 +3 位作者 姜冬昕 潘卫华 李丽纯 张方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5-856,共12页
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不确定性。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能够定量描述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量,探究区域生态系统NEP的时空变化及对气象、植被等因子的响应有助于明晰区域生态系统碳收... 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不确定性。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能够定量描述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量,探究区域生态系统NEP的时空变化及对气象、植被等因子的响应有助于明晰区域生态系统碳收支状况和应对气候变化。基于TEC模型和生态系统呼吸模型评估了福建省森林2000-2020年NEP时空格局,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和贡献率方法探究了福建省NEP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福建省森林多年年均NEP为528 g·m^(-2),呈极显著的增强趋势。空间分布规律为“高值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的内陆地区,低值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约48.3%的地区NEP呈显著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中部偏西南地区,而仅有1.00%的地区呈显著下降趋势;(2)空间分布上,影响福建省森林NEP的空间分异的主要因子为植被、地形和气象要素。归一化植被指数对森林NEP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是影响福建省森林NEP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其次是地形和太阳辐射,高程的最适区间为891-1 491 m,而辐射的最适区间为128-130 W·m^(-2)。与单因子相比,双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均增强了对NEP空间分布的影响,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太阳辐射的交互作用对NEP解释力最强;(3)时间变化上,气候与植被因子综合解释了福建省森林NEP年际变化的46.7%,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升高是NEP多年变化的主导因素,而气象因子的变化均对NEP的上升趋势起到了负抑制作用,这说明在“双碳”建设时需要有效提高植被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森林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时空变化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雷达观测和数值模拟的中天山北坡夏季降水过程研究
3
作者 刘恩弘 杨璟 +8 位作者 银燕 景晓琴 杨军 李斌 杨玲 佘勇 袁亮 林彦君 姜冬昕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07-1826,共20页
基于微雨雷达、Ka波段云雷达、C波段天气雷达和微波辐射计等仪器的观测资料对2019年7月27日中天山地区一次局地对流云降水过程的精细结构及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WRF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模拟结果研究了热力不稳定结构及风切变层对云发展... 基于微雨雷达、Ka波段云雷达、C波段天气雷达和微波辐射计等仪器的观测资料对2019年7月27日中天山地区一次局地对流云降水过程的精细结构及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WRF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模拟结果研究了热力不稳定结构及风切变层对云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中天山北坡区域受到地形热力强迫,形成爬坡气流,并与翻越天山山脉的偏南气流在局部形成对流;雷达观测发现,由于天山山区受到高空西风的控制,局地产生的对流云团不足以突破中天山北坡上空的风速较大的西南气流或偏西气流,低层的偏北气流被高层气流夹带而转向形成风切变层。降水发生后,低层对流云团被限制在风切变层以下,云顶平整且高度较低,风切变层对对流云团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分析模拟结果,此次降水过程中风切变层对中天山北坡降水云的发展及热力不稳定变化影响十分重要,高层西南风对相当位温的平流输送使得风切变层上空更倾向于热力不稳定,同时使其下方更倾向于热力稳定从而抑制低层对流而促进高层对流的发展。当低层对流云团强度不足以突破其上空因垂直风切变导致的稳定层结,对流便会被局限于垂直风切变层以下,使得降水强度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天山 多雷达观测 风切变 位势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