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东互花米草盐沼中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仔稚幼鱼的时空分布
1
作者 陈渊戈 欧阳珑玲 +10 位作者 范瑞良 李楠楠 吉红九 赵永超 陈玉生 赵永磊 姜伟行 李多 王亦我 陈淑吟 全为民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4年第3期221-228,共8页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入侵严重影响了盐沼潮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作为中国沿海重要的经济物种,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是盐沼潮滩生境的常见种。为更好地了解花鲈是否能利用互花米草入侵后的潮滩,2023年3月-2...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入侵严重影响了盐沼潮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作为中国沿海重要的经济物种,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是盐沼潮滩生境的常见种。为更好地了解花鲈是否能利用互花米草入侵后的潮滩,2023年3月-2024年2月,针对互花米草入侵后的潮滩内潮沟、光滩、米草盐沼和人工生态低洼塘4种生境开展了连续调查。结果表明,全年共捕获花鲈2 419尾,数量峰值出现在5月,总生物量为18 273.20 g,生物量峰值出现在6月。潮沟和人工生态低洼塘中捕获到的仔稚鱼量相近,但后者的幼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明显低于前者。由此可见,随着花鲈的生长发育,其游泳能力加强,对生境的选择也表现出更高的自主性。在4种生境中,花鲈利用的优先度依次为潮沟>人工生态低洼塘>光滩?米草盐沼,表明互花米草的入侵严重损害了盐沼生境对花鲈早期个体的保育功能,但通过人为营造斑块型鱼类栖息地可部分恢复其这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保育 盐沼湿地 生境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健跳港主要牡蛎滤水率及修复后牡蛎礁净水功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文考 李楠楠 +4 位作者 范瑞良 欧阳珑玲 陈渊戈 姜伟行 全为民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3-750,共8页
为了解修复后三门县健跳港牡蛎礁的净水功能,在调查了礁体中牡蛎种类和比例的基础上,测定了礁体中3种牡蛎的滤水率并探究了规格、水温对牡蛎滤水率的影响,最后在摸清牡蛎个体滤水率、比例、密度、牡蛎礁面积等参数的基础上计算了牡蛎礁... 为了解修复后三门县健跳港牡蛎礁的净水功能,在调查了礁体中牡蛎种类和比例的基础上,测定了礁体中3种牡蛎的滤水率并探究了规格、水温对牡蛎滤水率的影响,最后在摸清牡蛎个体滤水率、比例、密度、牡蛎礁面积等参数的基础上计算了牡蛎礁的滤水量。结果显示,不同规格的3种牡蛎的滤水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和近江牡蛎(C.ariakensis)的小规格个体有最大滤水率,分别为(6.94±2.64)、(0.87±0.23)L·g^(-1)·h^(-1);香港牡蛎(C.hongkongensis)中规格个体滤水率最大,为(1.83±1.07)L·g^(-1)·h^(-1)。水温仅对熊本牡蛎的滤水率有显著影响(P<0.05),在20℃时达到最大滤水率(2.48±1.62)L·g^(-1)·h^(-1)。根据本研究中获得的公式计算得到浙江省三门县2019年和2020年人工修复礁体的滤水量分别达到16613.02、26016.56 L·h^(-1)。研究表明,三门县修复后的牡蛎礁具有较强的净水功能。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牡蛎礁的修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滤水率 个体规格 温度 净水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花米草入侵对如东潮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3
作者 范瑞良 赵永超 +10 位作者 陈渊戈 欧阳珑玲 姜伟行 李楠楠 陈玉生 李多 王亦我 陈淑吟 赵永磊 全为民 吉红九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4年第4期271-281,共11页
为了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对如东滩涂的生态影响,于2022年6月和11月对南通市如东县长沙镇滩涂的互花米草区、光滩区以及2个区域交接处的互花米草区3种生境分别进行沉积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采样,分析季节和生境对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大型底... 为了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对如东滩涂的生态影响,于2022年6月和11月对南通市如东县长沙镇滩涂的互花米草区、光滩区以及2个区域交接处的互花米草区3种生境分别进行沉积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采样,分析季节和生境对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组成、栖息密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等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经鉴定共计4门26种;其中,夏季共计4门17种,米草区、交接区和光滩区3种生境中优势度最高的物种分别为黑口滨螺(Littorariamelanostoma)、粗糙滨螺(L.scabra)和长吻沙蚕(Glycerachirori);秋季共计3门20种,优势度最高的物种分别为绯拟沼螺(Latericea assiminea)、中国绿螂(Glauconomechinensis)和齿吻沙蚕属某种(Nephtyssp.)。(2)夏秋2季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3)3个区域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d无明显差异(P>0.05),栖息密度则为交接区>米草区>光滩区(P<0.01);米草区和光滩区的物种多样性H′和物种均匀度J′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交接区(P<0.05);(4)密度生物量比较法(abundanceandbiomasscurves,ABC曲线法)结果表明:光滩群落结构稳定,互花米草入侵区域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互花米草入侵光滩后,显著改变了滩涂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增加了腹足纲(如粗糙滨螺和黑口滨螺)的密度,降低了经济性双壳贝类(如文蛤)的密度和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如东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