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浸渍法改性催化剂对于乙醇胺溶液催化再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陈建兵
姚轶榕
+3 位作者
邢兵
任衍伦
张英
张莉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02-1807,1817,共7页
以乙醇胺(MEA)为代表的有机胺化学吸收法是一种高灵活性、高适用性的工业尾气中CO_(2)处理工艺,但其缺点在于热再生能耗高,从而影响其经济效益。引入固体酸催化剂的过程强化手段有助于降低反应温度,并且提升催化反应速率。通过浸渍法改...
以乙醇胺(MEA)为代表的有机胺化学吸收法是一种高灵活性、高适用性的工业尾气中CO_(2)处理工艺,但其缺点在于热再生能耗高,从而影响其经济效益。引入固体酸催化剂的过程强化手段有助于降低反应温度,并且提升催化反应速率。通过浸渍法改性不同载体的催化剂,通过XRD表征证明了各金属氧化物在各载体上成功负载,并分析了其金属氧化物的元素价态。采用正交实验中极差分析方法,实验研究得到催化剂粒径、活性组分含量、载体类型是对胺液催化解吸性能影响最大的3个指标,正交实验得到的最优催化剂的相对热负荷为75.64%,显著优于改性前的催化剂载体。通过氮气吸脱附法、PY-IR等表征手段进一步从原理上验证了催化性能与酸性点位/催化剂物理结构之间的关系,指出催化剂材料宏观上的物理结构对催化解吸的影响最大,极大地影响了再生出的CO_(2)在胺液中的传质性能,而酸位点的强弱决定了催化反应的反应活化能,为之后催化解吸用催化剂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酸催化剂
催化解吸
正交实验法
碳捕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浸渍法改性催化剂对于乙醇胺溶液催化再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陈建兵
姚轶榕
邢兵
任衍伦
张英
张莉
机构
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出处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02-1807,1817,共7页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JKGO1251709)。
文摘
以乙醇胺(MEA)为代表的有机胺化学吸收法是一种高灵活性、高适用性的工业尾气中CO_(2)处理工艺,但其缺点在于热再生能耗高,从而影响其经济效益。引入固体酸催化剂的过程强化手段有助于降低反应温度,并且提升催化反应速率。通过浸渍法改性不同载体的催化剂,通过XRD表征证明了各金属氧化物在各载体上成功负载,并分析了其金属氧化物的元素价态。采用正交实验中极差分析方法,实验研究得到催化剂粒径、活性组分含量、载体类型是对胺液催化解吸性能影响最大的3个指标,正交实验得到的最优催化剂的相对热负荷为75.64%,显著优于改性前的催化剂载体。通过氮气吸脱附法、PY-IR等表征手段进一步从原理上验证了催化性能与酸性点位/催化剂物理结构之间的关系,指出催化剂材料宏观上的物理结构对催化解吸的影响最大,极大地影响了再生出的CO_(2)在胺液中的传质性能,而酸位点的强弱决定了催化反应的反应活化能,为之后催化解吸用催化剂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固体酸催化剂
催化解吸
正交实验法
碳捕集
Keywords
solid acid-base catalyst
catalytic desorption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method
carbon capture
分类号
TQ426 [化学工程]
X70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浸渍法改性催化剂对于乙醇胺溶液催化再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陈建兵
姚轶榕
邢兵
任衍伦
张英
张莉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