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杨树桑黄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1
作者 赵玲 倪秀珍 +3 位作者 王得成 王宸之 姚英政 崔婧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47-151,共5页
桑黄是一种传统食药用真菌,因野生资源有限,促进了其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杨树桑黄是为数不多的人工栽培成功的桑黄菌种,主要含有多糖、多酚、类黄酮及萜类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多重功效,可应用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 桑黄是一种传统食药用真菌,因野生资源有限,促进了其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杨树桑黄是为数不多的人工栽培成功的桑黄菌种,主要含有多糖、多酚、类黄酮及萜类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多重功效,可应用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文章介绍了杨树桑黄的生物学特征及人工栽培现状,并对杨树桑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促进其在食品、药品等领域应用,推动桑黄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桑黄 食药用真菌 人工栽培 活性成分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籽油主要功能性成分检测技术
2
作者 梁强 徐霞 +4 位作者 王安体 熊伟 张文瑞 张静 姚英政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9期65-69,共5页
菜籽油富含多酚、维生素E、植物甾醇和类胡萝卜素等多种功能性成分,为准确对其定性和定量分析,选择合适检测技术尤为关键。油样前处理主要有溶剂直接稀释、皂化、衍生化、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等方法,目标物检测主要有比色、光谱、色谱、... 菜籽油富含多酚、维生素E、植物甾醇和类胡萝卜素等多种功能性成分,为准确对其定性和定量分析,选择合适检测技术尤为关键。油样前处理主要有溶剂直接稀释、皂化、衍生化、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等方法,目标物检测主要有比色、光谱、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方法,但是菜籽油功能性成分专用标准化检测体系尚不完善。文中综述了菜籽油中主要功能性成分种类与含量、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以期为准确检测及高质化产品品质监控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油 多酚 维生素E 植物甾醇 类胡萝卜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胶与脱酸对菜籽油挥发性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姚英政 董玲 +4 位作者 梁强 黎剑 李浦 朱宇 周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47-252,共6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传统脱胶和脱酸工艺对冷榨和热榨菜籽油中挥发性组分的影响,发现冷榨油与热榨油中的挥发性组分及风味差异较大,热榨油中的挥发性组分比冷榨油更为复杂,且脱胶和脱酸工艺可以降低菜籽油中挥发性组分的复杂性...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传统脱胶和脱酸工艺对冷榨和热榨菜籽油中挥发性组分的影响,发现冷榨油与热榨油中的挥发性组分及风味差异较大,热榨油中的挥发性组分比冷榨油更为复杂,且脱胶和脱酸工艺可以降低菜籽油中挥发性组分的复杂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脱酸工艺对冷榨油和热榨油的挥发性组分影响较大,而脱胶工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通过测定各阶段菜籽油中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变化,发现脱胶工艺对菜籽油的酸价没有显著影响;脱胶和脱酸工艺对冷榨油的过氧化值均有显著影响,但对热榨油的过氧化值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榨 热榨 精炼 风味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榨与热榨工艺对双低菜籽油品质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姚英政 董玲 +1 位作者 黎剑 朱宇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31,共4页
根据双低油菜籽的标准对四个品种油菜籽的等级进行判定;分别对四个品种进行冷榨与热榨处理,得到菜籽油,并对其脂肪酸组成和污染物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号品种不属于双低油菜籽品种,不适合低芥酸菜籽油加工;2号品种采用热榨工艺时,... 根据双低油菜籽的标准对四个品种油菜籽的等级进行判定;分别对四个品种进行冷榨与热榨处理,得到菜籽油,并对其脂肪酸组成和污染物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号品种不属于双低油菜籽品种,不适合低芥酸菜籽油加工;2号品种采用热榨工艺时,含油率、芥酸和硫苷含量达到1级标准;3号品种采用冷榨工艺时,含油率、芥酸和硫苷含量达到1级标准;4号品种采用冷榨和热榨工艺时,含油率、芥酸和硫苷含量均达到1级标准。冷榨与热榨工艺对菜籽油和菜籽饼中的铅和镉含量影响较大,而对砷含量影响较小。菜籽油和菜籽饼中几乎没有受到汞、甲基硫菌灵、吡虫啉和草甘膦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酸 硫苷 脂肪酸组成 饼粕 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籽油营养与健康 被引量:10
5
作者 姚英政 梁强 +5 位作者 熊伟 宣朴 刘培 黎剑 徐霞 赵玲 《四川农业科技》 2022年第9期101-103,共3页
菜籽油是我国第一大自产食用植物油。菜籽油为人体提供的营养包括脂肪酸和脂溶性营养素两大类。菜籽油中主要脂肪酸包括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其组成合理,适宜人体营养健康需求。菜籽油是多酚、植物甾醇、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等脂溶... 菜籽油是我国第一大自产食用植物油。菜籽油为人体提供的营养包括脂肪酸和脂溶性营养素两大类。菜籽油中主要脂肪酸包括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其组成合理,适宜人体营养健康需求。菜籽油是多酚、植物甾醇、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等脂溶性营养素的重要来源,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菜籽油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健康食用植物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酸 亚油酸 亚麻酸 多酚 植物甾醇 类胡萝卜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油加工技术 被引量:6
6
作者 姚英政 董玲 +2 位作者 陈开燕 梁强 程雪锋 《四川农业科技》 2017年第9期41-42,共2页
核桃仁含油量高,核桃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90%左右,且营养成分丰富,是理想的健康油料。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介绍了核桃油加工的前处理技术、压榨技术、精炼技术与储藏技术,为核桃油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冷榨 精炼 脱胶 脱酸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玉米浸泡工艺优化及营养品质评价
7
作者 姚英政 董玲 +2 位作者 付成平 黎剑 朱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4-128,共5页
为了提高甜玉米的发芽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其浸泡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泡温度23.9℃,浸泡时间24h,浸泡料液比1∶6.3,发芽率理论值为53.16%,验证实验发芽率为52.60%±2.07%,与理论值相近,因此利用响应... 为了提高甜玉米的发芽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其浸泡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泡温度23.9℃,浸泡时间24h,浸泡料液比1∶6.3,发芽率理论值为53.16%,验证实验发芽率为52.60%±2.07%,与理论值相近,因此利用响应面法优化甜玉米浸泡工艺是可行的。为了研究浸泡、发芽加工处理对甜玉米营养品质的影响,在最佳浸泡条件下,对未处理、浸泡后、发芽和未发芽甜玉米的10个营养指标进行了检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4组不同处理的样品进行了营养品质评价,按评价结果从好到差排序依次为:发芽组、未发芽组、浸泡组、未处理组。因此,浸泡和发芽的加工处理可以提高甜玉米的营养品质,这对甜玉米生产加工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发芽率 响应面法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血浆用玉米淀粉的品质分析
8
作者 姚英政 朱宇 +2 位作者 何文铸 陶渊 陈克贵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8-69,100,共3页
为了筛选出适于医用代血浆生产的玉米品种,对四川地区糯性较高的26个玉米品种的淀粉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Y07是最适合于作为代血浆用淀粉的玉米品种,022其次,012、S08、S11、Z01再次之,其它品种不适于。又分析了中国的5家支链淀粉生... 为了筛选出适于医用代血浆生产的玉米品种,对四川地区糯性较高的26个玉米品种的淀粉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Y07是最适合于作为代血浆用淀粉的玉米品种,022其次,012、S08、S11、Z01再次之,其它品种不适于。又分析了中国的5家支链淀粉生产(销售)厂家提供的样品,结果表明,DC的支链淀粉含量在95%以上,满足代血浆产品对淀粉原料支链淀粉含量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血浆 玉米 支链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脂绿色精炼技术
9
作者 姚英政 梁强 +2 位作者 黎剑 李浦 宣朴 《四川农业科技》 2018年第5期47-48,共2页
油脂精炼的目的是除去油脂中的杂质,而将有益成分尽量保留。绿色精炼技术相对于传统精炼技术,具有绿色环保、低温节能、操作方便等优势。四川省境内尚无油脂加工企业引进绿色精炼技术,中大型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精炼方式;小微型企业一般不... 油脂精炼的目的是除去油脂中的杂质,而将有益成分尽量保留。绿色精炼技术相对于传统精炼技术,具有绿色环保、低温节能、操作方便等优势。四川省境内尚无油脂加工企业引进绿色精炼技术,中大型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精炼方式;小微型企业一般不具备精炼设备和技术,导致菜籽油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结合四川的油菜优势与绿色精炼技术以促进油菜产业技术革新与升级换代,是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表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研究扩大绿色精炼技术的应用范围,并形成系统的技术体系与装备,将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并将促进整个油脂加工行业的技术升级与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胶 脱酸 低温精炼 菜籽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后熟发酵时间郫县豆瓣酱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治华 黄驰 +5 位作者 王自鹏 姚英政 董玲 李浦 谢江 陈福生 《食品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80-184,共5页
分析后熟发酵过程中郫县豆瓣酱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后熟发酵时间的郫县豆瓣酱电子鼻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并结合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很好的将不同后熟发酵时间豆瓣酱样品... 分析后熟发酵过程中郫县豆瓣酱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后熟发酵时间的郫县豆瓣酱电子鼻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并结合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很好的将不同后熟发酵时间豆瓣酱样品区分开,根据传感器对样品的敏感度和区分度进行优化,最佳传感器组合为S1S4S7S10;3种不同后熟发酵时间的郫县豆瓣酱共分离鉴定出44种挥发性化合物,后熟发酵1 a共鉴定出36种化合物,占总检出化合物的81.8%;后熟发酵2 a共鉴定出30种化合物,占总检出化合物的68.2%;后熟发酵3 a共鉴定出28种化合物,占总检出化合物的63.6%;3种不同后熟发酵酱中含有19种相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是4-乙基-2-甲氧基苯酚、苯乙醇、2-乙基苯酚、苯甲醛、苯乙醛、水杨酸甲酯、1-庚醇,它们相对含量有明显差别;感官分析显示后熟发酵1 a的样品在色泽、酱香等方面与后熟发酵2、3 a存在较大差异,而后熟发酵2、3 a的样品整体上差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郫县豆瓣酱 后熟发酵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米酒营养成分和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梁强 姚英政 +3 位作者 曾诗琴 熊伟 董玲 宣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08-214,共7页
以不同比例的鲜马铃薯与糯米酿造的马铃薯米酒为对象,测定马铃薯米酒中营养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性香气成分,研究鲜马铃薯对米酒中营养成分和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米酒中添加鲜马铃薯,膳食纤维... 以不同比例的鲜马铃薯与糯米酿造的马铃薯米酒为对象,测定马铃薯米酒中营养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性香气成分,研究鲜马铃薯对米酒中营养成分和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米酒中添加鲜马铃薯,膳食纤维大幅增加,VC含量从0 mg/100 g增至3.95 mg/100 g,乙醇体积分数从0.64%提高至3.34%,糖酸比与氨基酸总量均降低,但色氨酸含量增加,优化米酒的氨基酸组成比例。所有酒样中共鉴定出香气成分61种,主体为异戊醇、异丁醇、苯乙醇、正己醇、棕榈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辛酸乙酯、乙酸、正己醛、3-羟基-2-丁酮、β-石竹烯和2-戊基呋喃;醇类与酯类种类总数与相对含量总和分别占整体67%和80%以上;马铃薯占比在0%~50%范围内的米酒相对含量最高的香气成分为异戊醇,而75%马铃薯米酒为苯乙醇;主成分分析表明马铃薯添加与否及添加量对香气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都有较大的影响。总之,添加适量鲜马铃薯(25%~50%)可均衡米酒的营养成分、改善口感以及丰富香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糯米 米酒 气相色谱-质谱法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玉米须袋泡饮料冲泡工艺 被引量:9
12
作者 朱宇 姚英政 +1 位作者 董玲 曾晓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8-332,共5页
采用响应面法对玉米须袋泡饮料的冲泡工艺进行优化。通过感官评定和测定多糖含量,对9种玉米须袋泡饮料配方进行筛选。在最佳配方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玉米须袋泡饮料的冲泡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冲泡工艺条件为:... 采用响应面法对玉米须袋泡饮料的冲泡工艺进行优化。通过感官评定和测定多糖含量,对9种玉米须袋泡饮料配方进行筛选。在最佳配方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玉米须袋泡饮料的冲泡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冲泡工艺条件为:取1 g原料、目数40、加水量190 mL、冲泡时间17 min,在此条件下,冲泡液中多糖含量为(75.87±1.60)mg/g,与理论值(76.04 mg/g)相近。利用响应曲面法优化玉米须袋泡饮料的冲泡工艺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须 多糖 感官评定 白茅根 甜叶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泡菜中产γ-氨基丁酸微生物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5
13
作者 董玲 朱宇 +1 位作者 姚英政 阙付有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13年第4期77-80,共4页
为了获得具有产γ-氨基丁酸微生物,从四川传统腌制泡菜中分离到30株乳酸菌和5株酵母菌。通过薄层层析定性检测到2株乳酸菌具有产γ-氨基丁酸能力。两株乳酸菌以2%接种量,30℃发酵72h,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定量检测发酵液,γ-氨基丁酸浓... 为了获得具有产γ-氨基丁酸微生物,从四川传统腌制泡菜中分离到30株乳酸菌和5株酵母菌。通过薄层层析定性检测到2株乳酸菌具有产γ-氨基丁酸能力。两株乳酸菌以2%接种量,30℃发酵72h,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定量检测发酵液,γ-氨基丁酸浓度分别为501.4mg/100g、265.4mg/100g。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鉴定,确定这2株菌为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5株酵母菌的发酵液均未检测到γ-氨基丁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短乳杆菌 16S RDNA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TiO_2二元材料及其杂化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玲 蔡涛 +1 位作者 姚英政 伍青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84-988,共5页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iO2-TiO2二元材料和聚甲基丙烯酸丁酯(PBMA)/(SiO2-TiO2)杂化材料,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TiO2组分以非晶态的形式分散到非晶态的SiO2凝胶骨架中,形成稳定的、化学均一的SiO2-TiO2二元材料。RAMAN、XRD和FE...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iO2-TiO2二元材料和聚甲基丙烯酸丁酯(PBMA)/(SiO2-TiO2)杂化材料,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TiO2组分以非晶态的形式分散到非晶态的SiO2凝胶骨架中,形成稳定的、化学均一的SiO2-TiO2二元材料。RAMAN、XRD和FESEM测试结果均显示,SiO2-TiO2二元无机相具有纳米尺寸(粒径在15 nm左右),硅烷偶联剂的引入使得PBMA/(SiO2-TiO2)杂化材料均匀性较好,与纯PBMA体系的热稳定性相比,PBMA分子链断裂的Tmax由纯PBMA的(258±3)℃增加到杂化材料的(271±3)℃,证明有机相与无机相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从而使该杂化材料的热稳定性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2-TiO2二元材料 聚甲基丙烯酸丁酯/(SiO2-TiO2)杂化材料 溶胶-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水胶体对马铃薯-小麦面团粉质和发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梁强 姚英政 +2 位作者 熊伟 曾诗琴 宣朴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8-193,共6页
以添加不同比例亲水胶体的马铃薯-小麦混合粉为对象,采用粉质仪和流变发酵仪分析谷朊粉、瓜尔豆胶、黄原胶、海藻酸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这5种亲水胶体对马铃薯-小麦面团粉质和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小麦混合粉中添加6%谷朊... 以添加不同比例亲水胶体的马铃薯-小麦混合粉为对象,采用粉质仪和流变发酵仪分析谷朊粉、瓜尔豆胶、黄原胶、海藻酸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这5种亲水胶体对马铃薯-小麦面团粉质和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小麦混合粉中添加6%谷朊粉最为适宜,在m(谷朊粉)∶m(马铃薯)∶m(小麦)=0.6∶2∶8混合粉中添加多糖亲水胶体,瓜尔豆胶可延长稳定时间和崩解时间分别至5.50和8.45 min,降低弱化度和公差指数分别达30.12%和38.79%,提高发酵面团气体保留率至98.17%;黄原胶可提升质量指数到86.00 mm,增幅达42.55%,显著提高发酵面团的气体释放的最大高度、产气总体积和气体保留总体积;海藻酸钠可将形成时间从3.45 min延长至6.79 min,增幅高达96.81%,延迟发酵面团漏气时间19 min,但对面团发酵高度负面影响最大;羧甲基纤维素钠提高面团吸水效果最好;多糖亲水胶体优选依次为瓜尔豆胶、黄原胶、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总之,选择适合的亲水胶体种类与比例可有效改善添加马铃薯全粉的面制食品的加工特性和品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面制食品 品质改良 亲水胶体 粉质特性 发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乳杆菌发酵提高糙米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董玲 姚英政 朱宇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2016年第3期19-22,共4页
以获得富含γ-氨基丁酸(GABA)的糙米粉为目的,接种可食用乳酸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确定接种短乳杆菌P-14发酵糙米产GABA的最佳条件为:谷氨酸钠(MSG)添加量1%,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3d,在此条件下,GABA理... 以获得富含γ-氨基丁酸(GABA)的糙米粉为目的,接种可食用乳酸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确定接种短乳杆菌P-14发酵糙米产GABA的最佳条件为:谷氨酸钠(MSG)添加量1%,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3d,在此条件下,GABA理论含量为864.38mg/100g。经过验证实验,得到GABA含量为(851.24±34.15)mg/100g,与理论含量相近。采用优化后发酵工艺进行发酵的糙米中GABA含量比糙米原料提高了80倍,显示出发酵糙米产GABA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Γ-氨基丁酸 短乳杆菌 糙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发酵糙米产γ-氨基丁酸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董玲 姚英政 朱宇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14年第5期9-11,35,共4页
以糙米粉为原料,接种高产γ-氨基丁酸(GABA)乳酸菌进行发酵,研究灭菌条件、发酵条件对发酵糙米粉中GAB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糙米粉最佳灭菌温度为110、121℃,121℃条件下最佳灭菌时间为30min;糙米粉121℃灭菌30min,接种后在30℃发酵3d... 以糙米粉为原料,接种高产γ-氨基丁酸(GABA)乳酸菌进行发酵,研究灭菌条件、发酵条件对发酵糙米粉中GAB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糙米粉最佳灭菌温度为110、121℃,121℃条件下最佳灭菌时间为30min;糙米粉121℃灭菌30min,接种后在30℃发酵3d,GABA含量比原糙米粉提高了1倍;20℃,25℃,30℃,35℃条件下发酵3d、9d,在25℃,30℃发酵3d的糙米粉GABA含量最高,达到25mg/100g;与未添加葡萄糖相比,添加少于2%浓度葡萄糖对发酵产GABA有抑制作用;添加谷氨酸钠对发酵有促进作用,添加0.33%谷氨酸钠可以使发酵的糙米粉GABA含量达到500mg/100g,比糙米原料提高了5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糙米 发酵 乳酸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糠中产γ-氨基丁酸细菌分离及其接种发酵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玲 姚英政 +2 位作者 梁强 李治华 朱宇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68,共6页
利用薄层层析初步筛选出米糠中产γ-氨基丁酸(GABA)能力较强的菌株,对其16S rDNA序列进行分析,确定菌株种类;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进一步筛选出高产GABA菌株;将高产GABA菌株接种到米糠进行发酵试验。结果表明,陈米糠更有利于分离到高产GAB... 利用薄层层析初步筛选出米糠中产γ-氨基丁酸(GABA)能力较强的菌株,对其16S rDNA序列进行分析,确定菌株种类;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进一步筛选出高产GABA菌株;将高产GABA菌株接种到米糠进行发酵试验。结果表明,陈米糠更有利于分离到高产GABA菌株;筛选到产量较高的菌株16S rDNA序列分别与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棉子肠球菌(Enterococcus raffinosus)、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和宋内志贺杆菌(Shigella sonnei)相似性最高;接种单菌种发酵不能明显提高米糠中GABA含量,但混合接种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DY和乳酸菌L-44A可以使其含量达到184.6 mg/100 g(干质量);利用蛋白酶处理米糠后接种乳酸菌L-44A可以使米糠中GABA含量达到245.8 mg/100 g(干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糠 Γ-氨基丁酸 乳酸菌 地衣芽孢杆菌 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菜籽油感官评价标准的探讨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浦 宣朴 姚英政 《四川农业科技》 2020年第5期52-53,共2页
浓香菜籽油产品具有色泽深、香味浓的主要感官特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目前缺乏菜籽油色、香、味的评判标准,感官品质指标难以量化,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和消费者对产品辨识度的要求,导致菜籽油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合理选择难度较... 浓香菜籽油产品具有色泽深、香味浓的主要感官特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目前缺乏菜籽油色、香、味的评判标准,感官品质指标难以量化,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和消费者对产品辨识度的要求,导致菜籽油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合理选择难度较大、市场恶性竞争不断加剧等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良好的解决,将破坏菜籽油市场秩序,进而危害国家粮油安全。文章针对现行菜籽油相关标准中色泽、气味、滋味指标的问题,提出需进一步加强科研投入,建立并完善可量化的感官评价标准等建议,引导菜籽油市场良好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菜籽油 色泽 气味 滋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椒与其精油的复配应用对火锅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马钤 郭川川 +1 位作者 熊伟 姚英政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6-143,共8页
花椒精油在火锅中应用不仅可以保留花椒的麻味和香气,还可以减少储藏、运输成本。但是,在火锅中单独使用花椒精油,麻味和香气的持续时间有一定的降低。为此,比较了单独使用花椒或花椒精油,在火锅煮沸过程中麻味素、麻味、花椒香气的变化... 花椒精油在火锅中应用不仅可以保留花椒的麻味和香气,还可以减少储藏、运输成本。但是,在火锅中单独使用花椒精油,麻味和香气的持续时间有一定的降低。为此,比较了单独使用花椒或花椒精油,在火锅煮沸过程中麻味素、麻味、花椒香气的变化,同时,研究了花椒和花椒精油的复配使用,在火锅煮沸过程中麻味素、麻味、花椒香气的变化,并且比较了花椒和花椒精油复配使用,在火锅煮沸10 min和30 min时,香精语言的变化。结果表明:单独添加花椒或花椒精油的火锅最高麻味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8.06±0.16)mg/kg和(8.51±0.28)mg/kg,但花椒精油中的麻味素最高含量到达时间要早于花椒。同时,花椒麻味和花椒香味最高评分均无显著差异,但花椒精油均要早于花椒。从花椒和花椒精油复配应用效果来看,随着花椒精油比例的增加,能使火锅中的花椒麻味和香味物质更快释放。但随着花椒精油使用量的进一步增加,火锅中的花椒麻味和香味物质又释放或分解太快。同时,过量使用花椒精油,会掩盖火锅中的油脂香和油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精油 火锅 麻味素 花椒麻味和香味 香精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