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藜麦苗菜栽培技术
1
作者 姚理武 吴应齐 +2 位作者 王衍彬 练健俊 王长梅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633-640,共8页
为了探索浙西南地区藜麦苗菜栽培方法,以青藜1号和红藜为试验材料,开展播期、栽培模式、用种量等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藜麦苗菜可重茬栽培,用种量以1.5 g·m^(-2)为宜,7月之后播期宜选择抗逆性强的红藜。高温是当地藜麦苗菜生长的主... 为了探索浙西南地区藜麦苗菜栽培方法,以青藜1号和红藜为试验材料,开展播期、栽培模式、用种量等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藜麦苗菜可重茬栽培,用种量以1.5 g·m^(-2)为宜,7月之后播期宜选择抗逆性强的红藜。高温是当地藜麦苗菜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藜麦苗菜喜湿润生境,但强降雨导致苗菜烂根死苗,宜根据播期的气温与降雨量选择适宜的栽培模式。藜麦苗菜对日照要求不高,但设施栽培模式不宜遮阴降温。藜麦苗菜主要害虫为斜纹夜蛾,以幼虫危害苗菜茎叶,发生于6月下旬至9月;高温、高湿季节藜麦苗菜易发生猝倒病,严重影响苗菜的产量与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播期 栽培模式 用种量 病虫害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与配置方式对藜麦农艺性状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姚理武 吴应齐 +4 位作者 叶增新 吴伟玮 应国华 陈吴伟 余久华 《浙江林业科技》 2021年第5期99-103,共5页
为了探索不同种植密度与配置方式对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2020年4—8月,在浙江省庆元县油茶Camellia oleifera幼林地,以‘陇藜1号’为试验材料,在行距为20~60 cm,株距为20~40 cm条件下,布设9种不同株行距配... 为了探索不同种植密度与配置方式对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2020年4—8月,在浙江省庆元县油茶Camellia oleifera幼林地,以‘陇藜1号’为试验材料,在行距为20~60 cm,株距为20~40 cm条件下,布设9种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行距的缩小,藜麦的第1有效分枝部位上移,有效穗数减少,株高、主穗长、植株保存率、处理产量、抗倒伏性能提高;扩大株距,第1有效分枝部位下移,有效穗数、单株粒质量增加,主穗长、植株保存率、处理产量减少。在9个处理中,20 cm×20 cm株行距配置方式,能获得最高的单位面积藜麦产量。在试验当地,与‘陇藜1号’农艺性状相近的藜麦品系种植时宜适当密植,种植密度宜控制在160000~25000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种植密度 农艺性状 产量 庆元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伯乐树ISSR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4
3
作者 谢正成 楼雄珍 +4 位作者 姚理武 黄华宏 林二培 骆文坚 陈春梅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5,共5页
从浙江省庆元县等地采集23份野生伯乐树单株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对比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研究了模板DNA、Taq DNA聚合酶的用量,以及Mg^(2+)、dNTP、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对PCR扩增的影响,建立伯乐树适宜的ISSR-PCR扩增体系,即20μL... 从浙江省庆元县等地采集23份野生伯乐树单株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对比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研究了模板DNA、Taq DNA聚合酶的用量,以及Mg^(2+)、dNTP、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对PCR扩增的影响,建立伯乐树适宜的ISSR-PCR扩增体系,即20μL体系中含90ng模板DNA,1×PCR buffer,1.0mmol/L Mg^(2+),0.15mmol/LdNTP,0.5μmol/L引物,0.75U Taq DNA聚合酶,退火温度为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乐树 ISSR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属植物叶片生长期有益矿质元素含量动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应齐 姚理武 +5 位作者 赵红波 王衍彬 周侃侃 柴振林 王朝仁 杨柳 《浙江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60-65,共6页
为了探明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等藜属Chenopodium植物叶片中矿质元素的含量状况,以浙江省主要栽培的‘陇藜1号’Ch. Quinoa‘Longli 1’‘青藜4号’Ch. Quinoa‘Qingli 4’‘冀藜2号’Ch. Quinoa‘Jili 1’和红藜Chenopodium formosan... 为了探明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等藜属Chenopodium植物叶片中矿质元素的含量状况,以浙江省主要栽培的‘陇藜1号’Ch. Quinoa‘Longli 1’‘青藜4号’Ch. Quinoa‘Qingli 4’‘冀藜2号’Ch. Quinoa‘Jili 1’和红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4个品种(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藜麦生长期叶片中钙、铁、锌、钾、钠、镁、铜、锰8种人体必需的常量和有益微量矿质元素含量,并对矿质元素含量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藜麦叶片可食用期内,随着藜麦的生长,叶片中的矿质元素含量和增减状态不尽相同,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钾>钙>镁>铁>锰>钠>锌>铜,其中钙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而钾、钠、铁含量呈下降趋势,镁含量相对稳定,锰、锌、铜含量动态相似,整体含量均衡且略呈先扬后抑;藜麦叶片中的钙、钾、锰含量较高,其中钙含量均值可达1.79 g·kg~(-1),钾含量均值可达10.57 g·kg~(-1)、锰含量均值达27.1 mg·kg~(-1);铁、锌、铜含量均值分别为20.3 mg·kg~(-1)、11.6 mg·kg~(-1)、1.21 mg·kg~(-1),钠、镁含量较低,分别为0.013 g·kg~(-1)和0.59g·kg~(-1);在藜麦生命周期末端,叶片已不宜食用,由于水分大幅蒸发,叶片中的矿质元素含量均成倍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叶片 生长期 矿质元素 动态含量 ICP-M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个不同种子来源穇子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比较与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吴应齐 王声淼 +3 位作者 应国华 姚理武 彭小愽 余久华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9-34,共6页
2015年12月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桂林种)、南宁(南宁种)及浙江庆元(本地种)采购当年产的穇子Eleusine coracana种子,2016年4月在浙江省庆元县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林进行间种试验,对其农艺性状、抗性及营养成分进行对比与评价。结... 2015年12月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桂林种)、南宁(南宁种)及浙江庆元(本地种)采购当年产的穇子Eleusine coracana种子,2016年4月在浙江省庆元县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林进行间种试验,对其农艺性状、抗性及营养成分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表明,3个不同种子来源穇子的农艺性状差异较大,其中桂林种全生育期比本地和南宁种短6 d,植株最高,粟穗最长,粟穗呈展开状,产量最高,达2 254.2 kg·hm-2,分别是南宁和本地种的1.84倍和1.22倍;不同种子来源穇子成熟期螟蛾科Pyralidae幼虫受害率与粟穗组合形式相关,其中桂林种受螟蛾科幼虫缀穗危害率仅1.1%,农艺性状最优;3个不同种子来源穇子蛋白质皆属优质蛋白质;桂林种和本地种穇子脂肪含量为南宁种的2.1倍;桂林种穇子Se,Ca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穇子 农艺性状 营养成分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药复合经营模式对锥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刘跃钧 彭小博 +5 位作者 姚理武 吴应齐 葛永金 谢建秋 何金训 袁德义 《浙江林业科技》 2018年第5期81-86,共6页
为研究不同整地强度、不同覆盖物、不同药材对2003年建立的锥栗Castaneahenryi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于2016年6月采用3因素3水平田间正交试验和对角线调查方法,调查统计分析林下物种多样性,并根据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 为研究不同整地强度、不同覆盖物、不同药材对2003年建立的锥栗Castaneahenryi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于2016年6月采用3因素3水平田间正交试验和对角线调查方法,调查统计分析林下物种多样性,并根据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物种重要值4个指标对处理的物种多样性综合指数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影响物种多样性综合指数的次序为:套种作物>覆盖物>整地强度。整地强度60%、覆盖竹屑2 cm厚、套种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模式,多花黄精生长良好,多样性综合物种指数最高,套种一年林下物种数平均达12种,是不整地、不套种、不覆盖处理平均物种数的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栗林 多花黄精 三叶崖爬藤 复合经营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融杀蚧螨防治‘甜橘柚’青苔侵害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吴远海 徐选美 +8 位作者 周生财 龚韦 吴强 全尚龙 姚理武 尹瑞安 姚月华 余久华 魏海龙 《浙江林业科技》 2018年第5期73-76,共4页
采用80倍、100倍、150倍、200倍融杀蚧螨(20%松脂酸钠可溶粉剂)溶液对‘甜橘柚’Citrus reticulate‘Unshiu’×hassaku果树青苔进行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青苔繁殖第一次高峰期(3月)前施用药液可增强防治效果和减少喷洒次数;8... 采用80倍、100倍、150倍、200倍融杀蚧螨(20%松脂酸钠可溶粉剂)溶液对‘甜橘柚’Citrus reticulate‘Unshiu’×hassaku果树青苔进行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青苔繁殖第一次高峰期(3月)前施用药液可增强防治效果和减少喷洒次数;80倍、100倍液对‘甜橘柚’果树青苔的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分别为98.38%,93.37%;并于2016年在庆元外婆家合作社‘甜橘柚’基地进行了示范推广应用,果树青苔侵害程度由30%降至5%,防治效果达83.33%,与2015年相比产量和产值分别提高了2 000 kg·hm^(-2)和7.2万元·hm^(-2),增幅分别达9.85%和33.18%,实现了优质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橘柚' 青苔 融杀蚧螨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栗林下不同复合经营模式水土保持效果 被引量:8
8
作者 刘跃钧 姚理武 +4 位作者 吴应齐 蒋燕锋 谢建秋 葛永金 李永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7-112,共6页
为研究和推广科学合理的锥栗林下中药材复合经营模式与技术,在锥栗林下开展整地强度、覆盖物、套种药材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9个试验区(径流场),观测径流量和分析泥沙流失量,并以年泥沙流失量最少为依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筛选... 为研究和推广科学合理的锥栗林下中药材复合经营模式与技术,在锥栗林下开展整地强度、覆盖物、套种药材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9个试验区(径流场),观测径流量和分析泥沙流失量,并以年泥沙流失量最少为依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筛选出9个处理中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1)覆盖物对减少年径流量达到极显著水平,套种药材对减少年径流量达到显著水平,整地强度对年径流量的影响不显著,其中覆盖物以竹屑的减流效果最好,套种药材以多花黄精的减流效果最好,其年径流量分别比不套种减少24.60%和20.34%;(2)覆盖物对减少林地的年泥沙流失量达到极显著水平,套种药材对减少林地的年泥沙流失量达到显著水平,整地强度对增强林地的年泥沙流失量达到显著水平,其中覆盖物以竹屑的减沙效果最好,套种药材以'多花黄精+三叶崖爬藤'的减沙效果最好,其年泥沙流失量分别比不覆盖减少了57.47%和19.28%;(3)'不整地—覆盖竹屑—套种多花黄精和三叶崖爬藤'、'不整地—覆盖稻草—套种多花黄精'、'整地40%—覆盖稻草—套种多花黄精和三叶崖爬藤'、'整地60%—覆盖竹屑—套种多花黄精'4种模式,为筛选出的理想复合经营模式,与不整地、不覆盖、不套种相比,其年径流量和年泥沙量分别下降了38.74%和68.51%,37.64%和62.96%,36.55%和59.57%,31.81%和54.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栗 多花黄精 三叶崖爬藤 复合经营 地表径流 泥沙流失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庆元林场阔叶林主要类型生物量测定及其评价 被引量:17
9
作者 姚丰平 吴军寿 +3 位作者 姚理武 范良敏 程亚平 梅建伟 《浙江林业科技》 2003年第3期74-78,共5页
根据样地调查获得的数据,选择已建立的各种相关生物量预测模型进行统计,对千岗坑林区分别不同的阔叶林类型进行生物量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4个主要类型由于树种组成和林龄的不同,其直径分布变异较大,在生物量上阔杉混交林生物量最高达33... 根据样地调查获得的数据,选择已建立的各种相关生物量预测模型进行统计,对千岗坑林区分别不同的阔叶林类型进行生物量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4个主要类型由于树种组成和林龄的不同,其直径分布变异较大,在生物量上阔杉混交林生物量最高达337.3t/hm2,常绿与落叶阔叶林的生物量最低为166.0t/hm2,在各类型的生物量组分中,树干组分的比例最大,其次为枝,再次是根,最低是叶。而生态功能的强弱序列为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阔松混交林>阔杉混交林,木材生产能力的大小序列为阔杉混交林>阔松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元林场 阔叶林 生物量 测定 评价 森林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花黄精种茎不同摆种方法对一年生种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声淼 吴应齐 +4 位作者 刘跃钧 姚理武 蒋燕锋 彭小搏 谢建秋 《浙江林业科技》 2018年第3期41-46,共6页
通过在锥栗Castanea henryi林下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种茎平摆倒种、斜插倒种和常规种植3种育苗方法的对比试验,分析比较多花黄精一年生种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利用多花黄精一节一芽一年生根茎的切块根茎培育的一年生种苗可... 通过在锥栗Castanea henryi林下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种茎平摆倒种、斜插倒种和常规种植3种育苗方法的对比试验,分析比较多花黄精一年生种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利用多花黄精一节一芽一年生根茎的切块根茎培育的一年生种苗可用于栽培,比种子繁殖缩短了2~3 a;多花黄精种茎不同摆种方法的种苗物候期没有差别,但同生产区比较有明显差别;常规种植的苗高和叶片数均显著高于平摆倒种、斜插倒种,而斜插倒种和平摆倒种之间均不显著,不同摆种方法的种苗地上茎粗、根茎增重量、新芽数均无显著性差异;斜插倒种、平摆倒种虽然对根茎增重和新芽数无显著促进作用,但斜插倒种、平摆倒种根茎增重率分别比常规种植提高了9.93%和9.28%,平摆倒种的新芽数比常规种植法提高了8.21%。多花黄精采用斜插倒种和平摆倒种法进行根茎育苗,不但当年可出苗,而且根茎产量提高明显,新芽生长粗壮有力,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根茎育苗 摆种方法 物候期 生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藜麦品种(系)在浙西南地区的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8
11
作者 吴应齐 姚理武 +3 位作者 吴丽芳 吴伟玮 叶增新 陈吴伟 《浙江林业科技》 2021年第6期30-36,共7页
为了筛选适宜浙西南地区种植的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品种(系),对收集的‘陇藜1号’‘陇藜3号’‘冀藜1号’‘冀藜2号’‘青藜4号’、红藜、72号、65号8个藜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抗倒伏性状和生产性状等指标进行考察,采用相关性分析... 为了筛选适宜浙西南地区种植的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品种(系),对收集的‘陇藜1号’‘陇藜3号’‘冀藜1号’‘冀藜2号’‘青藜4号’、红藜、72号、65号8个藜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抗倒伏性状和生产性状等指标进行考察,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个藜麦品种(系)皆能在浙西南地区正常成熟,生育期在106-125 d之间;对15个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藜麦产量与单株产量、株高、第一有效分枝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从15个性状主成分分析提取的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6.62%;根据主成分综合评价,红藜的综合得分最高,综合评价最优,‘冀藜1号’次之,红藜、‘冀藜1号’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可在与研究地周边生态环境相似的浙西南地区推广;在遗传距离为5时,将8个品系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Ⅳ类群为红藜,植株高大,抗倒伏性状、产量性状最佳,第Ⅲ类群为‘陇藜3号’,植株矮小,保存率差,产量性状差。以上研究结果为浙西南地区藜麦种植及藜麦产业发展提供候选品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适应性 农艺性状 浙西南地区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系藜麦苗菜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评价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应齐 姚理武 +3 位作者 吴丽芳 叶增新 应国华 胡康华 《浙江林业科技》 2021年第4期56-61,共6页
为探索不同品系藜麦Chenopodium quinoa苗菜在浙西南地区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的差异,对引自于国内的11个品系藜麦(Q_(1)~Q_(11))苗菜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测、并对可食用嫩茎鲜产量、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1个品系藜麦苗菜在... 为探索不同品系藜麦Chenopodium quinoa苗菜在浙西南地区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的差异,对引自于国内的11个品系藜麦(Q_(1)~Q_(11))苗菜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测、并对可食用嫩茎鲜产量、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1个品系藜麦苗菜在浙西南地区均可正常生长,播种至采收历期27 d,可食用嫩茎鲜产量为10 763.9~13 888.9 kg·hm~(-2),各品系的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除维生素E未验出外,不同品系藜麦苗菜所含9个主要成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变异系数(CV)从大到小的排序为:锌>钙>硝酸盐>β-胡萝卜素>皂苷>脂肪>蛋白质>草酸>含水量,其中,锌含量变异系数最大,为34.94%;营养品质综合评价排序为:Q_(9)>Q_(5)>Q_(11)>Q_(1)>Q_(6)>Q_(10)>Q_(4)>Q_(8)>Q_(7)>Q_2>Q_(3);营养分级为Ⅰ级有2个品系,为Q_(5)、Q_(9),Ⅱ级有2个品系,为Q_(1)、Q_(11),其他7个品系分属于Ⅲ和Ⅳ级。根据研究结果,可将Q_(5)、Q_(9)品系作为藜麦苗菜推广的主要品系,Q_(1)、Q_(11)品系可作为优质高产藜麦苗菜品系选育的重要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苗菜 农艺性状 营养品质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栗林下不同基质配方和栽培措施对棘托竹荪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应齐 毛小荣 +3 位作者 姚理武 陈伟龙 薛振文 应国华 《浙江林业科技》 2018年第3期59-62,共4页
连续2 a在盛产期锥栗Castanea henryi林下进行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培养料基质配方和栽培时间、栽培用料量等栽培措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棘托竹荪基质配方、栽培时间、栽培用料量及施肥与不施肥对棘托竹荪产量均有显... 连续2 a在盛产期锥栗Castanea henryi林下进行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培养料基质配方和栽培时间、栽培用料量等栽培措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棘托竹荪基质配方、栽培时间、栽培用料量及施肥与不施肥对棘托竹荪产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开沟与不开沟栽培对棘托竹荪产量无显著性差异。在林下栽培棘托竹荪,宜采用发酵料;栽培时间以2月为宜;单位面积栽培料以37.5 kg·m^(-2)为宜;林地土壤肥力条件较差的林地宜适量施肥;土壤疏松度较好的林地水平梯带上可不开沟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栗林下 棘托竹荪 配方 栽培措施 竹荪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栗栲等9个树种容器育苗技术及应用效果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云峰 周礼洋 +3 位作者 姚理武 胡世长 姚应松 吴士元 《林业科技开发》 2009年第3期112-116,共5页
以丝栗栲等9个壳斗科树种为试验材料,对其容器育苗技术及容器苗造林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在进行常规处理及消毒后,以温水45℃(20 h)、生根粉溶液4×10-5(2 h)浸种处理,稻田泥床催芽培育小苗和A3基质配方(每万株配... 以丝栗栲等9个壳斗科树种为试验材料,对其容器育苗技术及容器苗造林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在进行常规处理及消毒后,以温水45℃(20 h)、生根粉溶液4×10-5(2 h)浸种处理,稻田泥床催芽培育小苗和A3基质配方(每万株配制东北泥炭510 kg、珍珠岩75 kg、垤石90 kg、塘泥100 kg、APEX3 kg)处理为最佳,所培育的容器苗与裸根苗对比,具有高径生长快、根系发达、造林成活率高和提早成林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斗科 容器苗 培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顶摘蕾方法对多花黄精当年根茎生长发芽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刘跃钧 王声淼 +4 位作者 吴应齐 姚理武 蒋燕锋 彭小愽 谢建秋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11期1974-1975,1981,共3页
研究表明,不同去顶摘蕾方法的多花黄精当年根茎增重率具极显著性差异,对多花黄精新芽数具显著性影响。各处理中根茎增重率依次为植株去顶后保留7张叶片>5张叶片>9张叶片>对照>3张叶片,同上一年根茎总重量相比,保留7张叶片处... 研究表明,不同去顶摘蕾方法的多花黄精当年根茎增重率具极显著性差异,对多花黄精新芽数具显著性影响。各处理中根茎增重率依次为植株去顶后保留7张叶片>5张叶片>9张叶片>对照>3张叶片,同上一年根茎总重量相比,保留7张叶片处理,其根茎产量增殖1.09倍,保留5张叶片处理增殖0.94倍,保留9张叶片处理增殖0.82倍,分别比对照提高33.3%、18.3%和5.5%;各处理新芽个数依次为保留7张叶片>9张叶片>5张叶片>对照>3张叶片,其中保留7张叶片、9张叶片、5张叶片处理当年新芽数分别为2.6、2.4、2.3个·株-1,分别比对照提高27.9%、18.6%和14.2%。因此,在多花黄精现蕾期,适时进行去顶摘蕾,每株保留5~9张叶片,可显著提高当年根茎产量和新芽个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顶 摘蕾(花) 根茎 新芽 产量 多花黄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山核桃催芽、嫁接和圃地轮作育苗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世通 吴连海 +3 位作者 王志坚 颜福花 杨先裕 姚理武 《浙江林业科技》 2022年第2期32-39,共8页
分别采取GA_(3)和清水浸种处理种子、与松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或湿地松P.elliottii)苗或稻Oryza sativa轮作、不同嫁接时间与嫁接方法处理,开展美国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h育苗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与不浸种相比,用0.4 g&... 分别采取GA_(3)和清水浸种处理种子、与松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或湿地松P.elliottii)苗或稻Oryza sativa轮作、不同嫁接时间与嫁接方法处理,开展美国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h育苗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与不浸种相比,用0.4 g·L^(-1) GA_(3)和清水浸种120 h均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整齐度;用0.4 g·L^(-1) GA_(3)浸种较清水浸种提前发芽约10 d,较不浸种提前约30 d;用0.4 g·L^(-1) GA_(3)浸种还对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提早形成光合能力;清水浸种对芽的生长没有促进作用。(2)与松木苗轮作和与稻轮作,两个轮作处理对应的1年生美国山核桃苗在苗高、地径和可嫁接苗(地径≥0.65 cm)比例都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3)在丽水地区,秋季带木质部芽接适宜时间为8月15日—9月23日,采用带枝芽接的嫁接苗成活率均达到90%以上,其中以9月23日嫁接的嫁接苗成活率最高,达96.7%;春季用不同方法嫁接的嫁接成活率依次为:带木质部芽接>切接>劈接;嫁接时间以3月中旬以后较为适宜。(4)秋季嫁接苗木的剪砧方法以次年春季芽萌时,在接口上部2 cm处一次性剪砧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山核桃 催芽 嫁接 育苗 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庆元县红花油茶茶籽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分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胡青素 吴应齐 +3 位作者 吴聪连 姚理武 杨龙 赖俊声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第8期96-98,共3页
对庆元县13株野生浙江红花油茶植株茶籽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红花油茶茶籽脂肪含量在54.4%~66.1%之间,均值为61.1%,油脂中共检测出棕榈酸(C16︰0)、棕榈烯酸(C16︰1)、硬脂酸(C18︰0)、油酸(C18︰1)... 对庆元县13株野生浙江红花油茶植株茶籽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红花油茶茶籽脂肪含量在54.4%~66.1%之间,均值为61.1%,油脂中共检测出棕榈酸(C16︰0)、棕榈烯酸(C16︰1)、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花生酸(C20︰0)和顺-11-二十碳烯酸(C20︰1)8种脂肪酸组分,不含对人体有害的芥酸;其中,以油酸含量最高(81.8%~87.2%),其次分别为棕榈酸(6.6%~9.4%)、硬脂酸(2.2%~4.3%)、亚油酸(0.5%~6.1%)、顺-11-二十碳烯酸(0.4%~1.1%,2株未检出),其他脂肪酸组分含量较少。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酸与棕榈酸、亚油酸分别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与硬脂酸呈显著负相关,其他组分间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油茶 脂肪 脂肪酸 油酸 庆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与地力对藜麦品种红藜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奕浪 范道付 +5 位作者 吴应齐 何勇清 吴俊 姚理武 余久华 陈吴伟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10期1935-1937,1940,共4页
进行不同播期和地力对藜麦品种红藜农艺性状影响的试验,在土壤肥力等级分别为大田(P1)和油茶林下(P2)分别布设7月3日至8月5日(D1~D4)4个播期。结果表明:1)4个播期的红藜皆能正常成熟,全生育期83~118 d,总体上,随着播期的推迟,生育期延长... 进行不同播期和地力对藜麦品种红藜农艺性状影响的试验,在土壤肥力等级分别为大田(P1)和油茶林下(P2)分别布设7月3日至8月5日(D1~D4)4个播期。结果表明:1)4个播期的红藜皆能正常成熟,全生育期83~118 d,总体上,随着播期的推迟,生育期延长;随着地力等级下降,生育期缩短7~20 d。2)随着播期的推迟,倒伏率下降;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减少,第1有效分枝部位上移,株高、茎粗、主穗粗、主穗长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地力等级间的倒伏率差别不明显,但P1的株高、茎粗、第1有效分枝部位、分枝数、有效分枝数显著大于P2。3)随播期推迟,产量呈抛物线变化趋势,D2播期产量最高,D1播期次之,D3、D4最低;相同播期P1、P2产量间存在一定差异,以D1播期差别最大,D2播期次之,D3、D4播期产量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藜 播期 地力等级 农艺性状 产量 庆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拔对陇藜1号藜麦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19
作者 范道付 何勇清 +4 位作者 陈奕浪 吴应齐 姚理武 余久华 陈吴伟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9期1705-1706,1709,共3页
以藜麦陇藜1号为试材,观测不同海拔藜麦的生育期、植株性状、抗倒伏性、产量差异。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藜麦生育期缩短,株型矮化,抗倒伏性与产量呈提高之趋势。在浙西南地区,陇藜1号及农艺性状相近的藜麦品种宜选择中山地区种植,可达... 以藜麦陇藜1号为试材,观测不同海拔藜麦的生育期、植株性状、抗倒伏性、产量差异。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藜麦生育期缩短,株型矮化,抗倒伏性与产量呈提高之趋势。在浙西南地区,陇藜1号及农艺性状相近的藜麦品种宜选择中山地区种植,可达趋利避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藜1号 藜麦 浙西南地区 海拔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多花黄精生长量的跟踪调查
20
作者 王声淼 姚理武 吴应齐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11期2598-2600,共3页
为确定多花黄精最适宜的采收年限,本研究采用庆元本地野生多花黄精建立毛竹林下套种多花黄精试验基地,开展了对植株高度、叶片数量、地茎粗度、根茎增重、根茎增重率、新芽数量等主要农艺性状的4 a实地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多花黄精植株... 为确定多花黄精最适宜的采收年限,本研究采用庆元本地野生多花黄精建立毛竹林下套种多花黄精试验基地,开展了对植株高度、叶片数量、地茎粗度、根茎增重、根茎增重率、新芽数量等主要农艺性状的4 a实地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多花黄精植株不同种植龄级地下根茎增重等重要指标基本呈现“慢—快—慢”的增长规律。一般在种植第3年生长量达到高峰,种植前期第1~2年和后期第3~4年生长幅度较小。根茎增长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第3年>第2年>第1年>第4年;后N年增重率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第3年>第2年>第1年>第4年;地上茎增粗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第3年>第2年>第4年。株高、叶片、新芽数等增长量指标虽然没有呈现以上规律,但也表现出相似的规律,从大到小顺序为第2年>第3年>第4年,表现为“快—慢”稳步增长规律。试验结果结合姜武等对丽水庆元多花黄精不同龄节质控参数检测结果,种植第2、3年多花黄精多糖、总糖、折干率等均优于其他年份。因此,确定浙江庆元地区采用根茎繁殖种苗毛竹林下种植的多花黄精最佳采收周期为3 a。毛竹林套种多花黄精第3~4年采收根茎鲜品667 m^(2)产量可达800~900 kg、年纯收益2164元,是单一毛竹生产收益的4.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生长量 调查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