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片类毒品中毒患者的急诊治疗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姚民 赵敏 范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28期156-158,共3页
目的 探讨阿片类毒品中毒患者的急诊治疗,以便获得更好的阿片类中毒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治疗的50例阿片类毒品中毒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观察患者抢救成... 目的 探讨阿片类毒品中毒患者的急诊治疗,以便获得更好的阿片类中毒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治疗的50例阿片类毒品中毒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观察患者抢救成功情况、苏醒时间以及治疗后血液学的改变.结果 50例患者经积极抢救后,48例患者抢救成功,成功率为96%;2例患者出现死亡,死亡率为4%.48例患者平均苏醒时间为(43.2±4.8)min.随着昏迷时间的延长,患者的苏醒时间随之增加,不同昏迷时间的患者其苏醒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治疗后血液中的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达到分别为(76.2±16.5)mol/L和(0.61±0.10)nkat,接近正常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心肺功能得到完全的改善,治疗后患者FVC%、、FEV1%及SpO2分别为(79.25±3.87)、(30.12±2.71)和(97.3±3.1)%,与治疗前[(50.61±3.34)、(22.89±2.31)和(82.3±2.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时诊断、及早足量使用纳洛酮是成功抢救阿片类毒品中毒患者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片类毒品 中毒 纳洛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F共用型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许法运 褚熙 +4 位作者 张兴华 朱兴雷 乔树宾 姚民 吴永健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共3页
目的 探讨 5 F共用型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患者 89例 ,按其造影时首选 5 F Judkins型造影导管或 5 F共用型造影导管 ,分为Judkins型组 (n=4 8)和共用型组 (n... 目的 探讨 5 F共用型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患者 89例 ,按其造影时首选 5 F Judkins型造影导管或 5 F共用型造影导管 ,分为Judkins型组 (n=4 8)和共用型组 (n=4 1)。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结果 共用型组中 39例 (95 .1% )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成功 ,Judkins型组中 4 4例 (91.7% )造影成功 ,共用型组的造影成功率明显高于 Judkins型组 (P <0 .0 1)。Judkins型组的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平均 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7.5± 5 .5 )和 (30 .8± 2 0 .1)分钟 ;共用型组分别为 (5 .4± 3.4 )和 (2 4 .2± 10 .4 )分钟 ,均少于Judkins型组 (P <0 .0 1)。结论 使用较小直径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施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 ,术后不需严格卧床 ,患者损伤小 ,止血方便 ,血管并发症少 ,可作为某些经选择病例的首选径路。合理选择适于桡动脉径路的造影导管 ,对提高手术操作的便捷性、安全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F共用型造影导管 经桡动脉径路 冠状动脉造影 诊断 桡动脉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特点 被引量:5
3
作者 罗勤 柳志红 +2 位作者 马秀平 姚民 赵智慧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5年第3期188-191,共4页
目的:了解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肺运动试验(CPET)特点。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阜外医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CPET的老年患者,除外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5%、恶性心律失常,合并肺部疾病、肺... 目的:了解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肺运动试验(CPET)特点。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阜外医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CPET的老年患者,除外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5%、恶性心律失常,合并肺部疾病、肺血管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或贫血等,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两组,冠心病组33例和非冠心病组17例,比较其CPET参数。结果共入选患者47例,平均年龄(62.6±4.3)岁,男性32例,女性1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无明显差异,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LVEF无明显差异。CPET结果显示,冠心病组峰值氧耗量(peak VO2)和峰值VO2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ak VO2%)分别为(1158.4±286.4)ml/min和(60.5±13.4)%,非冠心病组分别为(1382.2±337.9)ml/min和(83.6±14.5)%,冠心病组较非冠心病组明显降低,P<0.05。冠心病组峰值氧脉搏(peak VO2/HR)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组,分别为(10.7±1.6)和(9.5±1.5)ml/(min·beat),P=0.038。冠心病组氧耗量与功率比值斜率(VO2/WR slope)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组,分别为(7.8±0.9)和(6.5±1.5)ml/(min·W),但无氧代谢阈值(AT)及通气效率等无明显差异。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较非冠心病患者明显降低,可能与冠心病患者运动时心肌缺血左心室功能不全导致心排血量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肺运动试验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东方 王秀芝 +4 位作者 王丽芹 满荣海 计晓玲 苗云江 姚民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2期131-132,共2页
目的 探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优缺点。方法 选择我院2000年5月-2003年9月住院的148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分成股动脉和桡动脉二组,比较其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股动脉组和桡动... 目的 探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优缺点。方法 选择我院2000年5月-2003年9月住院的148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分成股动脉和桡动脉二组,比较其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股动脉组和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53%和98.75%(P>0.05),血管并发症分别为30%和6.25%(P<0.01)(不包括疼痛和尿潴留等非血管并发症)。结论 本研究提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不需卧床,手术成功率高,患者损伤小,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节省费用,减少X线照射时间,安全、可行、便捷、经济。我们推荐使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 桡动脉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介入治疗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回旋支病变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 被引量:2
5
作者 袁晋青 李卫菊 +10 位作者 张芬芳 高润霖 陈纪林 杨跃进 陈珏 尤士杰 吴元 吴永建 姚民 秦学文 乔树宾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4年第4期265-267,共3页
目的 分析孤立性回旋支病变的临床、介入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6 3例确诊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患者为本院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收入院 ,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病例。其中心肌梗死 36例 ,最小年龄 37岁 ,最大年龄 7... 目的 分析孤立性回旋支病变的临床、介入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6 3例确诊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患者为本院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收入院 ,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病例。其中心肌梗死 36例 ,最小年龄 37岁 ,最大年龄 74岁 ,平均年龄 (5 7± 11)岁 ,男性 5 5例 ,女性 8例。 5 3例患者完成随访。结果  (1)冠脉及左心室造影 :6 3例患者共有 6 7处明显狭窄病变 ,近段狭窄 14处 ,中段狭窄 36处 ,远段狭窄 7处 ,钝缘支狭窄 10处 ,其中 11处狭窄为完全闭塞 ,15处狭窄为次全闭塞 (95 %~ 99% )。左心室功能正常者 34例 (5 4 % ) ,异常者 2 9例(46 % ) ,但平均EF正常 (71%± 12 % )。 (2 )心电图特征 :在回旋支病变所导致的Q波或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中 ,病理性Q波及ST T异常最常出现在下后壁及下壁。在下后壁、前侧壁及高侧壁梗死患者中 ,以回旋支中段狭窄或闭塞最常见。 (3)介入治疗 :6 3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 ,B型病变 (74 % )明显多于A、C型病变。平均支架直径 (3.12±0 .4 2 )mm ,平均支架长度 (15 .8± 4 .14 )mm。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 (4)随访 :随访时间 12~ 35个月 ,平均随访(2 0 .8± 5 .0 )个月。造影随访 6例均无再狭窄。 1例猝死 (1.9% ) ,2例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3例术后心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窄 患者 介入治疗 病变 心肌梗死 随访 孤立性 后壁 正常 心绞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性心肌病的心室造影特点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晨 袁晋青 +11 位作者 杨跃进 陈珏 尤士杰 吴元 李健军 刘海波 吴永建 姚民 秦学文 乔树宾 高润霖 陈纪林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0年第5期414-416,共3页
目的分析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HOCM)患者心室造影结果及形态学特征。方法纳入1995~2005年收治入院并接受心室造影和超声检查的74例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以左心室流出道与左心室压力差≥30 mmHg为梗阻型,〈30 mmHg为非梗阻型,将... 目的分析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HOCM)患者心室造影结果及形态学特征。方法纳入1995~2005年收治入院并接受心室造影和超声检查的74例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以左心室流出道与左心室压力差≥30 mmHg为梗阻型,〈30 mmHg为非梗阻型,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其形态学和造影结果。结果 (1)入选74例患者,梗阻型14例(18.9%),其中收缩期前向运动6例(42.9%),冠心病3例(21.4%);非梗阻型60例(81.1%),其中11例合并冠心病(18.3%)。(2)超声显示室间隔增厚至(11.4±2.5)mm,左室后壁厚度(9.8±1.7)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8±5)mm,左心房内径(36±5)mm。(3)左室造影显示左室舒张末容积为(123±31)ml,左室收缩末容积为(27±11)ml,左心室射血分数(EF)为(78±6)%。(4)左心室造影形态学特征为梗阻型心室结构14例,其中正常5例;非梗阻型左心室结构60例,正常27例。结论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与HOCM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容积及左室收缩末容积、EF值,以及呈现正常形态的病例数等均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 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 左室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系统的电磁兼容设计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晓 姚民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68-270,共3页
文中从电磁干扰源、耦合途径、敏感设备三要素入手,介绍了三种目前常用的电磁兼容设计方法:测试修改法、规范法和系统设计法。介绍了控制系统基本的电磁兼容设计手段:合理布局、屏蔽、滤波、接地等。
关键词 控制系统 电磁兼容 电磁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直径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造影
8
作者 杨晓利 李永来 +4 位作者 李臻 于秀清 李艳军 张晓军 姚民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12期972-973,共2页
关键词 导管直径 造影导管 冠状动脉造影 经桡动脉径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途径直接植入雷帕霉素药物支架30例分析
9
作者 张立新 鲁永和 +9 位作者 李艳琴 曹信杰 吴晓伟 王春梅 马涛 于娟 高晓丽 莫海莉 嵇诚 姚民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9期F003-F003,共1页
关键词 桡动脉 狭窄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30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10
作者 王学班 于祝先 +1 位作者 孙建强 姚民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2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粥样硬 肱动脉穿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产品分销渠道热点探讨
11
作者 姚民 李向红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23-25,共3页
电子产品的销售渠道控制力之争日趋激烈,谁控制了终端谁就拥有了制定渠道规则的话语权。针对中国网络经济环境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新时代特点、影响分销渠道的因素及未来分销渠道的发展选择合适的分销渠道策略,是现代企业营销的成功基础。
关键词 电子产品 分销渠道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YSFUNCTION ON THE PATHOGENESIS OF ANGINA DECUBITUS
12
作者 陈纪林 高润霖 +4 位作者 姚康宝 杨跃进 秦学文 乔树宾 姚民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14-216,共3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ysfunction on the pathogenesis of angina decubitus (AD). Methods. The study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three groups: 20 individuals without cardiovascul...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ysfunction on the pathogenesis of angina decubitus (AD). Methods. The study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three groups: 20 individuals withou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ere studied as group Ⅰ.Group Ⅱ included 20 pat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without AD. Thirty-one patients with AD and ejection fraction(EF)>50% were studied as group Ⅲ. Group Ⅱ and Ⅲ were matched for age, EF and ext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esults. Left ventriculography (LVG) showed that left ventricular (LV) first 1/3 filling fraction(1/3FF)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group Ⅲ than in group Ⅱ and Ⅰ(both P<0001),but LV late 1/3 FF was much higher in group Ⅲ than in group Ⅱ and Ⅰ(P<005, P<001).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LVEDP)was markedly increased before and after LVG in group Ⅱ and Ⅲ as compared with group Ⅰ (both P<005, both P<0001). The difference of LVEDP caused by left atrial contraction (left atrial contraction pressure difference, LACPD)before and after LVG was much higher in group Ⅲ than in group Ⅰ ( P<001, P<0001). Howevere,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VEDP and in LACPD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LVG only in group Ⅲ (both P<001). 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ith AD have LV diastolic dysfunction, which may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thogenesis of angina decubit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na decubitus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ysfun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