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交媒体视域下的网络文学出海研究——以《诡秘之主》系列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文豪 姚建彬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57-63,共7页
海外社交媒体是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的重要阵地。中国网络文学近年来在Meta(原名Facebook)、X(原名Twitter)、Instagram、You Tube、Tik Tok、Reddit等社交媒体上掀起热潮,《诡秘之主》系列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虽然其依托图像化、社区化与I... 海外社交媒体是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的重要阵地。中国网络文学近年来在Meta(原名Facebook)、X(原名Twitter)、Instagram、You Tube、Tik Tok、Reddit等社交媒体上掀起热潮,《诡秘之主》系列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虽然其依托图像化、社区化与IP化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收获了大量粉丝,但官方账号缺位、读写互动缺失等问题也影响了粉丝的情感体验。通过移植国内成功经验,与海外博主达成合作,《诡秘之主》系列能够在海外建立IP式文学社区,增强粉丝体验,进一步扩大其海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网络文学 海外传播 《诡秘之主》系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反思与建议 被引量:15
2
作者 姚建彬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0,共10页
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与发展,是一项着眼于未来,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伟业。它必将为人们探究跨文化的联系与交流模式提供新的路径,并由此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理解和友谊,... 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与发展,是一项着眼于未来,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伟业。它必将为人们探究跨文化的联系与交流模式提供新的路径,并由此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理解和友谊,从而为提升中国国际形象、为有效宣示中国的国家利益做出积极贡献。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与发展策略进行理性的反思。首先,我们需要构建面向世界文学总体版图的文化自信心态。其次,我们要坚定信念,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是一项长期而又充满挑战的伟大文化事业,它值得几代人甚至数十代人用心去推进。基于以上反思,我们可以从开展中国文学表达自我与倾听域外世界他者之间的对话、以高度的前瞻性眼光推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在海外世界的传播、充分重视持续保持对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影响力并扩大中国文学在这个文化圈内的传播与辐射、将全球孔子学院等打造成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桥头堡和轻骑兵等十个方面,积极谋划并推进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与发展,既非一蹴而就,也非一帆风顺。我们在此所提出的建议,不是也不能视为我们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与发展所提出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 中国国际形象 人类命运共同体 反思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比较文学教材观的反思——兼及王向远与夏景之争 被引量:2
3
作者 姚建彬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1-214,共4页
近20年来,比较文学的教材建设大致经历了一个从模仿、吸收、借鉴、融汇到自创的发展过程。由于受到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教材与学术著作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的教材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模仿借鉴有余,而自创原创不够的... 近20年来,比较文学的教材建设大致经历了一个从模仿、吸收、借鉴、融汇到自创的发展过程。由于受到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教材与学术著作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的教材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模仿借鉴有余,而自创原创不够的倾向。这种状况,不仅源于比较文学自身的开放性等学科特点,而且符合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实际,因而有着不言而喻的合理性。破除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中的教材与学术著作的传统二元对立关系,在遵守本学科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在界定教材和专著两者关系过程中存在的"等级观念"与"精英意识",区分"广义教材观"与"狭义教材观"、"静止教材观"与"动态教材观",不仅有助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有助于对中国教育问题与现状的洞察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教材观 广义教材观 狭义教材观 静止教材观 动态教材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多层级文本序列看福斯特在中国的形象变迁
4
作者 姚建彬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7-115,121,共10页
福斯特在中国的形象的演变,并不是在某个单一的文本层级上展开的,而是在“多层级文本序列”以及这些不同层级的文本序列的相互关系之间建构起来的。这些不同层级的文本序列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受到特定社会条件及历史语境下的意识形态的... 福斯特在中国的形象的演变,并不是在某个单一的文本层级上展开的,而是在“多层级文本序列”以及这些不同层级的文本序列的相互关系之间建构起来的。这些不同层级的文本序列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受到特定社会条件及历史语境下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构成了福斯特中国形象变迁的重要原因。在福斯特中国形象的建构与变迁过程中,这些不同层级的文本序列之间构成了一种生产性关系,推动并且巩固着福斯特在中国的形象建构。福斯特在中国的声誉,受益于其在中国的形象建构中所具有的多层级文本序列的建设性对话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斯特在中国的形象 变迁 多层级文本序列 建构性对话关系 接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湾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等级聚类与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 被引量:43
5
作者 厉红梅 蔡立哲 +1 位作者 林丽珠 姚建彬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35-740,共6页
应用等级聚类与非线性多维标度排序两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深圳湾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 .结果表明 :1)底栖动物群落在深圳福田 A断面上与香港米埔 RB和 ET断面上有较明显的差异 ,在 A断面高潮区与中、低潮区也有较明... 应用等级聚类与非线性多维标度排序两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深圳湾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 .结果表明 :1)底栖动物群落在深圳福田 A断面上与香港米埔 RB和 ET断面上有较明显的差异 ,在 A断面高潮区与中、低潮区也有较明显的空间差异 .2 ) RB和 ET断面底栖动物群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等级聚类 非线性多维标度 深圳湾 底栖动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世纪初到20世纪初荷兰的中国研究与中国文学翻译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文欣 姚建彬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3-121,共9页
17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300年间,荷兰的中国研究与中国文学翻译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荷兰文学也相应地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学做出了种种回应。本文以中荷交往史作为研究的大背景,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如何被纳入荷兰的知识体系,通过学术机构制... 17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300年间,荷兰的中国研究与中国文学翻译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荷兰文学也相应地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学做出了种种回应。本文以中荷交往史作为研究的大背景,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如何被纳入荷兰的知识体系,通过学术机构制度化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分支。其次,探讨各种文体的中国文学逐步被翻译介绍到荷兰的过程和特点。第三,分析荷兰文学中的中国研究和中国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海外翻译 荷兰文学史 早期汉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