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种植物油料油脂的品质及氧化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亚萍 姚小华 +4 位作者 曹永庆 常君 任华东 张成才 王开良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0-58,65,共10页
为拓宽我国植物油料的开发利用途径,测定了薄壳山核桃、油茶、香榧、核桃、花生、油菜等6种植物种子的含油率及其油脂的总酚、生育酚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并采用加速氧化试验对其油脂的氧化稳定性进行评价,探究了各项品质指标与氧化稳定性... 为拓宽我国植物油料的开发利用途径,测定了薄壳山核桃、油茶、香榧、核桃、花生、油菜等6种植物种子的含油率及其油脂的总酚、生育酚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并采用加速氧化试验对其油脂的氧化稳定性进行评价,探究了各项品质指标与氧化稳定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仁的含油率最高(73.07%),且其油脂的总酚含量最高(12.6 mg/kg),香榧籽油的生育酚总量最高(114.90 mg/100 g);6种植物油中有5种共同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花生烯酸;6种植物油中,薄壳山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最强,其酸值、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值、共轭三烯值、羰基值的变化幅度均较小,氧化诱导时间(OSI值)处于最高水平,核桃油的变化幅度较大;加速氧化过程中6种植物油的油酸、亚油酸、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无明显变化;油脂的OSI值与油酸、生育酚、总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薄壳山核桃含油率高,薄壳山核桃油含有较高的总酚含量和较好的氧化稳定性,是一种优质的食用油,可作为营养保健油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植物油 品质指标 加速氧化试验 氧化稳定性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经纬度对油茶籽中脂肪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51
2
作者 姚小华 王亚萍 +1 位作者 王开良 任华东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34,共4页
对我国油茶主产区34个点的油茶籽的粗脂肪和脂肪酸组成与地理经纬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的粗脂肪含量与地理经度和纬度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中硬脂酸含量与地理纬度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 对我国油茶主产区34个点的油茶籽的粗脂肪和脂肪酸组成与地理经纬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的粗脂肪含量与地理经度和纬度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中硬脂酸含量与地理纬度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油酸与粗脂肪含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油茶籽油中油酸的变化趋势呈散点分布,并确定出15个高油酸含量的油茶分布区。通过对硬脂酸进行聚类分析将油茶主要分布区分为4大主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经度 地理纬度 脂肪 脂肪酸组成 油茶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果油茶不同居群叶表型性状频率分布及多样性指数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姚小华 黄勇 +1 位作者 任华东 王开良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4年第5期47-52,共6页
以小果油茶分布区的18个居群为研究对象,测定叶表型各性状指标,探究不同性状的频率分布及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除叶长和形状系数为左偏外,其余6个叶表型性状均为右偏,各个性状数据分布大多数在平均值附近,形成高窄尖峭峰。小果油茶叶表... 以小果油茶分布区的18个居群为研究对象,测定叶表型各性状指标,探究不同性状的频率分布及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除叶长和形状系数为左偏外,其余6个叶表型性状均为右偏,各个性状数据分布大多数在平均值附近,形成高窄尖峭峰。小果油茶叶表型性状变异类型较为丰富,均匀度较高,且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低于数量性状。不同居群的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大,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居群P4最高(2.969 8),变异程度最大;居群P15最低(2.675 6),变异程度最小。大多数叶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与生态地理因子没有显著相关,影响小果油茶叶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高低的主要生态因子是全年日照时数和活动积温;与生态因子相关的主要性状多样性指数为叶面积和叶的宽长比。在3次趋势面分析中,叶周长多样性指数和宽长比多样性指数与经纬度拟合效果最好,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果油茶 居群 叶表型性状 性状频率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油茶产业化现状及发展思路 被引量:221
4
作者 姚小华 王开良 +3 位作者 罗细芳 任华东 龚榜初 费学谦 《林业科技开发》 2005年第1期3-6,共4页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食用油料树种 ,也是世界上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 ,其产品在林业、农渔、食疗、医药、日化、轻纺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依据油茶在我国的栽培、良种化选育和利用等情况 ,论述了我国油茶的栽培历史、油茶产业化现状及其...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食用油料树种 ,也是世界上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 ,其产品在林业、农渔、食疗、医药、日化、轻纺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依据油茶在我国的栽培、良种化选育和利用等情况 ,论述了我国油茶的栽培历史、油茶产业化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为进一步发展油茶产业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产业化 策略 思路 油茶产业 产业化现状 木本油料树种 栽培历史 发展对策 良种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防雪灾防冻害栽培技术 被引量:6
5
作者 姚小华 王开良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3,共2页
关键词 冰雪灾害 油茶 防冻害 技术 栽培 常绿树种 落叶树种 亚热带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经济林模式土壤养分与颗粒变化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姚小华 罗细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62-163,166,共3页
对生态经济林在不同时期的土壤养分及其颗粒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经济林对改善土壤养分和土壤颗粒状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生态经济林 土壤养分 土壤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酉阳主要品种油茶籽经济性状及油营养品质研究
7
作者 张玉林 吴桥生 +2 位作者 陈娇 姚小华 顿春垚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2571-2575,共5页
为判定评估不同油茶品种油茶籽在酉阳区域质量表现情况,以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湘林210等品种油茶籽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经济性状、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脂肪酸组成,对比分析与评价不同品种油茶籽性状。结果显示,酉阳地... 为判定评估不同油茶品种油茶籽在酉阳区域质量表现情况,以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湘林210等品种油茶籽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经济性状、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脂肪酸组成,对比分析与评价不同品种油茶籽性状。结果显示,酉阳地区不同品种油茶籽经济性状、生物活性成分含量与脂肪酸组成存在差异,其中风干籽含水率最低的是长林3号,出仁率最高的为长林40号,仁含油率最高的也是长林3号,角鲨烯含量最高的为长林53号,β-谷甾醇平均含量最高的为长林3号,总多酚含量最高的为长林4号,维生素E含量最高的为长林40号,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最大的为长林53号,α-亚麻酸比例最高的为长林4号,研究结果为酉阳及周边区域油茶种植与加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经济性状 活性成分 品质 脂肪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林产业现代化的思考 被引量:22
8
作者 姚小华 《林业科技开发》 2004年第4期3-6,共4页
通过长期以来的努力 ,我国经济林产业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成为林业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及生态工程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当前我国经济林产业仍然存在数量较大质量偏低、生产规模... 通过长期以来的努力 ,我国经济林产业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成为林业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及生态工程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当前我国经济林产业仍然存在数量较大质量偏低、生产规模分散、采收及采后管理薄弱和产品消费群体单一、林种产品类同化、科研沿续性不足导致创新乏力等问题 ,困扰我国经济林产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林产业化建设 ,今后更要重视在经营方向上逐步走向规模化和企业化 ;重视适地适树和品种区域化问题 ;实施生产品种良种化工程 ;分类推行经济林栽培技术 ,实施以产量为基础、质量为核心的栽培方式 ;提高经济林果品采后处理水平 ;加强名、特、优、稀、新经济林果品和产品的发展 ,加强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力度 ;强化经济林科研稳定持续开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林 产业现代化 果品质量 生产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5
9
作者 方学智 姚小华 +1 位作者 王开良 王亚萍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26,共4页
研究了水酶法、压榨法和浸出法3种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以及VE、β-胡萝卜素、多酚、磷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水酶法制取的油脂(水酶油)酸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制油方法(P<0.05)。3种制油方法所得油脂... 研究了水酶法、压榨法和浸出法3种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以及VE、β-胡萝卜素、多酚、磷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水酶法制取的油脂(水酶油)酸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制油方法(P<0.05)。3种制油方法所得油脂过氧化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压榨法制取的油脂(压榨油)为最高,水酶油最低。VE、β-胡萝卜素含量以水酶油中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压榨油和浸出油(P<0.05)。多酚及磷脂含量以压榨油最高,水酶油最低,仅为4.12μg/g和2.87μg/g,显著低于压榨油和浸出油(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水酶法 压榨法 浸出法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油茶籽脂肪酸及甘油三酯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亚萍 费学谦 +3 位作者 姚小华 王开良 郭少海 任华东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2-119,共8页
开展了不同产地对油茶籽油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影响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我国47个产地的108份普通油茶籽样品的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组成及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47个产地的108... 开展了不同产地对油茶籽油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影响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我国47个产地的108份普通油茶籽样品的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组成及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47个产地的108份油茶籽样品中共检测出10种脂肪酸,其中以油酸的含量最高,平均相对含量达79.86%,不同产地样品的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除海南省5个产地外,其余各个产地样品中油酸含量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是油茶籽油的特征脂肪酸;油茶籽中的甘油三酯包括12种组分,其中OOO含量最高,其次是POO和OOL,LLL和PPL含量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POO、SOO、SOP、PPO、POL+SLL、OOO是油茶籽油的特征甘油三酯成分;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以含量在1%以上的甘油三酯组分作为评价指标,对油茶籽油样品进行了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2类,第一类42个产地,第二类5个产地均属于海南省。该研究为我国普通油茶的鉴别分类和加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地 油茶籽 脂肪酸 甘油三酯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荆树种源和家系的遗传变异与早期选择 被引量:21
11
作者 任华东 姚小华 +3 位作者 康文玲 李生 王开良 段福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3-160,共8页
黑荆树(Acacia mearnsii)是原产澳大利亚的优良速生多用途树种。20世纪50年代作为优良的栲胶原料引入我国(贺近格等,1991),在我国南方广泛栽培,成为重要的栲胶原料资源,
关键词 黑荆树 种源 家系 生长性状 遗传变异 早期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榨条件对油茶籽毛油挥发性成分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罗凡 郭少海 +3 位作者 费学谦 姚小华 王亚萍 叶晓飞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66,共6页
为了探讨压榨前处理条件对油茶籽出油率的影响,以及压榨毛油中理化指标在不同压榨条件中的形成规律等问题,本研究考察了不同含壳率、含水率、烘烤温度和时间等条件下压榨油茶籽油的挥发性成分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发现压榨原料的含... 为了探讨压榨前处理条件对油茶籽出油率的影响,以及压榨毛油中理化指标在不同压榨条件中的形成规律等问题,本研究考察了不同含壳率、含水率、烘烤温度和时间等条件下压榨油茶籽油的挥发性成分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发现压榨原料的含壳率为20%,含水率4%-5%时,原料在入榨前130℃烘烤1h后进行一次性螺旋压榨,低温离心过滤后生产的茶油挥发性成分最丰富,营养物质的含量也相对较高;茶油的特征挥发性物质包括正辛醛、壬醛、糠醛、正己醇、庚醛、正庚醇、正辛醇、苯乙醛、反式-2-癸烯醛等,构成了压榨茶油的基本风味组成。研究还发现温度是挥发性物质和营养成分浓度变化的敏感因素,在茶油加工过程中一定的温度对挥发性成分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温往往对营养成分的保留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压榨 温度 营养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CPPU处理对中华猕猴桃生长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1
13
作者 费学谦 方学智 +2 位作者 丁明 姚小华 谢义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30-33,共4页
通过园区现场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N-(2-氯-4-吡啶基)-N′-苯基脲(CPPU)处理对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猕猴桃单果重随处理浓度增加而上升,其中20 mg.L-1处理上升最显著,但果实硬度随处... 通过园区现场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N-(2-氯-4-吡啶基)-N′-苯基脲(CPPU)处理对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猕猴桃单果重随处理浓度增加而上升,其中20 mg.L-1处理上升最显著,但果实硬度随处理浓度增加而下降;5 mg.L-1处理使猕猴桃果形指数、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与对照相比上升,维生素C(Vc)和β-胡萝卜素含量达到处理中最高水平,可溶性固性物、固酸比和糖酸与对照相比下降;20 mg.L-1处理使猕猴桃可溶性总糖和可滴定酸含量达到最高,但β-胡萝卜素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固酸比、糖酸比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因此,低浓度CPPU处理能增加中华猕猴桃单果重的同时,也提高它的营养品质,高浓度CP-PU虽然增加中华猕猴桃果重,但降低了果实的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PU 中华猕猴桃 生长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花发育转录组测序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胡玉玲 姚小华 +2 位作者 任华东 王开良 林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6-43,共8页
通过对油茶成花过程的转录组测序及其成花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总共获得28 448 847个reads,5 742 023 480 bp数据量,GC含量为46.52%;拼接成大于200 bp以上的Unigenes有94 476条,N50长度为806 bp,其中1 kbp以上的Unige... 通过对油茶成花过程的转录组测序及其成花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总共获得28 448 847个reads,5 742 023 480 bp数据量,GC含量为46.52%;拼接成大于200 bp以上的Unigenes有94 476条,N50长度为806 bp,其中1 kbp以上的Unigenes共12 643条,占Unigene总数的13.38%;Unigenes在各数据库中功能注释数目,在COG中有9 095条,在GO中有27 201条,在KEGG中有6 431条,在Swissprot中有24 534条,在TrEMBL中有36 393条,在Nr中有36 400条,在Nt中有30 858条;茎尖中FLC,FCA和FT基因表达量较AP1,AP2和PI基因低,FT基因(ID:Unigene60063)是油茶成花的关键基因,PI基因(ID:Unigene56059)与雄蕊发育关系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转录组 高通量测序 成花基因 成花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抗氧化剂对山茶油的氧化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王亚萍 方学智 +2 位作者 聂明 王开良 姚小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0,共4页
采用Schaal烘箱实验法,以过氧化值为考察指标,研究不同抗氧化剂对山茶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抗氧化剂对山茶油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作用,其中TBHQ、PA、PG、TP最佳添加量为0.020%,VE的最佳添加量为0.005%。相同添加量下,5种... 采用Schaal烘箱实验法,以过氧化值为考察指标,研究不同抗氧化剂对山茶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抗氧化剂对山茶油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作用,其中TBHQ、PA、PG、TP最佳添加量为0.020%,VE的最佳添加量为0.005%。相同添加量下,5种抗氧化剂中PG对山茶油的抗氧化效果最好,能明显抑制山茶油的氧化。复配抗氧化剂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和增效作用,其中0.010%VE+0.010%TBHQ+0.010%PA+0.010%TP和0.010%VE+0.010%TBHQ+0.010%PA是最好的复配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抗氧化剂 氧化抑制作用 增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种子发育过程组分含量动态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周长富 姚小华 +3 位作者 林萍 王开良 常君 莫润宏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0-685,共6页
为研究普通油茶种子不同发育阶段组分含量变化规律,以长林4号、长林40号和长林166号的种子为材料,测定5~10月油茶种子重量及水分、油脂、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和茶皂素的相对含量,并分析脂肪酸、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的组成。... 为研究普通油茶种子不同发育阶段组分含量变化规律,以长林4号、长林40号和长林166号的种子为材料,测定5~10月油茶种子重量及水分、油脂、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和茶皂素的相对含量,并分析脂肪酸、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的组成。结果表明:1)7月份前种子生长较慢,之后迅速生长直到9月份重量基本恒定;2)种子成熟,水分含量迅速下降,而有机物含量不断升高,其中油脂含量升高最快,其次依次为茶皂素、蛋白质和淀粉,可溶性糖8月份含量最高,但各月份含量波动较小;3)氨基酸含量逐月增加,不同水解氨基酸含量不一致,最高为Gly、Arg、Leu,最低为Cys,不同游离氨基酸与水解氨基酸含量高低基本一致,但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低与种子成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4)各月份脂肪酸组成差异很大,油酸含量随着种子成熟迅速增加,成熟时占脂肪酸总量的80%,其次为亚油酸7月份含量较高,但随着种子成熟迅速减少,亚麻酸和棕榈酸都随着种子成熟而降低,硬脂酸含量较低,逐月含量细微升高,棕榈烯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各时期含量都低处于较低水平。通过分析,总结出油茶种子成熟各阶段物质含量变化规律,可为关键时期利用分子或生理手段定向改良油茶品质提供基础依据,进而提高油茶生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种子 发育 物质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果采后处理方式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亚萍 费学谦 +3 位作者 王开良 姚小华 任华东 罗凡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16,共3页
研究了烘干、堆沤、阴干、晒干4种不同的油茶果采后处理方式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茶果采后直接晒干处理所得油茶籽含油率高,油茶籽油品质最好,烘干处理次之,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但明显优于其他2种处理方式(P<... 研究了烘干、堆沤、阴干、晒干4种不同的油茶果采后处理方式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茶果采后直接晒干处理所得油茶籽含油率高,油茶籽油品质最好,烘干处理次之,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但明显优于其他2种处理方式(P<0.01),二者油茶籽含油率分别为43.88%和43.67%,油茶籽油中的油酸含量分别为83.54%和83.42%,α-生育酚、β-谷甾醇和角鲨烯含量均较高,而传统的堆沤处理效果最差。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油茶果采后应及时晒干,若遇天气不好时,应采用烘干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果 处理方式 油茶籽油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油精炼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23
18
作者 刘存存 方学智 +3 位作者 姚小华 王亚萍 王开良 李宝才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6-39,共4页
研究了碱炼、脱色、脱臭、冬化4道加工工序对油茶籽油中的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道加工工序中,脱臭对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的含量影响最大,分别损失了52.1%、34.5%、55.4%,而相应脱臭馏出物中3... 研究了碱炼、脱色、脱臭、冬化4道加工工序对油茶籽油中的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道加工工序中,脱臭对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的含量影响最大,分别损失了52.1%、34.5%、55.4%,而相应脱臭馏出物中3种活性物质含量最高,分别为750.90、2 463.58、8 887.47 mg/kg;脱色对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的含量影响次之,分别损失了11.5%、9.5%8、.5%。脱色和脱臭是影响油茶籽油中活性物质含量的重要环节,碱炼和冬化对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加工 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果实经济性状与品质比较 被引量:13
19
作者 陈芬 姚小华 +3 位作者 滕建华 任华东 王开良 常君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8-74,共7页
针对薄壳山核桃低产林分多且果实品质差,经济效益低等问题,旨在筛选出果实经济性状和品质优良的栽培无性系,对27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果实的各性状进行比较,其中1号、5号、8号、19号、28号、34号和35号无性系的果实经济性状优于其他无性系... 针对薄壳山核桃低产林分多且果实品质差,经济效益低等问题,旨在筛选出果实经济性状和品质优良的栽培无性系,对27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果实的各性状进行比较,其中1号、5号、8号、19号、28号、34号和35号无性系的果实经济性状优于其他无性系,初步认为这7个无性系为优良的无性系并可进行筛选。脂肪、蛋白质、可溶性糖,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0%,比较稳定;无性系28号、17号为优良的无性系,其果实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均高于其他无性系,分别达到92.43%、92.33%,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均低于其他无性系,分别为7.26%、7.46%;不饱和脂肪酸中,油酸与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指数为-0.98,且油酸和亚油酸总量的相对含量基本不变,即薄壳山核桃果实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比较稳定。对果实品质的综合分析得出:无性系1号、7号、8号、12号、19号、23号、26号也可与马罕一起作为主栽品种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壳山核桃 果实 经济性状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果实成熟过程中内源激素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20
作者 曹永庆 姚小华 +1 位作者 任华东 王开良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6-81,共6页
为了探明油茶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内源激素和主要矿质元素的变化特征,以我国南方广泛栽培的普通油茶良种‘长林4号’为试材,对其果实发育后期成熟过程中内源激素ABA、IAA、GA3、ZR和矿质元素氮、磷、钾、锰含量进行了测定,明确其变化规律... 为了探明油茶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内源激素和主要矿质元素的变化特征,以我国南方广泛栽培的普通油茶良种‘长林4号’为试材,对其果实发育后期成熟过程中内源激素ABA、IAA、GA3、ZR和矿质元素氮、磷、钾、锰含量进行了测定,明确其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与油茶果实发育和种子油脂积累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油茶果实发育后期果实质量的增长呈现‘S’型曲线,种子油脂的积累进程发生在果实迅速膨大生长之后。油茶果实中ABA和IAA含量较高,ZR和GA3的含量较低。盛花后255 d之前,种子中的内源激素ABA、IAA和GA较高,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果皮中内源激素ABA、IAA和GA的含量则明显高于种子,而且其变化特征与果实的生长发育动态相吻合,油茶发育后期果实的膨大生长与果皮内源激素IAA、GA3和ZR的含量紧密相关。在油茶种子油脂积累之前(盛花后255 d),种子内源激素ABA含量出现高峰,ABA在油茶种子成熟和油脂积累过程中可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在油茶果实迅速膨大期,果皮中氮和磷元素的含量表现出上升趋势,种子中氮、磷、钾和锰元素的含量表现出迅速下降趋势,随着种仁含油率升高,果皮中氮、磷元素含量表现出下降趋势,钾和锰元素的含量升高,种子中钾和锰元素含量呈现出下降趋势,表明油茶果实发育后期成熟过程中,果皮和种子中矿质元素可能发生了相互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内源激素 矿质元素 成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