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哒嗪功能结构酰胺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缓蚀性能的实验评价与理论模拟
1
作者 任峻晴 马玉乐 +5 位作者 马宇欣 高少琪 仇宇豪 陈国博 夏树伟 于良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7-109,共13页
为了解决碳钢在工业应用中的腐蚀状况,设计合成了3种含哒嗪功能结构的酰胺醚类化合物(PCAE).采用电化学分析和表面测试等实验方法探究了其在1 mol/L盐酸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PCAE是以抑制阳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PCAE1和PCAE2... 为了解决碳钢在工业应用中的腐蚀状况,设计合成了3种含哒嗪功能结构的酰胺醚类化合物(PCAE).采用电化学分析和表面测试等实验方法探究了其在1 mol/L盐酸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PCAE是以抑制阳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PCAE1和PCAE2浓度为500 mg/L时缓蚀率分别为96.8%和93.1%,而PCAE3在100 mg/L时缓蚀率即可达到96.5%.PCAE在碳钢表面以化学吸附为主,符合Langmuir等温式,在缓蚀剂作用下的碳钢表面腐蚀坑明显减少,粗糙度曲线趋于平缓.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PCAE的结构中含有大量活性吸附位点,PCAE3分子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接受金属电子形成反馈键的能力更占优势,其支链取代基中的C_(2pz)和羰基O_(2pz)对LUMO轨道的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蚀剂 电化学技术 吸附 量子化学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胺分子与金属铝晶面键合的理论计算
2
作者 曲华 刘韶庆 +2 位作者 夏树伟 宋坤林 王姗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674-680,共7页
多材料复合结构是交通载运装备轻量化的发展趋势,异种材料的高质量连接是急需突破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铝合金与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焊接成型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然而二者的结合模式与结合机理尚不明晰,并且难以通过实验方法直接... 多材料复合结构是交通载运装备轻量化的发展趋势,异种材料的高质量连接是急需突破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铝合金与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焊接成型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然而二者的结合模式与结合机理尚不明晰,并且难以通过实验方法直接表征。为了探明聚酰胺树脂与铝合金的界面反应机理,本工作选取了四种代表性的聚酰胺类化合物PA6、PA66、PA610和PA612,采用量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方法,对聚合物与金属铝晶面的结合情况进行理论计算分析。四种聚酰胺分子均能在金属铝(011)晶面上进行化学吸附,形成稳定的吸附体系。两相界面结合主要以Al-O-C键合方式存在,Al-O键为极性共价键。聚酰胺分子与金属铝(011)晶面结合稳定性主要受聚酰胺分子碳链的长短和三维空间构型的影响,碳链越长产生的吸附位点越多,吸附稳定性越高。本研究可为铝合金与聚酰胺类树脂基复合材料(或聚酰胺类工程塑料)连接界面设计、方法选择和工艺改进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反应 吸附能 化学吸附 聚酰胺 金属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甲基壳聚糖衍生物及其振动光谱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夏树伟 隋卫平 +1 位作者 陈国华 夏少武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8-252,共5页
用量子化学从头算STO-3G法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和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1)壳聚糖单体经羧甲基化后,得到2种可能的产物,其中羧甲基在壳聚糖单体2位氨基上的取代产物较6位羟基上的取代产物稳定;2)以羧甲基壳聚糖为母体经加... 用量子化学从头算STO-3G法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和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1)壳聚糖单体经羧甲基化后,得到2种可能的产物,其中羧甲基在壳聚糖单体2位氨基上的取代产物较6位羟基上的取代产物稳定;2)以羧甲基壳聚糖为母体经加成反应,得到羧甲基壳聚糖衍生物(2-羟基-3-丁氧基)丙基-羧甲基壳聚糖的2个异构体,其中构型1更稳定.在优化构型的基础上,计算所得的构型1的振动光谱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壳聚糖 壳聚糖衍生物 (2-羟基-3-丁氧基)丙基-羧甲基壳聚糖 量子化学 从头算 振动光谱 表面活性剂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代喹啉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及分子设计 被引量:9
4
作者 夏树伟 毛雅嫔 +1 位作者 薛倩倩 于良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415-2420,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15种新合成的取代喹啉类化合物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在B3LYP/6-31G(d,p)水平上计算了取代喹啉的量子化学参数,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抗菌活性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定量构效关系...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15种新合成的取代喹啉类化合物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在B3LYP/6-31G(d,p)水平上计算了取代喹啉的量子化学参数,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抗菌活性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定量构效关系方程,并用留一法交叉分析了模型的稳定性及预测能力.结果表明,C5的亲核电子密度fCN5及C9—N1的键级BC9—N1是影响喹啉类化合物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的主要因素,所得模型对该类化合物抗菌活性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同时基于QSAR研究结果设计了4个活性较高的新喹啉衍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啉 抗菌活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 密度泛函理论 定量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羟基喹啉锰配合物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的含时密度泛函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夏树伟 沙鹏艳 +3 位作者 于良民 范玉华 毕彩丰 杨立荣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34-1238,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对8-羟基喹啉锰配合物进行结构优化,探讨了配合物的结构、分子轨道能级和组成、电荷分布和转移等;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B3LYP/6-31G(d,p)方法对配合物的电子结构进行计算,获得其吸收光谱.结果表...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对8-羟基喹啉锰配合物进行结构优化,探讨了配合物的结构、分子轨道能级和组成、电荷分布和转移等;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B3LYP/6-31G(d,p)方法对配合物的电子结构进行计算,获得其吸收光谱.结果表明,Mn(Ⅲ)与8-羟基喹啉中的N原子和O原子形成不对称六配位的稳定配合物,金属锰对前线轨道的贡献很大,在HOMO轨道中占28.53%,在LUMO轨道中占68.30%;中心金属锰(Ⅲ)强烈地参与发光,电子在基态与激发态之间的跃迁,主要是中心金属锰及8-羟基喹啉配体间的电荷转移,在可见光区存在2个强度较大的吸收峰,分别位于756.8nm和532.7nm处.通过对双分子体系的研究发现,相邻2个分子之间能够进行微量电荷的转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对前线轨道组成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基喹啉锰配合物 吸收光谱 含时密度泛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Ⅱ)/γ-MnOOH体系化学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夏树伟 马骁楠 +1 位作者 于良民 潘纲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804-1809,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对Zn(Ⅱ)在水锰矿(MnOOH)2(H2O)6簇模型表面的水合、一级和二级水解三类共11种吸附构型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水合吸附构型的稳定性顺序为DC(双角)>SE-B(单边-B)>SE-A(单边-A)>DE(双边),水解吸附... 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对Zn(Ⅱ)在水锰矿(MnOOH)2(H2O)6簇模型表面的水合、一级和二级水解三类共11种吸附构型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水合吸附构型的稳定性顺序为DC(双角)>SE-B(单边-B)>SE-A(单边-A)>DE(双边),水解吸附构型的稳定性顺序为DC>SE-A>SE-B>DE,均符合鲍林第三规则;热化学分析结果说明,其吸附和水解是相互制约的两个过程,这一结论通过前线轨道理论分析得到了证明;自然布居分析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中电子由簇模型向吸附质迁移;结合电子供体-受体相互作用和前线轨道组成分析了吸附产物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Zn(Ⅱ) 水锰矿 吸附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70)O_2可能异构体的结构和电子光谱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夏树伟 尚贞峰 +5 位作者 陈中方 陈兰 潘荫明 赵学庄 唐敖庆 封继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762-767,共6页
用AM1、PM3及INDO系列方法研究了C70O2可能异构体的结构和稳定性.在C70O稳定构型的基础上,考察了C70O2的45种异构体.结果表明,两个O原子加在碳球极端处同一个六元环内不等价的6/6键上形成环氧结构的... 用AM1、PM3及INDO系列方法研究了C70O2可能异构体的结构和稳定性.在C70O稳定构型的基础上,考察了C70O2的45种异构体.结果表明,两个O原子加在碳球极端处同一个六元环内不等价的6/6键上形成环氧结构的构型最稳定.在优化构型的基础上,进行电子光谱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70O2 异构体 碳70衍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腈在Cu(111)面上化学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及NBO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夏树伟 徐香 +1 位作者 于红 张慧玲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51-754,共4页
利用密度泛函方法对丙烯腈在Cu(111)面上不同吸附位的吸附状态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丙烯腈分子通过端位N原子立式吸附在金属铜表面为弱化学吸附,其中桥位为较佳吸附位,结合能为-40.16kJ/mol;丙烯腈分子和金属铜之间发生了电荷转... 利用密度泛函方法对丙烯腈在Cu(111)面上不同吸附位的吸附状态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丙烯腈分子通过端位N原子立式吸附在金属铜表面为弱化学吸附,其中桥位为较佳吸附位,结合能为-40.16kJ/mol;丙烯腈分子和金属铜之间发生了电荷转移,N原子的孤对电子与金属形成σ共价键;对丙烯腈分子结构变化进行了NBO分析,解释了丙烯腈分子吸附后被活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 丙烯腈 CU(111) 化学吸附 自然键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系胶体催化剂各组分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夏树伟 夏少武 宋昭峥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1-384,共4页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electric conductivity of single and multi component of colloidal catalyst FeCl3 Al(i Bu)3 Phen with their concentration was studied in hydrogenated gasoline solvent at 25℃ ,meanwhile,the UV Vi...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electric conductivity of single and multi component of colloidal catalyst FeCl3 Al(i Bu)3 Phen with their concentration was studied in hydrogenated gasoline solvent at 25℃ ,meanwhile,the UV Vis spectra of the corresponding component of the catalyst were detect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Al(i Bu)3 existed in associated state and dissociated into ion couple.The reaction between Al(i Bu)3 and FeCl3 was the main reaction to form colloidal core.The Fe(III) on the surface of the colloidal particles was reduced to lower valence by Al(i Bu)3.The stable complex formed by the reaction between Phen and Fe(II) could prevent Fe(II) from being reduced to lower valence.The colloidal particles were comparatively stable by means of the electric double layer yielded by a proper excess of Al(i Bu)3.The stable colloidal particles could be formed in the optimal ratio of the catalyst compon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系胶体催化剂 电导率 紫外-可见光谱 组分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模拟铝合金与CFRTP界面反应过程的计算方法
10
作者 曲华 刘韶庆 +2 位作者 夏树伟 张涛 宋坤林 《轨道交通材料》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铝合金与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CFRTP)是兼具高性能与环境友好型的轻量化材料。针对铝合金与CFRTP异种材料的连接机理问题,提出了一种模拟界面反应过程中吸附能的计算分析方法,... 铝合金与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CFRTP)是兼具高性能与环境友好型的轻量化材料。针对铝合金与CFRTP异种材料的连接机理问题,提出了一种模拟界面反应过程中吸附能的计算分析方法,采用量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方法,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异材界面的结合方式和微观作用机制。利用Materials Studio和LAMMPS商业计算软件,根据第一性原理优化确定高分子与金属铝晶面化学键的结合方式,能够获得键长、电子转移、态密度等微观数据。以6061铝合金与碳纤维增强PA66复合材料连接为例演示了计算过程,建立金属Al晶面模型、聚合物PA66稳定结构模型、PA66与Al(011)晶面键合模型,获得两相物质界面的化学键结合方式、化学键性质和体系的稳定性。该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他轻量化金属材料与CFRTP的连接问题,为连接界面设计及成型工艺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CFRTP连接 多材料复合结构 轻量化 界面反应 吸附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60)与硅烯环加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11
作者 夏树伟 尚贞锋 +3 位作者 陈兰 潘荫明 赵学庄 唐敖庆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65-271,共7页
用半经验AM 1法研究了C60 与单态硅烯环加成反应机理 .经Berny梯度法优化得到反应的过渡态 ,并进行了振动分析确认 .计算结果表明 :硅烯在C60 的 6 6键上的加成反应分两步 ,第一步反应物生成中间配合物 ,无势垒 ;第二步由中间配合物经... 用半经验AM 1法研究了C60 与单态硅烯环加成反应机理 .经Berny梯度法优化得到反应的过渡态 ,并进行了振动分析确认 .计算结果表明 :硅烯在C60 的 6 6键上的加成反应分两步 ,第一步反应物生成中间配合物 ,无势垒 ;第二步由中间配合物经过渡态变为产物 .6 5键上的加成反应分三步 ,第一步由反应物生成中间配合物 ,第二步由中间配合物经过渡态I得到闭环结构的中间体 ,第三步由中间体经过渡态Ⅱ形成产物 .6 6键加成反应的活化势垒较低 ,从反应机理和动力学角度解释了 6 6键加成优于 6 5键加成的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烯 环加成反应 过渡态 AM1 富勒烯 碳60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价钼体系Ziegler-Natta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催化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夏树伟 夏少武 裴会春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2期108-114,共7页
以MoCl3(OC8H17)2-(i-Bu)2AlOPhCH3为催化剂的丁二烯聚合反应,应用胶体的光学、电学、动力性质,对催化剂制备方法影响催化活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Al〉/〈Mo〉比值影响催化剂颗粒大小,数密... 以MoCl3(OC8H17)2-(i-Bu)2AlOPhCH3为催化剂的丁二烯聚合反应,应用胶体的光学、电学、动力性质,对催化剂制备方法影响催化活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Al〉/〈Mo〉比值影响催化剂颗粒大小,数密度及还原程度;混合顺序影响颗粒形态,固而影响催化活性。由于溶胶具有一定动力稳定性,所以陈化时间对催化活性影响较小。三元陈化加入低浓度的丁二烯,在陈化时能够发生聚合反应生成短链聚合物,阻碍了催化剂颗粒聚集,形成了细小的催化剂颗粒,提高了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催化剂 催化活性 催化剂 制备 高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二烯聚合中铁系催化剂烷基铝作用的研究
13
作者 夏树伟 夏少武 马世学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年第1期15-20,26,共7页
研究了在25℃加氢汽油介质中,铁系胶体催化剂[Fe(naph)2Al(iBu)3CH2=CHCH2Cl]单组分、多组分按不同配比混合,非水体系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结合Tyndal效应,聚合实验结果,得出Al(iBu)... 研究了在25℃加氢汽油介质中,铁系胶体催化剂[Fe(naph)2Al(iBu)3CH2=CHCH2Cl]单组分、多组分按不同配比混合,非水体系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结合Tyndal效应,聚合实验结果,得出Al(iBu)3以缔合状态存在并解离成离子对;它同环烷酸亚铁的作用是形成胶核的主要反应;与氯丙烯反应生成的氯化异丁基铝,在胶核表面参与形成活性中心;由过量Al(iBu)3解离的离子对形成的双电层结构,使胶粒保持相对稳定。催化剂各组分较佳配比对应稳定胶粒的形成;它具有颗粒小、均匀、较高的催化活性。催化体系加入丁二烯引起电导率下降表明活性中心是正离子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烯 聚合 催化剂 聚丁二烯 烷基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反应催化剂相态的研究
14
作者 夏树伟 夏少武 +1 位作者 张平 赵菁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1期1-7,共7页
通过Tyndal效应,超过滤实验和电镜观察证明,Fe(naph)2┐Al(i┐Bu)3┐CH2=CHCH2Cl催化剂在加氢汽油溶剂中呈胶体分散系。Fe(naph)2与Al(i┐Bu)3的反应是形式胶粒的基本反应。催化... 通过Tyndal效应,超过滤实验和电镜观察证明,Fe(naph)2┐Al(i┐Bu)3┐CH2=CHCH2Cl催化剂在加氢汽油溶剂中呈胶体分散系。Fe(naph)2与Al(i┐Bu)3的反应是形式胶粒的基本反应。催化剂颗粒是无定型的。催化剂各组分的配比影响颗粒的形态,其中以较佳配比所得的催化剂颗粒较小,分布比较均匀,而且催化活性高。由于是胶体催化剂,颗粒表面上的活性中心起催化作用,因此催化剂的利用率低。由于是不稳定胶体体系,陈化使颗粒聚集增大,降低了催化剂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体催化剂 催化剂 催化体系 丁二烯 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合Pb(OH)^+在高岭石(001)晶面的吸附机理(英文)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娟 夏树伟 于良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29-835,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广义梯度近似平面波赝势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探讨了水体环境中Pb(OH)+在高岭石铝氧八面体(001)晶面的吸附行为和机理,确定了吸附配合物的结构、配位数、优势吸附位和吸附类型.结果表明,Pb(II)与高岭石铝氧(001)面的氧...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广义梯度近似平面波赝势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探讨了水体环境中Pb(OH)+在高岭石铝氧八面体(001)晶面的吸附行为和机理,确定了吸附配合物的结构、配位数、优势吸附位和吸附类型.结果表明,Pb(II)与高岭石铝氧(001)面的氧原子形成单齿或双齿配合物,其配位数为3-5,均为半方位构型.高岭石表面存在含"平伏"氢原子的表面氧(Ol)位和含"直立"氢原子的氧(Ou)位,后者更易与Pb(OH)+单齿配位,该吸附配合物具有较高的结合能(-182.60 kJ·mol-1),为优势吸附物种;高岭石表面位于同一个Al原子上的"OuOl"位可形成双齿配合物.表面Ol与水分子配体形成氢键,对配合物的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Mulliken布居和态密度分析表明,高岭石单齿配合物中Pb―O成键机理主要为Pb 6p轨道与Pb 6s―O 2p反键轨道进行耦合,电子转移到反键轨道.双齿配合物"Pb―Ol―H"共配位结构中,受配位氢原子影响,Pb―Ol成键过程成键态电子填充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OH)+ 高岭石 化学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配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钼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反应催化剂相态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夏少武 夏树伟 +1 位作者 赵菁 张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8期1297-1299,共3页
钼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反应催化剂相态的研究夏少武,夏树伟,赵菁,张平(青岛化工学院应化系,青岛,266042)关键词胶体催化剂,Tyndall效应,陈化MoCl3(OC8H17)2~(i-Bu)2AIOPhCH3(间)... 钼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反应催化剂相态的研究夏少武,夏树伟,赵菁,张平(青岛化工学院应化系,青岛,266042)关键词胶体催化剂,Tyndall效应,陈化MoCl3(OC8H17)2~(i-Bu)2AIOPhCH3(间)体系在加氢汽油溶液中具有较高的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体 催化剂 Tyndall效应 陈化 丁二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OS在锐钛型TiO2表面吸附行为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薛倩倩 何广智 +1 位作者 夏树伟 潘纲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673-1678,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对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锐钛型TiO2表面的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其中化学吸附包含双齿双核(BB)和单齿单核(MM)在内的4种可能的吸附构型.吸附能(Eads)及反应吉布斯自由能(ΔGads)的计算结果表...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对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锐钛型TiO2表面的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其中化学吸附包含双齿双核(BB)和单齿单核(MM)在内的4种可能的吸附构型.吸附能(Eads)及反应吉布斯自由能(ΔGads)的计算结果表明,PFOS分子易于与TiO2表面发生氢键作用吸附;化学吸附表现为PFOS分子与TiO2表面的水分子(H2O)和羟基(—OH)反应,且与取代—OH相比,H2O取代相对更容易发生,其中,MM1构型(取代一个表面水分子)为化学吸附中的优势构型.PFOS在锐钛矿表面吸附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反应自发性顺序如下:H-Bonded(氢键吸附)>MM1(取代一个表面水分子)>BB1(取代两个表面水分子)>MM2(取代一个表面羟基)>BB2(取代一个表面水分子和一个表面羟基).成键结构分析表明,TiO2表面H2O/—OH官能团与PFOS上的磺酸基之间形成了中等强度的氢键;在化学吸附过程中,电荷从PFOS分子向TiO2表面发生转移,生成Ti—O—S化学键,电荷转移主要来自PFOS分子的O和F原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全氟辛烷磺酸 锐钛矿 吸附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形资产整合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杰 周幼平 +2 位作者 夏树伟 潘鹏飞 熊君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年第3期124-126,共3页
无形资产作为企业的重要经济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整合企业无形资产对企业的成功更是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此问题,该文论述了无形资产整合的重要性,分析了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无形资产整合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 无形资产 整合 企业无形资产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体铜催化丙烯腈水合的高选择性及其活性中心结构的研究
19
作者 孙道兴 夏树伟 夏少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6-720,共5页
研究了胶体铜催化丙烯腈水合制丙烯酰胺的高选择性与活性中心结构的关系.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保护下,用肼和氢氧化钠混合液还原CuC l2制得胶体铜,用其催化丙烯腈水合反应,选择性达到100%,产生高选择性的原因如下:(1)胶体铜的活性中心... 研究了胶体铜催化丙烯腈水合制丙烯酰胺的高选择性与活性中心结构的关系.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保护下,用肼和氢氧化钠混合液还原CuC l2制得胶体铜,用其催化丙烯腈水合反应,选择性达到100%,产生高选择性的原因如下:(1)胶体铜的活性中心不是胶粒表面的点缺陷,而是胶体铜颗粒表面的位错端点.(2)由于胶体铜具有高硬度和高强度的力学特性,保证了活性中心结构的稳定性;胶体铜颗粒的平均粒径(45 nm)超过晶粒的特征长度,进一步保证了活性中心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体铜 催化剂 高选择性 丙烯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酰化甲壳低聚糖化学结构的量子化学计算
20
作者 范金石 刘红天 +1 位作者 夏树伟 陈国华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196-199,共4页
利用Gaussian98程序,采用量子化学从头算STO-3G对丁酰化甲壳低聚糖的可能的结构构型进行了全参数优化,并计算出丁酰化甲壳低聚糖各异构体的能量。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各异构体的稳定性。
关键词 丁酰化甲壳低聚糖 化学结构 量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