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部分湖泊沉积物碱性磷酸酶分布及其作用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夏卓英 陈芳 +2 位作者 宋春雷 李建秋 周易勇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17,共9页
沉积物磷负荷在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与恢复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其释放受物理、化学与生物机制调节,而碱性磷酸酶催化有机磷的矿化,故当为促进沉积物磷循环的重要因素。本文讨论了长江中下游部分湖泊沉积物碱性磷酸酶分布及其在磷释放过... 沉积物磷负荷在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与恢复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其释放受物理、化学与生物机制调节,而碱性磷酸酶催化有机磷的矿化,故当为促进沉积物磷循环的重要因素。本文讨论了长江中下游部分湖泊沉积物碱性磷酸酶分布及其在磷释放过程中的作用。五里湖疏浚与未疏浚区以及太湖、巢湖、龙感湖、东湖、月湖、龙阳湖、莲花湖等不同湖泊的不同区域表层沉积物碱性磷酸酶活性(APA)明显不同,这种空间异质性与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相联系。此外,APA随沉积物的深度递减,或在中间与较深层次出现峰值,且具明显的季节性。上述事实以及APA对抑制剂的不同响应方式暗示酶存在形态的多样性(同工酶)。苯丙氨酸(Phe)明显提高月湖与五里湖沉积物APA,沉积物与Phe相互作用并静置一天之后,生物可利用性磷(SRP)的释放量明显增加。再者,Phe可抑制月湖沉积物APA,沉积物与Phe相互作用并静置一天之后,SRP释放量无明显变化,溶解有机磷(DOP)的释放量则明显增加。因此,释放的SRP部分来自某些活跃的有机磷的酶促水解,沉积物碱性磷酸酶在内源磷的释放以及富营养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磷酸酶 湖泊沉积物 分布 磷释放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掺杂氧化锌沸石复合物的制备和抗菌性能 被引量:7
2
作者 夏卓英 王振红 +2 位作者 陈丽凤 李雪英 张翠红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76-1081,1087,共7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沸石纳米氧化锌复合体,采用葡萄糖还原络合浸渍法制备不同载银量的银掺杂氧化锌沸石,考察银的负载量对物质结构和抗菌性能的影响。运用X射线衍射、SEM等方法对复合抗菌剂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不同掺银量的沸石/Zn...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沸石纳米氧化锌复合体,采用葡萄糖还原络合浸渍法制备不同载银量的银掺杂氧化锌沸石,考察银的负载量对物质结构和抗菌性能的影响。运用X射线衍射、SEM等方法对复合抗菌剂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不同掺银量的沸石/ZnO样品除了有纤锌矿相ZnO的衍射峰外,还出现了少量AgO的衍射峰;随着银掺杂量的增多,复合抗菌剂表面出现很多的孔隙,但负载两次银(Ag:3+2%)的Ag-沸石ZnO出现的孔隙较少。采用滤纸片法、倍数稀释法测定抑菌环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研究不同银掺杂量的氧化锌沸石复合物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载银量为1%、3%、5%、3%+2%的银掺杂氧化锌沸石抗菌剂与未掺杂银的沸石氧化锌(即载银量为0%)相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大肠杆菌(E.coli)和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的抗菌性能有一定的提高,其中载银量为3%的银掺杂氧化锌沸石复合物的抗菌效果较强;载银量为3%的银沸石氧化锌复合物对E.coli的抑菌效果较明显,最小抑菌浓度为75.5μg/mL;对S.aureus和B.subtilis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50μg/mL和435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性能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Pb(Ⅱ)对稀脉萍和紫萍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9
3
作者 夏卓英 张明强 王良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3-129,共7页
浮萍类植物(以下简称浮萍)具有繁殖快、用途广泛、综合利用率高等优良特性,可应用于水生生态毒理学的研究。选择我国浮萍中分布最广的两个种类,即稀脉萍(Lemma aequinoctialis)和紫萍(Spirodelapolyrrhiza)作为植物材料,选择Pb(Ⅱ)作为... 浮萍类植物(以下简称浮萍)具有繁殖快、用途广泛、综合利用率高等优良特性,可应用于水生生态毒理学的研究。选择我国浮萍中分布最广的两个种类,即稀脉萍(Lemma aequinoctialis)和紫萍(Spirodelapolyrrhiza)作为植物材料,选择Pb(Ⅱ)作为实验重金属,探讨不同浓度Pb(Ⅱ)对这2种浮萍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Pb(Ⅱ)浓度的提高,稀脉萍和紫萍的生长都受到显著抑制;(2)Pb(Ⅱ)对稀脉萍和紫萍叶绿素的产生都有抑制的作用,但稀脉萍的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大,当Pb(Ⅱ)浓度为30mg/L,经4d处理后稀脉萍和紫萍的Chl.a、Chl.b和Chl(.a+b)分别比其对照降低了39%、42%、40%和13%、33%、21%。当Pb(Ⅱ)浓度为1~15mg/L时,两种浮萍叶绿素a和叶绿素b之间的比值均随着重金属浓度梯度的升高而降低。(3)经4d处理,稀脉萍和紫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其对照降低了32%和30%。(4)经4d处理,稀脉萍的POD活性在Pb(Ⅱ)浓度为20mg/L时达到峰值,而紫萍在本实验Pb(Ⅱ)浓度设置范围内未有峰值,且最大值相比较分别高出其对照41%和100%。稀脉萍和紫萍可用作Pb(Ⅱ)对水生植物的毒性效应监测,采用生长情况、叶绿素含量等作为监测指标,而稀脉萍对Pb(Ⅱ)胁迫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Pb) 稀脉萍 紫萍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负载纳米氧化亚铜沸石复合物的制备和抗菌性能 被引量:4
4
作者 夏卓英 梁桥发 +1 位作者 郑明艺 曾国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156-12161,共6页
以葡萄糖为还原剂,聚乙二醇PEG400为模板,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沸石-纳米氧化亚铜复合体,采用络合浸渍法制备不同载银量的银掺杂氧化亚铜沸石,考察银的负载量对物质结构和抗菌性能的影响。运用X射线衍射、SEM等方法对复合抗菌剂进行了分... 以葡萄糖为还原剂,聚乙二醇PEG400为模板,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沸石-纳米氧化亚铜复合体,采用络合浸渍法制备不同载银量的银掺杂氧化亚铜沸石,考察银的负载量对物质结构和抗菌性能的影响。运用X射线衍射、SEM等方法对复合抗菌剂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不同掺银量的沸石/Cu_2O样品除了有立方晶系Cu_2O的衍射峰外,还出现了少量面心立方结构Ag的衍射峰;随着银掺杂量的提高,Cu_2O粒径逐渐降低,而银纳米颗粒粒径有所增加;采用滤纸片法和倍数稀释法分别测定了抑菌环直径和抑菌剂的最小抑菌浓度,研究银掺杂氧化亚铜沸石抗菌性能。结果表明,载银量为1%、3%和3%+2%的银掺杂氧化亚铜沸石抗菌剂对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其中载银量为3%的银掺杂氧化亚铜沸石复合物的抗菌效果较强;载银量为3%的银掺杂氧化亚铜沸石复合物对E.coli的抑菌效果较明显,最小抑菌浓度MIC为7.2μg/mL,而对S.aureus和B.subtilis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4和18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掺杂氧化亚铜沸石 抗菌性能 枯草芽孢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有机物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芘生态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夏卓英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13,共4页
采用生物培养和物理化学试验研究了水溶性有机物(DOM)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芘生态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溶性有机物具有表面活性。水稻根的芘毒害敏感区间为0~200 mg/kg,100mg/kg是土壤中芘对水稻根伸长最大抑制率质量比。DOM... 采用生物培养和物理化学试验研究了水溶性有机物(DOM)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芘生态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溶性有机物具有表面活性。水稻根的芘毒害敏感区间为0~200 mg/kg,100mg/kg是土壤中芘对水稻根伸长最大抑制率质量比。DOM的存在会降低芘的生态毒性,且芘生态毒性的降低程度随DOM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试验条件下,DOM和表面活性剂单一作用对芘生态毒性均有减轻的趋势;当DOM和表面活性剂共存时,芘的生态毒性则比DOM单独作用时的结果弱,而强于表面活性剂单独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水溶性有机质 根伸长抑制率 发芽指数 生态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若干浅水湖泊沉积物有机质与富营养化的关系 被引量:40
6
作者 陈芳 夏卓英 +2 位作者 宋春雷 李建秋 周易勇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7-472,共6页
分析了湖北省月湖、龙阳湖、后官湖、梁子湖、牛山湖、保安湖、鲁湖等7个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总氮与总磷的含量,并考察了其在月湖、龙阳湖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及月湖、龙阳湖与保安湖表层沉积物的颗粒组成,结果表明:位于城市与城郊的... 分析了湖北省月湖、龙阳湖、后官湖、梁子湖、牛山湖、保安湖、鲁湖等7个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总氮与总磷的含量,并考察了其在月湖、龙阳湖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及月湖、龙阳湖与保安湖表层沉积物的颗粒组成,结果表明:位于城市与城郊的月湖与龙阳湖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高,且表现出沿岸带较丰富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垂直及水平方向上,有机质与总氮和总磷含量均显著相关,颗粒组成与有机质和总氮含量亦显著相关。有机质富集应是促进城市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泊 沉积物 有机质 营养负荷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