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试论氏族公社时期夫妻埋葬习俗的演变
被引量:6
- 1
-
-
作者
夏之乾
-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1982年第5期59-65,共7页
-
文摘
本文对氏族公社时期夫妻埋葬习俗的演变以及导致这种演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夫妻埋葬习俗的演进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简单的直线发展过程,而是经历了若干曲折和反复;氏族社会时期夫妻埋葬习俗的演进大致说来是同婚姻制度的演进相关联的,并且是由婚姻制度的演进直接引起的;同时,对母系氏族晚期和父系氏族早期来说,出嫁者的氏族、家族或家庭关系是夫妻埋葬习俗的关键所在。
-
关键词
埋葬习俗
墓地
从妻居
氏族社会
对偶婚
氏族公社
死亡后
家族
男子
葬俗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从两个数字看川滇地区民族的历史关系
被引量:4
- 2
-
-
作者
夏之乾
-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1987年第6期51-55,110,共6页
-
文摘
四川、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丧葬习俗中存在着这样一个有趣的共同现象:他们的丧葬仪礼中往往会出现“九”、“七”两个数字概念。这方面的事例不少: 四川大凉山地区彝族多行火葬,火化日期由“毕摩”择定。出丧时将死者置放于一个木制抬架上运往火化场地。抬架是用两根二米多长的木条做成两边的抬杠,并在其中部平行地捆以若干横木条而成。所用横木的数量有着严格的习惯规定,男性成年死者须用九根,女性死者只用七根,不得错乱。按习惯,在火化死者的过程中须有亲友在场守护,男性死者应有九位亲友在场,女性死者应有七人在场,不得随意增减。火化后要由“毕摩”为死者制做“灵牌”和“灵屋”。
-
关键词
死者
“七”
川滇地区
历史关系
女性
数字概念
民族
丧葬习俗
彝族
羌族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风葬略说
- 3
-
-
作者
夏之乾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2年第4期57-58,51,共3页
-
文摘
“风葬”,亦称“树葬”、“挂葬”、“悬空葬”或“天葬”,是一种古老的葬俗。葬法多是在树杈上架以横木,然后将死者置于其上任其风化,也有将死者悬于树上或陈放于专门制做之木架上的。此种葬俗在我国历史文献上记载颇多。《魏书·失韦传》云:“失韦国,……父母死,男女聚哭三年,尸则置于林树之上”。《周书·异域上》谓厍莫奚人葬俗是,“死者则以苇薄裹尸,悬之树上”。《北史·契丹传》述及契丹葬俗说:“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方式济《龙沙纪略》则明确提出了“风葬”这一名称,谓“东北边有风葬之俗,人死,以勿裹尸,悬深山大树间,将腐,解其悬布尸于地,以碎石逐体薄掩之,如其形然”。这种葬俗直到解放前或解放初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鄂伦春人、鄂温克人和赫哲人中尚有流行。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旗和阿荣旗等地的一些鄂温克人中,多以桦树皮、苇子或蓆子裹尸,在树杈上架以横木。
-
关键词
葬俗
将死者
略说
巢居
树葬
鄂温克人
葬法
天葬
树权
契丹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