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羟推进剂组分间界面酸碱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喻鸿钢 邓剑如 +1 位作者 申红光 彭芳华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9-662,共4页
借助Drago R S方程,采用反相气相色谱法(IGC)表征了丁羟四组元(AP/RDX/Al/HTPB)推进剂主要组分的表面酸碱性参数,计算出了主要组分间的界面酸碱作用焓ΔHAB。结果表明,BA键合剂与AP、RDX的界面作用焓显著大于HTPB聚氨酯基体与AP、RDX的... 借助Drago R S方程,采用反相气相色谱法(IGC)表征了丁羟四组元(AP/RDX/Al/HTPB)推进剂主要组分的表面酸碱性参数,计算出了主要组分间的界面酸碱作用焓ΔHAB。结果表明,BA键合剂与AP、RDX的界面作用焓显著大于HTPB聚氨酯基体与AP、RDX的界面作用焓,也显著大于BA键合剂与HTPB聚氨酯基体的作用焓,据此可预估BA键合剂可优先吸附在固体填料表面。因此,BA键合剂能大大提高推进剂基体/填料的界面粘接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羟推进剂 反相气相色谱法(IGC) 酸碱性参数 界面酸碱作用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2-氰乙基)二乙醇胺的合成 被引量:7
2
作者 陈浪 邓剑如 +3 位作者 徐婉 赵东江 杨威 喻鸿钢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29-1032,共4页
在无溶剂、无催化剂的条件下,以二乙醇胺和丙烯腈为原料,进行了合成N-(2-氰乙基)二乙醇胺的实验。由探索性实验确定了二乙醇胺仲胺基氰乙基化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均匀设计并用SPSS与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确定了二乙醇胺仲胺基氰... 在无溶剂、无催化剂的条件下,以二乙醇胺和丙烯腈为原料,进行了合成N-(2-氰乙基)二乙醇胺的实验。由探索性实验确定了二乙醇胺仲胺基氰乙基化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均匀设计并用SPSS与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确定了二乙醇胺仲胺基氰乙基化转化率与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由回归方程确定了最优的反应条件:n(丙烯腈)∶n(二乙醇胺)=1.5,反应温度81℃,反应时间25min。在此条件下,二乙醇胺仲胺基氰乙基化转化率达99.9%。气-质联用仪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产物进行表征的结果显示,产物为N-(2-氰乙基)二乙醇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氰乙基)二乙醇胺 二乙醇胺 丙烯腈 氰乙基化反应 均匀设计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BA在黑索金表面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彭芳华 邓剑如 +2 位作者 申红光 喻鸿钢 孙大朋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0-313,共4页
建立了中性聚合物键合剂NPBA在RDX颗粒表面吸附的定量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RDX对NPBA的吸附量随平衡吸附时NPBA在硝化甘油中的质量百分含量Ce增加而迅速增加,当Ce达到0.275%时出现一平台,此平台一直延伸到0.837%处,随后吸附量随Ce增... 建立了中性聚合物键合剂NPBA在RDX颗粒表面吸附的定量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RDX对NPBA的吸附量随平衡吸附时NPBA在硝化甘油中的质量百分含量Ce增加而迅速增加,当Ce达到0.275%时出现一平台,此平台一直延伸到0.837%处,随后吸附量随Ce增加而继续缓慢增加;吸附理论研究分析表明,Ce较小时形成单分子层吸附,随Ce的增加,转化成多分子层吸附;BET多分子层吸附模型能对吸附等温线作出较好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BA RDX 吸附量 吸附等温线 BET多分子层吸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