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工匠精神的伦理文化分析
被引量:39
- 1
-
-
作者
喻文德
-
机构
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
-
出处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9-73,共5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生活的基本问题研究"(15BKS097)
湖南省教育厅开放基金项目"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生活化研究"(15K104)
-
文摘
工匠精神是品质和品牌的保证。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需要培育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工作伦理,工匠精神具有丰厚的伦理意蕴。价值观是伦理文化的核心。职业歧视、急功近利、敷衍塞责等价值观严重阻碍了当下中国工匠精神的成长。要培育工匠精神必须加强伦理文化建设,更新价值观念。尊重劳动、优雅生存、爱岗敬业等价值观是工匠精神成长必不可少的思想道德基础。
-
关键词
工匠精神
伦理文化
价值观
-
分类号
B82-05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论“三个倡导”的伦理意蕴
被引量:4
- 2
-
-
作者
喻文德
-
机构
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
-
出处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10,共5页
-
文摘
"三个倡导"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它从国家伦理、制度伦理、公民伦理三个层面建构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基本价值目标的国家伦理树立了一种全面现代化的国家形象,蕴藏着共同理想的凝聚力。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基本价值原则的制度伦理建构了一种公平正义、海晏河清的社会理想,蕴藏着制度正义的驱动力。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行为规范的公民伦理塑造了一种顶天立地、正道直行的现代公民理想人格,蕴藏着公民品格的亲和力。实现中国梦不能没有伦理的支持。"三个倡导"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
关键词
三个倡导
中国梦
伦理
-
分类号
B82-051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论食品安全的三重伦理防线
被引量:4
- 3
-
-
作者
喻文德
-
机构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5-29,共5页
-
文摘
要从源头上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必须从思想上建构食品安全的伦理防线。维护食品安全是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责任。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应该自觉保证食品安全。政府是食品安全的控制主体,应该积极监管食品安全。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应该随时保卫食品安全。
-
关键词
食品安全
利益相关者
伦理防线
-
分类号
F203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B82-05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国外公共健康伦理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3
- 4
-
-
作者
喻文德
-
机构
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
-
出处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106,共7页
-
文摘
近五年来国外公共健康伦理始终围绕公共健康、公民权利、政府责任及其相互关系这一主线展开探讨,而公共健康伦理原则的价值排序、公共健康伦理的分析方法与公共健康伦理的教育普及则是其中的理论热点。关于公共健康伦理原则的价值排序问题有特定原则、中层原则和主导原则等排序主张。公共健康伦理的基本分析方法有美德伦理方法、公共善方法和罗尔斯主义方法等。让公共健康专业人员理解公共健康伦理知识,提高道德能力和培养职业道德情操则是公共健康伦理教育的重要目标。
-
关键词
公共健康伦理
伦理原则
分析方法
伦理教育
-
分类号
R-052
[医药卫生]
-
-
题名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失灵的伦理分析
被引量:3
- 5
-
-
作者
喻文德
-
机构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3-27,共5页
-
基金
2012年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食品安全伦理问题研究"(12JJD720008)
-
文摘
维护食品安全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责任。而政府失灵,监管无效或低效,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从伦理的视角来看,本位主义是造成政府失灵的根本原因。要克服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政府失灵,公共行政人员必须从公共利益出发,强化政府责任,切实维护食品安全。
-
关键词
食品安全监管
政府失灵
伦理
-
分类号
B82-053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食品安全问题的伦理分析
被引量:2
- 6
-
-
作者
喻文德
-
机构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CSSCI
2010年第1期60-64,共5页
-
文摘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在某些行业频频发生.其中对社会危害较大的有:2001年11月.广东河源市发生多起因食用猪内脏、猪肉导致的瘦肉精食物中毒事故;2004年4月,安徽阜阳的劣质奶粉事件;2006年11月,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红心咸鸭蛋”添加苏丹红事件;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面对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食品还有安全可言吗?如何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
关键词
食品安全问题
劣质奶粉事件
食物中毒事故
伦理
社会危害
三聚氰胺
猪内脏
河源市
-
分类号
TS201.6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
-
-
题名论世俗道德的特点及其困境
被引量:1
- 7
-
-
作者
喻文德
-
机构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研究所
-
出处
《伦理学研究》
CSSCI
2008年第1期68-72,共5页
-
文摘
世俗道德的产生是社会生活世俗化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它具有现实性、人本性和平凡性等特征。世俗道德不可避免地陷入利益主义、享乐主义和庸俗化等困境。只有"回到人本身",才能走出困境。
-
关键词
世俗化
世俗道德
困境
-
Keywords
secularization
secular morality
dilemma
-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论马克思幸福观视域下的美好生活
- 8
-
-
作者
张嘉荣
喻文德
-
机构
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
-
出处
《城市学刊》
2022年第3期7-12,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XKS009)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XSP20YBZ183)
湖南省教育厅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20K103)。
-
文摘
幸福与美好生活是人们不断探索、历久弥新的伦理学命题。然而,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往往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马克思幸福观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关注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以异化理论批判现代资本逻辑并指明了共产主义是实现幸福的出路。在新时代,我们应该以马克思幸福观为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
-
关键词
马克思幸福观
美好生活
片面幸福观
-
Keywords
Marx's concept of happiness
a better life
one-sided concept of happiness
-
分类号
A8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试析“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之治”伦理意蕴
- 9
-
-
作者
符燕妮
田祖国
喻文德
-
机构
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改革与开放》
2020年第5期64-68,共5页
-
文摘
从“中国之制”向“中国之治”转变,映射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之治”涵盖了“目标与经验”“特色与影响”“本质与基础”等方面,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之治”的根本立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托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此外,探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中国之治”中的伦理意义,有助于深化理解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并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提供价值支撑。
-
关键词
“中国之制”
“中国之治”
人民性
伦理意蕴
-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论个体德性在美好生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喻文德
-
机构
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6,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价值引领的基本问题研究”(19XKS009)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新时代美好生活价值引领的伦理困境与对策研究”(XSP20YBZ183)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从伦理视角来看,美好生活是一种崇德向善的生活。优良的社会道德是美好生活的宏观道德生态,而优良的个体道德是美好生活的微观道德基础。个体德性是美好生活的灵魂所在——生活意义的主导因素、生活幸福的重要源泉和生活自由的内在法则。但是,在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中个体德性正遭遇来自现实生活诸如价值观缺失、道义与功利相背离、少数领导干部道德失范等现实难题。个体德性的不足或匮乏严重消解了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德性基础。为此,必须夯实德性成长的根基、激发尊道守德的动力、营造崇德向善的氛围,切实提高生活主体的道德水平。个体德性培育是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的铸魂工程。生活品质与个体的道德品质密不可分。在既定的客观条件下,个体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美好生活的实现程度。
-
关键词
美好生活
个体德性
生活意义
幸福
自由
-
分类号
B824
[哲学宗教—伦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