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氏病病人丘脑底核的电生理特性及深部脑刺激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喻廉 凌至培 +4 位作者 汪业汉 牛朝诗 凌士营 姜晓峰 李光群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2年第3期134-136,共3页
目的 研究帕金森氏病 (PD)病人丘脑底核 (STN)的电生理特性及深部脑刺激 (DBS)对PD的治疗作用 ,观察术中STN电刺激对PD病人的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的缓解及对语言感觉的影响。方法 在 2 6例立体定向术治疗PD手术中 ,应用美国FHC公... 目的 研究帕金森氏病 (PD)病人丘脑底核 (STN)的电生理特性及深部脑刺激 (DBS)对PD的治疗作用 ,观察术中STN电刺激对PD病人的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的缓解及对语言感觉的影响。方法 在 2 6例立体定向术治疗PD手术中 ,应用美国FHC公司生产的微电极记录系统 ,记录病人STN不同部位的放电形式 ;并在MRI和微电极导向下 ,将刺激电极植入STN ,进行刺激实验 ;高频刺激参数的频率是 1 50Hz,脉宽 1 50ms,强度自 0 .5V开始 ,逐渐增加至6~ 8V ;其中 2例进行了STN的永久性DBS ,术后分别随访 1 4个月和 1 8个月。结果 微电极进入STN ,可记录到一致的、稳定的高频放电〔8~ 1 0V、(96± 1 6)Hz〕 ;术中刺激发现 ,在最佳点位刺激 ,病人的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均得到明显改善 ,1 1例病人 (42 % )在刺激强度增加到 4~ 6V以上时 ,有语言障碍。结论 微电极记录获得STN的电生理放电特征 ,可以提高立体定向治疗PD的靶点精确性 ,提高疗效 ;STN的高频刺激能改善PD的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 ,是DBS治疗PD的最佳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氏病 丘脑底核 电生理特性 深部脑刺激 立体定向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图监测在听神经瘤手术中面神经保护及其功能预后 被引量:2
2
作者 喻廉 刘会林 +2 位作者 殷晓梅 牛朝诗 傅先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9年第4期318-320,共3页
目的探讨肌电图在听神经瘤切除手术中对面神经的保护作用及术后对面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价。方法56例听神经瘤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32例,年龄10~68岁,平均年龄48.3岁。使用美国Nicoli公司Endeavor-CR16通道术中监护仪,对患者的面神经监... 目的探讨肌电图在听神经瘤切除手术中对面神经的保护作用及术后对面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价。方法56例听神经瘤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32例,年龄10~68岁,平均年龄48.3岁。使用美国Nicoli公司Endeavor-CR16通道术中监护仪,对患者的面神经监测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面神经监测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自发连续肌电图(onlian EMG)和间断电刺激诱发肌电图(triggered EMG)。结果onlian EMG结合triggered EMG可以准确定位面神经。肿瘤切除后在面神经出脑干端进行电刺激,刺激量为0.1~4.0mA,相应的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优良率高。超过10mA术后面神经功能很难恢复。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87.5%(49/56)。结论听神经瘤切除术中肌电图监测可以精确判断面神经的走向,提高面神经的解剖和功能保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术中监测 面神经 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疗效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喻廉 凌至培 +5 位作者 汪业汉 牛朝诗 凌士营 姜晓峰 傅先明 李光群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6年第6期364-366,377,共4页
目的研究深部脑刺激穴deepbrainstimulation,DBS雪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治疗作用,探讨DBS对PD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的疗效及术中靶点的确定。方法采用微电极记录下丘脑底核(STN)和丘脑腹中间核(Vim)慢性电刺激术对4... 目的研究深部脑刺激穴deepbrainstimulation,DBS雪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治疗作用,探讨DBS对PD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的疗效及术中靶点的确定。方法采用微电极记录下丘脑底核(STN)和丘脑腹中间核(Vim)慢性电刺激术对4例PD患者进行治疗。其中3例DBS于STN、1例DBS于Vim。结果3例STN术中刺激发现,能改善PD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1例Vim术中刺激发现,患者的震颤和运动缓慢得以改善。4例PD患者经过1~3次的调试,4~6年的随访发现,患者的主要症状改善情况不如短期疗效,但仍较术前有较大改善,通过调节程控参数,可以达到满意。其运动部分(UPDRS)评分,术后改善率43%~48%之间。1例合并上肢疼痛患者经3次调试疼痛症状改善不明显,2年后取出埋藏电极。4例患者均没有出现永久性并发症。结论STN的DBS能改善PD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Vim的DBS能改善PD的震颤和运动缓慢。DBS是治疗PD双侧症状的优选方法,其可逆性对患者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 立体定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其临床意义
4
作者 喻廉 殷晓梅 +3 位作者 赵燕 徐莉 黄天虹 徐惠金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5年第6期336-338,共3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日本光电MEB-2200型肌电/诱发电位仪,对56例临床上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和30例健康人,进行了周围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查及研究。并进行对照...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日本光电MEB-2200型肌电/诱发电位仪,对56例临床上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和30例健康人,进行了周围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查及研究。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6例患者中MCV或SCV至少有一项异常者37例,占66%(37/56例)。其中正中神经异常率为35.7%(40/112侧),尺神经异常率为26.8%(30/112侧),腓总神经异常率为61.6%(69/112侧)。而临床上确诊有周围神经病变者仅为17.9%(10/56)。病程大于10年的糖尿病患者组MCV、SCV与健康人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率下肢高于上肢,且传导速度的改变呈双侧对称性并与病程有关。结论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有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诱发电位的三维显示、功率谱分析及其应用
5
作者 喻廉 董以键 王兆申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26-228,共3页
常见的诱发电位仪虽然能给出波形和数据,但没有存储数据的功能,不利于病例数据的分析和判别,而且只可对波形进行时域分析。因而在临床应用中,只能局限于潜伏期、波幅的分析和判断,对一些波形难以给出正确的结论。为了开发使用MEB—5100... 常见的诱发电位仪虽然能给出波形和数据,但没有存储数据的功能,不利于病例数据的分析和判别,而且只可对波形进行时域分析。因而在临床应用中,只能局限于潜伏期、波幅的分析和判断,对一些波形难以给出正确的结论。为了开发使用MEB—5100诱发电位仪的功能,使其给出的数据更加准确,我们实现了计算机和诱发电位仪联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电位 三维显示 功率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早产儿脑电图特性初步分析
6
作者 喻廉 殷晓梅 赵燕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7年第5期399-401,共3页
目的分析正常早产儿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的特性,以便研究EEG对早产儿早期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上海诺诚Nation9200型便携式16导脑电图机,对12例2005年11月~12月在笔者医院产科自然分娩的、出生时无窒息史及其他... 目的分析正常早产儿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的特性,以便研究EEG对早产儿早期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上海诺诚Nation9200型便携式16导脑电图机,对12例2005年11月~12月在笔者医院产科自然分娩的、出生时无窒息史及其他神经系统损害的早产儿(27~34周孕龄)进行EEG描记,对其中随访了解正常生长至今(1年零5个月)的8例正常早产儿回顾性分析EEG特性。结果所有早产儿EEG均有波形交替,脑电图波幅<15μV的部分连续不超过37 s,在全部EEG描记时间段内占45.3%;而15μV ̄50μV的活动部分可连续25 s,占到37.5%;>50μV的高波幅活动部分连续不超过24 s,占17.2%。主要以2~3 Hz的δ波上叠有7~12 Hz节律的波为主,两侧导联对称性比较,在枕叶有较好的对称性,而在颞叶则对称性较差,右侧导联波幅高于左侧(>50%)的占50%。结论正常早产儿EEG有特定的频率类型,了解和认识这些特性,对早期诊断早产儿脑损伤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EEG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神经瘤手术切除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与保护 被引量:8
7
作者 刘会林 邓大丽 +1 位作者 喻廉 王黎 《安徽医学》 2012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患者术中面神经监测技术以及在显微外科联合应用的手术中面神经保留、预后情况分析。方法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手术切除179例听神经瘤患者,对术中面神经监测情况以及术后面神经保留情况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179例听...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患者术中面神经监测技术以及在显微外科联合应用的手术中面神经保留、预后情况分析。方法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手术切除179例听神经瘤患者,对术中面神经监测情况以及术后面神经保留情况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179例听神经瘤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率83%,解剖保留率96%;其中听神经瘤最大直径大于等于4.0 cm有88例,小于4.0 cm 91例。结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听神经瘤治疗目的不再仅仅是切除肿瘤延长生命,而是要求在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完整保留面神经功能作为听神经瘤治疗最佳效果。术中面神经监测技术和显微内镜的联合应用,以及手术者经验的不断丰富,可以大大提高听神经瘤手术时面神经保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面神经肌电图 面神经功能评价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8例核黄疸新生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邓大丽 喻廉 +1 位作者 刘会林 徐莉 《安徽医学》 2015年第9期1080-1082,共3页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新生儿核黄疸的变化,为新生儿核黄疸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68例核黄疸患儿,按照有无神经系统疾病分为两组,胆红素脑病组38例,胆红素非脑病组30例。两组均进行BAEP检测,对异常者进行随访复查。结果...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新生儿核黄疸的变化,为新生儿核黄疸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68例核黄疸患儿,按照有无神经系统疾病分为两组,胆红素脑病组38例,胆红素非脑病组30例。两组均进行BAEP检测,对异常者进行随访复查。结果脑病组患儿中BAEP正常13例,异常25例,其中13例为重度,8例中度,4例轻度。非脑病组患儿中,BAEP正常21例,异常9例,其中2例为重度,2例为中度,5例轻度。随访显示,首次BAEP异常的34例中,25例转正常,6例持续异常伴有后遗症,3例失访。经治疗后两组黄疸消退后BAEP均有好转,表现为各波潜伏期均较前缩短(P<0.05),两组BAEP与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EP异常是新生儿核黄疸的重要特征,黄疸患儿血清总胆红素>221μmol/L时,可出现神经系统受损,BAEP显示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核黄疸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变和非神经病变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电生理变化及与TNF-α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婷婷 喻廉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2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非神经病变(NDPN)及神经病变(DN)患者的电生理变化及与血清TNF-α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于安徽省立医院确诊的8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DN分为DN组(n=43)与NDPN组(n=43)。每组均检测血清肿瘤坏...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非神经病变(NDPN)及神经病变(DN)患者的电生理变化及与血清TNF-α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于安徽省立医院确诊的8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DN分为DN组(n=43)与NDPN组(n=43)。每组均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及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MNCV),评价DN患者SNCV、SNAP波幅及MNCV与TNF-α的相关性。结果与NDPN组相比,DN组中正中神经SNCV、SNAP波幅、MNCV下降,腓总神经SNCV、MNCV下降,TNF-α含量升高(P均<0.05),而腓总神经SNAP波幅变化不显著(P>0.05)。DN组正中神经SNCV、SNAP波幅、MNCV及腓总神经SNCV、MNCV与TNF-α呈负相关,而腓总神经SNAP波幅变化与TNF-α无相关关系。结论T2DM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是DN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作临床早期诊断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神经病变 神经电生理 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灶定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邓大丽 余锋 +2 位作者 喻廉 刘会林 徐莉 《安徽医学》 2011年第10期1790-1792,共3页
癫痫是神经科的常见疾患,尽管有许多抗癫痫药物,仍然有20%的癫痫患者不能有效控制发作,其中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得到很好疗效。准确的癫痫灶定位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随着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学的迅速发展,癫痫灶的定位... 癫痫是神经科的常见疾患,尽管有许多抗癫痫药物,仍然有20%的癫痫患者不能有效控制发作,其中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得到很好疗效。准确的癫痫灶定位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随着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学的迅速发展,癫痫灶的定位技术得到很大提高。目前有很多技术应用于癫痫灶定位,如普通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定位技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5例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CT)临床预后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邓大丽 余锋 +2 位作者 喻廉 刘会林 徐莉 《安徽医学》 2011年第9期1240-1242,共3页
目的总结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CT)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分析65例BECT患儿抗癫治疗后的预后和脑电图变化。结果本组发病年龄为:2-12岁60例,占总数的92%,13-14岁5例,占总数的8%。65例发病与睡眠相关。剥夺睡眠后视频脑电... 目的总结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CT)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分析65例BECT患儿抗癫治疗后的预后和脑电图变化。结果本组发病年龄为:2-12岁60例,占总数的92%,13-14岁5例,占总数的8%。65例发病与睡眠相关。剥夺睡眠后视频脑电(V EEG)描记发现:发作间期视频脑电图有一侧或双侧中央颞区棘(尖)波。65例患儿经过治疗后临床和脑电图有三种结局:有39例临床症状消失,VEEG正常,智力正常;有17例临床症状消失,VEEG异常,智力稍微下降;9例临床症状存在,VEEG异常,智力明显下降,3例自行停药诱导发作。结论 BECT患儿正规的抗癫痫治疗反应良好,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痫 抗癫预后 视频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