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困境之困境——情与理的辩争 被引量:46
1
作者 喻丰 彭凯平 +2 位作者 韩婷婷 柴方圆 柏阳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02-1712,共11页
道德判断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评价性活动之一,但道德判断中情与理的作用争执不休。从休谟和康德的哲学论争到发展心理学家对道德推理的关注,直至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对情绪的重新审视,道德判断的决策机制已经演变为多种模型相互竞... 道德判断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评价性活动之一,但道德判断中情与理的作用争执不休。从休谟和康德的哲学论争到发展心理学家对道德推理的关注,直至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对情绪的重新审视,道德判断的决策机制已经演变为多种模型相互竞争的局面。在回顾和分析道德判断各种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情绪和推理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认为今后应当更多地关注道德推理的实际作用,并当运用更为先进的操纵手段,同时注重情境的影响来考察道德判断中情与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道德判断 道德推理 情绪 双加工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人格研究:范式与分歧 被引量:17
2
作者 喻丰 彭凯平 +2 位作者 董蕊 柴方圆 韩婷婷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235-2244,共10页
道德人格研究领域与美德伦理学近来交汇于社会心理学。而这些研究基本可以区分为两个维度,即结构—过程与观察者—行动者。这两个维度区分出四种研究范式,即道德原型范式、道德榜样范式、道德信息加工范式和美德民众概念范式。这四种范... 道德人格研究领域与美德伦理学近来交汇于社会心理学。而这些研究基本可以区分为两个维度,即结构—过程与观察者—行动者。这两个维度区分出四种研究范式,即道德原型范式、道德榜样范式、道德信息加工范式和美德民众概念范式。这四种范式发现,无论是结构或者动力,道德人格都有其独特性。且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行动者视角,道德人格者都和普通人不同。道德人格甚至整个人格观趋待整合,并需要解决特质与情境、结构与动力、理性与直觉、描述与规范等理论问题,方能更好地指导道德人格或美德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人格 美德 道德榜样 原型 道德特质 信息加工 民众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攻击者的注意偏向与归因偏向及其关系 被引量:28
3
作者 喻丰 郭永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21-828,共8页
在攻击者的认知偏向中,注意偏向与归因偏向尤为引人注目。攻击者常偏向于注意敌意性的刺激,并会对模棱两可的情境作出敌意性的解释。二者的关系存在注意优先模型与解释优先模型两种可能性,注意优先模型认为注意过程先于解释过程,解释优... 在攻击者的认知偏向中,注意偏向与归因偏向尤为引人注目。攻击者常偏向于注意敌意性的刺激,并会对模棱两可的情境作出敌意性的解释。二者的关系存在注意优先模型与解释优先模型两种可能性,注意优先模型认为注意过程先于解释过程,解释优先模型则相反。两种假设各有论据支持,而攻击者注意偏向与归因偏向的关系尚无定论。今后的研究当改进实验方法、运用多种技术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更深入地探讨攻击者的这二种偏向及其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击性 注意偏向 归因偏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宽恕的概念、测量及其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 被引量:20
4
作者 喻丰 郭永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09-1315,共7页
自我宽恕是指当自己是侵犯者时,发生于自己内部的,对待自己的动机由报复转向善待的变化。自我宽恕的概念在其对象、过程、实质和价值方面都存在着争议,即自己与他人、给予与寻求、特质与情境、积极与消极的争论。自我宽恕与人际宽恕在... 自我宽恕是指当自己是侵犯者时,发生于自己内部的,对待自己的动机由报复转向善待的变化。自我宽恕的概念在其对象、过程、实质和价值方面都存在着争议,即自己与他人、给予与寻求、特质与情境、积极与消极的争论。自我宽恕与人际宽恕在其对象、影响因素与后果等诸多方面也存在区别。对自我宽恕的测量现有宽恕自我(FS)量表、Heartland宽恕量表(HFS)以及状态自我宽恕量表(SSFS)3种工具。有关自我宽恕的相关研究显示,自我宽恕与人格特质的关系还待探讨,而自我宽恕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相关。未来的研究应深化自我宽恕的界定、拓展其研究方法、扩大其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恕 自我宽恕 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笑有关的三种个体差异:被笑恐惧、被笑愉悦与笑他愉悦 被引量:3
5
作者 喻丰 郭永玉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9年第1期82-86,共5页
被笑恐惧、被笑愉悦和笑他愉悦是三种不同的个体差异。被笑恐惧指个体在害怕被嘲笑而产生的恐惧上的差异,被笑愉悦指个体由于被别人嘲笑而产生的愉悦上的差异,笑他愉悦指个体因嘲笑他人而产生的愉悦上的差异。文章阐释了被笑恐惧的概念... 被笑恐惧、被笑愉悦和笑他愉悦是三种不同的个体差异。被笑恐惧指个体在害怕被嘲笑而产生的恐惧上的差异,被笑愉悦指个体由于被别人嘲笑而产生的愉悦上的差异,笑他愉悦指个体因嘲笑他人而产生的愉悦上的差异。文章阐释了被笑恐惧的概念及相关研究,同时介绍了被笑愉悦和笑他愉悦概念的构建和测量。对三者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但三个概念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差异则值得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笑恐惧 被笑愉悦 笑他愉悦 个体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发性替代攻击:概念、范式与实验证据 被引量:2
6
作者 喻丰 郭永玉 涂阳军 《心理研究》 2011年第2期57-64,共8页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常常置身于某种被攻击或启动的情境,而对于攻击或启动自己的人,无法直接表现出攻击行为,于是便改变攻击的对象,转而攻击一个无辜者,此即替代攻击。触发性替代攻击是指在攻击行为发生之前不仅有一个强启动,而且还有一...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常常置身于某种被攻击或启动的情境,而对于攻击或启动自己的人,无法直接表现出攻击行为,于是便改变攻击的对象,转而攻击一个无辜者,此即替代攻击。触发性替代攻击是指在攻击行为发生之前不仅有一个强启动,而且还有一个弱的触发式启动。触发性替代攻击的研究多采用操纵先前启动和触发式启动的研究范式,并分别针对触发性替代攻击中的一段时间、两种情境和三个个体进行探讨。今后的研究应注意加强对生物学取向、发展取向与应用取向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代攻击 触发性替代攻击 人格特质 沉思 归因偏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情绪之敬畏 被引量:94
7
作者 董蕊 彭凯平 喻丰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996-2005,共10页
敬畏作为积极情绪的一种,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心理学家应有的关注。近年来,有心理学家提出了敬畏的原型模型,并开始尝试用实证的方法探索敬畏的心理益处。敬畏和时间知觉、亲社会行为、精神愉悦、自我意识及信息加工等有密切关系。未来应... 敬畏作为积极情绪的一种,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心理学家应有的关注。近年来,有心理学家提出了敬畏的原型模型,并开始尝试用实证的方法探索敬畏的心理益处。敬畏和时间知觉、亲社会行为、精神愉悦、自我意识及信息加工等有密切关系。未来应在敬畏的概念界定、消极效价的克服以及敬畏感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更广泛的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情绪 敬畏 敬畏的原型模型 顺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意志:实证心理学的视角 被引量:18
8
作者 董蕊 彭凯平 +1 位作者 喻丰 郑若乔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69-1878,共10页
自由意志是哲学史上最古老、最持久和最艰难的问题之一,并且一直是哲学,包括实证主义哲学和人文主义哲学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心理学家开始尝试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探索自由意志的心理机制、影响及表达。研究发现虽然自由意志是一种错觉,但... 自由意志是哲学史上最古老、最持久和最艰难的问题之一,并且一直是哲学,包括实证主义哲学和人文主义哲学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心理学家开始尝试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探索自由意志的心理机制、影响及表达。研究发现虽然自由意志是一种错觉,但人们仍然相信它的存在,并受到它的影响。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道德行为、创造力、自尊和幸福等概念有密切关系。未来研究应在自由意志的概念界定、产生机制、作用功能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并从实证、理论和常识三种水平上综合考察、理解自由意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意志 实验哲学 决定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愉悦与加工流畅性 被引量:9
9
作者 柴方圆 喻丰 彭凯平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106,共6页
在审美过程中,如果人们很容易地获得了有关一个对象的信息,对其进行流畅的加工,那么人们就会产生愉悦感,而这种积极的审美回应会使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更多的喜爱之情。本文在对审美愉悦以及流畅性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二者在审美中... 在审美过程中,如果人们很容易地获得了有关一个对象的信息,对其进行流畅的加工,那么人们就会产生愉悦感,而这种积极的审美回应会使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更多的喜爱之情。本文在对审美愉悦以及流畅性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二者在审美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流畅性理论与审美愉悦作用的深层机制还有待未来的研究和探索,二者的相互作用也需要更多的实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科学 审美愉悦 加工流畅性 审美准则 积极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的内隐辩证自我:基于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测量 被引量:4
10
作者 柏阳 彭凯平 喻丰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8-421,共4页
作为一种文化构念,朴素辩证从文化与认知的角度诠释了中国人基于民众理论的思维方式。本研究首次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方法测量内隐层面朴素辩证概念与自我以及自我相近概念在东方被试认知中的联结,探讨东方人内隐层面的辩证自我。... 作为一种文化构念,朴素辩证从文化与认知的角度诠释了中国人基于民众理论的思维方式。本研究首次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方法测量内隐层面朴素辩证概念与自我以及自我相近概念在东方被试认知中的联结,探讨东方人内隐层面的辩证自我。文章通过2个IAT实验发现,中国人将"我"和辩证思维词汇归为一类,将"非我"和线性思维归为一类时反应速度更快;且他们将"朋友"和辩证思维词汇归为一类,将"敌人"和线性思维词汇归为一类时反应速度更快。这表明在内隐层面上,东方人确实将辩证概念与自我以及自我相近概念联系得更为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朴素辩证 内隐联想测验 自我 文化 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许丽颖 王学辉 +1 位作者 喻丰 彭凯平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0-225,共16页
在“工具人”“打工人”“社畜”等流行语风靡职场的当下,职场物化已待关注。而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在职场中的使用日益增多,其产生的职场效应也值得探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知觉到机器人的威胁是... 在“工具人”“打工人”“社畜”等流行语风靡职场的当下,职场物化已待关注。而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在职场中的使用日益增多,其产生的职场效应也值得探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知觉到机器人的威胁是否会产生或加重职场物化现象。8个递进子研究(N=3422)探究了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并探索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第一,感知到机器人的威胁会增加人们在职场中物化他人的倾向,并且感知到机器人认同威胁(即对人类自身独特性的威胁)造成的影响更强;第二,控制感在感知机器人威胁(主要是认同威胁)影响职场物化中起中介作用,感知机器人认同威胁越高,控制感越低,职场物化越严重;第三,补偿控制的另外三种策略,即加强个人能动性、支持外部能动性以及肯定特定结构,能够调节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机器人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预警与应对机器人负面社会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场物化 感知机器人威胁 现实威胁 认同威胁 补偿控制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社会心理学的瓶与酒:范式与问题
12
作者 喻丰 赵一骏 许丽颖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3-492,共10页
人类社会已逐步迈向人工智能时代,其已然掀起一场科学范式的革命。本文以“瓶与酒”之喻,总结人工智能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其一为以人工智能为方法赋能传统社会心理学研究问题之“新瓶旧酒式”研究,既包括文献综述、假设生成的... 人类社会已逐步迈向人工智能时代,其已然掀起一场科学范式的革命。本文以“瓶与酒”之喻,总结人工智能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其一为以人工智能为方法赋能传统社会心理学研究问题之“新瓶旧酒式”研究,既包括文献综述、假设生成的智能化升级,也涉及模拟被试、理论抽取、计算建模、大数据分析等新方法研究。其二为以传统社会心理学方法研究人工智能新问题之“旧瓶新酒式”研究,包括静态能力和倾向考察、动态交互影响探索。最后,本文试图呼唤一种“新瓶新酒式”研究,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真正回应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出的冲击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社会心理学 研究范式 研究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知不透明性增加职场中的算法厌恶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一骏 许丽颖 +1 位作者 喻丰 金旺龙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7-514,共18页
职场中用算法作为人类决策的辅助和替代屡见不鲜,但人们表现出算法厌恶。本研究通过4个递进实验在不同职场应用场景下比较了人们对于人类决策者与算法决策者所做决策的态度,并探讨其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在职场情境中,相比于... 职场中用算法作为人类决策的辅助和替代屡见不鲜,但人们表现出算法厌恶。本研究通过4个递进实验在不同职场应用场景下比较了人们对于人类决策者与算法决策者所做决策的态度,并探讨其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在职场情境中,相比于人类决策者,人们对算法决策的可容许性、喜爱程度、利用意愿更低,表现出“算法厌恶”。这一现象的内在心理机制是相比于人类决策,人们认为算法决策者的决策更加不透明(实验2~3)。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算法被赋予拟人化特征时人们扭转了对算法决策的厌恶,提高了对其的接纳态度(实验4)。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算法决策的反应,为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引导算法使用伦理化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厌恶 透明性 拟人化 职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丰富的概念、测量、影响及研究展望
14
作者 魏心妮 喻丰 《心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6期483-490,共8页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致力实现人类潜能和创造幸福生活,然而当前心理学对幸福做出的享乐主义和实现主义的二元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却限制了人们对其他幸福形式的理解和追求。不同于传统的二元幸福观,心理丰富强调多样的、新奇...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致力实现人类潜能和创造幸福生活,然而当前心理学对幸福做出的享乐主义和实现主义的二元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却限制了人们对其他幸福形式的理解和追求。不同于传统的二元幸福观,心理丰富强调多样的、新奇的、有趣的、复杂的、有挑战性以及引发视角转变的生活经历,同时注重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辩证作用。因此,秉持心理丰富生活信念的个体对事物更有好奇心,思维更加整体,心态更加开放,而心理丰富的生活通常也是有趣的。本文介绍了心理丰富的基本内涵,梳理了心理丰富的测量方式、意义及其研究进展,并根据中国文化和社会现实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心理丰富 测量方式 功能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主义上升,集体主义式微?——全球文化变迁与民众心理变化 被引量:76
15
作者 黄梓航 敬一鸣 +4 位作者 喻丰 古若雷 周欣悦 张建新 蔡华俭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68-2080,共13页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大发展,人类社会的文化与民众心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其基本趋势是个人主义正日益流行,传统的集体主义则相对式微。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宏观的社会和文化层面,也体现在微观的心理与行为层面。本...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大发展,人类社会的文化与民众心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其基本趋势是个人主义正日益流行,传统的集体主义则相对式微。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宏观的社会和文化层面,也体现在微观的心理与行为层面。本文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反映这一趋势的大量实证研究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与介绍,涉及的领域分别包括社会层面的社会统计指标,以及心理层面的人称代词使用偏好、命名行为、价值取向、人格特征、性和宗教态度、儿童教养与发展模式、认知方式、情绪体验等。除了一般趋势外,研究也显示文化变迁和心理变化有其复杂性,个人主义增强、集体主义衰弱并不是一个必然的、线性的过程;传统文化的集体主义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延续性,多元文化共存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显著特色。最后,针对当前文化变迁心理研究的不足,本文建议未来研究应当更多采用追踪和实验设计、拓展现有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深入揭示文化变迁的行为/神经机制以及更多关注变迁过程中的心理适应与应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文化变迁 文化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自由的道德能动 被引量:1
16
作者 喻丰 《心理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用浅显的模仿和自我强化凸显了人之为人的能动。能动具有预见、自我反思以及自我反应的特征。自我反思以自我效能为代表,而自我反应则表现于自我调节行为,以道德推脱作为代表。道德推脱类似紧张降低的认知失调原理...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用浅显的模仿和自我强化凸显了人之为人的能动。能动具有预见、自我反思以及自我反应的特征。自我反思以自我效能为代表,而自我反应则表现于自我调节行为,以道德推脱作为代表。道德推脱类似紧张降低的认知失调原理,但其实是一种对于自我惩罚紧张系统的预见性逃离,它反映了一种有限自由的道德能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推脱 能动 道德能动 自我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丰富提高亲环境行为意愿 被引量:5
17
作者 魏心妮 喻丰 +1 位作者 彭凯平 钟年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30-1343,共14页
理解幸福和积极因素与亲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探究影响亲环境行为的积极前因,研究聚焦于心理丰富的幸福取向,通过10个子研究(N=2979)考察了心理丰富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 理解幸福和积极因素与亲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探究影响亲环境行为的积极前因,研究聚焦于心理丰富的幸福取向,通过10个子研究(N=2979)考察了心理丰富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心理丰富程度越高,人们越愿意为环保做出努力和行为改变(研究1.1~1.4),而这是因为心理丰富提高了自我扩展水平(研究2.1~2.4),并且在个体将自然看作比自我更渺小时,自我扩展对亲环境行为的预测作用更显著(研究3.1~3.2)。研究结果揭示了幸福对亲环境行为的积极作用,为推动人们参与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丰富 亲环境行为 自我扩展 自然−自我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法歧视比人类歧视引起更少道德惩罚欲 被引量:19
18
作者 许丽颖 喻丰 彭凯平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78-1094,共17页
算法歧视屡见不鲜,人们对其有何反应值得关注。6个递进实验比较了不同类型歧视情境下人们对算法歧视和人类歧视的道德惩罚欲,并探讨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相对于人类歧视,人们对算法歧视的道德惩罚欲更少(实验1~6),潜在机制... 算法歧视屡见不鲜,人们对其有何反应值得关注。6个递进实验比较了不同类型歧视情境下人们对算法歧视和人类歧视的道德惩罚欲,并探讨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相对于人类歧视,人们对算法歧视的道德惩罚欲更少(实验1~6),潜在机制是人们认为算法(与人类相比)更缺乏自由意志(实验2~4),且个体拟人化倾向越强或者算法越拟人化,人们对算法的道德惩罚欲越强(实验5~6)。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算法歧视的反应,并为算法犯错后的道德惩罚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 算法歧视 道德惩罚 自由意志信念 拟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萌:感知与后效 被引量:18
19
作者 许丽颖 喻丰 +2 位作者 周爱钦 杨沈龙 丁晓军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89-699,共11页
萌是对一系列由视觉感知的婴儿外貌或行为特征的概括性描述。本文在厘清萌与可爱关系的基础上,对萌的维度做了进一步区分,即除了幼萌以外,萌还可能包含趣萌、听觉萌、嗅觉萌等其他维度。目前关于人们对萌的感知是否存在个体差异这一问... 萌是对一系列由视觉感知的婴儿外貌或行为特征的概括性描述。本文在厘清萌与可爱关系的基础上,对萌的维度做了进一步区分,即除了幼萌以外,萌还可能包含趣萌、听觉萌、嗅觉萌等其他维度。目前关于人们对萌的感知是否存在个体差异这一问题仍然存在争论,而萌之载体的多样性则已经得到广泛认同。通过对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回顾,本文认为萌的后果主要体现在认知(如诱发脆弱性、天真等推断)、情感(如积极情绪、同情和柔情)和行为(如注意和关怀)三个方面。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萌的维度及其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爱 拟人化 道德 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觉共情干预在舞蹈动作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阎博 樊富珉 喻丰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6-502,共7页
共情是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常见的干预方式。舞动治疗中的共情主要以动作呈现,称为动觉共情。动觉共情的干预方法在舞动治疗的临床实务中运用较为广泛,但是在理论与实证研究方面比较缺乏。动觉共情的主要干预方法包括镜像(mirroring)、见证... 共情是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常见的干预方式。舞动治疗中的共情主要以动作呈现,称为动觉共情。动觉共情的干预方法在舞动治疗的临床实务中运用较为广泛,但是在理论与实证研究方面比较缺乏。动觉共情的主要干预方法包括镜像(mirroring)、见证(witnessing)和无领导者舞蹈(leaderless dance)等。国外研究者认为,动觉共情的干预有利于增强个体的共情能力,并从多个角度解释了动觉共情产生效果的原因。其中,研究者们对镜像技术的关注最多,主要从镜像神经元的角度去阐述镜像干预技术得以产生疗效的原因。从动觉共情整体研究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包括目前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能够有效直接测量动觉共情的工具仍有待开发,以及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动治疗 动觉共情 镜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