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遗传潜力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唐首杰 毕详 +3 位作者 王成辉 张飞明 张友良 谢志强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9-68,共10页
为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了解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潜力,该研究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_0)为对照组,采用14个多态性转录组微卫星标记评估了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其遗传潜... 为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了解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潜力,该研究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_0)为对照组,采用14个多态性转录组微卫星标记评估了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其遗传潜力。结果显示,3个选育群体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A)为7.928 6~8.785 7,有效等位基因数(A_E)为4.409 4~4.878 4,观察杂合度(H_O)为0.491 1~0.574 4,期望杂合度(HE)为0.741 3~0.751 8,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91 2~0.705 2,近交系数(FIS)为0.229~0.352。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AE、HE)均高于F0群体,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个选育群体的有效群体大小(N_e)为11.0~29.3,在近期可能经历过遗传瓶颈。3个选育群体间D_A、D_(SW)遗传距离分别为0.175 4~0.358 8、0.804 7~1.054 4。该结果表明,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潜力较大,但因有效群体数量较少和瓶颈效应的影响,存在杂合度下降和近交衰退的风险,今后需采取科学措施来保护选育群体的遗传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选育群体 遗传潜力 微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头鲂连续三代减数雌核发育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唐首杰 李思发 蔡完其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8,共6页
以普通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选育系群体为对照组,利用17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比较分析了团头鲂人工减数雌核发育一代群体(meio-G1)、二代群体(meio-G2)和三代群体(meio-G3)的遗传结构及其基因座位的纯合度,探讨了连续多代诱... 以普通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选育系群体为对照组,利用17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比较分析了团头鲂人工减数雌核发育一代群体(meio-G1)、二代群体(meio-G2)和三代群体(meio-G3)的遗传结构及其基因座位的纯合度,探讨了连续多代诱导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对团头鲂基因纯化的效果。结果表明:17个微卫星座位在对照组、meio-G1、meio-G2和meio-G3中,分别扩增到102、77、45、27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6.0、4.53、2.65、1.59,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840 8、0.326 8、0.098 3、0.018 5。meio-G1、meio-G2和meio-G3的平均纯合度分别为0.673 2、0.901 7和0.981 5,三个群体内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952 0、0.972 5和0.984 5,远高于对照组(平均纯合度0.159 2,平均遗传相似度0.930 6);其中meio-G3群体有12个位点(70.6%)已经完全纯合固定,并与对照组产生较明显的遗传分化;表明连续多代人工诱导减数雌核发育可大大加速团头鲂大多数基因位点的纯合,是快速建立高纯品系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微卫星 雌核发育 纯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团头鲂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RAPD鉴别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3
作者 唐首杰 毕详 +1 位作者 张飞明 张友良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57-1271,共15页
为评估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纯合度,寻找区分不同团头鲂育种群体(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系、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的稳定的分子遗传标记,本研究以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浦江1号... 为评估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纯合度,寻找区分不同团头鲂育种群体(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系、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的稳定的分子遗传标记,本研究以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浦江1号选育系F 9群体为对照组,利用39条多态性RAPD随机引物比较分析了团头鲂人工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一代群体(G 1)、二代群体(G 2)和三代群体(G 3)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获得了用于鉴别不同团头鲂育种群体(F 9、G 1、G 2、G 3)的稳定的RAPD分子遗传标记,探讨了连续多代诱导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对团头鲂基因纯化的效果。结果显示,39条RAPD随机引物在F 9、G 1、G 2和G 3群体中扩增条带总数分别为213条、202条、200条和190条,F 9、G 1、G 2和G 3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36.15%、35.64%、27.00%和26.84%,F 9、G 1、G 2和G 3群体的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207 9、0.185 7、0.146 1和0.138 3。3个雌核发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多态位点比例、Shannon信息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F 9群体,随着雌核发育世代数的增加,遗传多样性水平呈现逐代降低的趋势,即G 1>G 2>G 3。4个群体的群体内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28 5~0.906 0,3个雌核发育群体的群体内个体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 9群体;群体内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呈现随雌核发育世代数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即G 3>G 2>G 1。群体间成对F ST值为0.269 2~0.419 5,经置换检验得到的F ST值的P值为0.000 0~0.009 0,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4个群体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有5条随机引物在群体间产生了特异DNA片段,其中,4条随机引物(S3、S40、S58和S75)可用于区分G 3群体和其他3个群体(F 9、G 1和G 2),引物S3的鉴别可靠性最高;仅1条随机引物(S71)能用于区分G 2群体和其他3个群体(F 9、G 1和G 3)。本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多代的人工减数分裂雌核发育诱导已对团头鲂育种群体产生以下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遗传多样性明显降低,并呈现逐代降低的趋势;另一方面,遗传纯度明显升高,并呈现逐代升高的趋势。连续多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能显著加快团头鲂基因的纯合速度,雌核发育三代群体(G 3)已经是一个遗传一致性较高的高纯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雌核发育 遗传多样性 RAPD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连续12个世代的选育效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唐首杰 颉晓勇 +3 位作者 赵岩 于爱清 赵金良 李思发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4-100,共7页
为了解"新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选育后期世代在长期选择下获得的遗传进展,对"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连续12个世代(F_9~F_(20))的生长性能进行了连续12年(2005-2016年)的跟踪评估。结果显示:随着选... 为了解"新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选育后期世代在长期选择下获得的遗传进展,对"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连续12个世代(F_9~F_(20))的生长性能进行了连续12年(2005-2016年)的跟踪评估。结果显示:随着选育世代的累进,"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世代F_9~F_(20)的生长速度、体重变异系数并没有呈现持续升高或持续降低的趋势,而是在世代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经过12个世代的连续选育,选育系F_(20)的生长速度比F_8提高了25.23%~69.34%,平均每代获得的相对遗传进展为2.00%~5.29%,不同世代的选育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动。研究结果表明,在选育后期连续12代的混合选育过程中,"新吉富"罗非鱼选育系获得了持续的遗传进展,由此推测,对"新吉富"罗非鱼的选育工作尚未达到选育极限,选育系F_(20)仍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选育后期世代 混合选育 遗传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头鲂9个配套组合在2龄至3龄阶段的生长性能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唐首杰 毕详 +3 位作者 张飞明 张友良 张云平 王成辉 《水产科技情报》 2016年第6期313-317,共5页
为了解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不同选育系的配套系育种潜力,筛选生长性能最佳的配套组合,对团头鲂3个配套选育系(A、B、C)进行了双列杂交,对其产生的9个配套组合在2龄至3龄阶段的生长性能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9个配套... 为了解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不同选育系的配套系育种潜力,筛选生长性能最佳的配套组合,对团头鲂3个配套选育系(A、B、C)进行了双列杂交,对其产生的9个配套组合在2龄至3龄阶段的生长性能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9个配套组合在2龄阶段试验终末的体质量为512.14~751.01 g,特定增重率为0.391%/d^0.530%/d,相对增重率为280.89%~511.78%;9个配套组合在3龄阶段试验终末的体质量为1 150.9~1 307.1 g,特定增重率为0.158%/d^0.178%/d,相对增重率为81.32%~95.26%;组合7在2、3龄阶段的特定增重率和相对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合(P<0.05)。9个配套组合在整个试验期间(2龄至3龄阶段)的相对增重率为181.11%~301.44%,组合7的相对增重率比对照组(组合1)提高了9.69%,其它组合比对照组(组合1)下降了6.74%~34.10%。结果表明,组合7为生长性能最佳的配套组合,组合7的父本(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系F10)和母本(雌核发育选育系F3♀)可分别作为配套系育种的最佳候选父系和母系。该结果为团头鲂配套选育系优良性状的聚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配套组合 生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 COII基因序列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唐首杰 毕详 +1 位作者 张飞明 张友良 《水产科技情报》 2019年第2期61-68,共8页
为了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评估团头鲂不同选育群体的选育潜力,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_0)为对照组,采用线粒体DNA COII基因标记评估了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了它们的选育潜力。结果显示,在3个选育群体的7... 为了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评估团头鲂不同选育群体的选育潜力,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_0)为对照组,采用线粒体DNA COII基因标记评估了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了它们的选育潜力。结果显示,在3个选育群体的72条序列中,共确定了15种单倍型,群体间存在6种共享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的范围为0.731 9~0.818 8,核苷酸多样性(π)的范围为0.001 108~0.001 765,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的范围为0.649~1.034,群体内核苷酸序列间平均遗传距离的范围为0.000 930~0.001 432,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π、K)均高于F_0群体。3个选育群体间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指数(F_(ST))的范围分别为0.001 249~0.001 450和0.012 34~0.124 50,A群体与C群体间成对F_(ST)值差异显著(P<0.05),F_0群体与A群体间成对F_(ST)值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选育潜力较大;同时,选育群体间(A群体与C群体间)、选育群体与奠基群体间(A群体与F_0群体间)均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表明不同方向上的累代人工选育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选育群体 遗传变异 线粒体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遗传纯度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唐首杰 毕详 +3 位作者 王成辉 张飞明 张友良 谢志强 《水产科技情报》 2016年第5期225-230,共6页
为从基因层面了解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纯度,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0)为对照组,采用14个多态性转录组微卫星标记评估了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纯度和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3个选育群体在14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观察纯... 为从基因层面了解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纯度,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0)为对照组,采用14个多态性转录组微卫星标记评估了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纯度和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3个选育群体在14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观察纯合度为0.425 6~0.508 9,平均期望纯合度为0.2482~0.258 7,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1.597 1~1.682 5,群体内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1.138 2~1.285 0,个体间的平均遗传一致度为0.2767~0.3204。3个选育群体的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均高于F0群体,但差异不显著(P〉0.05)。遗传一致度和期望纯合度在3个选育群体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即:A群体〉C群体〉B群体。群体间Nei氏标准遗传距离(DS)为0.180 8~0.798 9,A群体与B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小(DS=0.180 8),F0群体与C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DS=0.798 9)。总体而言,C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F0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对于3个选育群体而言,A群体的遗传纯度最高,B群体的遗传纯度最低。研究结果为选育群体的进一步选育纯化及种质资源聚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选育群体 遗传纯度 微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唐首杰 刘辛宇 +1 位作者 吴太淳 赵金良 《水产科技情报》 2017年第6期325-329,共5页
为了解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以体质量(28.1±1.4)g,体长(9.4±0.4)cm的幼鱼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7.... 为了解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以体质量(28.1±1.4)g,体长(9.4±0.4)cm的幼鱼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7.4±0.2)℃,p H为7.2±0.1,溶氧量为5.2~5.5 mg/L的条件下,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45.737、229.145、146.188、144.287 mg/L,安全浓度为14.429 mg/L。非离子氨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528、2.387、1.523、1.503 mg/L,安全浓度为0.150 mg/L。研究表明,氨氮、非离子氨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毒性效应与浓度、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新吉富"罗非鱼幼鱼对非离子氨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吉富”罗非鱼 氨氮 非离子氨 半致死浓度 安全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成熟前期尼罗罗非鱼雌雄性别生长差异与性类固醇激素水平比较 被引量:5
9
作者 岳蒙蒙 赵金良 +2 位作者 唐首杰 王燕 赵永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78-1686,共9页
利用分子标记法、醋酸洋红压片法、组织切片技术等方法进行个体性别鉴定,比较了性成熟前期(0.5~4.0月龄)尼罗罗非鱼雌、雄鱼生长差异,并检测了2.5~4.0月龄雌、雄鱼血清睾酮(T)、雌二醇(E2)激素含量。结果发现,雌、雄鱼全长、体质... 利用分子标记法、醋酸洋红压片法、组织切片技术等方法进行个体性别鉴定,比较了性成熟前期(0.5~4.0月龄)尼罗罗非鱼雌、雄鱼生长差异,并检测了2.5~4.0月龄雌、雄鱼血清睾酮(T)、雌二醇(E2)激素含量。结果发现,雌、雄鱼全长、体质量分别自3.0月龄、2.5月龄开始出现差异显著(P〈0.05)。Logistic拟合全长、体质量生长方程为:Lt(♀)=16.443/(1+e^(2.821-1.363*t)),Lt(♂)=18.248/(1+e^(2.752-1.295*t));Wt(♀)=107.704/(1+e^(5.157-1.464*t)),Wt(♂)=134.796/(1+e^(5.080-1.417*t)),雌、雄鱼体质量生长拐点分别为3.523、3.585月龄,拐点体质量分别为52.352、67.398 g。雄鱼全长、体质量生长速度始终大于雌鱼,雄鱼快速增长期区间长度、体质量增加量大于雌鱼。2.5月龄之后,雌、雄鱼E2含量差异显著(P〈0.05),3.0月龄之后,雌、雄鱼T含量差异显著(P〈0.05),推测E2、T含量差异是引起尼罗罗非鱼雌雄性别生长差异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雌雄性别 性类固醇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群体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组合的杂交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伍勇 简伟业 +4 位作者 秦谷雨 罗明坤 魏继海 唐首杰 赵金良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7-70,共4页
为评估不同群体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组合的杂交效果,分别选择了尼罗罗非鱼新吉富、苏丹群体和奥利亚罗非鱼茂名、以色列群体为亲本,在小土池中开展二元组合杂交试验,并以新吉富群体自... 为评估不同群体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组合的杂交效果,分别选择了尼罗罗非鱼新吉富、苏丹群体和奥利亚罗非鱼茂名、以色列群体为亲本,在小土池中开展二元组合杂交试验,并以新吉富群体自繁作为对照组,统计各杂交组合出苗量和后代雄性率差异。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种内配组的出苗量显著高于尼奥杂交组合,杂交组合内以新吉富♀×以色列♂组合的尾日均出苗量最高;尼奥杂交组合后代的雄性率显著高于尼罗罗非鱼种内配组,杂交组合内以新吉富♀×茂名♂组合杂交后代的雄性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 群体 种间杂交 出苗量 雄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_1亲本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金涛 赵金良 +6 位作者 颜标 唐首杰 李思发 范武江 叶卫 符云 陈辉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44-147,共4页
为查明在广州罗非鱼良种场获得的第一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melanotheron)杂交F1群体的亲本信息,以原杂交试验中的亲本群体及杂交F1为对象,利用微卫星标记和基因重组法推测F1的亲本数... 为查明在广州罗非鱼良种场获得的第一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melanotheron)杂交F1群体的亲本信息,以原杂交试验中的亲本群体及杂交F1为对象,利用微卫星标记和基因重组法推测F1的亲本数目。结果发现:86对微卫星引物中有74对稳定扩增;筛选出14对在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中存在不同等位基因的引物,对杂交F1进行扩增,发现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的等位基因在F1中均结合为杂合基因型,证实杂交F1为真杂交种;应用基因型重组法根据各位点在F1中的基因型,对比其亲本群体的特异等位基因,推测F1中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是来自于母本或父本,进而判断F1真实有效的父母个体的等位基因,推测出最小的有效亲本数目为一雌一雄,表明F1可能互为全同胞,为尼萨罗非鱼杂交种的进一步选育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萨罗罗非鱼 亲本 微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头鲂三个选育群体二龄阶段生长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相关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毕详 张飞明 +3 位作者 唐首杰 张友良 谢志强 王成辉 《水产科技情报》 2016年第4期174-177,共4页
为了解团头鲂不同选育群体的育种潜力和用途,对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A、B、C)进行了双列杂交,对其产生的9个配套组合在二龄阶段体质量、体长和体高的配合力和遗传相关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3个选育群体均存在极显著的一般配合力(P<0... 为了解团头鲂不同选育群体的育种潜力和用途,对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A、B、C)进行了双列杂交,对其产生的9个配套组合在二龄阶段体质量、体长和体高的配合力和遗传相关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3个选育群体均存在极显著的一般配合力(P<0.01),选育群体A的一般配合力(GCA)最高,选育群体C次之,选育群体B则为负向一般配合力,表明选育群体A和C有进一步直接选育潜力。(2)3个选育群体相互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特殊配合力(P<0.01),表明通过杂交可获得较好的利用效果。(3)体质量、体长和体高两两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r>0.899,P<0.01),并存在极显著的加性和显性相关(r>0.966,P<0.01),有利于这些性状的共同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双列杂交 生长性状 育种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对碳酸盐碱度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艳玲 赵岩 +5 位作者 陈铭 施郁松 徐俊 李帅帅 唐首杰 赵金良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78,共8页
该研究以2种规格[大:(21.56±0.27)g,小:(5.92±0.03)g]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碳酸氢钠(NaHCO3)分别配制不同浓度的碳酸盐碱水体进行3种胁迫实验:1)将鱼由淡水直接移入碳酸盐碱度为30或22 g&#... 该研究以2种规格[大:(21.56±0.27)g,小:(5.92±0.03)g]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碳酸氢钠(NaHCO3)分别配制不同浓度的碳酸盐碱水体进行3种胁迫实验:1)将鱼由淡水直接移入碳酸盐碱度为30或22 g·L^(−1)的水体中进行高浓度碱胁迫致死;2)将鱼由淡水直接移入碳酸盐碱度为6~10 g·L^(−1)的不同碱度组水体中进行96 h急性碱胁迫;3)分别以+2、+4和+6 g·(L·d)^(−1)的每日碱度增加进行慢性碱驯化,探索其对碳酸盐碱度的耐受能力。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急性胁迫96 h的半致死碱度为6.25~9.01 g·L^(−1),其耐碱能力虽弱于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等耐高碱鱼类,但仍强于大多淡水养殖鱼类;在幼鱼阶段,体质量增加3倍以上的尼罗罗非鱼对碳酸盐碱胁迫的耐受性显著增强;养殖中可通过2 g·(L·d)^(−1)的每日碱增加对罗非鱼进行碱驯化;互补重对数模型较好地拟合急性碱胁迫下“时间-碱度-死亡率”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碱胁迫 耐受性 互补重对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氮对鳜幼鱼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宋银都 唐首杰 赵金良 《水产科技情报》 2019年第5期268-271,共4页
为研究氨氮对鳜( Siniperca chuatsi )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以体质量(7.92±0.80) g、体长(8.3±1.1) cm的鳜幼鱼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急性毒性试验法,确定氨氮对鳜幼鱼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结果表明,在水温(24.7±0.5)℃... 为研究氨氮对鳜( Siniperca chuatsi )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以体质量(7.92±0.80) g、体长(8.3±1.1) cm的鳜幼鱼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急性毒性试验法,确定氨氮对鳜幼鱼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结果表明,在水温(24.7±0.5)℃,pH为7.4±0.1,溶解氧(DO)为(5.9±0.3) mg/L的条件下,氨氮对鳜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0.45、19.24、13.35、9.23 mg/L,安全浓度为0.923 mg/L。非离子氨对鳜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550、0.262、0.182、0.126 mg/L,安全浓度为 0.012 6 mg/L 。非离子氨氮对鳜幼鱼的毒性与其浓度大小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鳜幼鱼对氨氮耐受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幼鱼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